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导演阿巴斯论文大纲怎么写

伊朗导演阿巴斯论文大纲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8-20 02:46:32

‘壹’ 阿巴斯美学指的是什么

阿巴斯美学指的是阿巴斯电影观和长镜头美学阿巴斯,无疑就是伊朗电影的代表性导演。随着电影的发展,不同的电影流派、不同的创作方法也是日新月异。电影表达方式的丰富为电影注入了更强的直指人心的力量。纵观阿巴斯的所有电影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鲜明的阿巴斯导演风格。他的影片充分展示了专属于阿巴斯的电影语言特征。这些电影语言虽然只是外部表现,但是却充分表达了阿巴斯的电影美学诉求。本文将从四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

‘贰’ 阿巴斯的作品能真正反映伊朗的电影水平和社会文化真实状况吗

阿巴斯是当代公认的电影大师,其作品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等。1997年,阿巴斯凭借作品《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美国电影先驱),止于阿巴斯。”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从题材、风格和文化内涵都迥异于西方,他们贴近生活的写实特征,给电影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叁’ 阿巴斯简介

不与群芳同列的伊朗导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谈到电影,极少有人会想起伊朗。

长久以来,这片绮丽的土地一直由欧美大国把持,即使将焦点对准亚洲,为世人所瞩目的也是中国、日本、印度等与西方接触较密的国家。相形之下,封闭而又动荡的小国伊朗完全可以被电影文化界忽略。这一悲哀的境况终于由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导演改变,他就是现今影迷们不时挂在嘴边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肆’ 阿巴斯是哦破哦

不与群芳同列的伊朗导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谈到电影,极少有人会想起伊朗。

长久以来,这片绮丽的土地一直由欧美大国把持,即使将焦点对准亚洲,为世人所瞩目的也是中国、日本、印度等与西方接触较密的国家。相形之下,封闭而又动荡的小国伊朗完全可以被电影文化界忽略。这一悲哀的境况终于由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导演改变,他就是现今影迷们不时挂在嘴边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伍’ 导演伊朗阿巴斯的电影《小鞋子》影评,最好原创,非常急

令人惊诧于这是一部没有一丝杂质的电影,一双鞋子的贫瘠却没有过多控诉那社会制度的阴暗,极富感染力的情感亦未有何般矫揉煽情,洞彻心灵的质朴源于该片真正还原了孩子的本真,纯粹的童梦便是《小鞋子》超越一切元素奉予观众最好的光影之梦。 ——梦里诗书

‘陆’ 急求,谁有特写(1990)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的百度云资源,求分享

《特写》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j61B8GrbVPaU2dHzAGRh-Q

提取码: rnjb

德黑兰,记者法拉兹曼德前去报道年轻人霍塞·萨布齐恩因诈骗被捕的事件。

‘柒’ 《穿越橄榄树林》Through the Olive Trees 关于导演……

伊朗大导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采取他一贯的纪实电影风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爱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砖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领外景队前来该村拍摄影片《生生长流》时,获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机会。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俩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让观众自己去诠释。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执导的儿童片,但却有另一种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怀。 苦苦找寻了数日,未果。只能发给评论了。

希望采纳

‘捌’ 特写 阿巴斯和他的电影怎么样

发表于2007年11月2日《解放日报》第23版:《解放周末·读书》http://news.idoican.com.cn/jfrb/html/2007-11/02/content_1306103.htm 当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戴着墨镜出现在《家庭作业》中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副意大利黑手党或者便衣警察的摸样,他仿佛给人一种强烈的距离感。其实不然,阿巴斯再亲切不过了。一直以来,令他着迷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他愿意接近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心思,然后传达他们的困惑与无助、悲哀与幸福。他把真情实意都给了他们。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在阿巴斯讲述自己从事电影的偶然性时,在他谈及自己性情的微妙所在时,是这样的;而从他对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细腻体会,从他对电影《生命在继续》、《樱桃的滋味》的具体阐释,以及他和黑泽明的深入交谈来看,也是如此。 当然,这一切都得自于阿巴斯独特的个性与禀赋。 阿巴斯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六年级都没有跟他人说过话,他肯定地说:“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恐怕正是这样一种沉默,孤僻的习惯让阿巴斯能够充分地沉浸于自己的内心、琢磨自己所见的世界吧。他不爱说话,却喜欢画画。但是阿巴斯还是倾心于内心深处的影像、记忆。他有一个“内心影像”的说法,那是他从他奶奶身上体会到的。有一天,在行驶的汽车中,奶奶指着窗外的景象说:“看,那树,那山……”阿巴斯最直接的感受是,从车窗飞驰而过的画面有成千上万幅,这时候,她选择了一幅,指给他看,并且慢慢欣赏着,她正在心里作画,用的是画家的记忆,画的是内心影像。 在很多情形下,“内心影像”一旦浮现,就幻化成电影的绝妙开端。阿巴斯说,“我经常是从一幅内心影像开始写作剧本的,也就是说,先是脑子里有一幅影像,然后才开始建构和完善剧本。”一个神情困惑的小伙子在阳台上给天竺葵浇水;一个孩子朝着小路尽头的一棵树跑去,最后消失在山那边,这两幅影像分别激发了阿巴斯的《结婚礼服》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构思。 有些时候,那些以往沉淀下来的强烈的内心影像会成为我们尤其关注这个世界的神秘契机。在《神受的公民》中,阿巴斯讲述了他遇到一个小女孩的经历。是小女孩困惑的神情吸引了他,他就跟着她。小女孩停留在一家首饰店的橱窗前,静静地看着一件首饰,然后皱紧了眉。阿巴斯始终只看到了她的侧面,他能体察到她的美丽和她的饥饿,但是他不知道怎样把自己手上的汉堡递给她。他有许多犹豫:汉堡是很不值钱的食品,当面给她,她决不会收下;要么丢进垃圾箱,可是垃圾箱中的汉堡是被认为变质的,谁会去捡呢……阿巴斯心跳加快,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记忆,同是心跳伴随着犹豫,一模一样的处境。那是40年前了,14或15岁的阿巴斯爱上了一个和眼前这个女孩年纪相仿的女孩,13或14岁。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却不敢交给她。于是就在离她很近的地方,把信放在一个水泥柱的窟窿里,等待她去拿……而此时此刻手里的汉堡凝聚了全新的意义:既不能吃掉,也不能扔掉,而是完全地拿在手上,最后阿巴斯把这块汉堡放入了圣诞老人的背包里,它应该是所有礼物中最好的礼物:它联系了时间、空间、情感、陌生的人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心影像”就是用心体验的结果。所以,小男孩拿着面包回家,中途遇上狗,把一部分面包给狗,继续回家的简单情节,关涉到战胜恐惧的勇气,牺牲与分享的伦理。(《面包与小巷》)一个14岁勤杂工对富家小姐的爱细腻地孕育着,他借用了老板的鞋子和裤子来到女孩充满阳光的房子跟前,在他寒酸的物质生活世界里展现的是对爱的纯美祈求。(《经历》)小男孩从小伙伴那里凑了点钱去看球赛,并且答应回来讲给他听。结果他在看比赛的时候睡着了。为了不让他的伙伴失望,他像已经看了球赛那般把球赛的情况讲给伙伴听。有时候,我们可以原谅那些避开事实的“真相”的人,只是因为他不想伤害他人。(《过客》) 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看似漫不经心的小情节,在阿巴斯那里,都有了不同寻常的情分与意义。所谓:只是平常事,思量倍有情。感谢阿巴斯,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处处绽放着光彩。

‘玖’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关于阿巴斯的电影,戈达尔好像也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对于我而言,格里菲斯给电影一个可以讲述故事的起点,那么,按戈达尔关于阿巴斯的判断,电影讲述故事在阿巴斯这里就告以终结了。一言以蔽之,电影的记录和虚构的两种思路到了阿巴斯处没有对立和矛盾,一起和谐共生起来。我感觉这句话说的特别对,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确实代表着伊朗电影的最高成就。

他还一直在编选和改写古波斯诗歌,在2006年至2011年,他终于把这方面的成果公诸于世,相继出版了古波斯大诗人哈菲兹、萨迪、鲁米和现代诗人尼玛(1895-1960)的诗集,此外还有两本古今波斯诗人作品的“截句”。在晚年做出如此大手笔的举措,是因为阿巴斯太知道它们的价值了,不管是对他自己而言还是对读者而言。

‘拾’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着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着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着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阅读全文

与伊朗导演阿巴斯论文大纲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总资产是多少 浏览:412
印尼巴士怎么下载最新版 浏览:37
意大利学校什么时候开学 浏览:143
意大利快递格式是什么 浏览:665
印尼惨案中回归的华裔有多少 浏览:776
中国餐桌礼仪中哪个位置是主座 浏览:367
西方为什么一直看好印度 浏览:430
伊朗进口中国的原料药是什么 浏览:183
为什么伊朗那么多新冠 浏览:657
越南电商融资怎么样 浏览:201
意大利原皮包哪个好 浏览:345
伊朗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53
中国驻什么 浏览:670
中国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浏览:44
莲花清温怎么寄到英国 浏览:501
安妮意大利哪些送餐具 浏览:232
伊朗为什么不兼并阿富汗 浏览:847
伊朗旅游有什么特产 浏览:84
越南的国籍怎么填 浏览:778
印度边境温度是多少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