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哪个城市被轰炸

伊朗哪个城市被轰炸

发布时间:2025-05-09 05:41:31

㈠ 伊朗根本打不过以色列

1. 伊朗在叙利亚的导弹基地、武器库、军队等经常被以色列轰炸;包括前段时间伊朗的铀浓缩基地发生爆炸,损失惨重,伊朗也直接说可能是美国和以色列干的。
2. 但从来都不敢直接还手以色列,而只是支持真主党等去袭击以色列。这说明了,在伊朗看来,自己是打不过以色列的。
3. 否则伊朗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对以色列一直忍气吞声。伊朗确实打不过以色列,这是不争的事实。
4. 伊朗为何如此容忍以色列?如果仅仅对付以色列,伊朗并不那么害怕。伊朗更为害怕的是以色列背后的大树:美国。
5. 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被美军击沉数艘军舰后不得不解除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到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时都已经制定好攻打伊朗作战计划。
6. 伊朗攻击美国“全球鹰”后,美国都已经起飞战机想攻击伊朗,然后被特朗普紧急叫停(特朗普自己所说)。
7. 其实美国一直都有进攻伊朗计划,但美国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口实攻打伊朗。
8.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插入的楔子,一旦伊朗和以色列真打起来,美国极可能就会直接出兵和以色列一起攻打伊朗,这是伊朗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是伊朗最害怕看到的结果。
9. 所以伊朗面对以色列的频频袭击,都只停留在嘴皮子上:“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10. 伊朗现在在卧薪尝胆,一旦伊朗研制出核武器时,伊朗绝对不会继续忍受以色列的袭击。
11. 综上所述,伊朗确实打不过以色列,但现今为何如此忍让以色列,并不是伊朗的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以色列,而是伊朗忌惮以色列背后的美国。
12. 一旦伊朗研制出核武器,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对以色列的攻击进行有力回击。

㈡ 伊朗经常被以色列轰炸,为什么不反击

伊朗不想彻底激怒以色列,那会将伊朗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目前美国和伊朗正在就核问题、油轮袭击问题和美国的无人机被伊朗击落等问题进行博弈。美伊之间的博弈虽然剑拔弩张,但是双方都没有彻底要动手的意思。美国担心对伊动武消耗国力,让美国在以后和中俄的大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伊朗担心政府被颠覆,政权安全是伊朗最担心的,美伊一旦开战美国有能力颠覆伊朗的现政府,然后扶植一个新的政府。至于被灭国是完全不存在的,二战之后鲜有吞并他国领土的例子。

伊朗没有对以色列发动攻击,来自于其它大国的制衡。美国和俄罗斯都不希望现在的伊朗冒头挑事。美国和俄罗斯现在都没有精力放在中东问题上,中东一旦失控,美国和俄罗斯必将焦头烂额,这是美俄都不想看到的。

㈢ 大批火箭弹狂轰乱炸,伊朗又遭野蛮袭击

大批火箭弹狂轰乱炸,伊朗又遭野蛮袭击

以色列国防军前参谋长埃森科特亲口承认,多年来以色列“几乎每天”都要轰炸叙利亚,目的是削弱伊朗在该地区的所谓“军事集结”。埃森科特还说,以色列拥有绝对的情报优势和空中优势,有很强的威慑力,并且有十足的理由采取行动。

以色列对伊朗在叙利亚军事目标至少进行300余次轰炸,特别是伊朗往叙利亚运输物资的时候。以色列再次空袭伊朗在叙利亚军事目标。

据叙利亚2020年5月7日晚报道,以色列战机从多方位袭击叙利亚,叙利亚阿勒颇省阿勒颇市东南部萨菲拉地区的科研中心,以及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都遭到空袭。英国媒体报道,斯费尔导弹加工厂是以色列战机的重要攻击目标,从以色列方面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出,以战机成功摧毁斯费尔导弹加工厂,并轰炸了代尔祖尔的伊朗民兵基地。

消息称,这是半个月以来,以色列对伊朗在叙利亚目标进行第7次轰炸。由于以色列战机的野蛮袭击,德黑兰不得不向莫斯科求助,莫斯科同意为其提供“避难所”。莫斯科批准伊朗使用俄军在叙利亚拉塔基亚的赫梅明空军基地,供伊朗运输机在叙起降。该基地有俄军最精锐的部队,防空系统也很先进,恰好伊朗需要俄军防空系统保护其运输机不受以战机轰炸。

俄军明确警告以色列,不要对赫梅明空军基地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否则会遭到报复性打击。然而,当伊朗运输机刚刚着落赫梅明空军基地时,大批火箭弹从天而降。俄军证实,伊德利卜地区的基地组织下属“征服阵线”叛军,以及“突厥武装”共同参与对俄军袭击。

尽管俄军防空系统将火箭弹全部拦截,但对方彻底激怒莫斯科,俄警告极端武装分子,报复性行动即将来临。消息人士透露,大批叙俄战机收到指令,即将对伊德利卜地区的武装分子发动猛攻。消息显示,叙利亚一支部队向伊德利卜地区发射大量导弹,该地区多个叛军基地遭到轰炸。对于莫斯科当局的做法,以色列方面感到束手无策。

㈣ 为什么伊朗经常被以色列轰炸,但是没有被报道反击呢


因为以色列打的仅仅是侵占叙利亚的伊朗军队,并没有轰炸伊朗本土,叙利亚是为了将伊朗军队从叙利亚土地上赶回伊朗本土,以至于不威胁到自己。而伊朗为了在叙利亚扎根下去,面对以色列的攻击,只好强忍,用时间为自己换取空间,隐忍就是伊朗对以色列的策略。

近几年来,以色列对在叙利亚的伊朗军队军事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几百次,可以说是把伊朗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伊朗为了自己在叙利亚的利益还是不能还手,以色列打击伊朗几百次,主要目的是把伊朗军队赶出叙利亚撤回伊朗本土,解除对以色列国土安全的巨大威胁,不会危及伊朗的性命。

㈤ 为什么伊朗经常被以色列轰炸而不反击

在中东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战争,特别是伊朗和伊拉克,但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只听到伊朗被以色列攻击,但是伊朗却没有还手,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1.实力差距问题

40多年前,伊朗军队的许多军事装备已经过时。伊朗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最初由美国出售的F-14。40多年过去了。根据伊朗发布的信息,只剩下23架F-14可以起飞。我们在看看陆军部分,伊朗军队的主要主战坦克是俄罗斯的T-72,它也是一种有40年历史的装备。伊朗海军的军舰也是40多年前制造的。因此伊朗压根就无力反击。

总之其 伊朗也是可以反击以色列的,就是导弹,这些弹道导弹不能随便使用。首先,伊朗可以用不到100枚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这太小了。其次,如果伊朗用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这将意味着双方的全面战争。所以国际现实现实就是这样,根本就无力反击,但是未来我们也希望中东能平息战争,减少矛盾。希望文章对你有帮助!

㈥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实施空袭的作战部署是什么样的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㈦ 阿尔及尔协定的要点有哪些

石油基地争夺战

——伊拉克和伊朗签订《阿尔及尔协定》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战飞机突然超低空扑向伊朗境内,对伊朗的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进行空袭。轰隆的飞机声和震耳的炸弹声,揭开了两伊战争的序幕。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以闪电战的方式,首先摧毁伊朗的空军力量。空袭过后,伊拉克5个师近10万大军的地面部队,在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向伊朗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坦克和重型装甲车的引导下,经过精心准备的伊拉克军队,攻势凌厉,一周内深入伊朗境内15到30公里。

伊拉克军队进攻的重点是南路,意图夺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这两个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邻近波斯湾,伊拉克夺而取之可以保证本国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线的进攻遭到伊朗人顽强的抵抗,伊拉克军队经过15天的浴血奋战,才攻占霍拉姆沙赫尔,而阿巴丹则久攻不下。

雨季到来后,双方进入僵持状态,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81年1月,伊朗开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复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击战中获胜,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围困。进入1982年,伊朗的反击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复霍拉姆沙赫尔,歼灭伊拉克军队3万余人。

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迫使萨达姆于6月中旬宣布单方面停火,并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呼吁举行谈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断然拒绝。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两国有着1000多公里长的陆上边界,南部100多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是两国的界河。这条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湾的惟一水上通道,盛产石油的伊拉克需要这条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长期主张整条河道都是它的领土,而伊朗则坚持河流的中线才是两国的边界线,双方为此争执不下。1975年3月,双方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签署《阿尔及尔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的边界,伊朗则答应将其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作为补偿。

协定签订后,伊朗一直没有履行协定,拒绝交给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极为不满,1979年公开要求废除《阿尔及尔协定》。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该协定。

除了边界纠纷,两国关系恶化还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鼓吹向外国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公开号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建立伊斯兰什叶派国家。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资金。

伊拉克对战争做了长期充分的准备,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实力颇为自负。而伊朗在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后对原军队中的将领进行了清洗,使伊朗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萨达姆认为伊朗必定不堪一击,用武力解决两国边界纠纷的时机到来了,于是发动了对伊朗的突然袭击。但交战的结果却使萨达姆大吃一惊,伊朗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给伊拉克以沉重的打击,伊拉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伊朗决心不给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机会。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发动代号为“斋月行动”的战役攻势,目标是攻占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对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巴士拉,将给伊拉克以致命的打击。12万伊朗大军于7月14日凌晨越过边界,突破伊拉克防线,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围布置了壕沟、铁丝网、地雷和坚固的地下工事,有10万大军、近2000辆装甲车和300门火炮防守。双方展开惨烈的厮杀,死伤惨重。战至7月30日,伊拉克为取得战场优势,向伊朗军队发射化学炮弹,造成伊朗军队的混乱和溃败,迫使伊朗中止本次进攻。在半个月的战斗中,双方约有3万人丧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曼达利发动进攻,两次均被伊拉克击败。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攻势。在这场代号“曙光”的进攻中,伊朗出动15万军队,空军、坦克兵、炮兵与步兵协同作战。伊拉克也集结了10万人的兵力,顽强抵抗伊朗的进攻。战斗持续了11天,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发动“曙光1号”、“曙光2号”攻势。7月底,伊朗发动“曙光3号”攻势,第二次围攻巴士拉。伊拉克为了保卫巴士拉,再次对伊朗军队使用化学武器。

两伊战争在拉锯状态中进行着。伊朗的不断进攻虽然没能摧毁伊拉克的军事力量,但是萨达姆还是忧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万人口,而伊朗则有5700多万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经受不起长期的消耗战。萨达姆决定改变战略,放弃一年多来的被动防御战,采取袭击伊朗油轮的办法,打击伊朗的经济。

1984年3月,伊拉克袭击了前往伊朗装油的巴拿马油船。伊朗马上还以颜色,袭击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轮。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国船只遭到两伊的袭击。

同时,伊拉克又发动袭城战。1985年3月,伊拉克出动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军事目标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飞机和导弹还击了巴格达。

为了彻底摧毁伊朗的经济,伊拉克于1985年8月15日出动轰炸机,对伊朗的哈尔克岛进行轰炸。该岛是伊朗的石油输出中心,占当时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额。伊拉克飞机在岛上倾泻了大量炸药,岛上的油轮码头和输油设备遭到极大破坏。9月初,伊朗派飞机深入伊拉克领空,摧毁了伊拉克的一处石油设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动10万大军,对伊拉克南部发动“曙光8号”进攻,攻占了伊拉克东南端的法奥半岛。2月下旬,伊朗继续发动“曙光9号”攻势,又攻占几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战斗中,双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3万多人的伤亡。

从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连续发起10次代号为“卡巴拉”的攻势。发动于1987年1月的“卡巴拉5号”攻势,伊朗出动了20万大军进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万大军应战,这是双方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双方的袭船战和袭城战也没有停息,并且愈演愈烈。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动几千架次飞机,对伊朗的数十个城市进行袭击。伊朗也毫不客气,向巴格达发射了大量导弹。双方的城市、建筑物顿时化为废墟,无数平民流离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轮遭到两伊袭击。

两伊的持续战争,造成海湾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国际社会一再呼吁两国结束冲突,联合国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598号决议,要求双方停战谈判。美国战机还曾直接与伊朗舰艇交火。

时间进入1988年,伊朗再也无力发动攻势,伊拉克趁机于4到6月对境内的伊朗军队发动猛攻,收复了被占领土,使双方边界恢复到1980年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了。

这场战争造成两伊两败俱伤,双方伤亡人数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都受到巨大的破坏。

㈧ 以色列再次轰炸,伊朗撤退,为什么连狠话也不敢说了

以色列轰炸伊朗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以往,伊朗几乎每当遭受到以色列的轰炸时候,都会扬言报复甚至是说出要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的话,但说归说,伊朗也没那个胆量真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但在19日的这次轰炸中伊朗的态度就有点不一样了。

近日,以色列再次出动了战机对大马士革附近的伊朗军事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导致多名伊朗圣城旅士兵伤亡。尽管遭受到较为惨重的损失,但是伊朗却并未表现得非常激动,反而是非常平静,连声讨以色列的话都不说了,不知道是被炸习惯了还是什么的。

此外,以色列完全掌握着制空权,所以空运对伊朗来说实际上也是不安全的。一旦有需要,以色列随时可能击落伊朗飞机,这样的话,伊朗的数万大军就只能喝西北风了。所以,伊朗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本对抗伊朗,并且对抗以色列的代价还是很大的。

㈨ 什么是两伊战争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两伊战争,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结束,历时八年。领土争端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对立、民族纠纷、领导者个人恩怨也是引起战争的起因。这是二战之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战争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使紧张的海湾局势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两伊是紧密邻邦,其接壤边界线长1280公里,双方在领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来已久,谁都不让步,即便是已达成协议的问题都不诚心解决。

伊朗人口3400余万,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万左右。长期以来,阿拉伯人一直进行着要求民族平等和争取自治的斗争。霍梅尼执政前曾答应给予自治,但执政后却未履行诺言。阿拉伯人起来反抗,伊拉克则对其提供武器和经费,霍梅尼对此极为痛恨。另外,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双方的库尔德人反对对方政府。这样,民族纠纷的积怨愈结愈深。

战争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发生动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执政。霍即宣扬输出“伊斯兰革命”,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8月,伊朗单方面宣布不承认阿尔及尔协议。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复了长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随后也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由此导致了两伊战争的爆发。

战争开始后,双方投入的兵力为:伊拉克10个师,11万余人,1500辆坦克,300余架飞机;伊朗7个师,7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150余架飞机。此外,双方各有数万名后备役部队参战。战争大体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及大不里士等15个城市和空军基地。23日凌晨3时,地面部队5个师(其中装甲师3个、机步师2个),约5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这一阶段,历时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袭击获得先机之利,夺取伊朗纵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980年11月,伊朗进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转入全线防御。由于伊拉克无力进一步发动有效的进攻,步步陷入被动。伊朗稳定了战局,逐步改变了被动态势。

从1982年3月起,伊朗转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却。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个师和一部分革命卫队,共3万余人,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反攻战役。收复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镇,约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战役胜利后,调整部署,经过约1个月的准备,于4月30日凌晨,发起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进攻战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队防御,前出至两国边界附近,南下威胁霍拉姆沙赫尔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从此,两国边界基本恢复到战前状态。

第二个时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规部队革命卫队等共约10万余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宽达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区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进攻战役。深入伊拉克境内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个师和2个旅的兵力,在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进行阻击,并迅速转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队退至距边界约5公里的伊拉克境内的一个弧形地带踞守。此后,伊朗又发动三次进攻,都未能取得进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队出动5万余人,向伊拉克边境城市曼达利地区发动了代号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战役,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哈纳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形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先后发起7次反击,把伊朗部队阻止在边境一带。从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线和北线发动了“曙光1、2、3、4、5号”攻势。伊拉克凭借在国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对伊朗的攻势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基本守住了防线。由于战斗激烈,双方损失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个时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并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1984年4-5月,伊拉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袭船战”,最多时,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为油船)受袭。8月,伊拉克开始大规模空袭哈尔克岛,并袭击来往于该岛的油轮,破坏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发动了“袭城战”,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袭。随后,双方的“袭城战”进一步升级。1988年2月27日,“袭城战”达到了8年来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了德黑兰炼油厂。第二天,伊朗进行报复,轰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个城市,29日,还向巴格达发射了3枚导弹。“袭城战”使双方的许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炸死炸伤了一大批平民。

与此同时,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场袭击油轮的攻势。为迫使美国等国家进一步向伊朗施加压力,伊拉克还用导弹打击巴拿马、希腊、科威特、英国、美国等国的油轮,企图将美国卷入海湾冲突。

1987年7月22日,美国公开卷入两伊冲突。11日,美国出动武装直升机首次袭击了正在公海布雷的伊朗“阿杰尔”号登陆艇。10月8日,又出动武装直升机攻击伊朗的4艘炮艇,击沉2艘,击伤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发射岸对舰导弹,击中了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美国“森加里”号油轮和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1988年7月3日,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用导弹击落了一架飞临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全体人员遇难。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伊朗既没接受,也没表示反对。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号决议,就在前几天,它还宣称要进行持久战。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两伊外长终于坐在一起,为最终结束战争进行谈判,结果一致同意停止战争,但双方在边界划分、战争责任、赔偿、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至此,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中东、波斯湾地区爆发的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双方血战8年,结果两败俱伤,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国共伤亡约100余万人,仅伤亡人数一项就大大超过1948年以来历次阿以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8年战争,两伊在军费开支上共耗资2000多亿美元,其他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两伊战争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战后局部战争少有的。

1984年5月开始的“袭船战”,不仅给双方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引起了整个海湾局势的紧张,导致了外国在海湾军事力量的大量增加。这是二战以来,外国军事力量在海湾地区的最大规模的集结。

两伊战争,双方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将一些新式装备卖给交战双方使用,这些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战斗数据,为有关国家研制和装备同种武器提供了重要经验。

阅读全文

与伊朗哪个城市被轰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航母漏水是什么梗 浏览:598
印度大米怎么样煮 浏览:962
中国70年代最多有多少军队 浏览:159
印尼疫情什么时候好转 浏览:995
印尼血龙木多少钱一只 浏览:262
无人机是怎么打进伊朗的 浏览:463
kafm在越南是什么意思 浏览:360
中国最早的纸钞是哪个 浏览:713
意大利留学在哪里学习 浏览:37
越南座机如何打 浏览:837
孟晚舟为什么和伊朗合作 浏览:504
意大利停工了怎么付房租 浏览:420
伊朗方舱医院怎么用 浏览:628
印度老人如何买药 浏览:165
去印度旅行要远离怎么样的人 浏览:182
中国人事网社工如何查电子证书 浏览:858
蝗虫灾害印度怎么解决的 浏览:87
意大利人爱用什么做菜 浏览:912
伊朗可以说什么语言 浏览:707
中兴华为在伊朗做了什么事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