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两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分别发动过什么战争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国内经济困难,军事准备不足,
担心参战后会招致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法国的打击,因此,意大利采取了
中立的立场,宣布自己是非交战国。后来在希特勒的煽动下 先是首战法国,然后是希腊 ,再死非洲 ,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也是一直是随风倒的国家。【如需详细可以追问 ,拒绝ctrlc+v 包您满意!】
❷ 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
先是和德国、奥匈帝国结盟成同盟国,又先后对奥匈帝国、德国宣战加入了协约国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机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当时同盟国有三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914年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挫折,使德国不得不去支撑其盟国,以对付即将冲过喀尔巴阡山山口和扫荡匈牙利平原的俄国人。由于奥匈帝国屡战屡败,意大利人显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意大利本身就对奥匈帝国怀有仇恨,奥匈帝国曾多次侵略意大利,占领了部分意大利领土,意大利人对奥匈帝国宣战有合适的理由。此时的德国极力主张要求意大利中立,以归还领土为诱饵,而奥匈帝国坚决不归还它占领的意大利领土,与此同时,意大利正在秘密同协约国谈判。意大利人发现,他们在奥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协约国,就能参与对它的瓜分。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由于惧怕德国,暂时没有对德宣战,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意大利人觉得安全了,不怕报复了,意大利落井下石,对德宣战。
综上,我们看出意大利是明显的重利益、轻盟友,为了得到领土背信盟约,它的临阵倒戈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的灭亡,德国只能腹背受敌,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不应过多谴责意大利的“背信弃义”。
❸ 在一战之后,为什么意大利人开始讨厌同盟国(协约国)
一战”中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地处地中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和一支较强的陆海军,它的直接参战将对西区战场发生一定影响。大战一开始,意大利政府举棋不定,各交战集团为争取意大利展开了紧张的外交争夺,最后意大利背信弃义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两大集团争夺的过程
意大利在1912年的意土战争后,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的倾向表现更明显。
1914年,一战爆发后,8月3日,意大利国王通知威廉二世,说这次战争爆发的情况与三国同盟条约文本中的参战理由的涵义不相一致,并于当天公布了中立宣言。在发布这个宣言的同时,意外交大臣迪•桑•朱良诺秘密告诉德国大使,如果得到足够的报酬,它将准备“考虑援助的方法”。第二天,意大利驻俄大使对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说,意大利很难“从德奥方面获得所期望的东西”,因而“可以与协约国谈判”,共同对付奥匈帝国。就这样,意大利一面向中欧列强敲诈勒索,一面又同协约国谈判摸底,进行讨价还价。在英国的压力下,沙皇俄国也作了让步,同意将达尔马提亚大部土地割让给意大利。至此协约国几乎全部满足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 4月26日,意大利终于同英、法、俄签订了伦敦秘密条约。由于意大利所希望获得的领土大多属于德奥集团或中立国,与协约国不存在直接冲突。1915年4月,协约国同意大利签订《伦敦密约》,同意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英国还答应给意大利贷款5亿英镑作为参战费用。5月,意大利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加入协约国作战,在背后捅了同盟国一刀。几天之后,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奥、意三国同盟,于 5月23日正式向奥匈宣战,次日宣布与德国断交。
二、意大利外交的举棋不定到背信弃义原因
1、意大利的孱弱和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1871年,长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落后,粮食产量极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靠进口。第二、重工业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第三、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大量贫民逃往外国谋生。因此,意大利有“贫穷的帝国主义”之称。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
2、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现在:意大利对英国得罪不起,因为其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所以一开始就表示不参加任何对抗英国的行动。意大利这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在财政上对“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有所依赖,特别是1887年和1895年两次对埃塞俄比亚的都以失败而告终,被迫无条件承认其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使意大利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时,法国乘机以贷款为条件,并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与法国签定条约,双方对各自在非洲扩张范围和已取得的利益达成一致。意大利为了顺利地在非洲扩张,也与俄国达成协议,双方签约表示,共同抵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对俄在黑海海峡的扩张持“善意态度”,俄对意在北非的扩张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一战爆发前,意大利由于利害关系,实际上已经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靠向了协约国一方。
3、协约国对意大利领土方面要求的许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❹ 欧洲有名的战五渣,各国明知道它是个累赘,为何还争相拉拢
在“一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中的一员,“三国同盟”是一个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内的共同防御公约组织。“一战”刚开始,德国最高统帅部就对意大利放心不下,担心其加入协约国一方,从而改变战局,使奥匈帝国遭受打击。所以德国人对意大利不抱什么幻想,不过在“一战”爆发前,德国为了让意大利在奥匈帝国侵略塞尔维亚的战争中保持中立,还是征询了这个盟国的态度。
伊松佐河防区的指挥权表面上由德奥联军大公欧根·冯·哈普斯堡掌握,但实际上掌握在斯拉夫将军博罗耶菲茨·冯·博伊纳手中,他的部队包括有经验的山地部队在内。卡多尔纳用2个意大利集团军来对付这些山地部队,力求占领特兰提诺突出部。意军经过代价高昂的战斗,于1915年攻占了突出部的边缘,但在其他地方,意军则都失败了。
沿伊松佐河的战斗于6月23日开始,尽管战斗的剧烈程度时常变化,但结果依然不变。的里雅斯特就在意大利军队眼前,然而对于卡多尔纳来说,他永远无法获得这块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