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甸园是什么意思
1.基督教神话
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的称亚当,女的称夏娃,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1�9�1�8�1�5�1�9�1�9�1�2、al-Frat)、底格里斯河(�1�7�1�4�1�8�1�1、Dijla)、基训河(Gihon)和比逊河(Pishon)。现存的只有前两条。
2.伊甸园的传说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把夏娃领到亚当跟前,亚当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与自己生命的联系,他心中充满了快慰和满意,脱口便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他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男人和女人原本是一体,因此男人和女人长大以后都要离开父母,与对方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亚当的含义是"人",夏娃的含义是"生命之母"。他们是中东和西方人传说中人类的生命之初,是人类原始的父亲和母亲,是人类的始祖。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
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园中的嘉树;田野的鲜花。
他们就这样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3.伊甸园在哪里
《圣经·创世纪》中记述:“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这四条支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还有一条“比逊河,那里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红玛瑙”。根据这些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伊甸园。但是,学者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圣经》中所说的四条河如今只剩下两条,比逊河和基训河在何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确定。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经长期的考证,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据此,扎林斯推断,伊甸园就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大约7000年前,在最后一次冰川纪后,由于冰川融化致使海面升高,伊甸园遂沉入波斯湾海底。
关于伊甸园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西藏等地。笔者以为,如果真有所谓伊甸园,扎林斯之说应最符合逻辑,也最为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地理环境的描绘。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古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浩淼淼,从西北蜿蜒到东南,沿途浇灌着沃野良田,撒播着丰收和希望。是最早宜于人类生息的地方。
考古学家还发现,苏美尔(今伊拉克境内的上古居民)神话与相当于古犹太人史书的《圣经》故事颇有渊源,它们的造物神话都说人类是用黏土捏成的。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等词,前者的意思是“未经耕耘的土地”,后者意为“原野上的居住者”。苏美尔神话中也有一片光明的净土,在这个没有疾病和死亡的乐园,水神恩奇与地母女神宁胡尔萨格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地母女神造出了8种珍贵的植物,却被恩奇偷吃了。宁胡尔萨格一气之下同丈夫分道扬镳。恩奇身体的8个部位患病,宁胡尔萨格终不忍见死不救,便造出8位痊愈女神为丈夫疗伤,其中有一个名叫“宁梯”的肋骨女神,又称“生命女神”。而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的,夏娃也是人类之母,与“生命女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伊甸园唤起了人类对文明的肇始和历史的源头一丝本能的追忆,对伊甸园的寻觅,是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其实有关人类的起源,直到1809年法国学者马拉出版《动物哲学》之前,主流的观点都是“创世纪”说和类似的传说。马拉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人猿”的论断,当时真是石破天惊。50年后,达尔文相继创作了《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两书,更系统地诠释了人类的来源问题。
应该说,在崇尚科学的今天,“创世纪”说早已让位于“生物进化论”。然而,有关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等的话题仍频频被提起。这中间,有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也有想通过探索求证其存在的。是因为伊甸园永远逝去了,人类才痛感其弥足珍贵?还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尔虞我诈,使人们更加怀念并憧憬伊甸园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人类从诞生到今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背负了过多的夙愿与恶梦,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和心酸,无不渴望回归纯真、安宁和幸福。许多人不时回首瞩望先祖们充满诗意的乐土,对它孜孜以求地刨根问底,恰恰体现了这种渴望和希冀的情愫。
依我看,伊甸园究竟有没有,到底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伊甸园已成为人类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图腾的代名词,它蕴含的文化概念的外延要广阔得多。可以肯定,对伊甸园的追寻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有关伊甸园的话题也将长久地与人类如影相随,由此衍生出的人文光芒也将生生不息,灿烂而夺目。
Ⅱ 伊甸园 在现在的哪个国家
美国扎林斯教授经长期的考 证,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 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 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 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 床。据此,扎林斯推断,伊甸园就位于波 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大约7000年 前,在最后一次冰川纪后,由于冰川融化 致使海面升高,伊甸园遂沉入波斯湾海 底。 关于伊甸园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 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 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 至中国西藏等地。笔者以为,如果真有所 谓伊甸园,扎林斯之说应最符合逻辑,也 最为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地理环境的 描绘。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 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古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浩淼淼, 从西北蜿蜒到东南,沿途浇灌着沃野良 田,撒播着丰收和希望。是最早宜于人类 生息的地方。
希望采纳
Ⅲ 伊甸园到底在哪里
01Ⅳ 伊甸园在哪
伊甸园在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如今最不平静的地段之一。
Ⅳ "伊甸园"是什么啊
伊甸园
1.基督教神话
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的称亚当,女的称夏娃,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الفرات、al-Frat)、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基训河(Gihon)和比逊河(Pishon)。现存的只有前两条。
伊甸园在哪里
《圣经·创世纪》中记述:“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这四条支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还有一条“比逊河,那里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红玛瑙”。根据这些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伊甸园。但是,学者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圣经》中所说的四条河如今只剩下两条,比逊河和基训河在何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确定。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经长期的考证,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据此,扎林斯推断,伊甸园就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大约7000年前,在最后一次冰川纪后,由于冰川融化致使海面升高,伊甸园遂沉入波斯湾海底。
关于伊甸园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西藏等地。笔者以为,如果真有所谓伊甸园,扎林斯之说应最符合逻辑,也最为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地理环境的描绘。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古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浩淼淼,从西北蜿蜒到东南,沿途浇灌着沃野良田,撒播着丰收和希望。是最早宜于人类生息的地方。
考古学家还发现,苏美尔(今伊拉克境内的上古居民)神话与相当于古犹太人史书的《圣经》故事颇有渊源,它们的造物神话都说人类是用黏土捏成的。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等词,前者的意思是“未经耕耘的土地”,后者意为“原野上的居住者”。苏美尔神话中也有一片光明的净土,在这个没有疾病和死亡的乐园,水神恩奇与地母女神宁胡尔萨格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地母女神造出了8种珍贵的植物,却被恩奇偷吃了。宁胡尔萨格一气之下同丈夫分道扬镳。恩奇身体的8个部位患病,宁胡尔萨格终不忍见死不救,便造出8位痊愈女神为丈夫疗伤,其中有一个名叫“宁梯”的肋骨女神,又称“生命女神”。而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的,夏娃也是人类之母,与“生命女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伊甸园唤起了人类对文明的肇始和历史的源头一丝本能的追忆,对伊甸园的寻觅,是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其实有关人类的起源,直到1809年法国学者马拉出版《动物哲学》之前,主流的观点都是“创世纪”说和类似的传说。马拉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人猿”的论断,当时真是石破天惊。50年后,达尔文相继创作了《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两书,更系统地诠释了人类的来源问题。
应该说,在崇尚科学的今天,“创世纪”说早已让位于“生物进化论”。然而,有关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等的话题仍频频被提起。这中间,有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也有想通过探索求证其存在的。是因为伊甸园永远逝去了,人类才痛感其弥足珍贵?还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尔虞我诈,使人们更加怀念并憧憬伊甸园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人类从诞生到今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背负了过多的夙愿与恶梦,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和心酸,无不渴望回归纯真、安宁和幸福。许多人不时回首瞩望先祖们充满诗意的乐土,对它孜孜以求地刨根问底,恰恰体现了这种渴望和希冀的情愫。
依我看,伊甸园究竟有没有,到底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伊甸园已成为人类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图腾的代名词,它蕴含的文化概念的外延要广阔得多。可以肯定,对伊甸园的追寻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有关伊甸园的话题也将长久地与人类如影相随,由此衍生出的人文光芒也将生生不息,灿烂而夺目。
伊甸园的传说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把夏娃领到亚当跟前,亚当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与自己生命的联系,他心中充满了快慰和满意,脱口便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他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男人和女人原本是一体,因此男人和女人长大以后都要离开父母,与对方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亚当的含义是"人",夏娃的含义是"生命之母"。他们是中东和西方人传说中人类的生命之初,是人类原始的父亲和母亲,是人类的始祖。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
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园中的嘉树;田野的鲜花。
他们就这样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附有关词条:
原罪 original sin
基督教基本教义。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蛇的引诱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园的禁果,遂造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并将原罪传给后代。由于人类身负原罪,便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只能靠神的救赎得以重生。
亚当与夏娃 Adam and Eve
《圣经》人物。据《旧约·创世记》记载,亚当是上帝在创世第六天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的第一个人类,上帝将生气吹入其鼻孔,使之有灵魂或生命。夏娃是上帝取亚当之肋骨为其造的配偶。二人在伊甸园内看管生灵万物,生活毫无忧虑。后来夏娃受魔鬼撒旦之诱惑,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能知羞耻与善恶,犯下原罪,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已成为人类始祖的代称。
撒旦
撒旦,圣经中的恶魔(或称魔鬼撒旦),反叛耶和华的天使,希伯来文的原义是反对者,在有些宗教信仰中都曾提及。另一说是堕落天使路西法。
《圣经》有关于撒旦的描述:“你原是典范中的典范,充满智慧,美丽无瑕。你曾经在上帝的园子伊甸园里,配戴着各样宝石,……,宝石的镶框和宝石座都是用金子精制的。这一切都在你被创造的日子预备好了。你是负责守卫的受膏基路伯天使,我派你站岗。你在上帝的圣山上,在火焰石中行走。从你被创造的日子起,你所做的都全然无过,直到了你被发现了有不义。……。你因自己的美丽心高气傲,又因自己的光彩败坏智慧。……。因为你作恶多端,用不正义的手段做生意,亵渎了你的圣所,所以我要使火从你当中发出,这火要吞灭你。”
禁果
禁果是在《圣经》中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旧约创世纪记载,神对亚当及夏娃说园中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可吃、也不可摸”,否则他们便会死。最后夏娃受魔鬼引诱,不顾上帝的吩咐进食了禁果,又把果子给了亚当,他也吃了。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 根据魔鬼(蛇)所说,吃了禁果后,便能如上帝一样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 起初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吃过禁果后,他们害怕被看见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作衣服。
根据《圣经》,在二人进食禁果后,上帝对蛇、男人及女人有以下的惩罚:
蛇“必受咒诅”,从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终生吃土;后裔要与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它的头,而它则要伤她们的脚跟;(创 3:14-15)
女人怀胎的苦楚加增,生产时要受苦楚;要恋慕丈夫,及被丈夫管辖;(创 3:16)
男人则要受咒诅,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他归了土;从此需终身劳苦才能从(田)地里得到食物,而地会长出荆棘和蒺藜(创 3:17-19);
为防他们再摘取及进食生命树的果子以获永远生存,便他们赶出伊甸园;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及四面转动会发火焰的剑,以把守前往生命树的道路。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الفرات、al-F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最后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在《圣经》中幼发拉底河称为伯拉河。 《圣经》最早提到幼发拉底河是在创世纪第二章。幼发拉底河亦是上帝允诺赐予亚伯拉罕及其后人的土地(迦南)的边界之一。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
西亚水量最大的河流。源于土耳其境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东托罗斯山南麓,向东南流,经过土耳其东南部城市——迪亚巴克尔后,与叙利亚形成约32千米界河,即直接流入伊拉克境内。此后基本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首先穿越伊拉克北部重要油田——基尔库克油田,并流经本区重要石油化工中心——摩苏尔。此后沿左岸接纳了来自山地的大扎卜河、小扎卜河、迪亚拉河等支流,直抵首都巴格达。自巴格达以下,两岸湖泊成群,沼泽密布,于古尔奈与幼发拉底河汇合,改称阿拉伯河,于法奥附近,注入波斯湾。自河源至古尔奈,河长1950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近400亿立方米。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补给,每年3月涨水,5月水位最高。因沿山麓流动,沿途支流流程短、汇水快,常使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形成沿岸广阔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伊拉克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沿河建有各种水利工程,其中以巴格达西北部的巴迪塔塔水库最有名。底格里斯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统称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2.字幕组名
由于美剧的流行,伊甸园逐渐成为大家心中一个很优秀的字幕组的名称.
3.电影
电影:伊甸园
导演:Neil St. Clair
主演:Inger Ebeltoft
Matt Scarborough
类型:幻想 / 冒险
更多外文片名:
Body & Earth
Body and Earth
片长:76 min
国家/地区:加拿大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Laid Back Corporation
上映日期:2002年2月14日 加拿大
剧情梗概:地球上第一个女人,第一种欲望,第一次的爱。地球深处之内,(Inger Ebeltoft)饰演的年轻女子从长眠中苏醒过来。她的名字就是EVE——性格清纯及天真的她,拥有令人窒息的美丽。她出生于大自然世界,被完美和谐的环境所包围着。直至一天她发现,原来她不是独自一人。旅程就此开始,欲望驱使她去寻找灵性伴侣,以及她从未认识的原素……爱。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Ⅵ 伊甸园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呢
伊甸
(Eden)〔喜悦〕
1. 创造主栽种的一个园子所在的地方,这花园般的园子是第一对男女最初的家园。圣经说园子在“东方的伊甸”,看来表示这园子只是叫做伊甸的地区的一部分。(创2:8)不过,稍后的经文把这个园子称为“伊甸园”(创2:15),别的经卷则称之为“上帝的园子伊甸”(结28:13),以及“耶和华的园子”(赛51:3)。
希腊语《七十子译本》把意思是“花园”的希伯来语gan(甘)译作pa·ra′dei·sos(帕拉迪索斯)。英语“paradise”一词跟伊甸园有关联,就是这个原因。
创世记2:15说,“上帝把所造的人安置在伊甸园里”。虽然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是在伊甸园以外的地方受造的;但也可以理解为,上帝先用地上的元素组成亚当的身体,然后把他安置在伊甸园里,在那里赐给他生命。上帝交给亚当的工作,就是耕种和料理园子。伊甸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植物,有的供人观赏,有的给人提供各种各样的食物。(创2:9,15)单是这点就表明,伊甸园的面积相当大。
伊甸园里的动物种类繁多。上帝把各种动物,包括“一切牲畜、天上的飞禽、田野里各样的走兽”,带到亚当面前,叫他给这些动物起名。这是亚当最早的任务之一。(创2:19,20)“从伊甸流出来”的河水灌溉伊甸园的土地。(创2:10)既然当时人赤身露体,可见气候相当温和宜人。(创2:25)
伊甸园里的“禁果”象征什么?
伊甸园里各样树上的果子,人都可以吃,“吃到满足”。(创2:16)但有一棵树,就是“辨识善恶树”,亚当和夏娃不可靠近。夏娃引述耶和华给她丈夫的禁令,说他们连“摸”这棵树都不可以,而且知道他们要是无视上帝的命令,违反这条禁令,就会被处死。(创2:17;3:3)关于“禁果”的象征意义,有各种不同的传统主张:有的说“禁果”是指苹果,象征性交;有的说“禁果”是比喻,象征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的说“禁果”象征人长大成熟后通过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被善用,也可以被误用。可是,既然创造主吩咐人“要繁衍增多,遍满地面”(创1:28),这果子必然不可能象征性交,因为人惟有通过性交才能生育繁衍。这果子也绝不可能象征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完美无罪的人必定有辨别善恶对错的道德能力,才能够服从上帝的命令。这果子也不可能象征人长大成熟后获得的知识,因为人日趋成熟并不是犯罪。按理来说,造物主也不可能要求人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
辨识善恶树属于什么种类,圣经没有说明。不过,这棵树显然象征惟独上帝才拥有的权力,是造物主留给自己的,也就是说,他才有权为受造物决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上帝是至高的统治者,人要想蒙他悦纳,就必须做他视为善的事,避开他视为恶的事,这要求绝不过分。(见树木)上帝颁布的禁令和后来对悖逆的亚当、夏娃所宣布的判决都强调,由于他们吃了这果子,这种悖逆的行为构成最初的罪。(创3:3)
现代有些批评家或许认为,关于伊甸园的记载太简单了,所以不愿相信有关的记载。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让人接受简单的考验是再适当不过的。第一对男女受造没多久,生活简单而快乐,不用面对复杂的难题和困境,也没有什么事令他们疑虑不安。这一切是人类悖逆上帝后才遭遇的。尽管考验很简单,却能够简洁地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实在令人惊叹。这个真理就是:上帝拥有至高统治权,人必须仰赖上帝并向上帝负责。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有关伊甸园的记载虽然很简单,却远远超越那些认为人类起源于山洞而不是花园的主张,这些主张声称,人最初是粗野无知、毫无道德感的。伊甸园的简单考验证实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原则,几千年后,上帝的儿子重申这个原则,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许多事上也忠心;人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许多事上也不义。”(路16:10)
上帝在伊甸园选一棵树来设立禁令,显然不是为了用这棵树作为扎进亚当和夏娃身上的一根刺,也不是为了引起争议,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这棵树上。如果亚当和夏娃承认上帝有权为他们定下旨意,听从他的吩咐,他们花园般的家就会完好无损地存留下来,充满欢欣快乐。伊甸园的记载表明,有关辨识善恶树的争议是上帝的大仇敌挑起的,他引诱人违反上帝的命令。(创3:1-6,另见启12:9)亚当和夏娃有自由意志,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做抉择。上帝行使至高统治权是完全正当的,他们却选择反叛上帝,结果失去了伊甸园,也失去了住在其中所享有的福分。更糟的是,他们失去了享用伊甸园里另一棵树上果子的机会,这棵树称为“生命树”,象征永生的权利。圣经说,耶和华“把他赶了出去,就派基路伯天使驻守伊甸园的东边,又设置一把旋转的火剑,守卫通往生命树的道路”。(创3:22-24)
伊甸园的位置 伊甸园起初位于什么地方,人们只能作一番推测。确认伊甸园所在的位置,主要凭圣经记载中的一条河,这条河“从伊甸流出来”之后分成四条河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希底结河、比逊河、基训河。(创2:10-14)幼发拉底河(希伯来语Perath′佩拉特)至今仍是人所熟知的,“希底结河”就是古代铭文中提到的底格里斯河(另见但10:4),至于比逊河、基训河,所在地点则无法确定了(见古实2;哈腓拉1)。
有些人(比如加尔文、德利奇)认为,伊甸园的位置靠近下美索不达米亚的波斯湾顶端,大致在底格里斯河快要跟幼发拉底河汇合之处。他们认为比逊河、基训河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流有关。不过这样一来,比逊河、基训河就成了底格里斯、幼发拉底这两条河的支流,而不是源自一条河的四道河了。圣经表示,伊甸园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北的山区,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现今的源头一带。《综合圣经》(1964)对创世记2:10的评论是:“在希伯来语,河口指河的末端(书15:5;18:19);所以这里译作‘河流’的词ro’s(罗斯,意思是‘头,首’)的复数形式一定是指河的上游。……阿卡德语同源词resu的用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现今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源头不止一个,而比逊河、基训河的位置已无法确定,原因可能是挪亚日子的大洪水使地球的地形地貌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填满了某些河道,又冲刷出一些新的河道。
长久以来,传统上认为伊甸园位于亚拉腊山西南约225公里(140英里),凡湖南面数公里外的一个山区,在现今土耳其的东部。圣经说基路伯天使只驻守在伊甸园的东边,亚当和夏娃就是从这一边被赶出去的。这表明伊甸园周围可能有一些天然的屏障,比如山脉。(创3:24)
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园子没人耕种料理,可想而知,植物只能在天然环境下不断生长,园中也只剩下动物。后来大洪水来到,伊甸园就彻底消失了。人们再也无法确知伊甸园的所在位置,只能从圣经知道这园子曾经存在。(创2:15)
2. 跟泰尔通商的一个重要地方,以出产上等衣服、地毯和绳子着称;经文将伊甸人跟哈兰人和干尼人并列。(结27:23,24)有人认为,伊甸这个名称是阿摩司书1:5提到的伯伊甸的简称。亚述大军征服的国族中包括“伊甸人”。(王下19:12;赛37:12)有些人认为这里所说的伊甸(伯伊甸)是幼发拉底河中游附近一个叫做比塔迪尼的小地区。(见伯伊甸)
3. 利未人,响应希西家王恢复正确崇拜的呼吁。他后来奉差在“看守东门”的可利手下工作,把献给上帝的供物发给各班祭司。(代下29:12;31:14,15)
Ⅶ “伊甸园”是什么意思
上帝·律法·宪政
在现代西方社会,宪政是宪法框架下政府权力资源的分配架构,属于政治领域。上帝是人精神信仰的对象,属于宗教世界。按照政教分离的原则,宪政与上帝各有其活动领域,各有其运作原则。如此看来,二者似乎没有关系。然而,如果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则不可否认。从《圣经旧约》到现代宪政的理论逻辑则具体地展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本文把二者在理论逻辑上的内在关联概括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命题:在上帝之下、在律法之下、在宪法之下。
一、在上帝之下
《创世记》是《圣经·旧约》的开篇之作,它的叙述始于上帝创世:“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1]由此上帝开始了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过程。根据斯特劳斯(Leo Strauss)的释义[2],结合对文本的解读,上帝创世的过程由两个序列六个程序组成:
第一序列的创造从光开始,以植物结束:分离是其运作原则。(1)分离时间中的昼和夜。宇宙初始,一片黑暗。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3]从此,在时间上白昼与黑夜有了区分。(2)分离空间中的天、地和海。宇宙初始,大水弥漫。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4]于是,上帝造出空气,立于水之上,称之为天。进而,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集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上帝称无水处为地,聚水处为海。[5]于是,在空间上有了天空、大地和海洋之别。(3)分离植物中的青草、菜蔬和果木。上帝说:“地要长出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6]于是,地上青草丛生,菜蔬成片,果木为林,各从其类。在第一序列的创造中,“分离”是关键,以致斯特劳斯把“创世”的实质归结为“分离:“创世就是创造分离的东西、创造植物、动物的种类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创世甚至意味着创造分离——天将水分开,天体将日夜分开。”[7]
第二序列的创造从太阳开始,以人结束:定位与位移是其运作原则。(4)定位日月星于天空,并使之按一定轨迹运转。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8]于是,日月运行,群星灿烂,昼夜交替,四季分明。这也是上帝对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的进一步分离。(5)分别定位各类生物于天上、地上和水里,并使之活动。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上帝还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9]于是,空中鸟飞,水中鱼翔,地上虫爬兽走,各从其类。(6)定位人类。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10]于是,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并为他创造了一个配偶——夏娃,从而男女有别,角色定位。
因此,所谓上帝创世不仅指上帝“无中生有”,也指上帝对万物以及对人的“分离”与“定位”。这种创世的意义有三:其一,“无中生有”确立了上帝原创者的地位,因而上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二,“分离”与“定位”表明上帝提供了万物存在和人类繁衍的基本法则,因而上帝的法则对万物和人类具有主宰性和支配性;其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虽然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生命的权利,同时也从上帝那里得到了“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的控制权,但是,相对于上帝,人仍然在上帝之下。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上帝通过创世,一方面构造了一套自然秩序,确立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从而产生了《创世记》的第一个政治哲学命题——“在上帝之下”。另一方面,由于上帝不仅创造了宇宙万物,而且创造了人,由此也就引生出一种关系——神人关系。
二、在律法之下
人虽然在上帝之下,却在万物之上。那么,在神人关系中,人会听从上帝吗?人会信服上帝的权威吗?这是上帝创造人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这也是上述神人关系的关键所在。让我们看看这一难题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上帝如何应对它。
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后,把他安置在伊甸园,并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11]这既是上帝对人类发出的第一道禁令,也可以视为是上帝对人类是否服从他的最初的测试。人类的始祖没有通过这次测试:在上帝的禁令和蛇的诱惑之间,当看见那“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的果子,夏娃以及亚当根本不能抵挡蛇的诱惑,以致违背上帝的禁令,吃下了智慧之果。这当然是对上帝权威的公开挑战,它清楚地表明人确有可能不服从上帝,同时也意味着人既然作出了如此的选择,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面对人类的挑战,上帝采取的回应措施是:(1)肉体惩罚。他对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这是要增加女人生产的痛苦;他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12]这是让男人在地里终生劳苦。肉体惩罚给人类传达的信息是违禁违规是要遭受惩罚的。(2)让人不能永生。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13]于是上帝在伊甸园的东边设置路障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通往生命之树的路。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断绝了人永远活着的可能性。用霍布斯的话来说,人“所受到的惩罚是剥夺了上帝当初创造他时赋予他的永生状态。”[14]这样,人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他不可能像上帝那样永远活着,因而人永远是人,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神。换言之,只有上帝、神才是永恒、无限的,人永远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人本身是不可靠的。(3)把人类逐出伊甸园。在上帝看来,既然人已经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那么,行善还是作恶,那就随他去吧:由人类自己去选择。上帝指望获得自由的人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问题是,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人真的能自己管好自己?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人真的会行善而拒绝作恶?
也许上帝自己对这点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因此,上帝再次对人进行了测试:面对该隐和亚伯兄弟俩的供品,他以不喜欢该隐的供品来激怒该隐。随后,该隐因此而在田野里怒杀弟弟亚伯。这一兄弟相残的典型事例使上帝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人的行为没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拥有选择自由的人不仅不能自己管好自己,反而有可能大肆去作恶,其极端情形便是任意杀人。而且,上帝发现,该隐杀弟弟亚伯并非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事实上“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15]所以,上帝在目睹了地上的种种暴行之后,内心充满了后悔与忧伤,他决定以大洪水惩罚人类:“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16]用大洪水来惩罚人类隐含的真实意义其实是对人的一种告戒:人的自由及其行为如无节制和约束,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此意义上,大洪水的灾难与其说发源于上帝,不如说根源于人无约束的自由本身。
那么,对于上帝来说,如何对人的自由进行约束?如何结束无约束的自由状态?在使用了肉体惩罚、洪水警告等措施之后,上帝选择、采取了新的形式——立约。在《圣经·旧约》中,立约是一个反复而慢长的过程,以致形成了“圣经的立约链”(The Biblical Covenantal Chain)。[17]在此“立约链”中,以下几个环节(尤其是第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值得加以认真分析。
(1)上帝与诺亚立约
在上帝的视野里,人虽然被定位为万物的治理者,但人是非常不确定的存在。这是因为在第二个创世序列中,“人被分属于最高的等级,甚至恰恰在象征的意义上,人能够将自己的位置移动或改变到最高的等级之上。但是,这种特性、这种自由,也是很大的危险。人是最为模棱两可的生物。”[18]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性意味着人在善恶上的模棱两可性。故此,透彻了解人性的上帝,一方面虽然以大洪水来惩罚、毁灭人类,但同时也给人类以机会。因为他确信吃了智慧之果的人类毕竟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他有可能选择行善而拒绝作恶,诺亚即体现了这种可能性。所以,上帝要求诺亚造方舟躲避大洪水。另一方面,针对人作恶的可能性,上帝意识到必须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于是他采取了约束人的自由的独特方式——与人类立约。因此,大洪水之后,上帝与作为人类始祖的诺亚开始了正式的立约。这一立约可以解读为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双方参与:神人有约。立约虽然是上帝主动提出来的,但却不能理解为单向的,因为上帝对诺亚和他的儿子是这样说的:“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凡是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19]在此立约中,上帝与作为人类始祖的诺亚及其后裔构成了立约的双方。因此,在形式虽然只是上帝一方在立约,但在实质上这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立约,因而它是双向的。
其二,上帝弃权:自我限制。这一立约的核心内容可以理解为是上帝的一种自我弃权——放弃剥夺人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力:“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20]上帝用立约的方式自我弃权意味着上帝的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它隐含着极为深刻的政治哲学含义:一方面,作为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上帝进行自我约束、限制,他已经放弃了剥夺人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力。既然上帝都放弃了,那谁还有这种权力?谁的权力还能比上帝更大?而且,既然上帝对自己的权力都进行了约束、限制,那还有谁的权力敢不受限制?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上帝已经放弃了剥夺人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力,那么,对于人来说,拥有生命和自由那就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样,一方面上帝放弃某种权力,另一方面人获得某种权利,一退一进,这就最终为人的基本权利空间的确立奠定了超验的形上基础。
其三,永远守约:彩虹为证。上帝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为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21]上帝反复强调“虹必现在云彩中”,不仅意味着他要永远守约,而且隐含着一种深刻的寓意:约法须有标记,约法必须恪守。
在这着名的彩虹之约中,上帝并未直接提及如何对人的自由进行约束。但是,上帝通过立约来确立神与人的基本关系,通过立约来放弃某种权力以自我约束,这实际已经是在暗示将用制定约法的方式来对人的自由进行约束与限制。换言之,上帝首先立约约束自己,这就为随后以立约的方式约束人的自由提供了一种示范,根据这种示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等,其实都可以借助立约的方式来加以调整和处理。
(2)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
所以,上帝在诺亚的后裔中选择了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这种选择同样按照立约的方式进行。上帝对亚伯拉罕说:“我与你立约,……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22]为了确保这一立约得到遵守,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23]这一立约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上帝“按约建立上帝对亚伯拉罕后裔的主权”,这为上帝随后颁布其律法奠定了政治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亚伯拉罕根据这约让自己及其后裔承担服从上帝律法的义务。[24]这样,从以天上的彩虹为证到以地上男子的割礼为证,神与人之间的立约已经从上帝的自我约束开始转向上帝对人的约束,这也就为在上帝的选民中如何试验立约——立约约束人的自由和立约建立国家拉开了序幕。
(3)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
以色列人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之下,借助上帝的帮助,离开埃及,来到西奈。此时,上帝对摩西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我的子民。”[25]由此立约,上帝确立了他与其选民——色列人之间的的特殊关系。此后,上帝与他的选民进行了多次的立约。比如,着名的“十戒”便是立约的结果。
立约的出现意味着上帝不再简单地依靠事后的惩罚,而是试图通过预先制定律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十戒”中的以下几条集中地体现了律法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性: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奴仆、牛马。[26]因此,约在《圣经旧约》中乃是上帝所制定的律法,《圣经旧约》的前五卷通常也被称为"律法之书"(the book of the law)。正是在此意义上,"律法"(LAW)被视为上帝的声音。故此,有这种说法:“除了上帝的声音,律法还会是什么?”(What is the Law but the Voice of God?)[27]
上帝通过与人类及其选民的立约来约束人的行为,亦即把人置于律法之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意义:
其一,在终极性的意义上解决了人类最终服从什么的问题:服从上帝即是服从律法。上述分析表明,上帝虽然创造了人类,但一开始他却不能确保人会按照他的指令行事。在尝试了简单的肉体惩罚方式之后,上帝开始用立约来显露自己的声音,以律法来约束人的行为。作为立约之结果的律法既然是上帝的声音,那么,一方面,由于上帝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作为上帝之声音的律法亦即人类最终服从的对象也就因此而获得了神圣性与至上性;另一方面,律法既然是上帝的声音,服从上帝即是倾听上帝的声音、遵守上帝的律法,那么,对于人来说,所谓“在上帝之下”也就意味着“在律法之下”,反之亦然。这样,上帝及其律法就高高地凌驾于人类之上,构成了人信仰与服从的终极对象,而上帝的律法(Law of God)相对于人制定的法律也就成了更高级法律(a higher law),从而在逻辑上排斥了具有任意性的人的意志成为人服从的终极对象,这就为人在法治——法律主治之下(under the rule of law)奠定了坚实的超验的形上基础。
其二,自由与法律约束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就上帝与人的关系而言,上帝创造人类,赋予人生命以及自由选择善恶的权利,但上帝同时通过立约,以律法的形式对于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出埃及记》尤其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既是摆脱奴役、获得自由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上帝律法的过程。另一方面,从人与上帝的关系层面来看,人虽然从上帝那里得到了生命和自由选择善恶的权利,但人却不可以毫无约束地任意妄为,其行为与选择必须接受上帝律法的约束;否则,后果是灾难性的,大洪水就是一种警示。
其三,由上帝与人的立约可以引申出两个极为重要的理念:一方面,人的生命和自由这些基本权利不能被任何人或组织所剥夺,因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已经立约不再剥夺它们。另一方面,正是上帝已经立约不再剥夺人的生命和自由这些基本权利,那就意味着相对于人的权利,上帝的权力也有其限度,也要受到立约的限制;由此,相对于人的权利,任何人或者组织的权力也有其限度,权力必须受到律法的约束。前者乃是权利不可侵犯的理念,后者则是权力必须得到限制的理念。
三、在宪法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圣经旧约》中上帝与人的立约视为一种示范:既然神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通过立约的方式来处理,那么,人与政府的关系则可以通过立宪的方式来建立。通过立宪,在宪法的框架下理顺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建立一个旨在保障公民权利的有限政府体系,是为宪政。那么,具体而言,宪政意味着什么?
首先,宪政意味着更高级法律(a higher law)的确立。如果说更高级法律在圣经传统中乃是指上帝之律法(Law of God),那么,现代社会中的更高级法律则是宪法。[28]宪法之所以相对于普通的法律取得了更高级法律的地位,乃是因为宪法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而普通的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29]换言之,宪法与普通的法律之区别在于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权力:人民建立新政体的制宪权与政府的日常权力。“较高的法律是人民制宪权力的表达,具有我们人民之意志的较高权威;而普遍的立法则具有国会之普遍权力和全体选民之普遍权力的权威,也是国会和全体选民之普遍权力的表达。”[30]总之,正是由于人民制宪的权力直接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权威,它高于政府的日常权力,因而,由人民制定的宪法也就成了更高级的法律,它可以约束和指导普通的法律。反过来说,制定普通的法律必须以宪法为根据,不能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确立宪法的至上性和神圣性,乃是宪政的基本要义之一。
第二,通过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确立公民的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这就是“借助一部获得民主承认并带有权利法案的宪法,公民实体一劳永逸地确定某些宪法根本内容,比如说,平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以及保证公民安全和独立的那些权利和自由——诸如,移居自由和职业选择的自由、法律规则的保护。”[31] 权利法案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一方面限定了政府权力的运作范围,从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构成了政府权力的底线;另一方面它也为公民自由权利设置了限度,即必须以服从宪法为前提。
第三,确立公民权利保障与政府征税的相关性与互惠性:对政府而言,无税收即无公民权利保障,因此公民必须纳税;对公民来说,无代议制度即无税收,因此政府必须体现民主。[32]
第四,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必须分散、制约和平衡政府的权力:(1)在政府功能上,政府权力必须分解为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部门,且彼此之间相互制约,权力大体平衡。因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33](2)在地理区域上,政府权力必须分散为两个以上的层次,体现自治与共治。这意味要建立一个复合共和制:在一个单一的共和制里,人民交出的一切权力是交给一个政府执行的;在复合共和制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个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这样,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因为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个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34]通过上述二者确保权力资源不被任何一级政府、一个部门所垄断,从而避免政府权力的专横对公民自由权利的损害。
总之,宪政意味着宪法框架下一个旨在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分权、制衡的有限政府体系。 以上分析表明,在上帝之下、在律法之下、在宪法之下,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圣经旧约》与现代宪政之间有着切不断的理论与逻辑渊源关系。
注释: [1] 《圣经 ·创世记》1:1~2。 [2]参见Leo Strauss :《〈创世记〉释义》,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15期,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1。 [3] 《圣经 ·创世记》1:1~5。 [4] 《圣经 ·创世记》1:6。 [5] 《圣经 ·创世记》1:6~11。 [6] 《圣经 ·创世记》1:11~12。 [7] Leo Strauss :《〈创世记〉释义》,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15期,第67页。 [8] 《圣经 ·创世记》1:14~18。 [9] 《圣经 ·创世记》1:20~25。 [10] 《圣经 ·创世记》1:26。 [11] 《圣经 ·创世记》2:16~17。 ]12] 《圣经 ·创世记》3:16~17。 [13] 《圣经 ·创世记》3:22。 [14] [英]霍布斯:《利维坛》,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22页。 [15] 《圣经 ·创世记》6:5。 [16] 《圣经 ·创世记》6:7。 [17]Daniel J.Elazar:Covenant and Polity in Biblical Israel: Biblical Foundations and Jewish Expressions,1995,p212. [18] Leo Strauss :《〈创世记〉释义》,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15期,第77页。 [19] 《圣经 ·创世记》9:9~10。 [20] 《圣经 ·创世记》9:11。 [21] 《圣经 ·创世记》9:12~16。 ]22] 《圣经 ·创世记》17:2~7。 [23] 《圣经 ·创世记》17:10~12。 [24] 霍布斯:《利维坛》,322页。 [25] 《圣经·出埃及记》19:4~5。 [26] 《圣经 ·出埃及记》20:13~17。 [27]Robert G.Jacobs: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1969,P4. [28] 更高级法律的观念在人类法律思想史上可以说源远流长。圣经传统中的上帝之律法(Law of God)以及自然法(Law of Nature)、理性法(Law of Reason)等都曾被视为更高级的法律。近代美国的宪法创立促使更高级法律在现代社会中以成文宪法的形式出现。参见:[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第224页。 [2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273页。 [30]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第245页。此处引文已根据英文原文将中文译本中的“选举权力”改正为“制宪权力”。英文原文为:“Higher law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people's constituent power and has the higher authority of the will of We the people, whereas ordinary legislation has the authority ,and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ordinary power of Congress and of the electorate."(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231)原文中的“constituent power”虽然也有“选举权力”之意,但此处论述的是作为较高法律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之间的区分,强调人民的制宪权高于政府机关的立法权,故“constituent power”应译为“制宪权力”。 [31]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第246页。 [32] 依笔者的看法,在宪法中确立公民权利保障与政府征税的相关性与互惠性至关重要。实际上早在1783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宪法(New Hampshire State Constitution)中就确立了这一原则。该宪法第一部分中的第12条即为“[权利]保障与征税的互惠性”(Protection and Taxation Reciprocal )。资料来源: http://www.state.nh.us/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html [33] 《联邦党人文集》,第246页。 [34]同上书,第265~266页。
Ⅷ 伊甸园什么意思
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乐园。据《圣经》记载,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了一个园子,那里溪流淙淙,鲜花簇簇,莺歌燕舞,动物成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他们在蛇的引诱下偷尝了禁果,被上帝赶走,从此开始经受各种痛苦和磨难。后来,“伊甸园”一词便成为至纯至美的理想家园的象征。
伊甸园在哪里?《圣经·创世纪》中记述:“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这四条支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还有一条“比逊河,那里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红玛瑙”。根据这些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伊甸园。但是,学者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圣经》中所说的四条河如今只剩下两条,比逊河和基训河在何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确定。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经长期的考证,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据此,扎林斯推断,伊甸园就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大约7000年前,在最后一次冰川纪后,由于冰川融化致使海面升高,伊甸园遂沉入波斯湾海底。
关于伊甸园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有人说在埃及,有人说在土耳其,还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西藏等地。笔者以为,如果真有所谓伊甸园,扎林斯之说应最符合逻辑,也最为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地理环境的描绘。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古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浩淼淼,从西北蜿蜒到东南,沿途浇灌着沃野良田,撒播着丰收和希望。是最早宜于人类生息的地方。
考古学家还发现,苏美尔(今伊拉克境内的上古居民)神话与相当于古犹太人史书的《圣经》故事颇有渊源,它们的造物神话都说人类是用黏土捏成的。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等词,前者的意思是“未经耕耘的土地”,后者意为“原野上的居住者”。苏美尔神话中也有一片光明的净土,在这个没有疾病和死亡的乐园,水神恩奇与地母女神宁胡尔萨格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地母女神造出了8种珍贵的植物,却被恩奇偷吃了。宁胡尔萨格一气之下同丈夫分道扬镳。恩奇身体的8个部位患病,宁胡尔萨格终不忍见死不救,便造出8位痊愈女神为丈夫疗伤,其中有一个名叫“宁梯”的肋骨女神,又称“生命女神”。而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的,夏娃也是人类之母,与“生命女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伊甸园唤起了人类对文明的肇始和历史的源头一丝本能的追忆,对伊甸园的寻觅,是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其实有关人类的起源,直到1809年法国学者马拉出版《动物哲学》之前,主流的观点都是“创世纪”说和类似的传说。马拉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人猿”的论断,当时真是石破天惊。50年后,达尔文相继创作了《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两书,更系统地诠释了人类的来源问题。
应该说,在崇尚科学的今天,“创世纪”说早已让位于“生物进化论”。然而,有关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等的话题仍频频被提起。这中间,有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也有想通过探索求证其存在的。是因为伊甸园永远逝去了,人类才痛感其弥足珍贵?还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尔虞我诈,使人们更加怀念并憧憬伊甸园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人类从诞生到今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背负了过多的夙愿与恶梦,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和心酸,无不渴望回归纯真、安宁和幸福。许多人不时回首瞩望先祖们充满诗意的乐土,对它孜孜以求地刨根问底,恰恰体现了这种渴望和希冀的情愫。
依我看,伊甸园究竟有没有,到底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伊甸园已成为人类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图腾的代名词,它蕴含的文化概念的外延要广阔得多。可以肯定,对伊甸园的追寻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有关伊甸园的话题也将长久地与人类如影相随,由此衍生出的人文光芒也将生生不息,灿烂而夺目。
Ⅸ 伊甸园是属于哪个区域
界十大之谜第一谜是圣经中所描述的伊甸园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为了揭开这个迷,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神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化石学家,人类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化石学家乃至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在为此倾注着心血。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个答案,有的人认为是今天的伊拉克,有的认为在伊朗北部,有的认为是中国的四川。其实他们都错了,正确答案是:伊甸园在湖北省利川市。一、请大家一起先来读圣经中对“伊甸园”的描述。众所周知,圣经中的方位都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坐标来论述的。从第8节“耶和华在东方的伊甸”中可知,伊甸园在东方。这里的东方并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地方,所以向东延伸,与以色列大致同纬度的区域可以说都有可能是伊甸园的位置。从地图上看,位于这一区域上的地区有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藏,四川,湖北,到上海为止。
园子的十大地理特征:
园子应相当巨大。因为在这个园子里生长着数量巨大的动物和植物,大到恐龙,小到蚂蚁,应有尽有。圣经说,园中出产各种各样的果子(2:9),这些果子,植物就是巨大动物的食物链。
园子应为盆地。“园”希伯来文用的是“dan”,这个字的意思是墙,那时伊甸园就两个人或为数不多的人,他们不可能修长城。这里的“墙”指的应该是高山,所以伊甸园的四周都是高山。 “伊甸”的原文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快乐,一是指平原。所以,“伊甸园”指的应是一个四面有高山的一个平原。利川是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四周是大山环绕,中间是一块大盆地。即利川人所谓的坝子。从地貌看,是极其相符的。
从第2章14节经文来看,伊甸园四条河中一条主要的河道是向东,这当然就是清江啦!
通往伊甸园的路狭小险峻。人都有恋故土的情结,因为自然灾害而被迫离开故土的人们会在灾害一结束就要千方百计地返回。上帝知道人类的这一特点,所以在驱逐人类出伊甸园后,派了天使把守回路,不让他们回去。而把守的竟只有一个天使和一把剑,可想而知,这是一条极为狭小的险峻之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应该注意的是这条道是在伊甸园的东面(3:24)。到过利川的人都知道,这条路就在石板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