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国际关系的大神讲解: 为什么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都是伊斯兰穆斯林国家,可是却有非常激烈的冲突谢谢
简单的说,这里面有美国因素。因为沙特是亲美派,而伊朗是美国的眼中钉,美国当然从中捣鬼了。
㈡ 伊朗为什么计划炸迪拜
伊朗以破坏人类文明为己任,世界上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是伊朗的敌人。
㈢ 美国与伊朗打仗会影响迪拜的旅游业吗
目前去迪拜旅游还不受限制,但是一旦美国跟伊朗真的打起来了,肯定会影响迪拜的旅游业,那时去迪拜旅游就真受到限制了。
㈣ 美重要盟友也门撕破脸,轮番轰炸下全面撤离,这回怪伊朗吗
美重要盟友也门撕破脸,轮番轰炸下全面撤离,在美国军方的眼里,他们认为这都是伊朗造成的,伊朗虽然和胡塞武装之间不承认有亲近的关系,但是看到胡塞武装的作战装备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沙特一直扮演着反伊的重要角色。就在不久前阿联酋港口的油轮发生爆炸的时候,沙特就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是伊朗的所为。而胡塞武装一直被称为是伊朗的小弟,很多武器弹药和资金都是伊朗提供的。这次胡塞武装果断出手,替伊朗狠狠的教训了沙特一下,同时也向他发出警告,在伊朗的问题上不要挑起事端。
㈤ 中东那么乱,为什么迪拜从来没有恐怖袭击
迪拜之所以从来没有受到过恐怖袭击,主要原因有三个,这三个原因分别是不瞎参合、保持中立以及和美国关系好!相信只要是了解世界局势的人应该都知道,现在的中东是非常乱的,但是呢,即使是中东的大环境如此混乱,但是迪拜这个国家却一直能够独善其身,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恐怖袭击!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迪拜这个国家背后有一个大佬支持,这个大佬就是我们熟知的美国,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走的顺风顺水,就一定要给美国一份薄面!恰好迪拜背后有美国支持,所以这个国家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
㈥ 迪拜资源丰富,为何没有国家去招惹
迪拜这个国家可以说是相当的有钱了,因为他们有非常多的石油资源,当然他们在国际上的战队非常讲究,他们选择和美国站在一起,在中东这个地区保持了自身的稳定和独立,没有受到战争的侵扰,加上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非常完善的。
主要是因为迪拜的战队政策非常对,他们本身也非常的低调,有钱是有钱,但是他们并不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冲突,只是安心过好自己富足的日子,就像是你的邻居他们家非常有钱,但是他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保镖保护着他们,而且他们也不和任何一个人发生冲突,你想去他们家院子转一转,想去旅游,他非常欢迎,你没有理由去打他。
㈦ 有关阿联酋的政体与其七个酋长国的关系...迪拜债务危机的起因及影响...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加、哈伊马角、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七个酋长国组成。
位 置:阿拉伯半岛东海岸,与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曼苏丹国交界,濒临阿拉伯湾。
面 积:83,600平方公里(32,0278平方英里)。
人 口:约75万(1980年)。大部分居住在阿布扎比和迪拜。境内除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俾路支人、黑人外,还有大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侨民。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
首 都:阿布扎比。
主要城市:迪拜(主要港口)、沙加、哈伊马角、阿治曼、乌姆盖万。
语 言:阿拉伯语。
政 体:最高权力机构——根据1971年宪法规定——由七个酋长国的酋长组成的最高委员会。该委员会选举产生总理和内阁成员。1986年10月最高委员会再次选举谢赫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为国家总统。联邦内阁行使立法权,并拥有咨询权,由各酋长国任命的40名成员组成,任期为两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发现石油资源前,主要依靠绿洲的农业、捕鱼业和商业。石油的发现给阿联酋带来了财富和经济繁荣(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科威特)。
货币单位:迪拉姆。
历史简介:
16世纪葡萄牙在阿拉伯湾的贸易垄断地位开始崩溃,荷兰和英国取得了优势。18世纪最后25年期间,英国在巩固了它对印度的霸权地位后,又独霸海湾地位。17、18世纪和19世纪初,欧洲海盗在海湾地区猖獗一时,1820年,英国与一些阿拉伯部落缔结了制止海盗行径和贩卖奴隶的条约。1853年又缔结了另一条约,该地的海岸由此赢得了“和平海岸”的美名。英国被授予监督执行该条约条款的权利。德国和俄国对该地区的野心刚一显露,英国便与酋长们签订协定,阻止他们向除了英国政府以外的任何一方变卖或转让土地,不征得英国同意不得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1952年,在承认英国有权划定边界、解决酋长国之间的争端后,沙加和富查伊拉宣告独立。同时,一个以驻迪拜的政治代表为首的七个酋长国酋长组成的委员会宣告成立。
1962年,随着阿布扎比石油生产的发展,英国对该地区更为重视。1968年英国扩大了它在沙加的基地。但是,在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影响下,英国人宣布1971年底从该地区撤出全部英军。1970年卡塔尔、阿布扎比和迪拜之间的边界争端得到了解决。此时,费萨尔国王要求就阿布扎比管辖下的布赖绿洲进行一次公民投票。沙特要求拥有这块土地。同年,沙加与伊朗因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后由于对这些岛屿石油收益的分配达成了协议,这场冲突才得以很快平息下来。
1971年12月1日英国结束了与阿拉伯各酋长国缔结的条约。翌日,阿布扎比、迪拜、沙加、乌姆盖万、阿治曼和富查伊拉6个酋长国宣布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酋长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当选为国家总统,迪拜酋长谢赫拉希德·本·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当选为为副总统。1972年,沙加酋长国谢赫哈立德·卡西米遇害身亡,其弟谢赫苏尔坦继位。1971年英国撤军后,伊朗立即占领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1972年2月哈伊马角加入联合酋长国。接着便着手加强各酋长国之间的联合。1973年12月,阿布扎比政府自行解散,其部分成员出任联合政府大臣,此事明显地扩大了联合中央权力机构的职权范围:涉及到联合酋长国的卫队、警察和广播等方面。1976年5月初,联合酋长国的联合防御力量与阿布扎比和迪拜的军队合并,征兵权和军备权归联合政府所有。1977年初,联合政府进行改组、宣布内阁成员和遴选应根据个人的才干,而不能只照顾各酋长国的代表性。依据同样原则,重新组成联合委员会。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一系列的联合措施,联合酋长国的两巨头——阿布扎比的迪拜——之间就立法权和内阁的席位等问题还时常发生危机,致使联合酋长国的稳定性不时受到威胁。
阿联酋自建立起便遵循保守政策。在海湾及阿拉伯地区,一直与沙特的政策保持协调(1974年与承认联合酋长国的沙特签订了边界协定,并互换大使)。1973年十月战争后,阿联酋率先向美国禁运石油。1977年阿联酋与法国签订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同意向它提供武器、飞机、并训练其军事人员。1983年4月,这项合作促使阿联酋宣布与法国进行军事谈判,以加强两国间的军事合作,获得“海事蜃楼2000”飞机。同时,法国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访问了阿联酋。
在另一领域,1984年2月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6成员国和参谋长就全面防御战略进行了会晤。几天后,合作委员会国防部长会晤,批准了共同防御战略。1984年4月,谢赫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接见了美国副国务卿。在此之前几天,谢赫扎耶德接见了奥地利总理,呼吁他为欧洲在中东地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努力;同年4月,谢赫扎耶德出访肯尼亚,对游弋于印度洋的舰队表示忧虑;同年5月,他出访孟加拉国,双方对于海湾战争的继续表示忧虑;几天后,出访突尼斯,探讨两国间合作的途径。
1986年11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了第七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会议就该地区面临的严重局势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
当我们谈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时,不得不涉及其最重要的成就——作为阿拉伯祖国统一的首次尝试——1971年12月2日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15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他国仿效的典范。在这15年中,在统一的道路上,阿联酋在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改变生活面貌的成就。
短短的几年中,联合酋长国由于其政治领导的信念和人民的决心,由于其联合,在各个领域巳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罕见的。
自从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1980)以来,国家领导注重发展基础服务事业和国家基本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1350亿迪拉姆,首先用于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并建立了几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此外,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宗旨,地方政府也投资兴办了另外一些项目。
过去几年中,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政治领导对人才建设的重视,因为人才是民族的基本财富。同时,发展教育正是执行了国家宪法的规定:“普及教育,敞开学校大门,是消灭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一切落后因素的途径”。
因此,我们看到,在1952年只有一所学校,仅有230名男生求学的国家,其教育事业的旭日已经东升。全国已有各阶段的30多万男、女学生在718所公立、私立学校就读,其中有415所公立学校,其教职员工人数近15,000人。1977年创办的包括10个学院的国立大学,已向国家的许多部门输送了3209名男、女毕业生。
国家级的卫生医疗设施遍及全国各地,它负责国民的健康与治疗,建立初级卫生保健网,致力于实施“2000年人人得到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口号。
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今年年底前为每350人提供一张病床。如果我们看一下卫生部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制定的宏伟计划的统计数字,就会觉得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医院数目已从1977年的17所增加到目前的44所,病床己从2225张增加到5000张,医生人数已近2000人;包括各种专科的公共诊疗所和卫生中心巳从1977年的61个增加到120多个,遍及所有的居住地区。
国家致力于实现“为每个公民提供住房”的口号,正在逐步地成为现实。为了实现这个口号,在过去几年中,除了各地方政府实施的住房工程外,国家已化费了近30亿迪拉姆用于住房建设,提供了5000多座住宅。住房建设政策立足于建造住房并免费分配给公民居住,除了向公民赠送居住土地,提供建房贷款外,还建起了不少新的城市。
近几年来,国家已完成了几项发电工程,电力生产每小时超过3000万千瓦;水的供应量超过一亿多加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每年花费近50亿迪拉姆,以象征性的价格提供电力300u万千瓦,以减轻公民的生活负担。
同时,政府也致力于向所有边缘地区提供这些服务设施。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已向全国各地250多个村庄和新建城市提供了此类服务。
正电括、电传、电报等通讯服务方面,国家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资料反映了这项重要的公共设施已取得的成就:电话分局已达90个,包括近30万条电话线路,电话网点已有3600处,全世界可与阿联酋直通电话的国家已达80个左右。同时,国际电传服务网点已增加到近1000个,电传分局共拥有8000条线路。此外,电报局遍及全国各地。国家还注重于把这些服务提供到边缘地区。在邮电通讯各方面,国家还引进了最新技术。
社会事务及劳动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社会发展与保护中心,鼓励创办热心社会公益的社团、俱乐部、协会和妇女联合会,在促进社会发展、启发民众觉悟等方面协助政府部门发挥作用。该部还支持成立合作社和传播合作意识。同时创办了各类福利机构,安置残疾人、青少年、老人和孤儿。该部重视发展社会开发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组织多次训练班,在保护古迹和当地传统工艺方面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胜任教育开发中心成员的干部。
自阿联酋成立起,青年体育运动不断发展。各级领导人特别关心这项运动的开展,设立了青年体育部。后该部与教育部合并。1981年起,由于青年体育最高委员会的成立,青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更趋完美。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执行、贯彻一切与青年体育运动有关的计划和方案,培养造就下一代。该委员会成立前的阶段,被视为是为青年体育活动制定一般性计划的筹备阶段。
自建国时起,国家就重视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和合理投资、为经济长久发展的工程项目的兴建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今天,在摆脱了外国控制,克服了不重视石油利用,认为石油收益微薄的观点后,由于国家政治意识的成熟,石油资源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此外,国家还不断扩大“碳氢化合物”石油工业。1958年发现石油前,除了依靠个人专长和丰富的原料发展起来的一些手工业和工艺外,尚有一种非现代化的工业存在。石油发现后,扩大了工业基地,国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全国91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了全面的地质勘探,以充分利用矿物资源。目前已建立起钢铁工业、水泥、铝、制砖以及建筑材料等工业。为了加强引导,提高工业水平,1982年创办了工业银行,旨在通过建立新型工业、巩固现有工业,发展国家经济,使生产体系多样化。该银行主要业务面向私人企业和公司,以及公民或国家投资至少占70%的合资工业企业和公司。该银行业务也扩展到向工业项目提供必要服务方面。同时该行也兴办一些国家工业项目、或这些工业项目的配套工程。该行在其业务范围内,向这些工程投资、提供贷款及资金方便,也为在银行业务范围内的公司、企业所进行的建筑工程、设备工程提供资金。此外,该行也开展其他业务。
除此之外,国家领导人还重视发展作为阿联酋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以丰富国民对食物的需求,提高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安心为本国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以保障粮食供应,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国家也重视发展畜牧业。
阿联酋还栽种了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椰枣树种植得到了特殊的重视。小麦生产同样受到关注,以防止小麦出口国家对市场的垄断。国家在植物、动物和水产方面所取得的显着增长并不意味着己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只说明为了开发这些重要资源,国家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正在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探索。
在过去的独立,联合15年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了联合,为了造福于本国、以及海湾和其他阿拉伯兄弟国家,作出了种种努力,动员了全部力量,除了在上述诸领域取得成就外,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㈧ 引发伊朗拜占庭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伊朗—拜占庭战争是拜占庭同伊朗萨桑王朝在前亚细亚争夺霸权的侵略战争。
根据共同对蛮族作战条约的规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现金补偿。公元6世纪初,拜占庭拒绝继续支付,遂成为公元502~506年战争的导火线。
502年,一支庞大的伊朗军队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并侵占了阿米达城。506年,匈奴人经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缔结和约。伊朗的附庸国伊比利亚和拉济卡成为公元6世纪20年代伊拜战争的主要战场。拜占庭和伊朗在确定政治方针中,宗教起着很大作用。
伊比利亚和拉济卡分别于337、522年定基督教为国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从而它们与伊朗的关系恶化了。拜占庭给伊比利亚以援助,导致527~532年的战争。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亚立足之后,便出兵进攻拉济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济卡联军击退。530年,伊军4万人包围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达刺要塞。由拜占庭东部部队指挥官韦利萨里统率的达刺守卫部队,在要塞正面的平原上同伊军交战,击败了一倍于己之敌。伊军损失5000人,拜占庭人损失不大。在达刺战斗中,拜占庭步兵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他们在隐蔽物后使用投掷武器。决定战役胜负的是用来攻击敌人的骑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继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间,伊朗达到鼎盛时期。科斯洛埃斯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改革。除原有的民军外,同时又由中、小地主组成一支常备军。
主要兵种为机动的骑兵,步兵仍然起辅助的作用。在常备军中服役的军人开始领取薪饷。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销了总司令的职位,将其权力分配给4个总督,由他们负责民政管理和军事指挥。
作为军事长官,总督享有斯帕赫别德的封号。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军事改革是企图建立一支由铁甲骑兵和步兵组成的正规军。这次改革巩固了沙赫政权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纪,拜占庭军队大部分由雇佣兵组成,士气低落,军事学术水平不高。公元7世纪,拜占庭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改变了拜占庭军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和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农民取代奴隶和佃农,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者,兵役就是他们的主要义务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图夺取拉济卡,近逼攸克辛海,从北方威胁拜占庭,但这些企图在555年以惨败而告终。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达刺缔结为期50年的“永久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将拉济卡割让给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万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占了阿拉伯西南部的也门,并把拜占庭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从那里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萨人从东部袭击伊朗,从而导致了新的战争。
590年初,伊比利亚部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伊朗人和可萨人在北高加索展开了军事行动,拜占庭作为可萨人的盟国也派部队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军在巴赫拉姆·楚宾统帅的指挥下,在北高加索击溃了可萨人,并侵入斯万涅特和阿尔巴尼亚,但在阿拉斯河被罗曼统帅指挥的拜占庭部队击败。
572~591年的战争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缔结和约而结束。根据条约,为酬报摩里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宾统帅争夺王位的内战中对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帮助,伊朗将前些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外高加索侵占的领土归还给拜占庭。
602~629年的战争起因于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杀害的摩里士皇帝报仇,对拜占庭皇帝福加斯进行讨伐。他在13年里攻占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基列涅亚和小亚细亚。
614年,伊军首次出现在非洲,并占领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优势的船队把部队从君士坦丁堡调往基利基亚的亚历山大勒塔,并把部队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筑垒兵营里。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萨尔巴尔为首的大部队前往抗击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锁在托罗斯山区。
但是,希拉克略率领部队沿着崎岖难行的小道及时地穿过山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伊朗人的后方,将其后卫部队击溃;随后,佯装撤退,将伊军全部诱入地势对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战,并将其击溃。希拉克略将部队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亚,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征募补充兵员。
623年春,为了打击萨尔巴尔和萨伊斯率领的、对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亚的部队有威胁的伊军后方,希拉克略率领5000精兵,乘船驶往特拉帕作斯。
由于拜占庭部队的果断机动,伊军被迫撤向米季亚;希拉克略率领的部队遂与在卡帕多基亚的拜占庭部队会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后,号召居住在从攸克辛海到希尔加尼海地区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
希拉克略募集相当大的兵力后,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个亚美尼亚,并向米季亚—阿特罗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进。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该城附近集结有4万军队。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进攻后,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队实施迫击,占领了甘扎克城,使伊军遭受重创。希拉克略率领部队到达希尔凡和希尔加尼海后,便驻扎下来过冬。
624~626年,伊军曾试图收复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域的尼涅维遗址附近发生了一场血战,伊朗部队被击溃。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阴谋者们杀害后,其子希鲁伊埃于629年同拜占庭缔结和约。根据条约,希鲁伊埃将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间伊朗在亚洲和埃及侵占的领土归还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战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使它们无力抗击阿拉伯征服战。在历次战争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队形作战的拜占庭人近战,多半采用散开队形,以投掷武器与拜占庭人对抗。
与此相应,拜占庭军团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掷炮手组成,他们与排成数列横队的重装战列步兵协同作战。每个军团配属有一个由数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员组成的舟桥组,以及围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战争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体、壁垒、壕沟和木塔加强部队的配置,在这些隐蔽物中部署着射手和投掷炮。
㈨ 为什么历史上沙特和伊朗成了死敌原因究竟是什么
伊朗和沙特同为中东大国,同属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而且矛盾的长期化,还使两国间的互信荡然无存,只要周边国家出现严重事态,双方都会怀疑对方在从中做手脚。
伊朗支持胡塞武装,沙特特就联合阿拉伯国家出兵打击;伊朗援助索马里青年党,沙特就将其列入恐怖组织;伊朗被美国制裁,沙特就落井下石。
可以说,沙特比西方都要恨伊朗。只是苦于自己实力不足,打不过伊朗。而伊朗更是将沙特视为死敌,动不动就在沙特周边使绊子。
三、宗教矛盾的冲突升级。
伊斯兰革命成功后,伊朗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占中东少数的什叶派教士阶层,成为伊朗政权新的主人,和逊尼派老大沙特之间的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于是霍梅尼利用宗教领袖的身份,不断用宗教理论证明,沙特王室不能代表伊斯兰教,无权掌握两大圣城。而且沙特当年对于伊朗教众的迫害,是对伊斯兰信徒的谋杀,属于魔鬼撒旦的恶行。
他还鼓动沙特什叶派穆斯林,联合其它教派,揭竿而起,推翻沙特王室不合法的撒旦政府。为此沙特的多个城市爆发了宗教冲突。每次朝圣,逊尼派和什叶派都会把圣城变成一场血腥的战场。
这对于并非伊斯兰教领袖掌权的沙特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霍梅尼的鼓动,是要推翻沙特王室的统治,沙特王室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于是,沙特对伊朗全面敌视封锁,对前往圣城朝圣的伊朗人也进行打击。动不动就是流血事件,两国关系开始水火不容。
归根结底,还是伊朗对外输出革命的做法,威胁到了沙特王室的权利,以及沙特在伊斯兰世界的老大地位。而伊朗则认为只有推翻沙特王室,让教士阶层掌权,走真正的什叶派政教合一道路,才能救沙特,也才能扩大伊朗的势力范围。
另一方面,伊朗自从1979年成为政教合一国家之后,一改过去的亲美路线,走坚决反美道路。而深知伊朗野心的沙特,为求自保,积极向美国靠拢,不仅帮助美国建立了石油美元结算霸权体系,还为美国驻军中东大开绿灯,寄希望于用美国来打压伊朗。这使得饱受美国制裁之苦的伊朗,对沙特更加不齿愈加恼恨。
㈩ 以色列和阿联酋讲和,伊朗是什么态度呢
伊朗自然是不高兴了,而且是非常的气愤,阿联酋地处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隔峡相望,阿联酋和伊朗关系目前处于缓和期,而以色列是伊朗的死敌,阿联酋和以色列建交对伊朗不利,以色列又了一个朋友。虽然,目前来说阿联酋即便是和以色列建交也不会成为对抗伊朗的前线,但是,伊朗不能不防,而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很难说,最起码,阿联酋和以色列建交是伊朗所不愿意看到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邀功是为了大选,这是他们中心任务,但是,美国梦想建立中东版本的北约也是一个战略步骤,这是对中东局势影响最大的问题。以色列和美国插手中东事物其影响力是巨大的,随着更多的阿拉伯联盟国家和以色列建交,凭借以色列的头脑以及美国的威慑力,建立一个中东版本的北约并非是天方夜谭。而这个美国所谓的组织一但建立,对伊朗的威胁最大是没有疑问的。不过,伊朗也不孤单,而且,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并不等于就和以色列同伙,以色列的体量还不够,主要威胁依然来自美国的中东政策。不管怎么说,对于伊朗而言,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不是一个好事,值得警惕,特别是美国的目的,最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