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来已久,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为何会爆发
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今世界一共发生过两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高烈度战争,这两场战争分别是发生在东南亚的越南战争和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两伊战争。而且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后以“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自称。
两伊战争
在这种情况和心态之下,最终愈演愈烈的两伊边境冲突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1980年9月17日,随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两国边界划分的《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权,同时,命令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挥师进入伊朗领土,两国之间的持续8年之久的战争全面爆发。
⑵ 为什么中东地区成为战火不断的“火药桶”
和平,对于中东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为什么中东那么大我却主要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呢?因为他们在中东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地域最广,同时也是矛盾最深,最大,最复杂的。阿以冲突不仅仅是国际上的冲突,也是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集合体。如果说中东是世界的“火药桶”,那么阿以冲突就是点燃这火药桶的“导火索”。
如果你以为中东地区战火不断仅仅是当地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可以翻一下世界地图,会发现中东地区恰好还是联系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个枢纽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就使得中东问题更加复杂,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战争,还有发展壮大后夺得战略要地的考虑。
最后,中东不断问题和战乱问题的出现在现代也有超级大国介入的原因,在2014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强国都有在中东寻找代理人来为其攫取利益的行为,这样,中东想恢复和平愿望的达成当然更难实现了。
⑶ 火药为什么要叫火药
火药,首先是作为炼丹无意发明出来的,既然是炼丹,所以被称为药,因为会着火,当然被称为火药
⑷ 火药是何时何人传入欧洲的
南宋时期,蒙古西征时,由伊斯兰国家传过去的
⑸ 火药都传到了哪些国家,精准答案
在阿拉伯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的战争中,阿拉伯人开始使用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此类兵器。欧洲人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北宋时期,中国火药由辽传入伊朗,被称为“中国盐”。
南宋理宗时期,阿拉伯 人从伊朗引进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药,称其为“中国雪”,用于烟火之中;后又用于管 状兵器中作为发射药。13世纪,蒙古军(元朝建立后称元军)西征时用的火炮传入 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对火炮进行了改造,并将它用于对欧洲国家的战争中。
14 世纪中叶,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获知火药的知识,并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方法,火 药才正式传入欧洲。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因此,马克思认为,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进程。火药火器的传播运用对冲破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至关重要,它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⑹ 世界三大火药桶
朝韩半岛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被公认的世界老的三大火药桶之一,另两个老的火药桶巴尔干中东已被解决;近两年,美国又明确提出世界新的三大火药桶,即波斯湾、朝韩半岛、台湾海峡.
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的巴尔干地区,扼守地中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于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就是战争频发的地点,人称世界火药桶。
⑺ 火药为什么会叫“火药”
火药,最早是道士炼丹过程中无意中产生的,那个时候被视为一种新的丹药。而火药在最初运用的时候是离不开明火的。两者相加,就被称呼为火药了。其意思就是“需要用火才能使用的丹药”
⑻ 我们常说中东是火药桶,为什么叫中东
以欧洲(法国)为中心向东划分,近东(东欧、土耳其)、中东(阿拉伯地区、中亚)、远东(中国、东亚)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这几个系列性词语、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一帝国主义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于19世纪,相沿使用以迄于今。原来笼统地称为“东方”,因地区过于辽阔,始进一步按照和它们距离的遐迩,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至于就欧洲人称呼的“东方”乃至亚洲本身而论,所谓“远”、“近”和所谓“东”也者,应该正好颠倒过来才对,我国历史上的说的“西域”,按广义曾把后世的“中东”以及迤西的地区都包括在内,就是一个证明。说穿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云云,不过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反映,徒因相当长时期以来,“西方”在世界上得势,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地区名,方通行无阻而己。
就“创造”这些地区名的西欧而言,顾名思义,近东距离近些,远东距离远些(乃至最远),中东是不近不远。但不论近、中、远,都是些相对字眼,本来就模模糊糊,仅有大致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各自的范围还随时代、随称说者的立脚点、随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等等,进退、盈缩不定。比如“近东”,最初指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于这个地区曾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与西欧不是一个世界。在那个时期,有人就拿它当奥斯曼帝国的同义词使用,“近东者,奥斯曼帝国之谓也”。有的英国人把巴尔干半岛视为近东的“实指”部分,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核心部分,东南方的毗连地区,则是它的外延。按这种说法,东南欧印亚非两洲的东地中海沿岸,都涵盖在内。
“中东”指近东以东的广大地区,指称范围可以直至印度、缅甸。后来,因受东方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19世界初叶开始的奥斯曼帝国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来的巴尔干半岛政治地图变化的影响,“近东”指称范围渐次缩小,东移,循至某些辞典解释“近东”的时候,说“包括利比亚、埃及、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等”,东南欧显然不在其内了。但这样就难免与“中东”的指称范围“重叠”,彼此的界限和范围越来越模糊不清。人们不得已,又往往混称为“中近东”或者索性以“中东”概括,“近东”一词越来越不单独使用了(比如前些时尽管波黑烽火连天、血流成河,按传统的划分,当地属于近东,在报端上却见不到这个词,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陈旧得不能再用了)。与此相应,“中东”的指称范围更加膨萎无常,在国外众多的书刊和学人笔下,异说纷纭,广狭出入极大。按一种极端的看法,可远及北非各国甚至把整个中亚都纳入其中,这当然是标准的“一家之言”。有的西方国家的官方文件,在这个词的使用上也很混乱。以英国为例,官方就曾将欧洲的马耳他、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都列入中东。对这种“地理归类”,我们实在理解不了,莫测高深。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中东和西南亚等同起来,外加非洲东北部的埃及,再没有谁把南亚各国也包括在内了,也没有人把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什么争端,混称为“中东”的一宗事件。而人们在此词的实际操作、运用上,范围又有所限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隐然仅指亚洲的西南部而言。当前所谓“中东问题”,往往就是“西南亚问题”;所谓“中东局势”,往往就是“西南亚局势”;所谓“中东之行”往往就是“西南亚之行”,如此等等。但显然又不宜在“中东”和“西南亚”间完全画等号,以为在任何场合下二者都是一回事,人们在用“中东”一词时,仍有所节制。比如阿富汗在西南亚范围内,那里的问题从来没有被冠以“中东”字样;苏联解体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南高加索三国归入西南亚各国之列,但那个地区出现什么事端,也不见有人往“中东”上挂靠。
至于“远东”(有些西方国家称为“极东”)范围更大,但同中近东分得倒很清楚,相距较远,何况中间隔着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彼此互不连贯。晚近的用法,一般指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各国、各地区(包括通常所说的东亚、东南亚各国以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等)而言。
必须补充说明,从这几个系列性地名产生的背景和应用看,所谓近东、中东和远东,都是人文地理特别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又是历史地理上的概念(时至今日,“近东”一词已经很少单独提到了,但在历史上一定时期,比如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还是个经常跃入人们眼睑的字样,象“巴尔干半岛是近东的火药库”等等),自然地理上绝少用或根本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