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美国为何没有出兵干涉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对民主自然看的很重,但是当时的伊朗政府巴列维王朝让美国很是失望,政府的独裁,腐败和贪污,是有目共睹,所以当巴列维王朝向美国求救的时候,美国是回绝的。
其实早在当时,美国并没有想到伊朗会称为他的敌人,只是对霍梅尼抱有幻想,当时霍梅尼最大的口号,就是反对巴列维的独裁,腐败,美国依旧相信,就算霍梅尼上任,也摆脱不了对于美国的依赖。
② 两伊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 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③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的立场是
美国偏向伊拉克。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3)美国为什么支持伊朗革命扩展阅读:
两伊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
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长期以来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冲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22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1990年8月,伊拉克宣布接受阿尔及尔协议,10月两伊复交。
④ 两伊战争美国是不是帮伊拉克的那海湾战争俄罗斯是帮谁的呢
两伊战争美国支持伊拉克
伊朗由于伊斯兰革命不受美国控制了
这也是美国支持伊拉克的理由
海湾战争俄罗斯自顾不暇是中立态度
⑤ 两伊战争美国支持伊拉克
1. 在两伊战争之前,伊朗发生了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巴列维国王逃往美国,而伊朗民众随后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并扣留了使馆人员,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这一事件导致美国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2. 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倾向于支持伊拉克。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这一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包括美国。伊拉克在那段时间内确实与苏联关系密切,但这并不是美国支持伊拉克的唯一原因。
⑥ 美国为什么要和伊朗作对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基于多种因素,包括安全利益、地区稳定、核武器扩散的担忧以及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华盛顿担心德黑兰可能寻求将核武器或先进的弹道导弹技术转移到其他极端组织,这可能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威胁。
历史上,美国与伊朗的关系经历了起伏。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两国关系相对友好。革命后,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人员被伊朗学生扣为人质,持续了444天,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自那时起,美国对伊朗的立场主要是基于对伊朗政府的担忧,包括其对以色列的威胁、在中东的军事行动以及支持恐怖主义组织。
为应对这些担忧,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旨在限制伊朗的军事和核计划,并推动德黑兰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此外,美国还与盟友和其他国际伙伴合作,以加强对伊朗的压力,并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尽管存在分歧,但美国也认识到与伊朗保持一定程度的外交接触的重要性。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核问题上进行了谈判,旨在限制伊朗的核计划,并确保该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这些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JCPOA),该协议限制了伊朗的核活动,并进行了严格的监督。
总的来说,美国与伊朗的对立是多方面的,涉及安全、政治、经济和地区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存在分歧,但美国还是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伊朗的争端,以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⑦ 美国为什么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
1. 美国在两伊战争初期并未公开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而是暗中向伊拉克提供武器,目的是为了推翻伊朗革命政权,一个美国所畏惧的政权。
2. 当两伊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美国一方面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包括60架武装直升机和150辆军用吉普车,总价值达4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资助伊拉克10亿美元,用于开通经过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运输管道。
3. 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以色列向伊朗出售军火,使得伊朗能够修复缺乏零配件的美制武器系统,从而反击伊拉克的进攻。
4. 在向伊朗出售军火的同时,美国还向伊拉克提供了美国卫星拍摄的伊朗军事情报,这使得伊拉克空军能够在几次战役中准确地对伊朗的重要石油设施进行空袭。
5. 美国的情报局局长凯西亲自批准了这一行动,并在1986年10月和11月两次秘密会晤伊拉克高级官员,以确保伊拉克在历时6年的战争中不会被击败,并能够继续战斗。
6. 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护航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在海湾这一战略要地部署海军,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削弱伊朗的实力,从而使伊拉克能够在战争中持续作战。
⑧ 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美国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分歧虽不是与生俱来,但也由来已久。而且,如今的不少“敌人”,当年曾是美国的“朋友”。
在冷战期间,美国出于遏止苏联的战略需要和谋求对能源通道和战略地位的控制,往往支持某个伊斯兰国家打击另一个不听美国指挥棒的伊斯兰国家。美国的这种政策不但直接引发了伊斯兰世界的内部争斗,而且也使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敌友关系像走马灯般地来回转换。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向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组织以及当时的塔利班提供了大量武器和金钱。但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掉转枪口视美国为敌。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美国与伊朗巴列维王朝关系密切,伊朗成为美国的“铁杆盟友”。但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由于发生伊朗扣押美驻伊使馆人员引发的人质事件,两国关系恶化。1980年4 月 7日,美伊断交。断交后,美对伊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美伊互相视对方为敌人。两国关系从此处于严重敌对状态。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为了遏制伊朗,又转而支持另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情报,帮助伊拉克扭转战场败局,迫使伊朗同伊拉克实现停火。两伊战争结束店,伊拉克试图在海湾当“老大”,并于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国为了保障能源通道安全,转而支持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并对伊拉克进行了一连串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
实际上,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如果有“蜜月”,那大多也是短暂的,一旦这些国家“不听话”,必定遭到打击,伊朗和伊拉克便是例子。这也让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寒了心。
巴以问题埋下祸端
如今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走到这一步,归根结底, 问题还是出在巴以问题上。
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取代英法成为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力量。尽管美国以良性霸权自居, 自以为有别于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方式,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压迫的中东广大阿拉伯国家看来,美国在中东的政治与军事存在和无非是欧洲殖民统治的延伸和继续。
事实上,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种种做法,并没有软化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敌对态度。相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偏袒以色列。基于中东丰富的能源和重要的地缘位置,控制中东是历届美国政府基本国策。但问题是美国的中东战略一直偏袒以色列,这是导致多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偏袒政策,加深了美国和整个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导致极端伊斯兰组织对美国的愤懑和报复,这也是中东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
反恐战争播下仇恨
“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反恐策略,刻意制造“文明的冲突”。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将反恐的矛头指向了一些伊斯兰国家。反恐战争不仅使美国在阿富汗与伊拉克两个战场深陷泥潭,更使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跌至谷底,并在伊斯兰世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伊斯兰极端分子用变本加厉的恐怖活动宣泄不满,使得布什的“反恐战争”呈现“越反越恐”的态势。
与此同时,美对伊朗的政策也日趋强硬。美不仅称伊朗是“邪恶轴心”之一,还将伊朗列为支持恐怖活动“最积极”的国家,继续对伊实行制裁。2005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之后,伊朗在核问题立场上的态度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美国的严重不安。时至今日,伊朗核问题依然在持续发酵,仍是困扰美国的难题。
两场反恐战争“后事未了”、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巴以问题久无进展、整个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视美国为仇敌,这些便是奥巴马走马上任时接手的美国在中东的“遗产”。
和解姿态须“观其行”
奥巴马作为第一位黑人美国总统,曾经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伊斯兰大国度过“美好童年”。甚至在自己的姓名中,还带着一个伊斯兰风格的中间名。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已经多次向伊斯兰世界伸出“橄榄枝”,而奥巴马此次选择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开罗发表向伊斯兰世界示好的演讲,则更具重要意义。
奥巴马在开罗大学发表演讲时,记者正在埃及出差。中东多数民众和媒体对奥巴马的演讲表示欢迎,不少人对奥巴马寄予厚望,认为奥巴马的演讲很坦诚,也很动听,但人们的好感多源于对他个人的良好印象与其明星效应。现在人们愿听其言,但此后将等着观其行——看其能否说服以色列,并出台一个公平的中东政策。
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埃及人说,奥巴马的确有别于前任总统布什,做出了同伊斯兰世界改善关系的明智之举。一位在埃及经商的沙特人阿里说,他虽对奥巴马的演讲表示欢迎,但对奥巴马的言论能否付诸于行动表示谨慎乐观。
一些阿拉伯分析人士认为,不管奥巴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因为他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才是拥有在穆斯林国家求学经历、比诸多前任拥有更加开放的文化背景的美国总统。
目前情况下,奥巴马拥抱伊斯兰世界的愿望固然良好,但由于双方积怨甚深,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裂痕不可能凭借一两次演讲或一两句善意的好话就能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