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于布什和奥巴马的对伊朗政策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以下是专家的分析,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奥巴马将改变策略解决伊朗问题
主持人尹俊:刚才我们说的是奥巴马的内政,接下来谈谈奥巴马怎么样处理美国的外交。
网友:我想请教朱先生一个问题,奥巴马在当选后,在对待伊朗、伊拉克和朝鲜问题上会不会继承布什政府既定的政策?
朱锋:我觉得这个网友很有水平,因为我们知道布什政府将伊拉克、伊朗、朝鲜,曾经在2002年宣布为是邪恶轴心国家,现在奥巴马强调变革,对这三个国家政策到底会不会有什么改变,我相信他这个问题问的还是很锐利。
但是我个人认为从竞选时候的政策的宣誓来看,奥巴马强调他如果当选总统,他会不讲条件地跟伊朗总统进行高峰对话,他强调要通过美国和伊朗的直接对话来解决伊朗核问题,显示他要跟布什政府做的不一样。在朝鲜核问题上,现在六方会谈机制还会继续延续,六方会谈到现在已经五年,中美之间最大的共识就是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最好的方式。所以这依然会是奥巴马政府的基本政策。
回到伊拉克问题上来,我觉得在伊拉克问题上民主党是要求撤军,而且定出时间表,现在恰恰对奥巴马有利的是伊拉克的整个国内局势转好,暴力和冲突在下降,所以也有利于民主党政府上台以后向美国人民兑现“从伊拉克撤军”的承诺。
所以我相信其实现在美国外交政策最有争议的还是在伊朗问题上,如果奥巴马能够抛弃布什政府比较强硬的对伊朗的这种军事威胁的政策,而转向一个直接的拉拢诱惑式的外交和政治的高峰会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奥巴马柏林演讲打动欧洲人的心
主持人尹俊:欧洲也是美国外交不可缺少的一,很多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支持奥巴马,法国人太支持奥巴马了,93%的法国人期待奥巴马当选,为什么欧洲人这么支持奥巴马?
朱锋:我觉得欧洲的奥巴马情节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今年年初奥巴马做了一个演讲,其基本主题就是强调欧洲和美国的关系,然后也强调要变革,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作用要更多的去倾听欧洲的声音,去反映欧洲的利益。他也用了很多当年约翰-肯尼迪在柏林演讲的时候对欧洲人的那种鼓励,和对欧美关系的那样一种所谓的有战略性的处理方式,肯尼迪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可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奥巴马也在强调21世纪欧美关系,是在新的平等、合作、分工下的共同自由繁荣和和平的关系。
在柏林竟然有20万人现场聆听他的演讲,在整个欧洲真是掀起了“奥巴马的冲击波”。很多欧洲人在将奥巴马跟布什总统比较的时候,让他们觉得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内心善良的一个美国新总统。
主持人尹俊:布什每次去欧洲遭遇到的都是抗议的人群,这次奥巴马也是象征的一个改变。
朱锋:对,所以欧洲那么欢迎奥巴马,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开了一个好头,他今年4月的柏林演讲确实打动了欧洲人的心;当然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今天欧洲经济也不好,欧洲也在陷入金融危机中,欧洲的金融企业家、政治家都很清楚,今天欧洲为什么也出现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运营方式的直接结果,或者是因为受美国的拖累。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人更能够代表一种新的力量,超脱美国今天金融经济问题上复杂的政党利益以及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能够真正看到金融危机调整的迫切性,代表美国和全球利益可以协调的方式。
主持人尹俊: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奥巴马身上了。
朱锋:对,因为他们觉得他是一个新鲜的血液。
主持人尹俊:所以奥巴马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希望的象征,把很多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了。最后一个问题。
奥巴马将延续布什政府救市措施
网友:破产的雷曼兄弟给予奥巴马一定的财力支持,奥巴马上台后如何拯救这样的公司?金融危机目前对美国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奥巴马上台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可能面临的挑战?
朱锋:我相信雷曼公司给奥巴马的捐助,符合规定,按美国竞选法和大选时候的捐款法,数量是很小的,所以不存在奥巴马必须回报雷曼公司这样的问题,所以奥巴马不会将这些所谓对金融企业的捐助的回报作为他当选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但是有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网友所提出的,今天的金融危机奥巴马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使它得到解决?现在的基本判断来看,从他竞选时候的整个发表的言论,第一点,他要进一步刺激美国的经济,刺激的方式就是我刚才讲的,要进一步将某些产业留在美国国内,进一步提升对中下层的美国民众的经济上的支持扶持,因为只有使得这些中下层的大部分美国人收入提高,才会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才会使得这个市场进一步复苏。
第二点很重要的是,我相信新的经济法案到底会是怎么样,布什政府现在已经做了很大的动作,比如将两个房地产公司收归国有,还有直接的七千亿美元的救市,这一套共和党政府的救市措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的。
主持人尹俊:今天非常感谢朱先生能够做客新浪,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于美国大选的方方面面,也让我们知道了美国大选之后可能会对美国内政,美国对华政策,包括对世界局势的一个影响。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谢谢大家,再见!
❷ 奥巴马为什么急于达成伊朗核武器协议
也谈不上急于,要说着急,只能是经济制裁下的伊朗更着急,奥巴马除了自己的政绩考虑外,伊朗核问题也确实拖了很久,参与谈判的各方甚至于伊朗周边国家都希望能尽快解决,和谈化解矛盾当然是上策。因此谈判各方达成了时间表,要在给定的期限前完成谈判。
❸ 奥巴马什么时间当的总统
2008年,2008年奥巴马当选的时候,全美国都在期待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能够改善日渐恶化的黑白种族关系,并且将贫困、落后、高犯罪率的黑人社区带出社会的底层。
然而,民调机构在2016年7月的调查显示,六成的美国人认为,在奥巴马治下,美国的种族关系没有改善,只有9%的人觉得种族关系有所好转。
2014年8月,在密苏里州发生的黑人青年布朗被白人警察开枪打死的案件,在美国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也将种族矛盾暴露在聚光灯下。
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出现了数次严重的袭警事件,包括纽约两位警察被杀害,以及今年7月份达拉斯5位警察被打死、9位被打伤的事件。
与此同时,大都市中黑人贫民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在芝加哥的黑人区里,持枪犯罪的事件成倍增加。
仅在2016年8月,就有448人遭到枪击,78人被打死。
尽管政府扩大发放福利,但是对于拯救贫穷似乎丝毫不起作用。
外交成果:最引以为傲的成就遭到反对
奥巴马最引以为骄傲的外交成就,是美国牵头世界六大国与伊朗订立的核协议。
这个协议在限制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同时,协议也允许伊朗发展非军用的核设施。
协议公布之后,立即遭到了共和党国会的强烈反对。
共和党议长贝纳说,这个协议不仅不会制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而且会助长中东地区的核军备竞赛。
不过,如果不是几个意外事件,美国民间舆论对伊朗核协议的关注度不会那么高。
2016年1月12日,伊朗革命卫队扣押了因为机械故障而误入伊朗水域的美军巡逻艇以及上面的10名士兵。
伊朗将这些士兵下跪投降的照片公布出来,羞辱了美国人一场。
美国国务卿克里亲自给伊朗外长打电话。
有媒体报道说,克里亲自向伊朗道歉。
消息传出后,更增强了许多人认为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软弱的印象。
在贸易问题上,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本来也是奥巴马政府的得意之作。
但奥巴马政府没有想到的是,在目前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下,TPP由于其自由贸易的色彩却意外地遭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
来源:新传奇
❹ 奥巴马如何看待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
当地时间8日下午2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退伊朗核协议,并将对伊朗实施最高级别制裁。随后,英法德等国家相继发声,对特朗普这一决定表示遗憾。美前任总统奥巴马也忍不住痛批:“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2013年11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签署了名为“全面计划协议”(Joint Plan of Action)的临时性协议,临时性协议于2014年1月20日开始生效。而伊核协议,也被视作是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标志性成果。
美国这一“退群”危机早就引发各方担忧,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英国外长鲍里斯·约翰逊曾相继赴美劝阻特朗普,但都未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早前也曾表示,伊核协议是重要的外交胜利,如果撕毁伊核协议,将给中东地区带来战争风险。
❺ 美国为什么要退出伊核协议
首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时机把握地非常好,而且这个做法也很符合“美国优先”的美国传统观念(特朗普被称为最有一个坚守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总统)。在美军逐步退出中东战场的同时,为了加强美国在中东的控制权,不得不削弱俄罗斯在中东的权利,伊朗本就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削弱伊朗也成了美国的战略之一,退出《伊核协议》也只不过是个制裁伊朗的理由罢了。
而且这个老大还不听美国话,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这谁受得了。所以特朗普直接退出协议,并且制裁伊朗,使得以色列有机会与之抗衡。所以尽管美军退出了中东,但是特朗普却不希望中东地界上少了美国的话语权。
❻ 奥巴马为什么要对伊朗制裁。
一方面,听闻伊朗要搞核武器,这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的。 另一方面,伊朗也是世界重大石油出口国,对人家的资源锤嫌已久。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那里的战略位置很理想,一旦控制,可以制衡南亚一带,同时,对东亚军(主要是中国)以一种包围态势,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局面。
❼ 奥巴马上台前不是承诺做总统之后就从伊拉克撤军的吗为什么现在没有动静呢
他没有说过上台后立即就撤,他表示在18个月内逐步将驻伊美军撤离伊拉克。
(给你一份撤军表)
美军定于2010年8月底前从伊拉克撤出作战部队,其余数万人作为留守部队在2011年年底前撤出;美国转以外交等非军事手段向中东地区施加影响力。奥巴马还正式任命资深外交官、曾长期担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的克里斯托弗·希尔出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对于撤军计划,各界反应不一。
先停战再撤守
“我到这里来,告诉你们如何结束伊拉克战争,”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勒琼军营告诉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家属,“我已经选定一个时间表,即在接下来18个月撤走我们驻伊拉克的所有作战部队。
截至2010年8月31日,我们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结束。我打算在2012年前撤出所有驻伊美军。”
眼下驻伊美军总兵力大约14.2万人,其中约10万人属作战部队。
奥巴马说,大部分美国军人年内不会撤出伊拉克。美联社援引白宫高官的话报道,为确保伊拉克全国选举顺利完成,美军作战部队主力会至少驻伊至今年年底,预计在撤军期限最后几个月才撤走。
这份作战部队18个月撤军时间表比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承诺的撤军时间表慢约3个月,但大幅快于美国上届政府考虑的时间表。
奥巴马说,大约3.5万名至5万名美军官兵作为留守部队,在作战部队完全撤离后继续驻伊,承担训练伊安全部队、保护重建活动和有限反恐任务。
根据美国上届政府与伊拉克政府签署的协议,截至2011年12月31日,美军需全部撤出伊拉克。
奥巴马所提撤军计划获得众多上届政府旧臣和前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等共和党国会议员支持,而奥巴马所属民主党内部就留守部队规模争论激烈,民主党议会领袖指责美军留守部队规模过大。
继续履行义务
奥巴马许诺,美国将继续从外交、政治和经济角度履行对伊拉克义务,帮助伊拉克实现“和平”和“富强”,如与联合国合作支持伊拉克举行全国选举和帮助解决伊拉克难民问题。但他说:“我们不能无限期坚守一个承诺,这个承诺不仅导致我们兵力紧张,还会耗掉将近1万亿美元美国纳税人的钱。”
“我们面临如下挑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局势再成焦点;军队需减负;重建经济。美国再也承受不起把伊拉克与这些紧急问题分开看所造成的损失。”他说。
即将公布这一撤军计划前,奥巴马在勒琼军营致电前任总统乔治·W·布什,“礼节性”向后者简述这一计划。按计划,勒琼军营美军基地会派出数千名士兵前往阿富汗。
“结束伊拉克战争会开启美国领导参与中东事务新篇章。”奥巴马强调说,撤军不意味着美国撤掉对伊拉克的影响力,美国会借助外交和人道主义活动加强这种影响。
奥巴马说,美国将与中东地区国家展开全面接触,包括伊朗和叙利亚在内,与该地区“朋友”和“伙伴”建立一个新框架,改善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安全角势。
承认有所不能
奥巴马承认,伊拉克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他说:“毫无疑问,伊拉克还不安全,前路艰难:暴力事件仍会成为伊拉克生活一部分,太多关乎伊拉克前途的基本政治问题仍未解决。”
他强调,美国不能继续尝试去解决伊拉克所有问题。这位常说“是的,我们能”的美国新总统说:“我们不能把反美或同情我们敌人的人都赶出伊拉克;不能在伊拉克彻底安全前一直维持伊拉克街道治安;不能等到伊拉克内部完美和解(才撤军)。”
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奥巴马27日乘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途中致电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向后者简述驻伊美军撤兵计划。
“有关伊拉克前途的最重要决定必须由伊拉克人自己作出,”奥巴马说,“为向伊拉克人提供一个选择更好未来的机会,美国的男女军人年复一年在伊拉克逐个街道、逐个省地作战。现在,我们请伊拉克人抓住这个机会。”
英国安全问题专家、“两面神”安全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戴维·克拉里奇说:“驻伊美军撤离是伊拉克正常化进程中绝对必要的一步。”他解释说,一些伊拉克武装力量以反抗占领者为由展开活动。驻伊美军撤离后,这些武装就师出无名。
另一些分析师则告诉路透社记者,美军撤出后,伊拉克会出现权力真空地区,可能引发伊拉克各方势力激烈争抢地盘,乃至血腥内战。
链接
六方会谈代表获任驻伊大使
奥巴马2月27日正式任命资深外交官克里斯托弗·希尔出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希尔曾长期担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
希尔将接替瑞安·克罗克,成为自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倒台及伊拉克政府成立以来美国向巴格达派驻的第四位大使。
此前,希尔在美国国务院担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并在过去四年间负责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具体工作。希尔于1977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曾任美国驻韩国、波兰和马其顿大使及科索沃问题特使。
舆论认为,希尔履新后将负责协调美伊两国政府在撤军问题上的互动,以及通过践行“巧实力”外交来改善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形象,扩大影响力。
解读
折中方案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美国政府于2003年发动伊战,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这场战争使美国在人员、经济、政治和国际声望等方面付出巨大代价。美国民众多年来渴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奥巴马上台不久就推出撤军计划实在是出于无奈,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的主流要求。
抽身伊拉克也是奥巴马在政治上的需要。民主党打着“反对伊战”的旗号,不仅赢得了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也为取得去年总统大选和国会选举的双重胜利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而年轻的奥巴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他在反对伊战方面“近乎完好无缺”的政治记录有很大关系。竞选时的表态也对奥巴马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18个月时间表”,既不同于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作出的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所有作战部队的承诺,也不同于美国战地指挥官主张的23个月内撤出作战部队的主张,而是一个充满实用主义色彩和权衡多方利弊的折中方案。
首先,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驻伊美军将领的要求。美军将领一再声称美军匆忙撤退可能导致伊局势恶化,实际上是担心伊拉克局势到时难以收拾。以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和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奥迪尔诺为代表的美军将领都力荐一个相对“较慢”的撤军计划。美国官员透露说,奥巴马推出的计划“是国防部长盖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以及前线指挥官讨论的结果,也符合总统的原则”。
其次,该方案不得不考虑民主、共和两党的利益纠葛。对于从伊撤军这样一个重大决定,奥巴马显然希望获得共和党人的首肯,摆脱党派之争,刻意营造出“举国一致支持”的氛围。这一方案中有关在伊拉克保留可能多达5万名非作战部队军人等内容出乎很多民主党人的意料,却令反对从伊拉克匆忙撤军的共和党人十分满意,连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都称这是“一个合理的计划”。
再次,该计划还想尽力照顾到伊拉克形势。伊拉克局势虽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诸多风险。对奥巴马而言,选择一个比较稳妥的撤军计划,既基本兑现了竞选承诺,又避免被人指为“出于政治需要而强迫美军匆忙撤退”,可防一旦日后伊拉克局势再度恶化而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
分析
实现战略转移不易
奥巴马的最新举措体现出其所谓“反恐”战略转型的总体思路——将“反恐”重点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从伊撤军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美国向阿增兵的力度。然而,要顺利实现这样的战略转移并不容易。
伊拉克依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民族、宗教和政治难题。北部库尔德人和马利基政府围绕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控制权之争愈演愈烈,“基地”组织在一些省份不断发动袭击,还有10万多逊尼派武装人员正等待安置。此外,伊拉克今年将举行一系列选举活动,包括定于12月举行的全国大选。驻伊美军将领一再警告选举前后伊政治矛盾可能激化。他们认为,选举失利者也许会因不甘心失去权力而诉诸暴力,美国需延长“观察期”来确定是否加速从伊撤军。
从后勤角度看,美军在18个月内撤出9万到10万名军人、10万名美方保安及服务人员及数量众多的飞机、战车和12万个集装箱等装备,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专家认为,恐怖威胁的存在和反美武装的袭击可能会延缓撤军进程。
此外,美国朝野一些人对于美军完全从伊拉克这样一个中东战略要地撤出始终心有不甘。布鲁金斯学会专家奥汉龙26日撰文称,一旦伊拉克在美军撤离后“失控”,恐将引发国际油价波动,从而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在宣布撤军时间表时只是勾勒出了一幅粗线条的“路线图”,其具体步骤还存在诸多疑难之处。美国对伊新战略仍充满变数。
❽ 美国试图恢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有何目的
因为之前美国对伊朗进行了制裁之后,虽然没有动用军队对其打击,但是原本的计划就是在这个协定到期之前给伊朗以沉痛的打击,但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这些计划没能很好地执行,所以美国希望继续对伊朗进行制裁,起码限制住伊朗的军队实力,不让他想不开真和美国打起来,给美国军队造成太大的压力。
美国现在能用信息战绝不用金融战,能用金融战绝不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手段;因为疫情没能对能在伊朗没有防备的时候打击他,这是特朗普的失策,但是现在伊朗就等着协定失效之后购入军备,起码让美国忌惮不敢真的打仗,如果美国不给伊朗一个解释,伊朗就真的研究核武器给他看看;现如今联合国没通过这个协定,美国又不甘心真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打仗,现在特朗普也是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