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制裁伊朗原油出口是导致国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吗
是
中石化停止进口美国原油
此外,中国国有石油巨头中石化削减了对美国原油的采购,对中国需求可能逐渐减少的担忧加剧了油价的回调。 据三位知情人士周五透露,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温,中国石化已暂停从美国进口原油。
消息人士称,中石化至少在10月份之前还没有预订新的美国原油采购量。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美国石油进口暂停的持续时间。
3月时曾有近12万桶/日美国原油流向山东省日照港,6月时该数据降至2.2万桶/日,7月直接降至零。
中国在7月对美国原油进口就已经骤降,从3月的44.5万桶/日降到了一半。伊朗局势成为左右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油价的最大的因素。7月3日截至发稿时,美国WTI原油上涨1.2%,报74.8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上涨1.01%,报78.08美元/桶。
㈡ 美国打伊拉克花了几千亿美元得到石油了吗听新闻说大部分是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在那开发。
美国参加二战,尤其是欧洲战场,死伤了几十万人,无数的金额。战后还以3百亿美元帮助欧洲复兴。它得到了什么? 土地?资源?金钱? 伊拉克战争:这要从两伊(伊拉克-伊朗)战争说起 -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伊战争的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伊拉克因战争向阿拉伯国家大量举债,单科威特就超过150亿美元。伊拉克因此希望OPEC减少产油量,提高油价,以便伊拉克能从石油获得更多的利润还钱。但科威特反提高产油量,使得油价大跌,想逼迫伊拉克接受两国间长久各种纠纷的方案。结果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之划为伊拉克的第9省。海湾危机爆发。第一产油大国沙特与伊拉克有一千千米的边境,也纠纷不断。沙特怕伊拉克藉机入侵,联合科威特向联合国求救。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否则国际社会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伊拉克拒绝。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国部队从沙特提供的基地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大败伊军。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出。2月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海湾危机的12项决议。海湾战争宣告结束。战后数年内联合国派各检查小组进入伊拉克依决议检查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况。伊拉克违反决议,百般刁难。联合国小组屡次无功而返为后来伊拉克战争埋下伏笔。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萨达姆有个表弟绰号“化学阿里”。曾以毒气弹杀死国内8千多库尔德族老少妇女)绕过联合国,与多国联合对伊拉克进军。打垮萨达姆政权。
现美国已自伊拉克全部撤军。只留少数的教导员。
伊拉克在过去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从西方媒体引述的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出来。
伊拉克:在萨达姆时代,完全是独裁统治。虽然也有〝选举〞,但每次都是萨达姆高票当选,他拿到的选票有时超过全国总人数。当然,这些"票"也并不都是作假,萨达姆大搞个人崇拜,广大民众被洗脑,崇拜"伟大领袖"。《纽约时报》曾刊文讽刺说,在八十年代,个人崇拜文化让伊拉克的1,700万人口翻了一番,成了3,400万,其中有1,700万人民和1,700万萨达姆肖像(遍布全国各地)。
在结束了萨达姆的专制统治之后,伊拉克不仅实行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全国性选举,由此产生了民选领导人,政局稳定,而且伊拉克的经济也发生重大变化。
在萨达姆统治后期,伊拉克人口2,600万,人均GDP只有625美元,通货膨胀率高达三位数。现在,伊拉克人口增至3,500万(增幅35%)。人均GDP增至4,600美元(增了七倍半)!通膨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一百多,降到6%。在全球经济成长缓慢的情况下,伊拉克的经济却快速成长,2006年,遽增17%!2011年成长9.9%,2012年成长10.2%。
经济成长名列前茅
伊拉克的经济之所以发生巨变,是因为走向市场经济:战后第二年——2004年,伊拉克就改革税率,实行单一税率(flat
rate)15%,由此进入全球实行单一税率的27国(地区)行列——香港(14%)、新加坡(16%)、爱尔兰(12.5%)、俄国(13%)等。
伊拉克并把关税降低到5%,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大量外资,尤其是国际石油巨头。由此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迅速上升:在刚开始的2004和2005年,就分别成长了7%,2006年,石油生产设施修复重建完善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大幅成长了40%!
国内官方媒体当年渲染说,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占取那里的石油。但美国在铲除了萨达姆后,马上把当地的石油管理权等交给了伊拉克新政府的石油部,等于交给了伊拉克人民。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Robert
Kimmitt)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美国把石油主权交给伊拉克人民之后,没有想做任何一点影响伊拉克石油政策的事情。"
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
而且近年美国在本土的石油开采剧增,去年底美国石油产量已超过沙乌地阿拉伯和俄国,成为全球第一。而中国,目前则已占据了伊拉克最大开采份额。所以当伊拉克ISIS闹事时,最着急的其实是中国。
现在无论人口成长率,还是经济成长率,伊拉克都名列世界前茅!这些成就,都归功于结束了独裁统治,实行了民选制度,并走向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等。
㈢ 中石化为什么跑到伊拉克去抢石油,当时不是说反对伊拉克战争吗
中石化是国有企业,有国家利益在里面。当时反对伊拉克战争,是因为萨达姆和中石化中石油有合同,战争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现在伊拉克战争基本停止了,伊拉克的石油质量好,含硫低,开采成本小,还可以顺便帮助伊拉克重建,扩大我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所以还要去伊拉克啊!
㈣ 中石化为什么跑到伊拉克去抢石油,当时不是说反对伊拉克战争吗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需要重建,公开招标石油开采权。这是一个企业的纯粹的商业活动,与政府反对战争的态度并不抵触。
㈤ 我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吗
是的,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
2014年,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1月11日报道,伊朗大部分的石油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国家,而中国则是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中国在2013年平均每日从伊朗进口约42万桶原油,而这一数字较2012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5)中石化为什么停购伊朗石油扩展阅读:
2015年,伊朗位居对中国石油出口的第六位,与2013年相比,其石油销售提高了28%,平均每天达约55万桶。中国能源公司是伊朗石油业最大的投资者,中国一些国有石油公司同伊朗签订了一些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开发项目的原则协议。
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从2012年西方加大对伊朗制裁以来,中国购买了伊朗石油出口的约一半。
2018年,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中国仍然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布,美国的反伊朗禁令不会影响北京从德黑兰进口的石油。
㈥ 新闻说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现在为何伊拉克的石油源源不断的卖给中国呢而且中石油中石化都在那开采
美军打伊拉克为了石油这句话没错,准确的说不是为了伊拉克的石油,而且为了把石油变成一种工具,例如美国决定这石油的价格,所以你看至今美元石油地位很稳固的,而且不管是石油,这有助于美国稳固他在中东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原来伊拉克这个刺头一直在中东装老大,且和老美对着搞。
㈦ 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和中国的区别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能源安全隐患重重。
历史上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曾超过70%,但得益于页岩革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
美国涉及页岩油气生产各环节的企业超过8000家,其中7900家以上是中小企业。众多的美国民间油气企业,最终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的页岩油气储量居全球第一,但我国参与国内页岩油气开发的企业只有不到20家,投入主体是以三大油自主投入为主,投资来源单一,投资资源受限,投资达不到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额的10%,目前中国勘探开发规模大大落后于美国是必然的。
由于中国三大油之外的企业无法在中国拿到油气开发区块,已经有上百家各类中国企业,选择投资于美国、加拿大的油气开发活动,参与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这是我们国家的痛。
页岩油气开发技术已为中国公司所掌握,早已不存在技术瓶颈,页岩气开发的经济性也得到印证。中国远远高于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更能保证页岩气开发的经济性。
强烈建议把三桶油的产权清晰的工程服务公司,直接收缴国资委直管或者委托其他央企管理,改变老子和儿子一家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三家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面对所有中国油气开发公司服务的市场竞争结构,锤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开放两桶油占据的区块资源,突破所谓无法分层开发,油田几十年前是我的,谁也不要想在我的地盘上钻探页岩气的垄断思维,实现常规油层和页岩油气层的分层、分主体开发。分层、分主体开发在国外极其常见,谁也不应该以无法实现分层、分主体开发,误导国家管理部门。
中国有资源、有技术、有成功的开发和运营经验,我国页岩油气未能爆发的原因是中国的三大油和他们的几个与地方能投组建的合资公司的体制和资源无法与美国的众多的狮群、狼群、野狗群相比,仅靠三大油不可能实现中国的页岩气革命,逐年递增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和目前面临的能源威胁已经证明,仅靠三大油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导致目前能源危机的谬论。
开放页岩油气开发市场,既能分散国家投资压力,又能引导投资流向回报见效快且具备战略意义的油气勘探开发,减少投资于规模大、回报低、回收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总理期望的“避免大水漫灌”。
开放市场竞争并不意味着“国退民进”,也不会有损两大油的利益,因为油气市场是个增量市场而非固定规模的市场,新进入的国企和民企并不是要和原先的中石油中石化抢夺现有的一亩地上的收成,而是要和中石油中石化一起,共同把现有的一亩地扩大成成千上万亩。开放市场也不会导致原先国企员工的失业,反而会扩大油气行业总就业人数,国企中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将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正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石油天然气进口大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3.1%,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2%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3.6%,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增长主要由天然气(+15%)和石油(+3.9%)引领,我国石油产量下降15.3万桶/日,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8%,为历史最高值,时至今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
由上图对比可知,2017年我国的平均气价是美国的近3倍,而2018年美国气价持续走低,我国气价却在飙升。处于高位的气价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工业成本,但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
鼓励投资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符合总理所讲的选择性投资,是避免大水漫灌的重要选择。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会实实在在更加显而易见的带来投资回报,威远、焦石坝部分开发井的投入一年就能收回,经济性已经得到了验证。根据中石油西南油气田的数据,其全部投产井内部收益率10.75%,各区块均高于行业基准值,其中长宁区块的内部收益率已经达到17.61%。开放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许可,引入各种类型的投资,促使在中国实现页岩油气的革命,是优于投资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的更好选择。
如何实现中国能源的真正安全?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是实现能源独立的不二选择。
鼓励民营企业和三大油之外的国企进入油气开发领域。继续加大力度开放油气开发许可,鼓励投资页岩油气,实现国有、民间、基金都来投资页岩气的局面,分散国家投资压力。
开放两桶油占据的区块资源,突破所谓无法分层开发,油田几十年前是我的,谁也不要想在我的地盘上钻探页岩气的垄断思维,实现常规油层和页岩油气层的分层、分主体开发,分层、分主体开发在国外及其常见,谁也不应该以无法实现分层、分主体开发,误导国家管理部门。开放三大油的工程服务市场和装备制造市场。中石油的一把火烧了四台半内部企业制造的问题压裂车,即使如此中石油照样不开放压裂车采购市场,这种牺牲国家利益的垄断和保护,同样也损害内部企业自身的利益。
把产权清晰的三大油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划归国资委直接管理或者其他央企管理,形成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培育围绕不同油气开发公司的服务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中国的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中,除了“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之外,其他没有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公司的国际地位大都属于三流。很可惜想当年中石油、中石化没有坚持沿着朱镕基总理推动的石油内部勘探开发公司和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分离的正确道路走下去,2004年国内勘探开发公司和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合并,浇灭了工程技术公司刚刚培育的朝气和活力。强烈建议把三桶油的产权清晰的工程服务公司,直接收缴国资委直管或者委托其他央企管理。这些工程公司都已经上市,产权不存在不清,这些服务公司划出三桶油,会改变老子和儿子一家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三家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面对所有中国油气开发公司服务的市场竞争结构,锤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民营工程技术企业正在国际油服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中国钻井公司中的中曼石油、海隆石油在伊拉克等国家展示了中国公司的效率。杰瑞能服、安东石油在中东和俄罗斯展示了油田完井、连管作业和水力压裂的综合能力。惠博普和杰瑞工程的国际EPC竞争能力也在国外得到了证明。
开放市场竞争并不意味着“国退民进”,因为油气市场是个增量市场,随着投资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以及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储量被发现、被开采并实现商业化,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开放市场竞争只会让各种性质的企业共同把产业做大,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互相争夺市场。此外,国内油气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油气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是普遍偏高的。开放市场不仅不会导致原先国企员工的失业,反而会提高油气行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扩大油气行业总就业人数。原先国企的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具备更加丰富的经验,他们在行业内的受欢迎度也将大大提高,这些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将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如上所述,中国有资源、有技术、有成功的开发和运营经验,我国页岩油气未能爆发的原因是中国的三大油和他们的几个与地方能投组建的合资公司的体制和资源无法与美国的众多的狮群、狼群、野狗群相比,仅靠三大油不可能实现中国的页岩气革命,逐年递增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和目前面临的能源威胁已经证明,仅靠三大油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导致目前能源危机的谬论。尤为重要的是开放页岩油气开发市场,既能分散国家投资压力,又能引导投资流向回报见效快且具备战略意义的油气勘探开发,减少投资于规模大、回报低、回收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总理期望的“避免大水漫灌”。
开放市场、鼓励竞争、百舸争流,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不二选择,不要使中国企业远渡重洋,去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所言:“要想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当务之急是建立多种投资主体的合作开发机制,借助油气体制改革,国企、民企、外资能够联合进入,这才是最关键的。”
㈧ 中国买伊朗石油美国怎么不制裁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季莫费耶夫对媒体表示,美国不会将中国公司列入对伊制裁名单。他说:“中国将继续购买伊朗石油。美国将中国公司列入对伊制裁名单的任何企图,都将成为中美之间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
怀疑季莫费耶夫这番话有点挑畔离间不怀好意。认为美国不会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的想法是有些天真。中国可以拿对美国油气的进口作为牌,这也是很有力量的;中石油那是相当不怕美国制裁,美国制裁只会制裁自己不向中国卖油。当然,中国采取规避制裁的保底手段不容忽视。不要过分剌激特朗普,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闷头发大财。
有人说,“伊朗根本就看不起中国,不过是没办法了而已,一旦取消制裁,马上扑到西方怀抱。”这次特朗普给它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对于我们说,能赚钱能获利才是王道。
看多了美国的大棒外交新闻,有时候会有一种天真的想法:不仅仅是我们的外交工作做得好,还有我们愚蠢的对手太过慷慨,将权力利益拱手相让。我们现在收获的,是开国领袖留下的独立自主外交大政方针的红利。
㈨ 中石油中石化大量进口原油和成品油,为什么还要出口(高手来,复制粘贴的自重)
据我所知,由于各产油国的原油品质和成分千差万别,各国的工业和科技实力不同,炼油技术不同,成本不同,成品油的用途不同,等等因素,就会导致既出口原油,成品油,同时又进口原油或成品油。(他们名称相同,但实质不一样)。
我们有的原油,要变成成品油,在国内冶炼的成本过高,不如进口。
国内冶炼成本过高的原油,就只能出口。
另外,比如伊朗,产油大国,但由于工业落后,成品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第二个因素,是来料加工,即外国的原油,运到中国加工冶炼,之后复出口,在海关显示
既进口原油,又出口成品油。
第三个因素,我分析,是由于我们参与原油的期货贸易,跟实业无关,纯粹的期货贸易,
只要盈利,就出货。说不定是刚刚进口的,走一圈,待价而沽,再出口(有时即使亏本,也要兑现)。
㈩ 中石化为什么跑到伊拉克去抢石油,当时不是说反对伊拉克战争吗
为了利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