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意大利美声唱法专业的基本常识
美声唱法,原意是美丽的歌,通常则译作“美声唱法或美声歌唱”,是指17和18世纪之时,注重音色美的一种歌唱方法。美声唱法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低是其特点之一,因此,这种唱法能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此外,美声唱法还烂御十分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这些也是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的形成:
美声唱法的形成和歌剧一样,起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艺术集团。当这个艺术集团以挑战性的姿态酝酿歌剧的时候,实际上也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歌唱方法,即“美声唱法”。卡奇尼成为这一唱法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对这一新唱法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594年,世界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后,意大利作曲家佩里与卡奇尼合作写了第一部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乐谱的歌剧《尤丽狄茜》(1600)。佩里和卡奇尼的歌剧,音乐是以单调的朗诵调(即宣叙调)为主,中间穿插着合唱和舞蹈。后来,在意大利作曲家蒙泰韦尔迪的歌剧中,他将佩里、卡奇尼式的单调的朗诵调加以提炼,使朗诵调的音乐语言变得较为丰富,并获得了匀称的形式,从而预示了歌剧中咏叹调的诞生。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也已初具了a-b-a结构的咏叹调形式。在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中,确立了具有丰富旋律的a-b-a形式的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中心地位。咏叹调作为一种独唱形式,往往被安排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以现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歌剧中的核心段落。咏叹调的演唱,注重优美的音质和华丽的演唱技巧,在这方面的要求往往胜于戏剧表演。在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中,戏剧表演与乐队伴奏均屈居于从饥丛岩属地位,剧中不用传统的合唱及芭郑羡蕾场面,而是用高度发展独唱技术。由于独唱的咏叹调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因此,一种新风格的发声演唱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声唱法”。
17、18世纪,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他们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推向了颠峰。因此,这一时期在音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在18世纪,托西和曼奇尼分别发表了有关美声唱法的论着,对这种唱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西班牙声乐理论家——西亚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至19世纪而臻于极盛。着名的西班牙声乐教师、声乐理论家加西亚,对美声唱法以及美声学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但随其父、男高音歌唱家老加西亚赴美国等地巡回演出,而且结合自身的体会,专门研究人体与发声的生理学问题,并于1841年4月向法兰西科学研究院提交了论文《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1847年,他又出版了《歌唱艺术论文集》。1855年,加西亚发明了喉镜。喉镜对观察和研究人在发声时的生理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利用喉镜观察及自己多年教学与演唱的实践,发现并认为演唱时声带闭合不良,是声音嘶哑、漏气、音色不明亮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声门冲击’’的理论。当时的声乐界,很多人由于对“冲击”一词的理解不一,以为他提倡用喉音起音。后来,通过他的教学成绩以及他于1894年发表的《对歌唱的一些体会》,他的理论终于被声乐界理解并接受。从此,打破了美声唱法学派的“口授”传统,加西亚从事声乐教学75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他是19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典型代表。
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其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一直随着时代以及所演唱的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演唱方法由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
❷ 美声哪个国家
美声起源于意大利。下面详细解释关于美声的几个重要内容:
一、美声起源于意大利的背景。美声唱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强调优美声音和演唱技巧的唱法,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社会氛围和音乐传统为美声唱法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纯净、柔和与连贯,同时强调气息控制和音准的准确性。在意大利的传统音乐中,声乐是核心组成部分,而美声唱法正是这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严格的技巧训练,使声音能够达到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三、美声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虽然美声起源于意大利,但其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如今,不仅在意大利,全球各地的音乐学院和声乐爱好者都在学习和研究美声唱法,以追求更高的音乐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美声起源于意大利,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❸ 什么叫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一种着重声音华采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着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一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这些概念。因此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元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一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