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了解一些意大利假面喜剧的有关知识
http://ke..com/view/929301.htm
网络里有一些相关的,你可以看看
2. 喜歌剧的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在该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着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意大利喜歌剧最着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乐家庭,毕业于那不勒斯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他创作的喜歌剧《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为他奠定了歌剧作曲家的地位。1760年,皮吉尼的代表作《好女儿》在那不勒斯上演,引起轰动。这部喜歌剧在喜剧性的生活场景中,强调了音乐形象的抒情性,其中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十分优秀,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中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1776年,他应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邀请,前往巴黎担任她的声乐教师。皮吉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早期的喜歌剧《为爱情装疯》(1765年)、《爱情岛》(1766年)等,使他扬名欧洲。1781年,萨基尼结束了在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歌剧创作活动来到法国,创作了他最着名的《俄狄浦斯在科隆》(1786年)。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歌剧和喜歌剧。
乔瓦尼·帕伊谢洛(1740-1816年),是18世纪末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清唱剧、弥撒曲等宗教音乐。1763年起,由创作幕间剧而转向喜歌剧的创作。1764年,帕伊谢洛的第一部喜歌剧《女学生》上演,此后他在意大利各地连续上演了大量的喜歌剧。他最着名的歌剧作品是根据博马舍小说改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784年)。
多梅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年),他也是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奇马罗萨在意大利期间,以歌剧《伯爵的诡秘》(1772年)而名震欧洲。1789年应邀担任俄国女皇捷卡叶琳娜二世的宫廷作曲家。1791年到维也纳出任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宫廷乐长,此间,他创作了着名的喜歌剧《秘婚记》(1792年)。奇马罗萨共写有近70部歌剧,以喜歌剧最出色。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代表作《爱之甘醇》及《唐·帕斯夸莱》、沃夫费拉里的《苏桑娜的秘密》、梅诺第的《阿梅利亚赴舞会》等,都是喜歌剧的佳作,也把喜歌剧带进了20世纪。
3. 意大利歌剧好听吗 是很有名很出色的吗
意大利歌剧是世界四大剧种之一,意大利也是歌剧类最出色的一个国家。意大利歌剧基本上都是美声唱法,需要有一些审美,我个人认为是好听的。可以推荐一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4. 意大利的即兴喜剧有何特色
即兴喜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剧种,关于即兴喜剧的来源,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说它来源于古希腊笑剧、古罗马阿特拉笑剧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模拟剧,这些剧在充满世俗趣味、以滑稽见长和演员饰演固定角色等方面,与意大利即兴喜剧确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人说它是由拜占庭的滑稽剧团传入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滑稽剧团来到意大利,并把这种戏剧演出带了过来。还有人认为,即兴喜剧起源于16世纪早期,意大利本土的闹剧表演。总之,即兴喜剧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意大利民间艺术的特点,在1550—1650年间,它进入了活跃期,显示了勃勃生机,广泛演出于意大利各地。
即兴喜剧往往没有以文字记录的剧本。演员只是根据一个剧情大纲,临时别出心裁地编造台词,进行即兴表演。演这种戏。除了扮演青年男女爱人的演员以外,其他演员都戴面具,因此它又被称为假面喜剧。它与假面舞剧有着本质的不同,假面舞剧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方式,讲究豪华的场面,而假面喜剧则是流行于民间的演出方式,追求简朴、清新、喜闹的风格。
即兴喜剧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演员的即兴表演,演出时演员们将剧情“从基本规定情境向外延展,只要过后能够再收回到剧情的正题上来,他们愿意延展到什么程度就延展到什么程度。但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随机应变的智慧的,根据我们对即兴喜剧的了解,当时的演员具有高超无比的技巧,可以说是集舞蹈艺术,声乐技巧、杂技、通俗喜剧以及模拟剧和哑剧表演于一身,头脑和身体都灵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蒂贝里奥·菲奥里利的演员,在他83岁时,不仅能照常上台表演,而且身体灵活到可以用脚打另一个演员的耳光。翻跟头也是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动作,技艺高超的演员,可以手端一只盛满酒的酒杯,翻了一串跟头之后,杯中的酒竟然一滴不洒。
可以说,无固定剧本,而由演员随意发挥的即兴表演,是即兴喜剧的一大特点。即兴喜剧大约存在了300多年,但是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流传下来,只有七、八百个幕表保存在意大利和列宁格勒的博物馆中,足见当时的演出之盛。
即兴喜剧以爱情和诡计为题材,大都表现一对相恋的男女,他们的爱情受到阻挠,这阻挠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第三者的求爱,他们接受仆人的帮助,可是却闹出了乱子,事情越来越麻烦,引出很多笑话,最后以计谋冲破阻力,成全美好的爱情。
在即兴喜剧的演出中,一些片段已经格式化了,如幕表上的”拉错”(lazzo),就是演员心领神会的表演套路,这是喜剧情节中有趣的穿插和垫场戏,种类很多,如“担忧拉错”,“帽子拉错”、“见面拉错”、“嫉妒拉错”、”恐惧拉错”等等,“拉错”的场面往往充满了滑稽,令人捧腹。如”拖尸拉错”:一演员上场,发现“尸体”后,试图将其拖走,在拖的过程中,他的佩剑掉在地上,当他去拾佩剑时,反被“尸体”踢了一脚,而“尸体”又回到了原地,他继续拉,累得气喘吁吁,可是每次都被“尸体”捉弄,徒劳无功。
即兴喜剧的另一特点,是剧中人物的定型化。如剧中经常出现的被讽刺人物有潘塔龙、博士、军人和仆人等,潘塔龙的身份是威尼斯商人,此人贪财好色、妄自尊大,实际上愚蠢透顶,常为聪明人捉弄。他穿红色紧身背心,红马裤和长袜,披黑色斗篷,戴无边软帽,有几绺乱发垂在额头,脸上的面具是棕色的,有巨大的鹰钩鼻子。人们把他当成资产阶级的代表加以攻击。
博士的身份是大学城里的法学博士,满口莫名其妙的拉丁语,为人古怪,自以为是,流露出陈腐的学究气。他常常在现实中卖弄书本知识,可是每次都用错了地方,他是个爱吃醋的丈夫,也常常被戴上绿帽子。他穿学士服,黑裤黑袜,露出白领口和白袖口,脸上有半个黑面具。人们把他当成依附于教会的落寞文人而加以嘲讽。
军人的身份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主战分子,他目空一切,常给自己取一些唬人的名字:如斯佩扎费罗,意为砍断武器的;斯巴凡托·达·瓦尔英费尔诺,意为地狱般可怕的;马塔摩罗斯,意为打死摩尔人等,滑稽演员常常拿他取乐,绊他的脚,以显示他虽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不堪一击。他是个一厢情愿的求爱者,但常常被女人捉弄。他戴着歪鼻子面具,满脸胡须,服装会有些变化,但长剑是一定要挂在腰上的。人们把他当成西班牙侵略者或意大利国内的好战之徒,从而加以贬斥。
即兴喜剧里固定的仆人角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聪敏灵巧,一种愚蠢呆滞,两者往往在一出戏中同时出现,彼此对照,相映成趣。他们穿着花哩呼哨的服装,是小丑扮相。
在即兴喜剧中,除了扮演男女恋人的角色的名称会发生变化以外,其他角色的名称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演员一生只扮演一个固定角色,几乎不可能再去扮演其他的人物(除非扮演年轻恋人的人,到了年老色衰的时候,才不得不去扮演滑稽角色)。这使得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甚至使演员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而以角色的名字见诸世人。
一个即兴喜剧的戏班,大致包括如下扮演角色的人物:一至二对恋人,一个使女,一个军人、两个男仆,潘塔龙和博士,总共不过10—12人,他们携带简单的布景和道具,有时甚至带上自己的简易舞台,走遍乡镇,巡回演出,甚至一些精彩的演出,会被请进王宫。演员们常视剧团经营的好坏而跳槽,因此各剧团的成员经常变换。当时,着名的即兴喜剧表演团体有“羡慕”“挚友”“团结”“忠诚”等,全盛时期,意大利即兴喜剧演员的足迹遍及欧洲。
即兴喜剧的强烈的演出效果,在戏剧史上都是无可再现的,它造就了很多颇富表演才华的戏剧人士,包括多才多艺的女演员,其中以“羡慕“剧团的伊萨贝拉·安德烈尼(公元1562—1604)最为着名,她因将恋爱中的少女表演得惟妙惟肖而红得发紫。
即兴喜剧发展到了晚期,那种粗犷、活跃的生命气息渐渐淡化,除了丑角之外,其他喜剧角色因不受欢迎,被迫离开意大利前往法国等地,谋求新的发展。而留在意大利的丑角的后裔,渐渐给角色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不再穿得破破烂烂,而改穿丝绸服装,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丑角,而显出矜持与造作的一面了。因此到了17世纪末,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已经完全退化了。
即兴喜剧对后世的喜剧发展深具影响,莎士比亚、莫里哀、哥尔多尼,甚至20世纪的一些喜剧作家,都有效地吸收了其精华成分,以加强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