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历史上,伊朗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历史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是政权和宗教的关系紧密,但一般来说神职就是神职,国王就是国王,二者基本不会有彼此之间角色的互换。
此后,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经济逐渐倒退,再加上后来的两伊战争和欧美的经济制裁,伊朗经济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也导致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但是如果削减的话,又肯定会招来大量反对。
⑵ 介绍一下伊斯兰革命
1979年2月11日,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寿终正寝,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国家,赢得了伊斯兰革命胜利的穆斯林们最终选择并在伊朗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国家政权、法制法律以及社会生活三方面彻底伊斯兰化的共和国时代。
[编辑本段]概览
伊朗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理上北邻俄罗斯,南扼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东连南亚次大陆,西接阿拉伯世界,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122亿吨,是世界第五位)。从19世纪起,伊朗就沦为英、俄两大帝国角逐的场所。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伊朗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编辑本段]革命!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巴列维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经济高速发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
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不断鸣笛以示庆祝。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
[编辑本段]革命的影响
这场“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25年来,曾经石油滚滚,梦想做世界第五大强国的伊朗,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就与邻国伊拉克开战,打了一场耗时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这场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国力,它的国际处境也十分孤立。
[编辑本段]伊朗躲的掉全球化吗?
世界在变,伊朗也在变。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伊朗作为位居要冲的产油大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库姆神学院用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长起来,强烈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温和、开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总统选举中以压倒优势当选,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议员又占据了多数席位。伊朗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宽松。
伊朗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恢复了正常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伊朗曾对创作《撒旦诗篇》的英国作家拉什迪发出追杀令。为此,欧盟冻结与伊朗关系达10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关系终于解冻。
1997年12月,伊朗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哈塔米总统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建立的是一个神权高于一切,十分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会。现在,伊朗不得不在革命与发展、大炮与黄油、一元化与多元化、“输出革命”与“文明对话”之间做出抉择。
⑶ 伊朗为什么要暴发伊斯兰革命
在中国是儒教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但他不是一个宗教,不能影响到政治,但在外国如英国政教是合一的,皇帝的加冕必须由教皇来完成,教皇的影响力往往大与皇室,甚至在教皇势力较大的时期必须由教皇来保护皇族的权位,在伊朗皇室与宗教领袖本来是一致为伊朗服务的。但随着美援的进入,伊朗皇室开始接受基督教义和所谓的美式民主,导致了政教的矛盾。由于矛盾无法缓和,再加上教派实力的强劲和穆斯林对美国的由衷厌恶(由十字军东征就开始延续千年的厌恶)导致了民众进而对皇室所采取政策的厌恶,最终促成了这次革命,进而形成了另一种社会模式,并由伊朗开始向外输出,既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社会。
⑷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国汉史称安息。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印欧血统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极一时。该朝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1—前485),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后建立了安息、萨珊王朝。从公元前二世纪与中国有友好交往,着名的“丝绸之路”便横贯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入侵。18世纪末,伊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 具体情况: 埃兰王国(公元前3千纪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着人。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公元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
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着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所灭。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萨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封建割据、人民起义、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渐衰落。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纪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伊斯兰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与其分庭抗礼。
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
蒙古的侵略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国王,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讨伐花剌子模,杀死国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伊朗并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王朝。此后,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
帖木儿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随着伊儿汗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的国王帖木儿(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并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
萨法维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儿死后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纷争割据之中。其中,萨法维王朝建于1502年,此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伊朗国王。
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来自伊朗霍拉桑地区的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国王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凯历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赞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凯历姆汗死后,赞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赞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恺加王朝所灭。
恺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恺加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⑸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伊朗是位于波斯湾北岸的盛产石油的国家,1954年它的石油蕴藏量达19.95亿吨,但英伊石油公司掌握其石油开采权。1933年签订的《英伊石油协定》规定,伊朗政府仅能获得利润的20%。英伊石油公司形成“国中之国”。它由英国军警管辖,伊朗法律在此不能应用。伊朗工人备受剥削,却无罢工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国、苏联军队先后从伊朗撤出,但英国在伊朗仍享有巨大的权益。美国势力也大力向伊朗渗透,企图取代英国。
有压迫就有反抗。委内瑞拉实现石油利润对半分成,墨西哥1938年实现石油国有化,1950年秋沙特阿拉伯与阿美公司五五分成,在此背景下,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爆发。1950年3月,马术尔港石油工人罢工,学生、职员游行声援。4月22日,国王巴列维派军警镇压。在议会中,摩萨台主张国有化,而总理拉兹马拉在演讲中反对国有化,4天后被暗杀。教育大臣也遇刺。国王的实力被削弱。1951年3月14日,伊朗国民议会通过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摩萨台提出的石油国有化法案。4月28日,议会选举摩萨台为新首相。4月30日,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为了对抗伊朗的石油国有化法令,英国政府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美国调停,趁机控制其石油。1953年8月,美国、英国支持巴列维国王的政变成功,摩萨台被捕入狱,后来死在狱中,轰轰烈烈的反英民族主义运动被镇压了下去。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组成伊朗石油参股组织(IOP),取代英伊石油公司,英国占股权的40%,美国占40%,壳牌占14%,法国占6%。1954年10月29日,经艰苦谈判后双方承认,石油资源、设施原则上归伊朗所有,美国、英国等进行管理、经营、销售和出口。
⑹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是怎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伊朗人民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是当时席卷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有化为形式,以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为内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变革的方向深入,具有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内涵。运动延亘四年多,虽然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但影响深远,特别对推动中东人民的反帝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伊朗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兴起 伊朗石油资源丰富。50年代初期蕴藏量约20亿吨,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第4位。1950年产油3200万吨,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第4位。
1948年9月伊朗在谈判中提出了25点要求,主要是:提高石油税;补偿英国战时低价购油的差价;伊方应有查账、定价的权力,以及裁减外国雇员和提高伊朗职工福利等。内容虽广泛,要求却不高,根本没有涉及国有化问题。但英国却不作让步。这就引起了伊朗舆论的愤慨。一些爱国议员在国会讨论中抨击英伊公司。1949年1月议员阿巴斯·埃斯堪德里甚至建议撤销与英伊公司签订的协定。 1949年2月,伊朗在谈判中提出英伊双方均分石油利润和伊方有权管理公司的一切业务两点要求,但遭拒绝。英方继而在5月5日提出自己的方案,即对1933年租让协定的补充协定。
⑺ 伊斯兰革命 简介下
伊斯兰革命
25年前的这个时候,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寿终正寝,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国家,赢得了伊斯兰革命胜利的穆斯林们最终选择并在伊朗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国家政权、法制法律以及社会生活三方面彻底伊斯兰化的共和国时代。
由亲美到反美
伊朗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理上北邻俄罗斯,南扼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东连南亚次大陆,西接阿拉伯世界,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122亿吨,占世界第五位)。从19世纪起,伊朗就沦为英、俄两大帝国角逐的场所。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伊朗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巴列维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经济高速发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
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不断鸣笛以示庆祝。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
这场“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25年来,曾经石油滚滚,梦想做世界第五大强国的伊朗,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就与邻国伊拉克开战,打了一场耗时8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国力,它的国际处境也十分孤立。
世界在变,伊朗也在变。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伊朗作为位居要冲的产油大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库姆神学院用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长起来,强烈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温和、开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总统选举中以压倒优势当选,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议员又占据了多数席位。伊朗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宽松。
伊朗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恢复了正常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伊朗曾对创作《撒旦诗篇》的英国作家拉什迪发出追杀令。为此,欧盟冻结与伊朗关系达10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关系终于解冻。
1997年12月,伊朗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哈塔米总统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建立的是一个神权高于一切,十分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会。25年后,伊朗不得不在革命与发展、大炮与黄油、一元化与多元化、“输出革命”与“文明对话”之间做出抉择。
⑻ 伊朗普及体育项目有哪些
伊朗是亚洲的传统体育强国,摔跤在伊朗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伊朗一些大中城市都有自己的摔跤俱乐部。 举重也是伊朗的传统强项之一。近年来,伊朗在举重大级别项目上涌现了许多优秀选手。此外,伊朗的跆拳道近年来发展也非常迅速。 伊朗参加了二战后的大部分奥运会,但1980年和1984年的奥运会因两伊战争而缺席。伊朗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在悉尼奥运会取得的。那一次,他们凭借摔跤和举重的出色发挥拿到了3枚金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伊朗获得金银铜牌各两枚。北京奥运会上,伊朗获得1金1铜的成绩。 在亚运会上,伊朗一直表现不俗,始终稳定在奖牌榜的第二集团之中。在上届卡塔尔亚运会上,伊朗以11金、15银、22铜共48枚的奖牌排在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