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奥巴马政迹
他本人很努力,但似乎效果不太明显。听听专家的看法:
徐明棋: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增加,是美国前布什政府的主要经济“成果”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不得不动用财政手段解救金融机构和刺激经济,启动高额的金融刺激计划。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而在于美国在吞下财政赤字的苦果后,能否将经济拉回正常增长的轨道,能否如奥巴马期望的那样,在经济复苏后通过增加税收将赤字重新降下来。
就这一点看,奥巴马削减赤字的承诺毫无保障,美国经济在谷底挣扎的日期可能很长。
唐小松:从目前局势看,“金融泡沫”拖入“财政泡沫”的可能性加大。当前形势是:美国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州政府,都遇到了极大的赤字问题。到本财政年度年尾,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5万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3倍以上,甚至有州已发出破产警告。
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2007年是8000多亿美元,2009年美国国债将剧增到4.2万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开动印钞机,不断印钞的后果是,导致流通领域里的美元现金快速膨胀,美元加快贬值,这必然引起美国的债权国感到紧张,促使它们纷纷抛售美元,结果将截断美国国债的资金链,最终必然导致美国政府破产。
民意考验
Q&A
广州日报:
美国6月份失业率飙至26年新高9.5%,年底可能超过10%。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奥巴马的民望将有何影响?
失业率让民众失望
奥氏支持率受考验
徐明棋:一部分民众已经开始感到失望,毕竟很多人选择奥巴马,是期望他能够带来改变。现在不少人感到希望落空了。但也有很多人明白,今天的问题不是奥巴马造成的,美国需要时间慢慢解决,所以他们对奥巴马仍然寄有期望。这也是奥巴马支持率和满意度民调尽管下降,但支持率和满意度仍维持在56%和63%高位的原因。
当然,如果经济迟迟没有起色,奥巴马支持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跌,人们对他的质疑是会不断上升的。
唐小松:如果失业率持续攀高,无疑会对奥巴马的民望产生影响。美国总统的选举史显示,凡是因处理国内议题不当失分的总统,最终都将让民众失望。但在美国也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考察新总统的惯例:民众会给予新总统一个摸索政策方向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一般是半年。在这段时间内,民众会容忍总统犯错,甚至不作为。
但8个月到1年之内,如果总统没有交出让民众满意的成绩,民众就会开始抱怨,到一年半仍无所作为,民众将怨声载道,并逐步形成对总统不利的舆论导向;之后,如果总统仍不能做出像样的成绩挽回,那么就很可能走向被民众抛弃的边缘。可以说,美国民众留给奥巴马表现自己的时间,还有半年的宽限期。
外交议题
Q&A
广州日报:
有美国媒体称,奥巴马刚上任时国际社会对他的推崇,如今正在消退,这是否预示着“奥巴马热”走向终结?
外交议题未见突破
所谓成果为“摆谱”
徐明棋:原则上我同意“奥巴马热”会走向终结,这是肯定的。因为奥巴马是人,不是神。人们对他的期望值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潮。
至于说到奥巴马在意大利G8峰会上未有所作为,那是因为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已缺乏能力来应对,他们需要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和合作。
但在如何建立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机制,如何让发展中的大国发挥作用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没有形成共识,也缺乏正确认识。我个人认为,奥巴马尽管非常聪明,但是他无法改变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地位不断衰弱的事实。
唐小松:奥巴马刚上任时,国际社会之所以对他表现狂热,完全是建立在与布什负面形象的比较上的。国际社会希望一个温和的、而不是像布什那样好战的人来做世界霸主的头。奥巴马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国际社会的心理。但世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国间的互动是需要拿出行动和成绩来说话的。
上任半年来,奥巴马对大国关系不痛不痒,对小国关系置若罔闻,非常健忘。而对美国所称的“麻烦国家”,奥巴马竞选时声言要采取接触政策,但目前却避而远之。可以说,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已应验了当初人们断言奥巴马外交经验一片空白的猜测。因此,我认为,所谓“奥巴马热”,随着奥巴马的“软性”表现正戛然而止。
我认为,从奥巴马上台半年情况看,他谱摆得大,内容却不多。给外界有点只“打雷不下雨”的感觉。如果在接下来半年里,奥巴马仍没有一个清醒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出台,那么他的政治能量将受到质疑。
政绩点评
Q&A
广州日报:
如果要给“奥巴马新政”打分的话,您给多少分?您认为奥巴马接下来将面临哪些巨大的挑战?
执政半年基本及格
内政外交挑战犹存
徐明棋:我给奥巴马打70分。其中的核心原因在于,奥巴马基本上稳定了美国的金融市场,阻止了美国金融机构濒临倒闭的连锁性扩散效应。
在外交上,奥巴马基本成功地从伊拉克抽身;应对伊朗和朝核问题上,也巧妙躲过了摊派,开始把重点目标聚集在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上。如果就内政和对外政策看,奥巴马对外方面的成果,优于国内解救经济的成绩。
奥巴马接下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仍然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问题。奥巴马不仅需要让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其经济政策在未来能够使美国经济复苏,而且还需要说服国会支持他医疗改革的设想。
唐小松:如果按半年计算,我认为“奥巴马新政”目前至多是及格多一点,60分~65分。但从新总统上台需要半年时间热身的宽限看,我认为奥巴马政府还有提高成绩的大量机会。
奥巴马今后的主要挑战是:在2010年国会中期选举之前,能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拿出一套明确政策。
具体说就是,在内政方面,目前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能否使经济改善。如果到下半年这套方案仍不能产生效果,那么能否快速出台一项新政策,改善哪怕经济数据中的一项(比如失业率下降),对其民望都很关键;二是能否在外交方面采取较大举措,解决一项重大的国际问题,这些都是抑制舆论压力和堵住共和党指责必要的“硬指标”。
B. 请你说一说,美国和伊朗还会打起来吗
至少在美国选举结束前美国主动攻击打不起来。。看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种种政策就知道了,他为了续任,宣传的就是拼经济,而不是军事,标准的商人行动,为了利己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就像现在对盟友的贸易战关税。。)。。特别是要低油价,跟伊朗打起来,必然抬高油价。。以及美国大众大部分反感军人在保卫美国以外的作战伤亡(所以特朗普宣布只要伊朗不打死美国士兵,美国就绝不主动攻击),造成临选举前因民众反战降低人气等。。对于特朗普还要拼的2020年的总统选举极为不利。。而且目前特朗普在任期间得罪的国内各行各业人士以及自己的幕僚(光白宫幕僚在任期就走了一多半)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下台特朗普弄不好会起诉抓进监狱的,特朗普能平安的最大希望就是续任总统。。目前打伊朗等于特朗普放弃第二任总统任期。。 但也就是近期不会主动攻击伊朗,伊朗一旦主动攻击,造成美军伤亡,特朗普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对伊朗进行打击,就不怕国内的因反战而造成人气下降(但也是局部打击,不会派地面部队登陆作战,以免扩大美军的伤亡同样造成国内反战情绪爆发。。)。。或者到总统选举结束,特朗普保住了总统席位,或新任总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立马拿伊朗开刀的几率很大(去看新闻,军事部门领导都已经大换血了,各军事部门新领导都憋着打一场仗证明自己呢,肯定都在怂恿总统开战),其实世界各国百姓都一样。。记性都比较差。。就跟国内反日反韩一样,只要把战争控制在1年内结束,有2年的缓冲期,美国总统就敢打仗。。现在实在是时间离2020年选举太近了。。
C. 卡拉库姆沙漠的气候环境有什么特点
卡拉库姆沙漠昼夜温差可从零下20℃上升到零上36℃,年降雨量不到150毫米,即使下雨也是干打雷不落雨滴,被沙暴吸净刮走。然而,点点绿洲成了土库曼人的乐园,南部靠伊朗边界山麓有大片草原牧场,300多万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这里的沙地相当肥沃,地下还蕴藏着石油、天然气,人们渴望得到足够的水,让沙原变成良田和牧场。
D. 伊朗为什么不怕美国
美国在全球搅局搞事结下了不少梁子,其中就包括伊朗。伊朗这个国家不大但却坚决反美,美国也奈何不了他。其实伊朗和美国本来毫无利害关系,但1979年伊朗爆发了一次大革命,赶走了亲美的巴列维国王,美伊关系慢慢恶化,发展至今成为势不两立的冤家。
弱小的伊朗为何敢抗衡强大的美国,地形是重要的原因。伊朗大部分坐落在高原上,四面群山环绕,临近海洋,从地图上看去就像一座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他对外扩张很吃力,但别人也不会轻松地征服他。亚洲大陆上有一条巨大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这条山系在伊朗边疆上分叉成两个山脉,一个是厄尔布尔士山脉,一个是扎格罗斯山脉。这两个山脉又有许多小山系,层层叠叠像几道锁链一样围住了伊朗。举个例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的巴蜀地区,不同的是巴蜀中间是盆地,而伊朗是高原。这样的地形,用再先进的武器攻击也会很吃力吧。想想美国当年是怎么在38线以北败的,山地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人决不允许自己再一次地深陷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泥潭。伊朗革命卫队等武装力量总人数在50万左右,依托有利地形打游击战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就是美伊的基本关系现状,若要说伊朗怕不怕美国,怕是肯定的。但是伊朗在与美对立交往中,还是表现得有理有据,有时针锋相对很有骨气的。因为事情并没有到发生战争的地步,所以伊朗自己心里清楚。从伊朗同意弃核来看,伊朗就是没有办法识时务,怕美国与西方长期制裁下去,双方关系进一步激化,对伊朗没有好处去核是明智选择。如果要说美国敢不敢军事打击解决伊朗问题,哪是要经过美自己政治经济盘算。真的要用武力打进去,这个问题不大的。看看美国怎么进行伊拉克战争就清楚了,只有一个月就拿下了伊拉克。美英联军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4月10美英联军就占领了巴格达,8个月后抓获萨达姆。如果攻打伊朗战争时间再多一点而已,什么伊朗导弹反击,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都不是大问题。
问题是美国已经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美自己消耗很大。据说美在阿富汗战争花费7650亿美元,在伊拉克战争花费8200亿美元。而根据一些学者分析,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耗费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二场战争耗费都在万亿美元以上。美国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每一发导弹花的都是美元。伊拉克,阿富汗形势至今还没有稳定,最近美又在向阿富汗重新增兵。而美国经济已经不能承受了,现在美国债已经突破20万亿美元大关。所以奥巴马时担任总统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从这二个国家撤兵。
简而言之,就是美国将伊朗打下了,也还是目前伊拉克,阿富汗的状况。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得到的可能还是失去的多。美国如今自己的石油产量,自己用不完而且出口。伊朗人也是非常聪明的,应该清楚的盘算到美国的心里想法和实力。所以伊朗经常公开军演示强,看上去美国好像没有办法。
E. 现在美国敢不敢向伊朗挑起战争
这谈不上敢与不敢,美国虽然经济不景气,但军事上对付伊朗还是没问题的,关键看打伊朗会给他带来的利益是否足够大。如果用三个航母战斗群耗三个月只换来三架F22的利润,你会打吗?
还要看美国国民与伊朗对美的态度
F. 为何美国对伊朗态度强硬,却始终不敢使用军事手段打击伊朗
因为伊朗对国内经济和资源的掌控力比较强,而且伊朗的地理优势也非常的明显,他们硬实力也很强大,地形也足够的复杂,所以美国一直不敢使用军事手段来打击伊朗,只是态度上的强硬。

而在伊朗的背后,还有一些欧洲国家来支持他,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攻打伊朗,对伊朗进行军事手段来打击的话是非常冒险的行为。无论是伊朗的军事实力还是地理位置,还有一些国际上的影响,美国都不可以用军事手段去打击伊朗,因为这样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G. 军事问题!最近几天新闻上说美国和西方要对叙利亚动武了。如果真的攻打叙利亚会像利比亚那样简单吗
动武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动武的环境和条件都不错,只看奥巴马政府的决心。
美国对叙利亚动武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了,无论是支持反对派还是运送武器按照其一贯作风都是很好的证明,正常来讲,很有可能有后续的直接出兵。
一,首先,在全盘战略上:
1,如果扫平了叙利亚,那么除了伊朗之外美国就基本稳定了中东地区并将俄罗斯对中东的影响和存在降到最低。所以,从战略角度讲,美国式有出兵叙利亚的需求的。
2,有了科索沃,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先例在前,美国已经基本摸清了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可能反应。联合国无力阻止,北约基本配合,欧盟干打雷不下雨,俄罗斯有心无力,中国沉默不语,阿盟离心离德,欧派克也已经没有了反制能了。所以在政治上,开战除了遭点反战力量的口水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代价,这也让美国直接干涉有了更大的可能。
3,由于化学武器使用的存在,使得美国可以获得进军叙利亚的借口,在道义上至少有所凭借。无论化学武器是政府军使用与否都无所谓,只要有就好,政府军用了万事自然,反对派用了也可以说成是政府军用了,这点我想你能明白。
二,其次,在局部战略上:
1,相比科索沃时期美国没有反对派可以利用而是只能动用空军的情况下美国尚且参战的战略条件,对叙利亚的局面就要好多了。至少反对派还是可以利用的,虽然没有优势但起码有地面力量,美国可以更顺利的直接借口出兵配合。并且美国现在还有了利比亚的经验,对地区局势的判断和心理压力上也更没有负担。
2,叙利亚和以色列是传统敌对关系,出兵叙利亚也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很大程度上美国可以直接或间接借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
3,伊朗极力希望支持叙利亚但苦无和叙利亚不接壤,又基本没可能借到支援,所以真正参与进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4,俄罗斯在叙利亚虽然有海军基地但基本已经输出样子货的状态,俄罗斯虽然看中这个军事基地存在的政治和战略价值但无奈海军力量衰退太严重,现阶段国力又不允许和美国直接死破裂。所以在美国选择不直接挑衅俄罗斯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很难下决心彻底搅进冲突,了不起不懂俄军事基地周围就是了,等反对派亲美政府建立起来再由新政府出面废除租借协议俄也没什么办法。
5,经过几次中东的军事介入作铺垫,虽然有很多力量不满美国的行为但却多少有了心理适应,对叙利亚出兵基本不会有什么舆论和民意上的大爆发。
三,最后,战术上:
1,美军对比叙利亚无疑是陆海空三位一体全面压倒性绝对优势,力量上无论怎么打都是赢。
2,叙利亚不是极端宗教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良好,民众思想开放程度和生活水准也远强于阿富汗那样的光脚国家。这些情况决定了叙利亚全民皆兵,极端反美并且持续游击战的可能性并不大,美国可以像在利比亚一样打完收工不怕落入泥潭。
3,有反对派力量的存在,美国不需要长期后续占领可以迅速组建亲美政府并且在战争中可以有效利用反对派的底面力量。
4,美国可以利用以色列等国的机场,陆军航空力量也可以比较方便的补给和参战。
总而言之,美国打叙利亚是有需求有铺垫也有利可图的,同时开战的时机成熟,压力较小,各种条件也都比较合适。总结说,我个人认为美国最终是会开战的,就看奥巴马政府下定决心的时间。开战可以采用科索沃的空战模式和利比亚的全面介入模式,在我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合适。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个人问题,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