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秘密计划泄露,白宫立马转变态度呼吁“坐下谈判”,伊朗会答应吗
实际上美国对伊朗问题一直都是进行口头警告和经济制裁,希望以此把伊朗逼到谈判桌上。然而直到伊朗的石油出口被限制到只有十分之一了,伊朗人还是没有妥协。
二、特朗普的治国理念
特朗普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特朗普在上台之后声称要改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这一现状,还说要在自己任期内结束美国的所有海外战争。虽然特朗普也曾下令对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发起打击,但是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军事打击。
所以说,伊朗人正是发现了美国人现在已经无力发起针对伊朗的全面战争这一点才可以对美国如此强硬的。
㈡ 伊朗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和美国交恶
主要原因是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起因事件:
1、伊斯兰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成为伊朗民选首相,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
英美岂能白白让自己利益受损,于是,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共同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
巴列维上台后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蓝图来进行改革,同时打压国内宗教势力,还签下了美国军事人员在伊朗的治外法权。
那时的德黑兰俨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妇女着装西化,可口可乐大广告牌随处伫立。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极度不满。
伊朗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领袖发动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示威和罢工,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巴列维被迫流亡,巴列维王朝覆亡。
2、美伊断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的消息被传回国内,愤怒的德黑兰穆斯林群众冲入了美国大使馆,扣留了使馆人员,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
电影《逃离德黑兰》讲述的就是这一伊朗人质危机事件。
(2)伊朗怎么看待白宫易主扩展阅读:
美国制裁对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称,为遏制伊朗导弹与核计划并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协议,8月重启对伊非能源领域制裁,现在又宣布新制裁,试图用一系列“组合拳”令伊朗最终屈服。
美国财政部发布通告称,从5日起对涉及伊朗金融、航运、航空、能源等领域超过700个个人、实体、飞机和船只实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银行及其境内外分支机构、伊朗国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飞机和伊朗原子能机构。
此次制裁重点瞄准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蕴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产油国。按特朗普所说,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也门、叙利亚等国,并迫使伊朗同意就核问题重新谈判。
此外,美国国务卿蓬佩奥5日宣布,美国将暂时允许8个国家或地区在美对伊朗制裁后继续购买伊朗石油。这些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后不会延长。
另据报道,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对伊朗新制裁时,模仿美剧《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桥段,在“推特”上发布一张海报图。图中他从层层迷雾中走来,配以“制裁将至,11月5日”字样。
对此,《权力的游戏》制作方美国HBO电视网迅速声明“不希望商标被用于政治用途”。接下来,美国网友轮番斗图,以相同底图绘制“诉讼书将至”“米勒将至”(注:米勒是负责调查特朗普团队“通俄门”的特别检察官),甚至“牢狱将至”。
㈢ 伊朗总统如何看待美国推出伊朗核协议
特朗普于当地时间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他于当日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时,称伊核协议是“糟糕”的协议,并表示美国将重启在伊核协议下豁免的“对伊朗制裁”。
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第一时间批评美国此举“违反国际协议”,是非法的举动。他也表示,特朗普关于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决定是一个历史性事件,而伊朗将继续履行协议。
鲁哈尼还指责美国近40年来一直奉行敌视伊朗的政策,也没有履行2015年达成的伊核协议规定的义务。对于美国的制裁威胁,鲁哈尼表示伊朗经济不会受到影响,伊国内市场能保持稳定。
㈣ 伊朗秘密计划泄露,白宫立马转变态度,想要谈判的话伊朗会答应吗
伊朗答应的可能性挺大的,人们都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特朗普宣布对伊朗的石油出口清零之后,中东地区就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伊两国在波斯湾内也是剑拔弩张,而双方的矛盾也开始由制裁转移到了核问题上。而且随着美国的制裁不松口,这也让伊朗在核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开始了逐步在军事上的施压,并希望伊朗能在此方面回头。
现在由以色列透露出这个消息,华盛顿不得不考虑一下后果,虽然说以色列的话中明显的有水分,但是美国也不能不做出回应。而就在内塔尼亚胡发布消息的当天,特朗普表示愿意同鲁哈尼进行无条件进行会晤。就连鹰派博尔顿也发生了态度上的逆转,表示愿意坐下谈判,释放了让步的姿态。
㈤ 伊朗门的尴尬应对
面对咄咄逼人的国内外舆论潮流,一向镇定自信、谈笑风生的里根,仿佛老了许多。1986年11月13日晚,他出现在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屏幕上,神情呆滞,表情尴尬。他首次承认。一年半来美国和伊朗之间有秘密外交接触,他的确于当年5月派麦克法兰秘密访问伊朗,并曾授权向伊朗提供武器。他接着辩解说,政府之所以要如此做,是因为它有4个目标:同伊朗恢复关系;结束两伊战争;消除中东的恐怖主义;使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他重申,政府的这些做法是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保持沉默的风险已超出了把事情讲出来的风险。” 此后不久,里根无可奈何地对《时代》周刊的记者说:“这些天来,我喉咙里犹如卡着一个苦胆”。可见其窘迫之状。
11月9日,里根在白宫又举行了一周来的第二次记者招待会。面对那些令人头痛的,曾被西奥多·罗斯福骂为“扒粪者”的“无冕之皇”们,里根显得局促不安,回答问题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他试图进一步解释他的政府在美伊交易中的所作所为。他认为,这一交易不是一个错误,也不是一次失败,相反,这场“风险很大的赌博”是有条件地进行的,并且达到了部分目的。
他说:“我就象一个赌徒,知道这个行动所冒的巨大风险。但这是我的一项活动,是我一个人的活动,我对胜负负全部责任。”“我没有违反任何法律,尽管我没有象法律规定的那样及时向国会报告。为保护美国人质的生命安全,继续在某些方面保密的作法是正确的。”他接着责怪新闻界对这一交易的披露断送了另外两名美国人质获释的机会。 他还使用了林肯的名言作自己的挡箭牌:“假如事实证明是对的,这些指责将无关紧要,假如证明是错的,10个天使说我是对的也没用。” 当被质问到他是否破坏了向伊朗禁运武器的政策时,他摆了摆手,有些慌张地说:“为了我们的目的,放弃一下禁运是值得的。当然,武器禁运现在和将来仍继续有效。” 当被问及是否有其它国家参与此事时,他表示没有。但记者招待会结束后10分钟,白宫以他的名义发表声明说:“人们可能对我今晚的一个回答会产生某种误解。确有一个第三国参与了我们同伊朗的秘密计划。”但声明称第三国向伊朗运送武器不是由华盛顿授意的。所谓的第三国,白宫虽没有点名,但人们自然想起了以色列。
显然,里根在记者招待会上乱了方寸的,他未能平息国内外舆论的不满,没有平息国会山里嘈杂的指责声,反而使公众的疑团越来越大。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则穷追不舍,声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国会两院不断举行听证会进行调查,案情越揭越深,大有要把共和党政府拉下马之势。
㈥ 白宫最后一次放弃对伊朗的制裁意味着什么
当地时间12日,美国白宫表示,最后一次放弃对伊朗的制裁。这也意味着,特朗普目前仍保留伊核协议。
12日援引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委员会主席布鲁杰迪的话回应称,“伊朗绝不会就自身的导弹政策退让哪怕一步,美国人必须了解的是假如他们想违背核协议并采取不理智的行动,我们目前的能力已经远超协议达成前。”
㈦ 伊朗门的白宫内讧
“伊朗—尼加拉瓜”双料丑闻刚败露,里根班底便慌作一团,纷纷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表示自己“清白无辜”,并相互推诿指责,怕火烧到自己身上。
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放出风声说,他早就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有关备忘录上对美伊交易一事批注道:“此事荒唐”当他得知军售款项转给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时则似乎怒气十足,说:“这种事本来不应该发生,我感到十分惊骇,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是可以的,但不能用这种方式,应由国会拨款。”12月4日,他指责麦克法兰在美伊交易问题上给里根出了“馊主意”。
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约瑟夫·凯西则称他在该案中“没起什么作用”,直至 1986 年10月才“听说”转移款项一事。
号称“美国外交政策设计师”的国务卿乔治·普拉特·舒尔茨自称一直反对“武器换人质”的作法,对具体情况也只是“略有所闻”。但麦克法兰斥责舒尔茨撒谎,他称舒尔茨经常听取他关于秘密使命的汇报。话说回来,即使情况真加舒尔茨自称的那样,作为堂堂美利坚合众国对外政策的执行人,对如此重大的问题竟一无所知,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只是部分时间处理对外政策的业务经理。”
有意在1988年问鼎总统宝座的副总统老布什则竭力与里根保持距离。他先是默不作声,避免发表任何评论。但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终于在 11 月28日打破了沉默,他承认,美伊交易“损害了我们的信誉”,但“此举对于阻止苏联对伊朗的入侵是有特殊意义的。”他说他知道美伊交易这件事并曾表示过支持,但他进一步说,“在某些方面表示过某种程度的保留意见。”他认为,这一丑闻可能损害了他尚未宣布要参加的总统选举,他说:“我知道有许多猜测,我认为,如果有人在外面正在刮台风的时候就试图预测两年后的气候情况,那么,我想他肯定是疯了。”
阁僚们忙于自保而无暇救驾倒也罢了,可有的人反戈一击,将里根推到更加难堪的境地。麦克法兰在国会作证时反复声称里根事先批准了向伊朗出售武器,副国务卿怀特·黑德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上不客气地指责了里根。温伯格也说里根对军售款项转向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一事是知情的。面对这番景象,里根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有消息说,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里根频繁与尼克松通电话,向他讨教办法,并倾诉了满腹苦水。
㈧ 伊朗门事件是怎么回事简洁一点
伊朗门事件:由以色列牵线搭桥的武器人质和麦克法兰出访德黑兰的秘闻一经之于众,举世哗然,里根在美国国内受到广泛指责,他遇到自己的“水门事件”。1985年6月,美国环球航空公司飞机上的人质从大马士革回到美国,这件事使美国意识到,实际上是伊朗在背后牵线的结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领袖,能否对黎巴嫩施加影响,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国人质恢复自由。通过中间人进行试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国王巴列维在美购买的一批战斗机的零部件,以便恢复使用这些早以搁置的飞机。因美国同伊朗中断关系6年,正当白宫苦于无从下手时,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戴维在总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议,利用一个在伊朗长期活动的军火商考柏,宁格蒂在该国的广泛联系,来为华盛顿服务。这个建议得到当时还在担任总统安全顾问的麦克法兰的同意之后,经里根总统批准,开始悄悄执行了。麦克法兰及其助手与伊朗代表进行了极为隐密的会谈,会谈中由以色列担保,本着一飞机军用物资交换一名人质的原则,分别于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释放了三名人质。
1986年5月,麦秘访伊朗,伊官员不仅同麦进行接触,而且美国提出一系列条件,美国只答应第一条即提供巴列维国王购买并以付款的飞机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为得到满足,于是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于11月4日突然公开了麦访问伊朗的秘闻。以武器换人质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国对恐怖活动和两伊战争的态度。美过去采用绝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们谈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换人质立即引起国内外巨大的震惊。
㈨ 如何看待伊朗反击美国
伊朗也就是嘴硬了,只能表达抗议,没有办法进行反击,实力不允许啊。
㈩ 伊朗门的余波犹在
1988年3月16日,特别检查官沃尔什对诺思提出起诉。被起诉的罪状多达14项,最为关键的两项是诺思犯有阴谋罪和盗窃政府财产罪,主要证据是私自将卖给伊朗军火的1400多万美元利润转给了尼加拉瓜反政府军。诺思否认了对他的这两项关键指控,并声称白宫文件和总统可以证明自己无罪。而白宫则以多种理由反对出示“秘密文件”,还坚决反对传唤总统,因为法律规定“现任总统不能当堂作证。”
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审判不得不避重就轻。经过两个月的审判和长达12天的审议,在检查官提出起诉的12项罪名中,仅有3项成立,其余9项被判定证据不足。而诺思本人对裁决不服,他表示“要象一名海军陆战队战士那样战斗到底,不管要用多少年,直至最终证明无罪。” 1989年7月5日,华盛顿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格塞尔正式宣判诺思三年缓期徒刑及15万美元罚金,并从事1200小时的无报酬公务活动,禁止担任公职。
在此之前,麦克法兰因为在“伊朗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而于1989年3月3日被判处两年缓期徒刑,2万美元罚款和200小时的无偿公共服务。
波因德克斯特被指控犯有欺骗国会和阻挠国会调查“伊朗门”事件等 5项罪名。波因德克斯特的辩护律师说服法官格林传讯里根到庭作证,他企图使自己的委托人在里根的招牌下遮挡过去,轻松过关。
1990年2月16日和17日两天,卸任后的里根花了近8小时在洛杉矶法院秘密作证。79岁的里根风采依旧,笑容可掬。步入法庭后,他朝波因德克斯特坐的方向笑了笑,神秘地眨了眨眼睛。接着,里根在法官面前举起右手宣誓。法庭气氛肃穆,除有关人员外,没有观众和新闻记者。
随后,里根开始回答辩护律师贝克勒和检察官韦伯提出的问题。他的语调仍象在职时一样平稳。双方一问一答,时而切中要害,时而冗长乏味。近8个小时中,里根竟回答出100多个“不知道”,“不记得。”但有一点却记得很清楚,他说他的行为一向合法,并一直建议行政助手们不要违法。他说,他没有指使助手波因德克斯特欺骗国会和阻挠国会调查。对里根的证词,华盛顿的评论家们说,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但再次显示了他执政期内政府中一贯懒散的作风。
4月7日上午,联邦陪审团在华盛顿地方法院宣布,波因德克斯特在“伊朗门”案中的5项罪名全部成立。
6月11日,53岁的波因德克斯特由华盛顿联邦地方法院判处6个月的监禁。格林法官在宣布法庭裁决后表示,未给被告更严厉的刑罚,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军旅生涯及大笔诉讼费用。
“伊朗门”事件至此完全告终了。但是,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它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