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对列强都只能割地赔款,为何对意大利却非常硬气
一、重建之后的北洋海军
甲午战败以后,清政府同日本之间签订了《马关条约》,打破了清王朝“同光中兴”的幻想,宣告了洋务派“自强新政”的失败。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失去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北洋海军,其次也丢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以及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直接管辖,巨额的赔款也导致清朝发展近代产业、工业、强国强军的资源几乎枯竭殆尽,好不容易修建好的旅顺、威海卫军港也拱手相让给了西方列强。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致命性原因,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也迫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之中。
海军统领叶祖珪也觉得刘冠雄言之有理,便向清廷汇报实情。晚清政府也胆气为之一状,立即将最后通牒掷还。色厉内荏的意大利见清政府如此坚定,发现吃不到好处也不能打了自己的脸,便未敢发动战争,强占三门湾的利益也未能得逞。
三艘军舰也好意思来中国恫吓,学英法老牌国家?你意大利要是开三十艘军舰来还差不多,况且清政府刚花重金重建的北洋海军,要是真开战那刚好还可以供北洋海军练练手。在我们的印象中,意大利这个国家好像一直就不是什么正经打仗的国家,在这次强租三门湾的事件中让刚完成统一不久的意大利王国出了大糗,是不是说当时的意大利海军就不如重建后北洋海军呢?
并不是这样,只是意大利想效仿英法这两个西欧强国,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就只开了三艘军舰来华,况且当时的晚清政府虽说腐败,但也是知道意大利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真实实力到底如何。再加上海军统领以及海天号管带刘冠雄宁可与意大利舰队开战的决心,才迫使意大利未能成功效仿英法等国成功强租三门湾。
但是在两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意大利又卷土重来了,这一次清政府并没有向上一次那样以强硬的态度对待意大利,反倒是给了意大利一笔不小的赔偿,这也让统一不久的意大利王国第一次尝到了作为西方列强的甜头!
Ⅱ 意大利准备强租浙江三门湾,一向怯懦的清廷,为何有胆气直接备战
被人欺负到头上,实在很强大,打不过的我们可以忍让,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人都可以欺负到我们的头上,意大利当时并没有英法俄那么强大,清廷还是可以奋斗一下的。
Ⅲ 晚清也曾顶住强国武力威胁,慈禧放硬话:一把黄土也不给意大利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下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山东的胶州湾、威海卫、奉天(今辽宁)旅大、广东的广州湾(今湛江)和九龙到深圳河之间(今香港新界),陆续被德英法俄强行租借,期限长达近百年,在租界内,中国完全失去主权,和割让没有什么区别。
见此情景,意大利政府也眼红了,开着军舰来中国物色港湾,189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照会,要求租借浙江的三门湾(位于宁波和温州的中间)为军港,同时要求在三门湾和鄱阳湖之间修一条铁路,想把浙江南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此时的意大利打错了算盘。
因为中国意识到意大利实力有限。早在几年前,清朝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就曾上书总理衙门,说意大利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正处于深度的经济危机中,无力侵略中国。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开办的《清议报》中,也说到意大利财政困难,还面临法国和奥匈帝国秘密支持的教皇复辟的危机,梁启超写道:“意之国情已若此,岂能与列强逐鹿于清之中原哉……”
在当时,世界上能称为强国的只有英国、德国、沙俄、法国、美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日本八国,而1870年,借着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的东风才完成统一的意大利,被列宁称为“贫穷的帝国主义”。
另外,意大利虽然表面上和德奥结盟,但是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区矛盾重重,因此不会得到德奥的完全支持;同时意大利和法国在北非有冲突,因此其在远东的扩张,遭到法国的暗中反对,法国甚至打算将意大利侵占中国港口的情报送给中国;沙俄在远东的立场和盟友法国一致;英国将中国的长江流域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不希望意大利插进来;美国在弄清楚英国的立场之后,也反对意大利;日本出于独占中国的野心,更不希望欧洲国家再染指中国港湾。
此外,意大利没有殖民地,如果和中国开战,再得不到英法等国的支持,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意大利唯一能压得宝,就是清政府不敢一战,其见到清政府对照会没理睬,就发了最后通牒,声称如果中国不在四天内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就和中国断交,进攻三门湾。然而在得知英国愿意帮忙调解之后,就又撤回了最后通牒,这事一时成了欧洲的笑柄。
但是中国并没有当作笑话,而是派出重建的北洋水师,南下浙江沿海做好准备,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也接到命令,率领他的新军,以平定刚刚兴起的义和团远动为名,秘密向山东沿海集结,准备反登陆作战,山东巡抚下令全境严禁意大利人以任何名义进入。
意大利新任驻华公使萨瓦戈带了4艘军舰同行,到达上海,想让中国不战而退,又不敢真的开战,一个月后,他只能来北京谈判。在意大利海军当局表示无力战胜中国后,意大利政府就严令萨瓦戈放弃一切武力行动,萨瓦戈被迫要求只在中国沿海获得一个加煤站,不过此时慈禧看穿了意大利的真实实力,在朝廷上表示,一把黄土也不给意大利人。
在得知了清政府的强硬态度后,本来就内外交困的意大利政府立马倒台了,新政府放弃了对中国沿海的觊觎。
在这件事上,清政府算是一次小胜,但意义却不小,因为通过这件事,打消了荷兰等二流资本主义国家想要瓜分中国的念头。
Ⅳ 在三门湾事件中,软弱的晚清是如何战胜列强意大利的
在三门湾事件中,软弱的晚清是如何战胜列强意大利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就是在三门湾事件里。虽然说后期的清朝是相对来说比较软弱的,但是在意大利攻打清朝时,晚清政府也是给出了特别强硬的态度。
意大利看到中国的国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刚刚经历了和日本的一场失败的对决,认为中国已经无力进行第二次战争,想要通过恐吓得到我国的江浙地区,想要租借三门湾。真的是很可笑了,当时的晚清政府回绝了他,并且还想要进行打仗,这都是有原因的。
所以清政府回绝了意大利的请求,即使是意大利后来的武力威胁也是被清政府挡了回去。强硬的态度让意大利这个列强国家感觉到害怕。所以意大利撤兵回去了。在历史上也是留下了很大的笑柄。
Ⅳ 欧洲列强非常多,慈禧唯独看不起哪个国家
慈禧唯独看不起意大利,因为意大利去征战别的国家没打过,就想来和中国打,也是因为慈禧听说了意大利的战绩。
慈禧,我们都不陌生,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实际的统治者,主宰晚清长达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之中,清朝的土地是越来越少,不平等条约也是越签越多,特别是1894年的甲午一战,堂堂大清帝国,居然被自己一贯看不起的东洋小国击败,更是让普通百姓唉声叹气,满朝文武捶胸顿足,面对日本人提出的停战条件,甚至连慈禧太后也大骂日本人贪婪无耻。但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国力衰微,只能是任人宰割。条约签订后,起到了很坏的影响,让很多欧洲列强,认准了清朝是软柿子,大国小国都想来捏一捏。不过欧洲列强那么多,也不是每个都能捞到好处,有个国家看到邻居在清朝赚得盆满钵满。
慈禧这个做法给那些东欧的二流国家证明了,大清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Ⅵ 意大利强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门湾,为何清朝有胆气直接备战
因为清廷知道,意大利就是欧洲弱鸡,比他们还弱,若要真打起来,他就根本就打不过他们。
三门湾事件发生时,清国虽说依旧还是一个落后、腐朽得封建制国家,但是却早已睁眼看世界,对于欧洲各国的情况,清廷上下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意大利这个欧洲弱鸡国家,清廷还是知道他几斤几两的,当时清国虽被英法俄德日等列强欺负的够呛,但是还未到碰到意大利这个欧洲二流列强,就吓到胆战心惊的地步。
意大利“欧洲弱鸡”之名,自1896年惨败于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时,就世界闻名,当时西方舆论是惊呼道:“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经此一战,全世界都知道意大利军的战斗力是有多弱。
1896年,为彻底将埃塞俄比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意大利单方面将此前与埃国签订的《乌查里条约》的第17条由“埃塞俄比亚皇帝可以选择在意大利政府的协助下同欧洲各国君主交往”改为“埃塞俄比亚皇帝必须由意大利政府代表他处理与所有其他国家或政府之间的一切事务”,此举引起了埃国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强烈不满,孟尼利克二世立即向外界宣布不再承认其合法性,并开始预谋对意发动反击战,将意彻底赶出自己的国家。
当然,意大利直接强租三门湾虽告失败,但是其觊觎三门湾和谋夺在华权益的野心仍然不死。意大利见强占三门湾不行,就另辟蹊径,向清国再次照会,说若中国不予三门湾,则需别辟一地予意大利,同时保证以后不将三门湾租与他国,同时允许其修筑从三门湾到杭州的铁路,准其在宁波镇海办矿务等要求,以此来达到变相占据三门湾和控制浙江全省的目的。
对于意大利的这个要求,清国依旧是严词拒绝,并为此不惜与意大利开战。慈禧下令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南洋大臣整军备战,若意军敢登陆强占,“即当奋力合击,毋得观望游移”。同时令在甲午战争遭重创的清朝海军也重新出动,命令北洋水军统领叶祖珪率舰南下,若意大利舰队入侵,则立即予以痛击。
意大利本就没有实力与清国开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吓住清国,让清国感到害怕,继而答应其要求。此时,见清国居然如此坚决,甚至不惜与其开战,意大利害怕了,新任驻华公使萨尔瓦葛被迫将要求降低到希望在中国沿海获得一个,但此时慈禧早已是彻底看穿了意大利的实力,她表示连一把黄土都不给意大利人。这时意大利在租借问题上已是无力回天,不得不在1899年10月放弃了对中国沿海的所有要求。
三门湾事件,清之所以罕见地对意大利这个西方国家强硬起来,主因就是清廷在英法奥等国公使的口中已经得知意大利的实力根本就不足以对清国造成任何的威胁,且列强也明确表示不会支持意大利的无理要求,加之这时清国刚刚经历戊戌政变,慈禧对列强是极度厌恶,所以清廷才会,也才敢如此强硬的拒绝意大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