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的鼓叫什么

伊朗的鼓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02 05:42:43

A. 外国乐队里用的长方体一样的鼓叫什么

叫拆誉型CAJON卡洪箱,也叫箱鼓。演奏者坐在鼓上虚配,敲击鼓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音色。旅猜较为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民谣和一些电音中常用

B. 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歼伏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着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氏举携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答宽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区,也都留下
了邮递员的足迹。另一方面,我国的邮政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汽车、火车、
轮船、飞机都成了邮政运输工具,许多邮政局都安装了诸如自动分拣机、条
形码识别机、报纸零售机等现代化设备,邮政这项古老的行业正在朝气蓬勃
地向前发展。
烽火传军情
靠人来传递信息速度是很有限的,即使骑马最多也只不过每小时60 公
里,所以在通信方式上进行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早在3000 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防范和抵御西北边陲少数民
族的搔扰,就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烟火报警通信装置——烽火台。烽火台是
用石块垒成的十多米高的石堡,上面堆有柴草和狼粪,时刻都有士兵在上面
值勤观察和了望。一旦发现敌情,夜间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天则点燃
狼粪,因为粪燃烧时其烟垂直向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故而将烽火又称
为狼烟(到今天还有成语“狼烟四起”)。唐朝诗人王维曾有着名诗句:“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火通信系统是由许多个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串联
组成,每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每当出现紧急情况便点燃烽火,后一个烽火台
看到前面的烽火信号便也跟着点燃烽火,以便通知下一个,这样从前到后依
次传递,警报很快就从边关传到了内地,中原人民也就可以早早地做好抗敌
准备。烽火不仅能表示警报,而且还能反映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利用燃放烟
火堆数的不同,每道烟火的时间间隔的不同等就可以大致表示出来犯敌人的
数目、方位等内容。只要事先规定好每种组合的定义,烽火就能传送一定量
的警报信息。
史书上曾记载了一个有关烽火的有趣故事。西周最后一统治者周幽王是
个昏庸的国王,他不理朝政却整日沉湎于女色。他有一个爱妃叫褒姒,是个
貌可倾国的美女,可是在周幽王面前却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不露笑脸。
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无法让褒姒笑一笑,于是便设下千金重赏以求褒姒一笑,
这也就是成语“千金一笑”的由来。后来幽王手下的一个大臣出了一个主意,
让幽王带着褒姒在骊山的王宫内设宴,同时命人点燃了烽火,当时各路诸候
看到了烽火以为外族来侵犯镐京(西周国都)了,便纷纷带着人星夜赶来增
援,到了镐京才发现被幽王愚弄了,只好一个个带兵返回。看到一队队士兵
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的样子,褒拟果然露出了笑脸,幽王为此龙心大悦,重赏
了那名大臣。但是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过多久,西部的犬戎族
果然来进攻了,周幽王又使人点燃了烽火报警,但各路诸候由于上一次的教
训以为又是幽王在戏弄大家,结果无一来援,西周从此灭亡。从这个古老的
故事可以看出当时在各种物质条件很不发达情况下,烽火通信已经发展成了
一个相当完备的系统,从周朝的国都一直通向各个诸候国,在应用中也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后各个封建朝代都很重视烽火这种通讯方式。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进行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修建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
略的屏障,也是一个烽火通信系统,长城上每隔二百米左右就修建了一座烽
火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烽火在雄伟的古长城上传递时,绵延不断、横贯
千里的情景一定蔚为壮观!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
连营候鼓鼙”。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后,各朝各代都在长城一线上派驻了
大批军队,并且多次对长城进行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在明代。今天,
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座烽火台就象一
座座丰碑展示着我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也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
慧。
烽火通信在每一站之间是以光速传递的,所以应属于光通信一类,光的
速度是每秒30 万公里,显然比马跑人行要快得多。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历
史上也有利用光来通信的记录,1000 多年前的阿尔及利亚人就曾利用巨大的
铜镜反射太阳光来传递情报。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列比曾发明一种利用光来
通信的办法。他在古希腊建造了不少高塔,每相邻两塔相对的高处墙壁上都
凿有5 个洞,每个洞可明可暗,5 个洞通过明暗不同的组合一共可有2 的5
次方种变化,也就是一共可以有32 种变化,希腊文一共有24 个字母,以每
种组合代表一个宇母就可以完全把这24 个字母传递出去,这样一个字母一个
字母的传递就可以连成完整的句子,情报也就这样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了。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说是现代电报的雏型,现代电报从原理上来说和古希腊的
光通信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利用的手段不同,一个是利用光,一个是利用电。
会飞的“邮递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在平原地区还好些,在多山地区通信就是一
个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了。人们非常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如果
能让鸟类成为人类的邮递员,通信自然要快捷多了。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养的
善于长途飞行的飞禽,其记忆力非常好,就是把它带到几千里以外,它也能
跨越高山大川、森林和海洋,飞回自己的家。据记载,1980 年一个葡萄牙人
将一只南非鸽带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但这只信鸽从里斯本出发,经过7 个月
的飞行,飞越了地中海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后还是返回了它在南非比勒陀利
亚的家,行程达九千公里。据科学家研究,鸽子的大脑对地球的磁场分布非
常敏感,它能通过对磁场的辨别找到飞回家的路线。鸽子是一种非常能吃苦
耐劳的鸟类,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天气又变化莫测,时而朔风呼啸,时而
大雨滂沱,但它仍能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由于自然条件太恶
劣,送信的鸽子一路上水米未进,但仍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飞到终点。当主
人拿到信件的时候鸽子也常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信鸽通信是在公元前43 年,古罗马将军安东尼带兵围
攻穆廷城。当时罗马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穆廷城围得风雨不透,困守在城内
的守军根本无法派人和城外的援军取得联系。这时守军指挥官白鲁特想到了
鸽子。他把告急信绑在鸽子腿上,让鸽子从空中飞过敌人的重围而把消息传
送给援军。援军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终于和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和,打退了安
东尼的军队。
近代军事史上也有应用鸽子通信的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阿尔卑
斯山麓,法德两军展开了激战。有几个团的法军被数倍的德军围困在阿尔卑
斯山以西的桦树林中。为了让友军得到情报前来解救,法军放出了十几只信
鸽去报信。德军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对这些信鸽进行射击。大多数信鸽被
击落了,但仍有两只信鸽冒着枪林弹雨,历尽艰险到达了目的地。这几个团
的法军也因此而获得了解救。战后,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信鸽,法国人
为它们建造了鸽子纪念碑。直至今天,法国人仍然十分喜爱鸽子,饲养鸽子
非常普遍。许多野生的鸽子可以在广场大街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停留,和人们
和平相处。许多游客还买来了鸽子爱吃的食物撒在广场上供鸽子食用。故法
国也有“鸽子王国”之称。
在我国饲养信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信鸽用于通信在史书中也多有记
载。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将军张浚有一次视察部下曲端的营地,到了军营,
空荡荡不见一个士兵,他非常恼火,就对曲端说要视察他的军队,曲端立即
将所统帅的 5 个军的花名册递上。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视察第一军,曲端
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信鸽,倾刻间第一军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
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放出四只信鸽,
其余四军也奉召赶到。
不光是鸽子,大雁也能传递书信,现在还常常把送信的邮递员称为“鸿
雁”。汉朝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公元100 年,汉朝大臣苏
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
辞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
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
在北海一带放牧十九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
与匈奴和亲,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但这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报
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于说:“大
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是苏武的亲笔
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
放回了苏武。虽然这只是霍光的一个计谋,但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人已经
在利用大雁传书了,否则这个故事就缺乏根据,霍光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
单于也不会轻信。据说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些邮局中还有近百只经人训
练过的野鸭在担任“邮递员”负责送信呢。
风筝传书
风筝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说有
名的木匠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
也曾造过“木鸢”。这些都是风筝的前身。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才
有了“纸鸢”,俗称风筝。之所以叫风筝是因为人们常在纸鸢上拴一个竹笛,
放飞的时候,经风一吹竹笛就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
风筝不只是娱乐工具,在军事上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秦末楚汉垓下大战
时,汉王刘邦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城。项羽的军队四面被汉军包围,粮
草断绝,人困马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为了瓦解楚军士气,汉王命人夜
晚在城四周的高空放飞风筝。风筝上安放了竹笛,夜风一吹,笛声凄凉,汉
军士兵又和着笛声唱起了楚歌。城内楚军以为楚国已被汉军攻占了,再也无
心恋战,纷纷出城向汉军投降。项羽虽然带着几百人冲出了重围,但自觉无
颜再见江东父老,终于自刎于乌江之畔。
史书上也记载了真正利用风筝通信的例子。《新唐书》上写了这样一个
故事:公元782 年,唐朝节度使田悦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临洛城,朝廷派
马燧前去救援,但田悦的军队封锁得很严密,无法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这
时守军将领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人把联络用的信件绑在风筝上,向援
军驻扎的方向放飞。叛军看到风筝明白了守军的意图,于是纷纷向风筝射箭,
无奈风筝飞得太高,叛军鞭长莫及。守军和援军联络上后,里应外合,很快
打退了叛军,解了临洛之围。
音响通信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
获得的,20%是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获得的,其余百分之几的信息,是由
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获得。因此在通信形式的开发上,利用声音进行通
信也是非常有潜力的。在现代通信中,电话利用的就是听觉器官。古代在音
响通信方面也进行过许多尝试。比如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军交兵,往往要用
声音来传递命令,如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等。这是因为打仗时敌我双方混战
在一起,人员交错,靠人来传递命令是很困难的,而战鼓一响却可以一呼百
应。在现代的军队中,我们仍能看到利用声音来传递信号的情形。比如进攻
时由号手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夜晚睡觉时吹熄灯号,早晨吹起床号等。
在古代,由于没有文字、交通也不方便,所以音响通信就利用得更为普
遍。非洲的一些土着部落几乎每家都有长鼓和象牙号,很多大小事情都靠击
鼓来联系。各部落都有一套相当复杂的“鼓语”,不同的鼓声,不同的鼓点
就代表了不同的意思。部落里甚至有专门负责击鼓的人员,他们传递信息时
必须准确而熟练,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有一次,刚果河畔的奥尼可部落的西
萨玛村有一对年轻人要举行婚礼,负责传信的鼓手是个新手,由于不熟练以
至传错了消息,大家都以为是有人在办丧事,于是纷纷带着祭品赶来了。
19 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苏丹国,苏丹人奋起抵抗,并在首都喀
士穆打败了英军。这一喜讯立即通过鼓声传遍了全国上下。苏丹的近领埃塞
俄比亚也曾利用鼓声报信的方法发布全国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国各地人民做
好战斗准备,迎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而邮政的历史,比邮票长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周朝就已有邮政机构,那时称务邮或驿,合称邮驿。孔子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传命。”此种邮驿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保持到1912年才取消。
我国古代邮驿只传递政府的公文和军报,是不收邮费的,用不着发行邮票。但是为了辨别真伪,保证传递的准确、安全,历代都规定了牌符制度,用牌符证明所传的文书是真的。周代用竹符,汉代用铜符,唐代用银符,宋代用木牌,涂漆写字,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等。金字牌,一天行400里,只有传递敕书和军事机密文件才使用。J13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战国时期的虎节。虎身上有铭文“王命命传凭”,意思是传递王命,供应车马和饮食。这种虎节和虎符一样,一分为二,一半发给传递军事文书的信使,另一半发给驿站或关卡,以查验是否符合,判别真伪。
清代还有一种排单制度。驿站传递公文或军报都附粘“排单”或“火票”,沿途各站均须填明到达日期和时刻,查核有无延误。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2月28日湖南沅州发到辰州的公文封套,粘连排单,填了到达各驿站的日期和时刻。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4日吉林到直隶(今河北省)的“将军火票”。
古代邮驿是政府办的,但不收寄老百姓的信件。老百姓要寄信件,只有靠熟人捎带,非常困难。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出现了民信局,为民间传递信件。民信局是民办的商业组织,资本大的,在各地设立分局、联号或代理店,形成一定地共有通信网;资本小的,则与其他民信局建立联系,互相接递信件。民信局除捎运信件外,还办理包裹、汇兑等业务。民信局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的邮票。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费方式亦不完全一样。有预收的,亦有信件收到时由收信人付费的。收寄费用,有的叫酒资或酒力,也有叫号金的。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据。
欧洲的情况与我国相似。2000多年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赞扬驿夫说:“不论雨雪风霜,不论酷暑严冬,还是黑夜,都不能阻挡信使迅速完成他们的邮班。”当时邮政是国王的特权,是为王家和朝臣寄送信件和传递信息的。以后商业发达了,邮政才逐渐发展到供商人使用。到了中世纪,欧洲有一些教会、学校、商行开始经营送信业务,为一般群众寄送信件。那时民信局送信,不预收邮费,而是在信送到后才向收信人收取邮资。
17世纪中叶,法国民信局已很发达。年,在巴黎有一位名叫德.维拉叶(MONSIEUR DE
VELAYER,后为伯爵)的人建立了一个“小邮局”,收寄巴黎市区范围内的信件。他向用户出售一种纸片,上面印有“邮资已付”字样。寄信人把这种纸片贴在信封上,投入信箱。“小邮局”定时开启信箱,把信投交收信人。德.维拉叶创造的“邮资已付”的纸片,可以说是现行邮票的雏型。可惜他所创办的‘小邮局“不久便停办了。他发行“邮票”、预收邮费的办法也没有坚持下来。到了1814年,撒丁尼亚王国(在今意大利境内),才重新采用德.维拉叶的办法,发行了一种“邮戳纸”(STAMPED
PAPER),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在各地邮局出售。寄信人把它贴在信封上,便可将信寄出。邮资是根据传递路程计算的。当时“邮戳纸”有三种面值,即15分、25分和50分。50分的“邮戳纸”为八角形,图案是信差骑在马上,吹着号角,奔驰送信,用蓝色印在光滑的白纸上,纸内印有水印。这种“邮戳纸”发行量很大,但实行时间很短,遗留下来的很少。因图案中的信差似骑士,集邮者称它为“骑士”票,视为珍品。
18世纪未叶,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实行国营邮政,业务有所发展,但是仍照民办信局的办法,向收信人收取邮费。邮费仍按路程计算。但因当时有些国家本身并不统一,各邦币制不同,互相折算,非常困难。国营邮政,被作为财政来源,邮费昂贵,人民负担不起。据传说,1835年,英国大不列颠岛上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远近闻名,向她求婚者很多。求婚者纷纷写信给她,表示爱慕之情。姑娘每天收信数十件,所付邮资很多,不堪负担。于是她拒收信件,不付邮费。当时象这样拒收邮件的事很多。邮局传递信件,收不到邮费,受到不少损失。
还有一个传说,1838年的一天,英国有位名叫罗兰.希尔(SIR ROWLAND
HILL,后为爵士)的人在伦敦乡间散步。他见到一位信差把信送给一位姑娘。姑娘瞧了一下信封,便把信还给信差,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付不起邮资,请把信退回去吧!”信差不答应,两个人争执起来。罗兰.希尔上前劝说,代付了邮资,把信交给了那位姑娘。信差走后,姑娘对罗兰.希尔说:“这封信是我哥哥寄来的。我们预先约好,他平安无事,就在信封上画个圆圈,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平安无事,就不必收信,邮费也就不付了。”罗兰.希尔听了姑娘的话,深有感触,立志研究改进邮政传递纳费的办法。

C. 祖先的发明创造(最少6种)介绍它们的发明过程和发明者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租判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弊渣改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梁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着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着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着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着《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领先1800年以上。

34、记谱法: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人已发明了记谱法。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战国时期已有管色谱,是中乐12律的简号。约公元1200年科隆的弗兰科在其着作中创造了一套节拍符号,把律音分为四种长短,逐渐演变成现代化的记谱法。

D. 非洲鼓是什么

非洲鼓是非敬此洲土着民族的传统乐器,属皮膜类敲击乐器,非洲鼓起源于十三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是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非洲鼓演奏凳族通常是挂在脖枣稿弊子上边走边打,非洲鼓最特别的是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E. 非洲鼓的四个声音,别叫什么

非洲鼓,是一个俗称,通常指的是来自西非的Djembe(金贝鼓,坚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雹孝的代表性乐器。传统上,Djembe是徒手演奏,卖神主要有低、中、高三个音,而且需要和Dunun(墩墩鼓)配合,演奏与特定生活场景相关的鼓源配稿曲,来给舞者和歌手伴奏。现在Djembe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音乐、培训领域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

F. 哈马加依舞蹈是什么意思

哈马加依舞蹈是一种古老的伊朗民族舞蹈,它源于古代伊朗的一种古老的民档汪族舞蹈,它的特点是节奏激烈,动作灵活,表演者穿着伊朗传统服装,头戴伊朗传统头饰,手持伊朗传统的鼓棒,脚踩伊朗传统的节拍器,节奏激烈,动作灵活,表演者穿着伊朗传统服装,头戴伊朗传统头饰,手持伊朗传统的鼓棒,脚踩伊朗传统的节拍闷迹器,表演者以节奏快速的舞步跳动,表演者以节奏快速的舞步跳动,表演者以节奏快速的舞步跳动,表演者以节奏快速的舞步跳动,表演者以节奏快速的行罩仔舞步跳动,表演者以

G. 架子鼓中的透明鼓皮和白色鼓皮,在音质上有什么区别

颜色问题不大,关键是鼓皮的材质,再就是鼓腔的材质和做工。

鼓皮的认识

音响名词请参考声音的种种

一.鼓皮发声体与共鸣:

1.声音是空气振动,由一个音源开始,以声波形式扩散,就像在平静的池塘里丢入一颗卵石造成扩大的圆形涟漪。鼓面的松紧也能藉者增加或减少压力来调音。对于全世界的打击乐手来说,用边框或是旋纽来将他们的鼓调到绝对或相对音高是家常便饭。调整螺丝(如欧洲人的定音鼓、或是伊朗的高脚形东贝鼓(Doumbek)),把鼓面弄紧、或是用水把鼓面弄湿(这样鼓皮就会潮湿而变松)、或用火烤鼓皮(这样鼓皮会变干,变紧、变低lower)。但鼓手也有可能超越乐器的性能,演奏出不同的音符,有些音符还颇精准。这对西方世界的我们来说真是一项大惊奇,因为我们都认为鼓只是种噪音制造机,我们所听不出来的些微音高变化以及音色,在非洲或是印地安人就有可能听的出来。

2.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Resonant),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3.上下皮松紧度相差正负10%大致上能获得较佳共鸣音,松紧度相差太多则无共鸣。 4.当敲打鼓皮时,鼓桶身(Shell)也同时产生共鸣的振动频率。我们可以试试看将鼓皮轻放鼓上,用棉槌轻敲鼓桶身或是以手指关节轻扣桶身,就能够听到桶身音高(Pitch)。

鼓皮松紧度适中的振动频率,与鼓桶身振动频率互相呼应,共鸣度佳。鼓皮调太紧或太松,与桶身的振动频率无呼应,共鸣互相抵消,那么鼓声会变得死寂呆滞。

二.击打鼓皮时,会产生下列的声音:

鼓棒接触鼓皮的撞击声音(Attack)。
鼓桶身的共鸣(Resonance)。
鼓的底面皮产生的共鸣声(Resonance)。
若打的是小鼓,小鼓响弦的声音也包括在内。
在击鼓时若想鼓声嘹亮、清楚及传得远,鼓棒应在击到鼓面后,尽快离开鼓面。同时要有足够的力度令下鼓皮一同震荡。若击鼓后,鼓棒仍然压着鼓面,那么底面2块鼓皮便没法产生共震,听到的只有闷音。

三.有关鼓皮:

鼓皮的大宗主要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研发了一种称做Mylar的聚脂薄膜(Polyester Film),而这种超高张力和强度的薄膜,不怕气侯干燥或是潮湿。如今台制鼓皮的原料也是进口的,只是有分两种原料:1.美国3M公司生产的。2.杜邦公司生产的,来源都是由美国进口到台湾,跟REMO用的原料是相同的,但是生产技术略逊一筹。
鼓皮调松低频较多,鼓皮调紧则高频较多。
鼓皮以薄(Diplomat)、中(Ambassador)、厚(Emperor)区分,薄鼓皮音色较明亮细致,厚鼓皮低频足、耐用、适合重金属重敲击。
通常共振面(下皮 Resonant side)以单层薄鼓皮为多。
不同的鼓皮厚薄、不同的鼓皮材质、决定了不同的音色。
鼓皮调得太松,打击时鼓皮容易凹陷,鼓皮调得过紧,打击时反弹力过大。
有人非常容易的就会打破或打凹鼓皮,许多鼓手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损坏,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有可能是你不正确的暴力击法所致。当你用手向下按鼓皮到再也无法向下之处,如果你再强行向下按,超出鼓皮承受范围后,就会出现凹点,甚至破裂。还有就是超出鼓皮承受范围,并无法获得更大的音量。

H. 非洲人们用手拍的那种鼓叫什么鼓

非洲鼓(Djembe,音译为金必)起源于非洲的肯亚部落,属于当地土着的乐器。这种乐器与其他敲击乐如中乐的大锣、小锣;西乐的定音鼓、大鼓、小鼓等有所不同,就是它一定要用手打。乐手演奏时,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一手打出节奏,此乐器通常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再配合舞蹈及歌唱,创出与别不同,充满强劲节拍的非洲鼓乐

I. 木卡姆的伊朗—波斯木卡姆

主条目:伊朗音乐
伊朗古典音乐使用12个调式,即12种“达斯特加赫”,其中舒尔、玛胡尔、霍马云、塞加赫、查哈尔加赫、纳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为正格调式,而达什提、阿布阿塔、巴亚特一托尔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则是副格调式,它们是由正格调式派生出来的,被称为“阿瓦兹”。伊朗人认为这些调式各自表现不同的情绪。如纳瓦调式表现平安,霍马云调式表现幸福,塞加赫调式则表现痛苦和悲伤。
作为表演形式和音乐体裁的“达斯特加赫”也有12套。“达斯特加赫”的表演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奏一套“达斯特加赫”通常需要30一45分钟,也可长达一小时,还可简化到10分钟。无论长短,每套“达斯特加赫”必须包括四个部分,以散板序奏“达拉马德”开始,接下来依次为“阿斯勒阿瓦兹”、“塔拉尼夫”,最后在“兰格”中结束。每套“达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调式,这一调式名也就成为这套乐曲的标题,如“纳瓦达斯特加赫”、“舒尔达斯特加赫”等。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部由各种程式化的曲调“古谢”构成,“古谢”可以使用其他调式。如在“舒尔达斯特加赫”中,在演奏“古谢”时可以把fa变为升fa,这样就会引起调式色彩的变异。“古谢”可长可短,有时用地区命名,如“热布尔古谢”、“拉万迪古谢”;有时用人名命名,如“胡马云古谢”、“曼伊古谢”。在12套“达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谢”统称“拉迪夫”。学会演奏“古谢”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创新的精神。伊朗的传统唱法较为特殊,演唱中常用一种称为“塔赫里尔”的真假声交替唱法。伊朗的传统乐器品种纷繁,有弹拨乐器塔尔(六弦琉特)、塞塔尔(四弦琉特)、桑图尔(扬琴)、和卡龙(近似维吾尔族乐器卡龙);拉弦乐器有卡曼恰(与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类似);吹奏乐器有唢呐、称为“纳伊”的箫;打击乐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自由节奏是伊朗器乐曲演奏中的特点。

J. 请问这个鼓叫什么鼓很喜欢很想知道它的名字!!!谢谢朋友们了!

好像叫做加纳鼓,是非洲鼓的一种。

阅读全文

与伊朗的鼓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的咖啡糖多少钱一盒 浏览:914
英国的标价是怎么标 浏览:862
金刚和印度小叶哪个好 浏览:178
上网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哪个稳定 浏览:190
特斯拉为什么进军印尼 浏览:736
为什么都去伊朗找媳妇 浏览:567
英国为什么包含4个国家呢 浏览:567
印度哪些药可以治疗头痛 浏览:754
英国代表什么元素 浏览:252
为什么美国关闭休斯顿中国大使馆 浏览:735
越南人上学费用多少 浏览:131
意大利延期签证怎么办 浏览:653
伊朗有多少人口占地面积多少 浏览:768
印度与伊朗哪个国家关系好 浏览:515
意大利语读音怎么读 浏览:983
印度巴基斯坦冲突哪个国家好 浏览:810
越南战争朝鲜吃什么 浏览:374
新冠肺炎中国做得怎么样 浏览:275
thica越南是什么意思 浏览:492
印尼离福州有多少海里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