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将会给两国带来怎样的机遇
在未来的这25年里,两个国家都相互的补偿取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让美国看一下中国和伊朗合作之后怎么来对抗美国,
中国和伊朗签署的25年全面协议从侧面向美国传达信号,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不会惧怕伊朗,也不会惧怕中国和伊朗,两国将会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共同来对抗美国的制裁,
同时也向美国表明,美国想要称霸世界,在地球上为所欲为的制裁其他国家这些意图全部都会破灭,不可能得逞的,
4、中国和伊朗对石油的结算采用数字人民币,避开了美元,
每当美国想要制裁别的国家时候,就想要搞经济贸易战,这次中国和伊朗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中有提到,中国购买伊朗的石油,会采用数字人民币来付钱,避开了美元,所以美国的拜登也就不太可能会对其进行制裁,
总的来说,中医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是非常有利于两国的发展的,同时也是对抗美国做出的战略,相信伊朗也愿意与中国携起手来一起对抗美国,就像上面说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美国是伊朗的敌人,同时也是中国的对手,所以伊朗和中国现在可以站在一起,至少目前是这样,
B. 中国一般从伊朗进口什么
伊朗是中国第三大石油供应国 还进口一些矿产品、金属产品、化工品和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等。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简称伊朗,1935年以前称为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中东国家,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37年7月8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2月11日(1979)为国庆节。1971年8月16日同中国建交。1985年6月12日,伊朗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0万人。
C. 关于伊朗出口问题
1.出口伊朗的货物有什么限制条款,制裁针对哪些领域:
这里面的限制主要在进口和出口两个环节,进口的话,伊朗政府会颁布一些禁止进口、禁止使用官方外汇等一级二级禁令,主要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本国的外汇,随着外汇储备的多少和境内的需求,这个清单会经常变更,我们作为出口方如果这个不是主要市场,不需要特别关注,只要客户能办的出进口许可证,付得出钱,就可以出。
关于出口限制,主要来自制裁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国对伊朗是没有制裁的,但是遵从联合国的一些决议,比如两用物项、涉核的,就不要出了,一般民营企业也没有这些东西出口;欧盟的也差不多这些,主要是美国的,这个名单就比较丰富了,主要涉及7大行业:
能源石化、汽车、贵金属、碳素石墨/原材料或半成品金属、矿产、煤炭、工业软件。汽车行业有点特殊,美国的目的是打击其汽车制造业,所以整车和用于售后维修的汽配是可以的。
贸易过程中涉及美国因素的,包括人、物料、企业组织、还有金融支付手段(美元),都不要参与了,这个涉及一级制裁。
还有就是已经上了美国的制裁黑名单的人、企业组织、船舶、船公司,就不要参与到贸易链条里面了,这个涉及二级制裁。
美国虽然就制裁了这些,但是他还是美元体系的霸主,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做美元结算业务,如果这些银行被查出来涉及伊朗业务,是会被处以巨额罚款的,所以这些银行收钱,你要么不让他们知道,要么就不要通过他们收。大数据时代,不让他们知道这个已经越来越难了,不通过他们收,目前唯一的安全渠道就是昆仑银行,我们一直在做。
2. 运输方式哪个安全:
运输方式不限,但是不要用美国制裁了的伊朗国航和他的船舶,还有伊朗航空,马汉航空等,目前上黑名单的是这几个,后面可能也会增加,所以要时不时跟踪他们公布的信息。新添加的黑名单有3个月的隔离缓冲期。排除了这些因素,不管海运还是空运都是安全的,现在有大量的小舱东在走伊朗线,因为目标小,只要不触犯美国的制裁法规,也不会上黑名单。
D. 伊朗贸易
所有中国的商品都可以在伊朗有市场,比如对讲机啦,食品包装啦,时尚消费用品啦,直接找当地的批发商,然后再做,石油在中国不能个人进口
E. 五大中国国有银行有参与伊朗贸易吗
五大中国国有银行曾经参与过伊朗贸易的。
中国五大银行,是指五个大型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五大行都是综合性大型商业银行,业务涵盖面广泛且多元,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
据说只有建行、中行与伊朗七大银行都有信用证往来(可以接受伊朗的即期LC 的 但是在议付的时候,是要你签订保函的,意思大概是不承担收不到款的风险,不承担第三方付款人的风险,风险自负。
F. 伊朗进出口
需要保函,因为核武器的因素,所有出口到伊朗的物品都需要保函,怕是危险物品,所以在快递海运时需要有这个限制条件,但是并不难,都是有快递的规定格式,你只需要公司盖章就好了。另一方面,现在伊朗的业务一般的银行都不接受,如今只有昆仑银行可以做伊朗业务。若是想要知道更详细的信息的话最好是找合资或者外商独资的企业,他们知道的最新消息比较准确,我也是只知道个大概情况。你可以问问伊润,做水泵的 也属于机电行业,或许会有帮助。
G. 中国伊朗签署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中国和伊朗签署的这项全面合作协议,意味着我们国家和伊朗要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方面,而且对于整个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伊朗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伊朗位于中东的关键地区可以提升,我们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可以为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和伙伴。而目前石油作为世界各个国家工业的重要资源,它在各个国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资源比较匮乏,所以说就需要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伙伴来为我们提供石油资源,而伊朗它本国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和我们国家签订了相应的用人民币结算石油,所以说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利好消息。
H. 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这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目前我们国家和伊朗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对于中国和伊朗双方都有着非常多的好处,而且这项协议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面,这对于中国和伊朗两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而且这对于中国和伊朗两个国家来说,他们的贸易量也比较多,日常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场合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协议和合作,这次签订这样的协议对于两国今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I. 伊朗中国关系
伊朗中国关系
伊朗和中国是关系非常友好国家。
和中国历史渊源很深。
据中国“史书”记载,纪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张骞派其副使访问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礼仪极为隆重。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来汉访问,并在中国呆了多年。在中国南北朝时代,波斯派使节到中国北魏王朝友好聘问达十多次。随着双方友好往来,汉文化传至西域,西域文化传来中国,中国、伊朗等国的“丝绸之路”也全面畅通,为两国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打井、炼铁、制漆、缫丝等工艺源源传入伊朗等西亚诸国,伊朗的物产如蚕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两国往来曾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波斯遭外来侵略,波斯王亲自到唐帝国访问并请援,唐高宗封他为都督,遣将派兵护送他回国,但回国未成死于长安。其子尼列斯谋策复国未成,于唐中宗景龙年间返华也死于长安。当时,尼列斯率领数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当上了将军、外交官、天文学家、医学家和学者。在战乱的宋朝,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这时,造船业开始发达,罗盘针相继使用,许多波斯人经由海路来到中国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经商,有的还在那里安家落户。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海上“陶瓷之路”。据记载,中国发行钞票的方法在元朝传到了波斯,后来,波斯钞票上的图案还保留了中国文字。当时,两国的史学家还合编史书“史集”。波斯等国的西域乐舞也盛行于长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亚的沙哈鲁王子曾先后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团互访;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各国时,其中3次访问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即今霍尔木兹)。当时,随同郑和访问的费信曾写纪行诗句描写当地的风俗及特产。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撰写的《中国纪行》一书,后来,成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和重要见证。据考证,多年来,两国植物的传播和移植就达几十种。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还曾在中国流行。
伊中两国在经贸合作上, 中国是伊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
伊中两国在文化上,中国同伊朗成立文化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办会议。
J. 中国与伊朗有什么共同的国际利益
《华盛顿观察》
“中国和伊朗接近的最大原因是石油。”美国伊朗关系理事会(American-Iranian Council)主席、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中东问题教授胡山·阿米拉马迪(Hooshang Amirahmadi)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短期而言,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20年后,中国对能源的渴求将是巨大的。那时,它将和美国角逐整个中东的主导权。简言之,未来50年中,哪个国家能控制伊朗、伊拉克和沙特三国,它就能控制全球的石油。”
在中国为自己打造的“能源版图”中,伊朗成为一块备受关注的热土。作为欧佩克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伊朗拥有占世界12%的石油储量和18%的天然气储量。而其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和储量相比之下,伊朗在石油生产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于是,日益密切的中伊贸易引来两国政治合作的联想。
“伊朗希望将中国作为其长期的战略伙伴,它正不惜一切机会向中国寻求这种可能。”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政治系访问学者杰里·洛山德尔(Jalil Roshandel)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但是,中国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因此在避免和伊朗发生某种形式的战略关系。在其外交日程中,中美战略关系无疑是比中伊关系重要得多。”
中国填了伊朗的贸易真空
“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已经发展了近20年,经历了两个阶段。”洛山德尔说,“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伙伴’,而是提供武器和资源的对象。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伊朗顾忌苏联和中国的意识形态色彩,没有与之过多的接触。但是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面临美国的禁运和经济制裁,逐渐转向东方,填补这个外交缺口。伊朗前总理穆萨维曾积极推动和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关系,试图用石油贸易换取伊朗的政治、经济利益。”
基于此,洛山德尔认为,中伊之间的两个外交阶段是有本质区别的。长远看,第一个外交阶段是临时的、过渡性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才进入长期而有意义的第二个外交阶段。
即将在2006年出版“中伊关系”专着的乔治亚理工学院外交学院教授高龙江(Dr. John Garver)这样分析伊朗向中国走近的动因:“伊朗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主要贸易伙伴,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相比于法、德、英这些欧盟国家,中国的工业产品价格更加低廉;进而,中伊贸易额的扩大,为伊朗在服务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一向奉行经济关系独立于政治,不在贸易往来中掺杂政治问题。”高龙江在美国着名研究机构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 7月14日举行的“中伊关系”研讨会上说,“美国和欧盟总是用人权、核武器扩散等政治议题‘敲打’伊朗,动辄使用经济制裁。比如,在两伊战争期间,美、英、德、法等国就出于政治考虑撤出了伊朗市场,将绝好的贸易机会留给中国。战争结束后,双边的贸易额增长也相对缓慢,1991年只有2%,2003年不足8%。”
如此语境之下,中国从伊朗获得了大量的订单。高龙江的研究揭示:中伊之间的经济合作项目遍布于伊朗各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如汽车、住房、采矿、糖业、渔业等;另一边,中国则从伊朗进口石油、原油和矿产资源,如铜、锌、铅、大理石等等。其中,石油进口占到80%,矿产资源占14%。
“相应地,中国能从与伊朗的贸易关系中得到双重利益。”与其他学者不同,高龙江除了看到中国在伊朗能得到的能源之外,还剖析了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当中国对外敞开国门时,其轻工业产业积极吸引外资,但是中国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的重工业和一些高技术产业却需要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伊朗就成为其重要出口地。其次,这才是中国对石油的渴求。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战略需要,如在台海问题上的军事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