A. 关于诺贝尔的资料
| 网络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网络
帮助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一、诺贝尔的生平
(一)其一: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奖金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41年至1842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可比教会学校学习。1843年至1850年间,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跟俄罗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师学习。1850年至1852年,诺贝尔先后到欧美诸国进行广泛的旅游、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年仅16岁的他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木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 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根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愿意写传记,他认为不会有人去读那些关于一个人的文章。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习惯,阿尔弗雷德是名,诺贝尔是姓。不过按照后来约定俗成的叫法,诺贝尔家族的姓后来通常也就用以指阿尔弗雷德本人。
诺贝尔出生时家庭因一场大火破产,他父亲曾担心他活不长,因为他似乎连呼吸和吃奶的力气都没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阴影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的书。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学生之一。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此后的六七年内,爱好诗歌的诺贝尔一直做着“雪莱梦”,但父亲很反感,认为诗歌不过是懒散女子的消遣,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不应当也不屑乐于此道。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着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诺贝尔于1891年因法国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意大利的圣雷莫,这时他已58岁了,到他1896年病逝于此的6年间,在圣雷莫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诺贝尔一生到底完成过多少发明、获得过多少专利?据诺贝尔的助手索尔曼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为351项。
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仆人见状,立即把他抬上二楼的卧室。当请来的医生赶到时,诺贝尔的大脑已局部坏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语瑞典语嘟嘟哝哝讲一些话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讲话。在场的助手、医生和仆人全都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除了听懂了电报这个单词之外,谁也听不懂他的临终遗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时,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临终时,没有一个亲友在身边,甚至连他喜欢的助手索尔曼也远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担心的:“在我临终时,也许没有一个亲友在我身边,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最后说一句安慰我的话。”
一代科技巨星,就这样在世纪之末的星空陨落了。
(二)其二:
1、技师家庭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每年的这一天,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隆重的授奖仪式,把诺贝尔奖的奖状和奖章,授予世界各国的得奖人。
全世界都关心这一盛大的典礼。人们把获得诺贝尔奖金,看作是科学上的极大荣誉。
诺贝尔奖金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艾尔福雷德·诺贝尔的遗嘱,用他的遗产设立的。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物理、化学、生理(或者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五种奖金。从1969年开始,增设了经济学奖金。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毕生研制炸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这一科学之花,使它根深叶茂,硕果满枝。他赢得了大量的专利权,积累了众多的财富。他在1896年逝世之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奖给世界上的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
诺贝尔活了63岁。他一生都是在艰难险阻中努力奋斗度过的。
诺贝尔的父亲伊墨纽·诺贝尔,是一个普通的机械师。他很早就在工厂做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学过化学。可是,他喜欢化学实验,一有空就制造炸药,并且对建筑学也有见解,是一个热心科学的人。
1833年10月21日,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一次,诺贝尔看见父亲在研制炸药,睁着溜圆的大眼睛问:“爸爸,炸药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父亲回答说:“它可以用来开矿,筑路,许多地方需要它啊!”诺贝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对,我长大了也要做炸药。”
诺贝尔的母亲娅赛,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性格爽朗,聪明善良,乐观而又有自信心。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1841年,诺贝尔8岁,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经常名列前茅。
这时候,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诺贝尔的父亲是1859年搬回瑞典的。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了解各国工业状况的诺贝尔,坚定了改进炸药生产的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其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
原来,法国有名的军械专家皮各特将军,在研究改进子弹的射程和速度时,发现用现有的炸药,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必须改良炸药。于是,陆军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炸药了。这件事,促成了诺贝尔全力以赴,研究炸药。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各种炸药试验。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药的危险,对他改变专业很不高兴。有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呀,你的职业是搞机械,应当集中精力干份内的事,别的方面还是不要分心为好。”诺贝尔说:“改进炸药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产上,就会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危险当然免不了,我尽量小心就是了。”
从此,诺贝尔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解释改进炸药的重要意义。这样,同情、赞助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反对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只好默认了。
2、研究炸药
在诺贝尔之前,很多人研究和制造过炸药,中国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种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得多的猛烈炸药。但是,这种炸药特别敏感,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
1862年初,诺贝尔的父亲试图用硝化甘油制造出更好的炸药。他想:硝化甘油是液体,不好控制,要是把它和固体的黑色火药混合在一块,按说可以做成很好的炸药。他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炸药放置几小时后,爆炸力就大大减弱,没有实用价值。
老诺贝尔失败了。诺贝尔继续了他的研究。
过去,人们是用点燃导火索的办法,来引起黑色火药爆炸的,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办法却不能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硝化甘油既容易自行爆炸,又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用来治疗心绞痛外,并没有人把它当炸药用。
1862年的五六月间,诺贝尔做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
在一个小玻璃管内盛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入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内,里面装满黑色火药,插入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入水沟。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显然比同等数量的黑色火药的爆炸要猛烈得多。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爆炸。
这个情况启发了诺贝尔,使他认识到:在密封容器内,少量的黑色火药先爆炸,可以引起分隔开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1863年秋,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海伦坡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从事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年的年底,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起初,诺贝尔用黑色火药作引爆药;后来,他发明了雷管来引爆硝化甘油。1864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接着来的,是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在制造硝化甘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
这个祸事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
几经波折,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3、炸药家族
在诺贝尔前进的道路上,真是荆棘丛生。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
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国家,甚至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深信完全有可能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少容易爆炸的危险。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这箱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 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这箱炸药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
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从此,人们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色火药的时代,进入了安全炸药的大工业生产阶段。
1873年,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托拉斯,在巴黎设立了一个总办事处,附设一个实验室。他在这里做了许多实验,改进炸药的制造方法。
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比黑火药的威力大得多,又安全可靠,所以销售量直线上升,逐渐风行全世界。1867年卖出11吨,到1874年,就卖出了3000吨。
安全炸药也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爆炸力没有纯粹的硝化甘油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的地方,仍然冒险使用硝化甘油做炸药。
怎样找到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又有安全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炸药,一时成为许多发明家努力寻求的目标。这一回,又是诺贝尔首先获得了成功。
有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手指被割破了,顺手用一种含氮量比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敷住了伤口。那天晚上,因为伤口疼痛,不能入睡,他躺在床上琢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才能使硝酸纤维素同硝化甘油混合。
硝酸纤维素,是用纤维素同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互相作用制成的,是一种很容易着火的东西。因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比例不同,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生成的硝酸纤维素的含氮量有高有低。诺贝尔很早就想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素混合起来,制成炸药,一直不能成功。
现在,诺贝尔从敷料能够吸收血液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用含氮量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来同硝化甘油混合呢?他一骨碌爬起来,忘记了手指的疼痛,跑到实验室,一个人做起实验来了。他把大约一份重的火棉,溶于九份重的硝化甘油中,得到一种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
第二天,当诺贝尔的助手华伦巴赫上班时,一种新型的炸药——炸胶已经制成了。华伦巴赫又惊又喜,十分佩服他这种如醉如痴的干劲。
经过长年累月的测试,1887年,诺贝尔把少量的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胶中,发明了无烟火药。直到今天,在军事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火药,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烟火药比黑色火药的爆炸力大得多,而且爆炸时燃烧充分,烟雾很少,所以人们称它为无烟火药。
制造炸药,一要爆炸力强,二要安全可靠,三要按照人的要求随时爆炸。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无烟火药,又制成了引爆用的雷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三大难题。
人们称诺贝尔是炸药大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诺贝尔研究炸药,始终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去。他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取得实际效果的发明,才是有用的。所以,他的发明能很快应用在生产上,并且立即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
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引爆剂。当年秋天,他就在自己家里的实验室,开始制造硝化甘油和引爆剂;1865年,就在斯德哥尔摩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1866年,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第二年就投入了生产。3年后,年销售量由11吨增加到424吨,7年后,激增至3120吨。
诺贝尔开创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生产的先例。
4、博学多才
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都相当了解,时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他说:“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诺贝尔一生共得到各种各样的专利权355项。晚年,他做过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后来的发明,却有不少帮助。
一提到诺贝尔,人们都称赞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他喜欢阅读瑞典、英、法、德、俄文的各种文学名着。他特别喜欢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在他写的一篇抒情诗中,有过这样的句子:
“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吸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他还写过
《兄弟与姐妹》、《最快乐的非洲》等小说,笔调清新,词句优美,独具一格。
5、临终遗言
诺贝尔一生劳累,晚年体力衰弱,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1896年,他的病情严重恶化,生命垂危。在这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是科学。
当有人把试验样品送给诺贝尔看时,他仍然支撑着消瘦的身体认真观察,提出改进意见。他在回信中写道:“你送来的样品很好,那种纯硝化纤维的炸药确实好极了。不幸的是,我的病情加重,连写这几个字也非常吃力了,好像死神正在张着双臂欢迎我。只等病好一点,我将重新投入研制工作。”
遗憾的是,诺贝尔的愿望没有能实现,在几十个小时之后——1896年12月10日,这位科学的巨匠,在意大利桑里莫医院与世长辞了。
诺贝尔一生从事发明创造,家财万贯,但是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没有结婚。临终时,他说:“把这金钱,用在学术上和人道上吧!”
诺贝尔去世后,他的名字,他那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以及他出资设立的诺贝尔奖金,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向新的高峰攀登。
从1910年到现在,成百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他们当中,有发现X射线的伦琴,研究放射性和原子核的卢瑟福,发现镭的居里夫妇,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玻尔,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以及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着名科学家。美籍着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也因在宇宙和基本粒子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二、诺贝尔的大事记
1833年 他1 岁 十月二十二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1840年 他7 岁 父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今之列宁格勒)找工作。
1841年 他8 岁 入小学
1842年 他9 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1843年 他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1850年 他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
1852年 他19岁 在巴黎他深爱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1853年 他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1854年 他21岁 英、法、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1856年 他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因水计量器的改良,而获得专利权。
1858年 他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1859年 他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1860年 他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1863年 他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864年 他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1865年 他32岁 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在克鲁伯建厂。
1866年 他33岁 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但因此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 他34岁 五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从这一年开始,年产量为十一吨。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1867年 他35岁 从美国开始,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跟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1870年 他37岁 克鲁伯火药工厂爆炸,造成重大损失。普法战争开始,炸药初显威力。
1871年 他38岁 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法国也允许制造炸药,而和保罗·鲍合作创业。
1872年 他39岁 父伊马奴耶鲁病故。
1873年 他40岁 定居巴黎。 大哥罗贝尔特在巴库发现油田。
1876年 他43岁 雇用斯陀夫人(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843—1914年)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8年 他45岁 完成可塑炸药。五月,加入哥哥们的石油事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882年 他49岁 到俄国和哥哥鲁特伊喜会面。
1884年 他51岁 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 他54岁 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89年 他56岁 母亲安莉耶特在故乡斯德哥尔摩去世。
1890年 他57岁 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
1893年 他59岁 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 他62岁 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 他63岁 十二月十日的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永眠。
1901年 逝世后五年 十二月十日依照诺贝尔的遗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
三、诺贝尔的伟大贡献
诺贝尔,一个致力于发明和事业的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他全心投注于事业上,但也常极有兴趣去关心文学和劳动问题。曾写诗和小说,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人! 他自称是和平主义者,主要的工作却是发明火药,火药的发明却又使战争的损害更剧烈。可见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最后捐出了所有的遗产,做为诺贝尔奖的基金,不可否认的,他对于这个社会有着莫不的贡献。
他的遗产大约是三千三百万克伦,而从1901年开始,遗产所孳生的利息,便被当作“诺贝尔奖”的基金。
颁奖仪式每年于诺贝尔逝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与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总共获得129种物品的发明专利权,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B. 诺贝尔奖总部在什么地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C. 诺贝尔在哪座城市死的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D. 诺贝尔奖的颁奖点在哪里
每年的12月10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于其他奖项的公布。这反映了和平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致富,他本希望该发明广泛用于工业(如采矿、建筑)用途,但很可惜,他的发明曾被用于战争。在生前,诺贝尔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论工作的领域是什么,都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早期的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数目,由于通货膨胀和基金会的投资收益,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续多年都是1000万瑞典克朗(在2006年颁奖的时候约合145万美元)。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早期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现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意大利城市,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着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着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着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乍得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德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根廷人拉马斯因对结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战争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塞西尔因维护国际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成立的高森国际难民办公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匈牙利科学家赫维西因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资助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而给予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泡利因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赫尔因促进联合国的诞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因高压物理学的一系列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巴尔奇因参加创立美国工会妇女同盟,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美国人莫特因创建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组织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阿普尔顿因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顿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宾逊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成立的英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在世界各地建立活动中心、1917年成立的美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特因核物理和宇宙辐射领域的一些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吉奥克因研究超低温下的物质性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博尹德·奥尔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E. 意大利一座让人无语的城市,为逃税在墙上画窗户,为何却吸引大量游客
意大利的这座城市没有让人无语,如果让人无语的话,就不会吸引大量的游客。为了逃税在墙上画窗户,也是当地的一大人文特色。
意大利是一个浪漫且艺术的国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赞美意大利的词汇多不胜举,其中利古里亚魅力会让你流连忘返!
F. 诺贝尔的的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一、诺贝尔的生平
(一)其一: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奖金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41年至1842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可比教会学校学习。1843年至1850年间,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跟俄罗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师学习。1850年至1852年,诺贝尔先后到欧美诸国进行广泛的旅游、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年仅16岁的他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木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 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根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愿意写传记,他认为不会有人去读那些关于一个人的文章。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习惯,阿尔弗雷德是名,诺贝尔是姓。不过按照后来约定俗成的叫法,诺贝尔家族的姓后来通常也就用以指阿尔弗雷德本人。
诺贝尔出生时家庭因一场大火破产,他父亲曾担心他活不长,因为他似乎连呼吸和吃奶的力气都没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阴影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的书。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学生之一。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此后的六七年内,爱好诗歌的诺贝尔一直做着“雪莱梦”,但父亲很反感,认为诗歌不过是懒散女子的消遣,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不应当也不屑乐于此道。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着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诺贝尔于1891年因法国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意大利的圣雷莫,这时他已58岁了,到他1896年病逝于此的6年间,在圣雷莫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诺贝尔一生到底完成过多少发明、获得过多少专利?据诺贝尔的助手索尔曼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为351项。
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仆人见状,立即把他抬上二楼的卧室。当请来的医生赶到时,诺贝尔的大脑已局部坏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语瑞典语嘟嘟哝哝讲一些话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讲话。在场的助手、医生和仆人全都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除了听懂了电报这个单词之外,谁也听不懂他的临终遗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时,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临终时,没有一个亲友在身边,甚至连他喜欢的助手索尔曼也远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担心的:“在我临终时,也许没有一个亲友在我身边,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最后说一句安慰我的话。”
一代科技巨星,就这样在世纪之末的星空陨落了。
(二)其二:
1、技师家庭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每年的这一天,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隆重的授奖仪式,把诺贝尔奖的奖状和奖章,授予世界各国的得奖人。
全世界都关心这一盛大的典礼。人们把获得诺贝尔奖金,看作是科学上的极大荣誉。
诺贝尔奖金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艾尔福雷德·诺贝尔的遗嘱,用他的遗产设立的。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物理、化学、生理(或者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五种奖金。从1969年开始,增设了经济学奖金。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毕生研制炸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这一科学之花,使它根深叶茂,硕果满枝。他赢得了大量的专利权,积累了众多的财富。他在1896年逝世之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奖给世界上的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
诺贝尔活了63岁。他一生都是在艰难险阻中努力奋斗度过的。
诺贝尔的父亲伊墨纽·诺贝尔,是一个普通的机械师。他很早就在工厂做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学过化学。可是,他喜欢化学实验,一有空就制造炸药,并且对建筑学也有见解,是一个热心科学的人。
1833年10月21日,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一次,诺贝尔看见父亲在研制炸药,睁着溜圆的大眼睛问:“爸爸,炸药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父亲回答说:“它可以用来开矿,筑路,许多地方需要它啊!”诺贝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对,我长大了也要做炸药。”
诺贝尔的母亲娅赛,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性格爽朗,聪明善良,乐观而又有自信心。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1841年,诺贝尔8岁,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经常名列前茅。
这时候,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诺贝尔的父亲是1859年搬回瑞典的。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了解各国工业状况的诺贝尔,坚定了改进炸药生产的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其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
原来,法国有名的军械专家皮各特将军,在研究改进子弹的射程和速度时,发现用现有的炸药,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必须改良炸药。于是,陆军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炸药了。这件事,促成了诺贝尔全力以赴,研究炸药。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各种炸药试验。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药的危险,对他改变专业很不高兴。有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呀,你的职业是搞机械,应当集中精力干份内的事,别的方面还是不要分心为好。”诺贝尔说:“改进炸药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产上,就会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危险当然免不了,我尽量小心就是了。”
从此,诺贝尔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解释改进炸药的重要意义。这样,同情、赞助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反对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只好默认了。
2、研究炸药
在诺贝尔之前,很多人研究和制造过炸药,中国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种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得多的猛烈炸药。但是,这种炸药特别敏感,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
1862年初,诺贝尔的父亲试图用硝化甘油制造出更好的炸药。他想:硝化甘油是液体,不好控制,要是把它和固体的黑色火药混合在一块,按说可以做成很好的炸药。他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炸药放置几小时后,爆炸力就大大减弱,没有实用价值。
老诺贝尔失败了。诺贝尔继续了他的研究。
过去,人们是用点燃导火索的办法,来引起黑色火药爆炸的,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办法却不能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硝化甘油既容易自行爆炸,又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用来治疗心绞痛外,并没有人把它当炸药用。
1862年的五六月间,诺贝尔做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
在一个小玻璃管内盛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入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内,里面装满黑色火药,插入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入水沟。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显然比同等数量的黑色火药的爆炸要猛烈得多。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爆炸。
这个情况启发了诺贝尔,使他认识到:在密封容器内,少量的黑色火药先爆炸,可以引起分隔开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1863年秋,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海伦坡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从事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年的年底,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起初,诺贝尔用黑色火药作引爆药;后来,他发明了雷管来引爆硝化甘油。1864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接着来的,是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在制造硝化甘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
这个祸事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
几经波折,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3、炸药家族
在诺贝尔前进的道路上,真是荆棘丛生。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
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国家,甚至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深信完全有可能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少容易爆炸的危险。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这箱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 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这箱炸药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
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从此,人们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色火药的时代,进入了安全炸药的大工业生产阶段。
1873年,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托拉斯,在巴黎设立了一个总办事处,附设一个实验室。他在这里做了许多实验,改进炸药的制造方法。
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比黑火药的威力大得多,又安全可靠,所以销售量直线上升,逐渐风行全世界。1867年卖出11吨,到1874年,就卖出了3000吨。
安全炸药也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爆炸力没有纯粹的硝化甘油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的地方,仍然冒险使用硝化甘油做炸药。
怎样找到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又有安全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炸药,一时成为许多发明家努力寻求的目标。这一回,又是诺贝尔首先获得了成功。
有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手指被割破了,顺手用一种含氮量比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敷住了伤口。那天晚上,因为伤口疼痛,不能入睡,他躺在床上琢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才能使硝酸纤维素同硝化甘油混合。
硝酸纤维素,是用纤维素同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互相作用制成的,是一种很容易着火的东西。因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比例不同,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生成的硝酸纤维素的含氮量有高有低。诺贝尔很早就想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素混合起来,制成炸药,一直不能成功。
现在,诺贝尔从敷料能够吸收血液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用含氮量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来同硝化甘油混合呢?他一骨碌爬起来,忘记了手指的疼痛,跑到实验室,一个人做起实验来了。他把大约一份重的火棉,溶于九份重的硝化甘油中,得到一种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
第二天,当诺贝尔的助手华伦巴赫上班时,一种新型的炸药——炸胶已经制成了。华伦巴赫又惊又喜,十分佩服他这种如醉如痴的干劲。
经过长年累月的测试,1887年,诺贝尔把少量的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胶中,发明了无烟火药。直到今天,在军事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火药,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烟火药比黑色火药的爆炸力大得多,而且爆炸时燃烧充分,烟雾很少,所以人们称它为无烟火药。
制造炸药,一要爆炸力强,二要安全可靠,三要按照人的要求随时爆炸。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无烟火药,又制成了引爆用的雷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三大难题。
人们称诺贝尔是炸药大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诺贝尔研究炸药,始终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去。他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取得实际效果的发明,才是有用的。所以,他的发明能很快应用在生产上,并且立即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
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引爆剂。当年秋天,他就在自己家里的实验室,开始制造硝化甘油和引爆剂;1865年,就在斯德哥尔摩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1866年,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第二年就投入了生产。3年后,年销售量由11吨增加到424吨,7年后,激增至3120吨。
诺贝尔开创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生产的先例。
4、博学多才
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都相当了解,时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他说:“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诺贝尔一生共得到各种各样的专利权355项。晚年,他做过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后来的发明,却有不少帮助。
一提到诺贝尔,人们都称赞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他喜欢阅读瑞典、英、法、德、俄文的各种文学名着。他特别喜欢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在他写的一篇抒情诗中,有过这样的句子:
“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吸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他还写过
《兄弟与姐妹》、《最快乐的非洲》等小说,笔调清新,词句优美,独具一格。
5、临终遗言
诺贝尔一生劳累,晚年体力衰弱,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1896年,他的病情严重恶化,生命垂危。在这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是科学。
当有人把试验样品送给诺贝尔看时,他仍然支撑着消瘦的身体认真观察,提出改进意见。他在回信中写道:“你送来的样品很好,那种纯硝化纤维的炸药确实好极了。不幸的是,我的病情加重,连写这几个字也非常吃力了,好像死神正在张着双臂欢迎我。只等病好一点,我将重新投入研制工作。”
遗憾的是,诺贝尔的愿望没有能实现,在几十个小时之后——1896年12月10日,这位科学的巨匠,在意大利桑里莫医院与世长辞了。
诺贝尔一生从事发明创造,家财万贯,但是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没有结婚。临终时,他说:“把这金钱,用在学术上和人道上吧!”
诺贝尔去世后,他的名字,他那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以及他出资设立的诺贝尔奖金,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向新的高峰攀登。
从1910年到现在,成百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他们当中,有发现X射线的伦琴,研究放射性和原子核的卢瑟福,发现镭的居里夫妇,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玻尔,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以及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着名科学家。美籍着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也因在宇宙和基本粒子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二、诺贝尔的大事记
1833年 他1 岁 十月二十二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1840年 他7 岁 父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今之列宁格勒)找工作。
1841年 他8 岁 入小学
1842年 他9 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1843年 他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1850年 他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
1852年 他19岁 在巴黎他深爱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1853年 他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1854年 他21岁 英、法、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1856年 他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因水计量器的改良,而获得专利权。
1858年 他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1859年 他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1860年 他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1863年 他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864年 他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1865年 他32岁 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在克鲁伯建厂。
1866年 他33岁 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但因此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 他34岁 五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从这一年开始,年产量为十一吨。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1867年 他35岁 从美国开始,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跟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1870年 他37岁 克鲁伯火药工厂爆炸,造成重大损失。普法战争开始,炸药初显威力。
1871年 他38岁 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法国也允许制造炸药,而和保罗·鲍合作创业。
1872年 他39岁 父伊马奴耶鲁病故。
1873年 他40岁 定居巴黎。 大哥罗贝尔特在巴库发现油田。
1876年 他43岁 雇用斯陀夫人(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843—1914年)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8年 他45岁 完成可塑炸药。五月,加入哥哥们的石油事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882年 他49岁 到俄国和哥哥鲁特伊喜会面。
1884年 他51岁 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 他54岁 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89年 他56岁 母亲安莉耶特在故乡斯德哥尔摩去世。
1890年 他57岁 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
1893年 他59岁 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 他62岁 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 他63岁 十二月十日的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永眠。
1901年 逝世后五年 十二月十日依照诺贝尔的遗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
三、诺贝尔的伟大贡献
诺贝尔,一个致力于发明和事业的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他全心投注于事业上,但也常极有兴趣去关心文学和劳动问题。曾写诗和小说,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人! 他自称是和平主义者,主要的工作却是发明火药,火药的发明却又使战争的损害更剧烈。可见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最后捐出了所有的遗产,做为诺贝尔奖的基金,不可否认的,他对于这个社会有着莫不的贡献。
他的遗产大约是三千三百万克伦,而从1901年开始,遗产所孳生的利息,便被当作“诺贝尔奖”的基金。
颁奖仪式每年于诺贝尔逝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世界上,像这样的奖还有很多,但是,唯有诺贝尔奖才代表世界最高的荣誉,得奖人也才算是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诺贝尔奖是按照诺贝尔最后的
G. 里维埃拉是法国占的大还是意大利
是法国占的,里维埃拉(Riviera),地中海沿岸区域。包括意大利的波嫩泰、勒万特和法国的蓝岸地区。北部因有海滨山脉和利古尔诸山作为屏障,但从全年看,阳光充足,降雪日和阴雨日都很少。
由于受这种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区内植物种类很多,花卉四季均可栽种,岸边景象嵯峨壮丽,海上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度假避寒。区内主要游览城市有戛纳、瑞昂莱潘、尼斯、芒通、昂蒂布、圣雷莫、拉巴洛、阿拉西奥、博尔迪盖拉、圣马格丽塔、东塞斯特里和莱万托等。
在法国,蓝色海岸地区(Cote d'Azur),又称作里维埃拉地区(Riviera),是滨海阿尔卑斯省(Les Alpes-Maritimes)和摩纳哥(Monaco)王国的总称,位于法国东南部的边境地带,毗邻意大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地区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海洋与山脉共存。
景色独特。
法国蓝色海岸城市自西向东主要有以下:土伦、圣特罗佩、圣马克西姆、弗雷瑞斯、圣拉斐尔、戛纳、昂蒂布、尼斯、摩纳哥(独立国家)和芒通(Menton)。
蓝色海岸地区是现代首批发展起来的度假胜地。18世纪末,英国上层阶级发现并将其作为冬季疗养胜地。
19世纪中期,随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蓝色海岸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英国及俄国王公贵族的游乐场及度假胜地,诸如维多利亚女王和威尔士王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国王)。夏天,罗斯柴尔德家族移居此地避暑。
20世纪前半页,艺术家、作家频繁造访此地,包括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伊迪丝·华顿,萨默塞特·毛姆,奥尔德斯·赫胥黎,当然这其中不乏富有的美国人、欧洲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蓝色海岸地区成为最远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和大赛举办地。很多名人,诸如艾尔顿·约翰(EltonJohn)、碧姬·芭杜(BrigitteBardot)在此区域均有住宅 。
H. 诺贝耳的资料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一、诺贝尔的生平
(一)其一: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奖金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41年至1842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可比教会学校学习。1843年至1850年间,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跟俄罗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师学习。1850年至1852年,诺贝尔先后到欧美诸国进行广泛的旅游、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年仅16岁的他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木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 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根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愿意写传记,他认为不会有人去读那些关于一个人的文章。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习惯,阿尔弗雷德是名,诺贝尔是姓。不过按照后来约定俗成的叫法,诺贝尔家族的姓后来通常也就用以指阿尔弗雷德本人。
诺贝尔出生时家庭因一场大火破产,他父亲曾担心他活不长,因为他似乎连呼吸和吃奶的力气都没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阴影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的书。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学生之一。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此后的六七年内,爱好诗歌的诺贝尔一直做着“雪莱梦”,但父亲很反感,认为诗歌不过是懒散女子的消遣,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不应当也不屑乐于此道。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着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诺贝尔于1891年因法国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意大利的圣雷莫,这时他已58岁了,到他1896年病逝于此的6年间,在圣雷莫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诺贝尔一生到底完成过多少发明、获得过多少专利?据诺贝尔的助手索尔曼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为351项。
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仆人见状,立即把他抬上二楼的卧室。当请来的医生赶到时,诺贝尔的大脑已局部坏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语瑞典语嘟嘟哝哝讲一些话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讲话。在场的助手、医生和仆人全都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除了听懂了电报这个单词之外,谁也听不懂他的临终遗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时,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临终时,没有一个亲友在身边,甚至连他喜欢的助手索尔曼也远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担心的:“在我临终时,也许没有一个亲友在我身边,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最后说一句安慰我的话。”
一代科技巨星,就这样在世纪之末的星空陨落了。
(二)其二:
1、技师家庭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每年的这一天,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隆重的授奖仪式,把诺贝尔奖的奖状和奖章,授予世界各国的得奖人。
全世界都关心这一盛大的典礼。人们把获得诺贝尔奖金,看作是科学上的极大荣誉。
诺贝尔奖金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艾尔福雷德·诺贝尔的遗嘱,用他的遗产设立的。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物理、化学、生理(或者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五种奖金。从1969年开始,增设了经济学奖金。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毕生研制炸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这一科学之花,使它根深叶茂,硕果满枝。他赢得了大量的专利权,积累了众多的财富。他在1896年逝世之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奖给世界上的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
诺贝尔活了63岁。他一生都是在艰难险阻中努力奋斗度过的。
诺贝尔的父亲伊墨纽·诺贝尔,是一个普通的机械师。他很早就在工厂做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学过化学。可是,他喜欢化学实验,一有空就制造炸药,并且对建筑学也有见解,是一个热心科学的人。
1833年10月21日,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一次,诺贝尔看见父亲在研制炸药,睁着溜圆的大眼睛问:“爸爸,炸药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父亲回答说:“它可以用来开矿,筑路,许多地方需要它啊!”诺贝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对,我长大了也要做炸药。”
诺贝尔的母亲娅赛,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性格爽朗,聪明善良,乐观而又有自信心。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1841年,诺贝尔8岁,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经常名列前茅。
这时候,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诺贝尔的父亲是1859年搬回瑞典的。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了解各国工业状况的诺贝尔,坚定了改进炸药生产的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其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
原来,法国有名的军械专家皮各特将军,在研究改进子弹的射程和速度时,发现用现有的炸药,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必须改良炸药。于是,陆军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炸药了。这件事,促成了诺贝尔全力以赴,研究炸药。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各种炸药试验。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药的危险,对他改变专业很不高兴。有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呀,你的职业是搞机械,应当集中精力干份内的事,别的方面还是不要分心为好。”诺贝尔说:“改进炸药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产上,就会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危险当然免不了,我尽量小心就是了。”
从此,诺贝尔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解释改进炸药的重要意义。这样,同情、赞助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反对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只好默认了。
2、研究炸药
在诺贝尔之前,很多人研究和制造过炸药,中国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种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得多的猛烈炸药。但是,这种炸药特别敏感,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
1862年初,诺贝尔的父亲试图用硝化甘油制造出更好的炸药。他想:硝化甘油是液体,不好控制,要是把它和固体的黑色火药混合在一块,按说可以做成很好的炸药。他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炸药放置几小时后,爆炸力就大大减弱,没有实用价值。
老诺贝尔失败了。诺贝尔继续了他的研究。
过去,人们是用点燃导火索的办法,来引起黑色火药爆炸的,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办法却不能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硝化甘油既容易自行爆炸,又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用来治疗心绞痛外,并没有人把它当炸药用。
1862年的五六月间,诺贝尔做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
在一个小玻璃管内盛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入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内,里面装满黑色火药,插入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入水沟。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显然比同等数量的黑色火药的爆炸要猛烈得多。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爆炸。
这个情况启发了诺贝尔,使他认识到:在密封容器内,少量的黑色火药先爆炸,可以引起分隔开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1863年秋,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海伦坡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从事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年的年底,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起初,诺贝尔用黑色火药作引爆药;后来,他发明了雷管来引爆硝化甘油。1864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接着来的,是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在制造硝化甘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
这个祸事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
几经波折,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3、炸药家族
在诺贝尔前进的道路上,真是荆棘丛生。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
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国家,甚至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深信完全有可能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少容易爆炸的危险。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这箱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 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这箱炸药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
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从此,人们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色火药的时代,进入了安全炸药的大工业生产阶段。
1873年,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托拉斯,在巴黎设立了一个总办事处,附设一个实验室。他在这里做了许多实验,改进炸药的制造方法。
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比黑火药的威力大得多,又安全可靠,所以销售量直线上升,逐渐风行全世界。1867年卖出11吨,到1874年,就卖出了3000吨。
安全炸药也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爆炸力没有纯粹的硝化甘油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的地方,仍然冒险使用硝化甘油做炸药。
怎样找到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又有安全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炸药,一时成为许多发明家努力寻求的目标。这一回,又是诺贝尔首先获得了成功。
有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手指被割破了,顺手用一种含氮量比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敷住了伤口。那天晚上,因为伤口疼痛,不能入睡,他躺在床上琢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才能使硝酸纤维素同硝化甘油混合。
硝酸纤维素,是用纤维素同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互相作用制成的,是一种很容易着火的东西。因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比例不同,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生成的硝酸纤维素的含氮量有高有低。诺贝尔很早就想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素混合起来,制成炸药,一直不能成功。
现在,诺贝尔从敷料能够吸收血液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用含氮量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来同硝化甘油混合呢?他一骨碌爬起来,忘记了手指的疼痛,跑到实验室,一个人做起实验来了。他把大约一份重的火棉,溶于九份重的硝化甘油中,得到一种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
第二天,当诺贝尔的助手华伦巴赫上班时,一种新型的炸药——炸胶已经制成了。华伦巴赫又惊又喜,十分佩服他这种如醉如痴的干劲。
经过长年累月的测试,1887年,诺贝尔把少量的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胶中,发明了无烟火药。直到今天,在军事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火药,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烟火药比黑色火药的爆炸力大得多,而且爆炸时燃烧充分,烟雾很少,所以人们称它为无烟火药。
制造炸药,一要爆炸力强,二要安全可靠,三要按照人的要求随时爆炸。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无烟火药,又制成了引爆用的雷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三大难题。
人们称诺贝尔是炸药大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诺贝尔研究炸药,始终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去。他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取得实际效果的发明,才是有用的。所以,他的发明能很快应用在生产上,并且立即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
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引爆剂。当年秋天,他就在自己家里的实验室,开始制造硝化甘油和引爆剂;1865年,就在斯德哥尔摩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1866年,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第二年就投入了生产。3年后,年销售量由11吨增加到424吨,7年后,激增至3120吨。
诺贝尔开创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生产的先例。
4、博学多才
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都相当了解,时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他说:“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诺贝尔一生共得到各种各样的专利权355项。晚年,他做过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后来的发明,却有不少帮助。
一提到诺贝尔,人们都称赞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他喜欢阅读瑞典、英、法、德、俄文的各种文学名着。他特别喜欢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在他写的一篇抒情诗中,有过这样的句子:
“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吸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他还写过
《兄弟与姐妹》、《最快乐的非洲》等小说,笔调清新,词句优美,独具一格。
5、临终遗言
诺贝尔一生劳累,晚年体力衰弱,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1896年,他的病情严重恶化,生命垂危。在这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是科学。
当有人把试验样品送给诺贝尔看时,他仍然支撑着消瘦的身体认真观察,提出改进意见。他在回信中写道:“你送来的样品很好,那种纯硝化纤维的炸药确实好极了。不幸的是,我的病情加重,连写这几个字也非常吃力了,好像死神正在张着双臂欢迎我。只等病好一点,我将重新投入研制工作。”
遗憾的是,诺贝尔的愿望没有能实现,在几十个小时之后——1896年12月10日,这位科学的巨匠,在意大利桑里莫医院与世长辞了。
诺贝尔一生从事发明创造,家财万贯,但是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没有结婚。临终时,他说:“把这金钱,用在学术上和人道上吧!”
诺贝尔去世后,他的名字,他那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以及他出资设立的诺贝尔奖金,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向新的高峰攀登。
从1910年到现在,成百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他们当中,有发现X射线的伦琴,研究放射性和原子核的卢瑟福,发现镭的居里夫妇,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玻尔,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以及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着名科学家。美籍着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也因在宇宙和基本粒子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二、诺贝尔的大事记
1833年 他1 岁 十月二十二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1840年 他7 岁 父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今之列宁格勒)找工作。
1841年 他8 岁 入小学
1842年 他9 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1843年 他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1850年 他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
1852年 他19岁 在巴黎他深爱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1853年 他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1854年 他21岁 英、法、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1856年 他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因水计量器的改良,而获得专利权。
1858年 他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1859年 他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1860年 他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1863年 他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864年 他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1865年 他32岁 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在克鲁伯建厂。
1866年 他33岁 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但因此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 他34岁 五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从这一年开始,年产量为十一吨。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1867年 他35岁 从美国开始,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跟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1870年 他37岁 克鲁伯火药工厂爆炸,造成重大损失。普法战争开始,炸药初显威力。
1871年 他38岁 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法国也允许制造炸药,而和保罗·鲍合作创业。
1872年 他39岁 父伊马奴耶鲁病故。
1873年 他40岁 定居巴黎。 大哥罗贝尔特在巴库发现油田。
1876年 他43岁 雇用斯陀夫人(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843—1914年)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8年 他45岁 完成可塑炸药。五月,加入哥哥们的石油事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882年 他49岁 到俄国和哥哥鲁特伊喜会面。
1884年 他51岁 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 他54岁 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89年 他56岁 母亲安莉耶特在故乡斯德哥尔摩去世。
1890年 他57岁 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
1893年 他59岁 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 他62岁 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 他63岁 十二月十日的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永眠。
1901年 逝世后五年 十二月十日依照诺贝尔的遗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
三、诺贝尔的伟大贡献
诺贝尔,一个致力于发明和事业的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他全心投注于事业上,但也常极有兴趣去关心文学和劳动问题。曾写诗和小说,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人! 他自称是和平主义者,主要的工作却是发明火药,火药的发明却又使战争的损害更剧烈。可见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最后捐出了所有的遗产,做为诺贝尔奖的基金,不可否认的,他对于这个社会有着莫不的贡献。
他的遗产大约是三千三百万克伦,而从1901年开始,遗产所孳生的利息,便被当作“诺贝尔奖”的基金。
颁奖仪式每年于诺贝尔逝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I. 代表了人类最智慧的奖项——诺贝尔奖,那么它的总部建立在哪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在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