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会有鲸鱼

伊朗为什么会有鲸鱼

发布时间:2022-07-07 12:39:44

① 座头鲸的地理分布

座头鲸在各大海洋中均有发现,它们分布在从南极冰缘到北纬65度的广阔海面。这是一个有迁移特点的物种,它们夏天生活在凉爽的高纬度水域,但是在热带或亚热带水域交配繁衍。座头鲸通常每年迁徙路程长达25,000公里(16,000英里),使它们成为哺乳动物中最好旅行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头鲸是例外,它们长年都生活在那些热带海域。座头鲸在东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北极海域未被发现。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南极洲、巴哈马群岛、孟加拉、巴巴多斯、贝宁,百慕大群岛、巴西、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开曼群岛、中国、智利、可可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布)、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尔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斐济、芬兰、法国、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南半球领地、加蓬、冈比亚、加纳、格陵兰岛、格林纳达、瓜德罗普群岛、关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朝鲜、韩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达加斯加、马耳他、马提尼克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洛哥、马约特岛、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卡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爾利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克恩岛、波多黎各、留尼汪、俄罗斯、圣赫勒拿、阿森松、波兰、葡萄牙,圣基特和尼维斯岛、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陵纳丁斯、西萨摩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所罗门群岛、塞舌尔、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斯瓦尔巴特和扬马延岛、中国台湾省、坦桑尼亚、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联酋、英国、美国、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京群岛、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② 蓝鲸的资料

蓝鲸编辑[lán jīng]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00吨以上。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蓝鲸拉丁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别 称剃刀鲸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 纲真兽亚纲目鲸目亚 目须鲸亚目科须鲸科亚 科须鲸亚科属须鲸属种蓝鲸亚 种4亚种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英文名称Blue Whale英文名称Pygmy Blue Whale英文名称Sibbalds Rorqual英文名称Sulphur-bottom Whale目录1外形特征

▪ 简介
▪ 身体形态
2生存环境

3生活规律

▪ 捕食 ▪ 呼吸
▪ 活动
▪ 发声
4分布地点

5繁殖过程

6亚种分化
7种群现状

▪ 蓝鲸的天敌
▪ 蓝鲸搁浅
▪ 蓝鲸遭捕杀的情况
▪ 环境对蓝鲸的影响
8保护级别
9相关知识

▪ 物种分类
▪ 物种命名 1外形特征编辑简介
现在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哺乳动物,外表像鱼,但用肺呼吸,生活的区域较广,主要以磷虾为食,性情温顺,体重可达上百吨,甚至仅其舌头的肉可以填满几卡车。不但是最大的鲸类,也是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身体,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
身体形态
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已知最大的蓝鲸重197吨(体长33.5米),蓝鲸平均长度约25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左右。雌鲸大于雄鲸,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蓝鲸背鳍小,高约0.4米,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孳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
蓝鲸
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它们生长得很快:在其一生的前7个月,一头蓝鲸每天要喝大约379升母乳,每24小时会增重91公斤。一头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超过3.6吨的磷虾。
2生存环境编辑温暖海水与冰冷海水的交汇处,是蓝鲸绝佳的栖息地,冰冷的海水通常富含浮游生物和磷虾,蓝鲸通常就以这两种生物为食,蓝鲸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数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
3生活规律编辑捕食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蓝鲸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约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将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5吨食物。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追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而在南极,南极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呼吸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它潜水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活动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有一种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乍得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同类和个体识别
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保持群体联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地貌特征定位
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
上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将大量扩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记录蓝鲸的歌声将是一个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后,一些已对蓝鲸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个奇怪的发现,世界上每一头蓝鲸的歌声每一年均变得越发深沉。但对于其中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
尽管语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异,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说话速度均变得越发缓慢,越来越像詹姆斯·厄尔·琼斯。这种变缓幅度很小,每年只减少不到一个赫兹,但整个趋势却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
从全球气候变暖到噪音污染不断加剧,人们认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但全球变暖对海洋造成的影响并不能解释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变化上,蓝鲸发出的声音并不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读者不妨想象一下,在人头攒动的酒吧,我们只能提高声调才能引起服务生的注意。假设蓝鲸无法接受高音调的叫声,这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颗被诅咒的星球上每一个海洋的每一头蓝鲸同时以同样的方式改变它们的行为,并且是在长达40年内。[1]4分布地点编辑 蓝鲸分布图[2]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分布的国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贝宁,百慕大,巴西,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智利,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瓜多爾尔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加蓬,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日本,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爾利亚,北马里亚纳,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留尼汪岛,俄罗斯联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英国,美国,乌拉圭,西撒哈拉,也门。[3]5繁殖过程编辑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4]6亚种分化编辑蓝鲸(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英文名称
1. 侏儒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brevicauda pygmy blue whale
2. 印度洋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dica Indian Ocean blue whale
3. 南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termedia Antarctic or Southern blue whale
4. 北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musculus Northern blue whale

7种群现状编辑蓝鲸的天敌
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
蓝鲸搁浅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溺死。
蓝鲸遭捕杀的情况
蓝鲸不容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巨大体型、骇人体重、游泳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渐渐减少。
由于蓝鲸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因此蓝鲸遭到了捕鲸人的大量捕杀。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世界只生存着不到50头的蓝鲸。
环境对蓝鲸的影响
与船只发生碰撞或受困、纠缠在捕渔设备中时,蓝鲸可能会受伤,海里越来越多的噪音使他们难以互相沟通,甚至可能丧命。人类对于蓝鲸的潜在威胁包括制造会在蓝鲸体内累积的化学物品多氯联二苯(PCB)。随着全球暖化导致冰川与永久冻土层快速融化,并导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有人担心一但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过临界点,将会导致温盐环流瓦解。考量到蓝鲸根据海水温度的迁移模式,环流瓦解将导致温暖与寒冷的海水环绕全球,这可能会对蓝鲸的迁徙造成影响。蓝鲸夏季时处在寒冷、高纬度的海域,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食物;而冬季时则位于温暖、低纬度的海域,在这里它们可以交配与生产。
20世纪初,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海域中,蓝鲸的数量相当多。在超过40年后,捕鲸者疯狂的猎杀使它们几乎灭绝。直到国际社会在1966年开始保护蓝鲸后,蓝鲸的数量才逐渐上升。一份2002年报告估计世界上蓝鲸的数量在5,000至12,000只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对于侏儒蓝鲸的研究显示这个数字可能是低估了实际的数量。在人类的捕鲸活动开始前,蓝鲸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极海域,估计大约有239,000只(范围介于202,000与311,000之间)。在东北太平洋、南极海与印度洋的数量已经比以前要减少非常多(大约各只有2,000只)。在北大西洋则有2个更大的集团,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个集团。
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
海洋温度的改变也会影响蓝鲸的食物来源,暖化趋势也会减少盐分的分布,这将会对的分布与密度造成重大的影响。
8保护级别编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3]9相关知识编辑物种分类
蓝鲸是须鲸科目的其中一个物种,这个科的成员还包括大翅鲸、塞鲸、布氏鲸、长须鲸与小须鲸。须鲸科被认为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对于须鲸科的成员何时彼此分离演化还是未知的。蓝鲸通常被归类在须鲸属的其中之一,虽然有学者将它归类在另一个单型属-蓝鲸属(Sibbals)中,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没有被其他学者接受。DNA序列分析显示,蓝鲸比其属中的其他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座头鲸和灰鲸。如果进一步的测试可以证实这种关系的话,将有把须鲸重分类的必要。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也已知有蓝鲸与大翅鲸之间的杂交种。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物种命名
蓝鲸的物种名称musculus来自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翻译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着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地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中被称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为矽藻附着在蓝鲸的皮肤上,使得它们的下侧呈现橘棕色或淡黄色,因此其也称为磺底鲸。其他常见的名称还有西巴德鲸、塞巴氏须鲸(Sibbald's Rorqual,由罗伯特·西巴德所命名),大蓝鲸(Great Blue Whale)与大北须鲸、巨北须鲸(Great Northern Rorqual),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权威专家将蓝鲸分类成3或4个亚种:北蓝鲸包括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族群、生活在南极海的南蓝鲸、在印度洋与南太平洋被发现的侏儒蓝鲸与一个仍有疑问的亚种:大印度蓝鲸,它们也是在印度洋被发现的,尽管之前这个亚种被怀疑可能就是侏儒蓝鲸。

③ 鲸的全部资料

鲸的种类:鲸的种类很多,但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牙齿的是须鲸,一种是有锋利牙齿的是虎鲸。

吃小鱼和小虾的是须鲸,因为须鲸吃不了大鱼和海兽,它是没有牙齿的,只能用鲸须来吃小鱼和小虾,因为如它有牙齿的话它也会吃大鱼和海兽的.虎鲸又称为逆鲸,而且虎鲸它的荷兰文和英文名都有着"杀鲸兇手"之意。

这是因为虎鲸的背鳍,很像古代的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虎鲸被称为"杀鲸兇手"是它平常几十头鲸都围在一起,可以吃掉比海豚大的蓝鲸,而且它的性情比较凶猛,食欲也非常的大,所以被称为"海中之王"。

鲸的大小:蓝鲸刚产下的小鲸有7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身长达30米,体重约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

鲸的生活习性

捕食:
南大洋的鲸主要以磷虾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须鲸,从亚热带和温带迁促到南极,在南极水域饱食美餐,寻偶交配。在此期间,有些种群能积累全身脂肪量的50%。须鲸在亚热带很少吃东西,在南极积累的脂肪用来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时间所需要的能量。齿鲸类的袜香鲸是以食乌贼和鱼类为主。鲸的胃口很大,一头蓝鲸一天能吃8~10吨磷虾。蓝鲸口腔的容积达5立方米,张口时大量的磷虾和海水一起涌进,闭口时,把海水从唇须缝中挤出,滤出的磷虾一口吞下。

呼吸:
“喷泉式”呼吸方式,是鲸特有的生活习性。鲸在水下生活期间,紧闭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时,鼻孔张开,凭借肺部的压力和肌肉的收缩,喷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并伴随一阵汽笛般的叫声。所以喷水柱的高度和形状是鉴别不同鲸种的标志。据此,有经验的捕鲸者,可以迅速地判断鲸的种类及其大小和距离的远近。如蓝鲸的喷水柱垂直向上,强劲有力,上粗下细,顶部松散,如同礼花,射程高达10米以上。其他须鲸类喷水柱的高度一般为8~10米。抹香鲸的喷水柱向左前方偏转,喷射力弱,粗短而松散,高度仅3~4米。

繁殖:
鲸很多是在南极之外繁殖,一般每年一次,每胎产一仔。怀孕期一般为9~12个月,蓝鲸为12个月,抹香鲸的怀孕期长达16个月。仔鲸的生长速度很快。胎内发育

睡眠:
多数鲸类成群的习性不很显着,唯独抹香鲸有组织小家庭的习惯,其成员往往是雌鲸、幼仔和雄鲸各一头,但其周围也常有成年的雄鲸伴随,伺机而动,争夺妻妾。抹香鲸往往是一夫多妻。

向海洋奔跑
——发现鲸类动物的陆生祖先

“鲸”这个汉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认为鲸是一种大鱼,
“鲸鱼”一词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不能责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学常
识,因为包括鲸、海豚和鼠海豚(体型较小的海豚)在内的鲸类
动物(cetaceans)实在是同鱼太像了:长长的身体呈流线型,尾
巴的形状像叶片,后肢退化缩小到没有、只在身体内部还能寻到
一点残迹,这些特征无一不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大约与恐龙差不多同时登上进化的舞
台,在巨大爬行动物横行的年代里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场大
灭绝事件——通常认为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毁
灭了恐龙家族,才因祸得福地兴盛起来。 在5000至6500万年前的
第三纪,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现代鲸类动物的祖先
也不例外。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凭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动物,
于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开始回归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万年
的时间里,体型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发现特别是巴基斯坦古鲸(Pakicetidae) 已经足够让科
学家激动,因为它们是陆生哺乳动物与现代鲸类动物之间的过渡
型,再次为进化论提供了优美的证据。不过,这些过渡型化石更
加偏向于鲸那一边,要么能够水陆两栖,要么完全适应海洋生活。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未能解答:鲸类动物的陆地祖先——那些只会
奔跑不会游泳的最原始的鲸类动物,是什么样子?世上现存的哺
乳动物中,哪一种与鲸类的亲戚关系最近?

科学家致力于更详细地鲸类动物的进化历程,不同专业的人
有不同的方法。根据化石的牙齿和耳朵特征,古生物学家倾向于
认为,鲸与一种生活在第三纪、现已灭绝有有蹄动物mesonychians
血缘最近。研究现存动物DNA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家则比较偏爱河
马,认为这种现代偶蹄动物才是鲸最近的亲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
他的小组新发现了两种巴基斯坦古鲸化石,它们完全是陆生的。
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另两种也是
在巴基斯坦挖出来的古鲸化石,长着发育良好的后肢,可以水陆
两栖。(看来每一领域的大腕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而且这
两位大概有点竞争的意思,同时在两份地位对等的杂志上发表主
题相同的报告,倒也颇为有趣。)两人的新发现都表明,牛、河
马、猪、骆驼和长颈鹿等偶蹄动物与鲸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
Gingerich来说,提出这个观点也许稍微多费了一点功夫, 因为他
原先主张mesonychians是鲸的近亲。

相比之下,Thewissen的报告比较重要。他新发现的化石分属
巴基斯坦古鲸的两个种,分别称为Pakicetus(上图中较大的那个,
那把锤子大概是20厘米)和Ichthyolestes。它们有肉食的牙齿,长
得有点像狗,但尾巴比狗更长,嘴更凶猛,眼睛比较小,身体分
别像狼和狐狸那么大。它们的耳朵部位有几块奇特的骨头,形状
与鲸类动物独有的相同部位的骨头非常相像。但颈椎骨长度、腰
椎骨稍嫌僵硬的关节、细长的后肢骨都表明,这些动物善于在陆
地上奔跑。更重要的是,其踝部有一块特殊的骨头,上下各有两
个滑车(如下图所示)。很容易理解,这种形状必定使足关节相
当灵活,利于奔跑,以前曾被认为是偶蹄动物的独有特征,现在
看来,原始鲸类动物也是如此。
根据Thewissen的意见,大致可以画出这样一张亲缘关系图。与
其它偶蹄动物相比,河马与鲸并不格外亲近,这一意见与 Gingerich
有分歧,后者认为河马还是要特殊一些。

基本上,Pakicetus长得像一条嘴很长的狗。与庞大、优雅而雍
容的鲸相比,不仅没半点相似之处,而且太丑了,称之为古鲸实在
让人心里别扭。然而,它确实是鲸的祖先。栖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在自然选择的沉重压力之下,宜于陆地生活的形态迅速被抹杀。但
仍有一些细微特征被保留下来,在化石之中向我们展示进化的神奇
力量。与以前发现的古鲸化石相比,Thewissen发现的这两个新种是
更加完美的过渡型,也就难怪同一期《自然》杂志上刊载的新闻评
论认为它们可与始祖鸟和南方古猿并列了。

④ 伊朗也有十二生肖 ,它们的十二生肖从何而来呢

伊朗的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豹、兔、鲸、蛇、马、羊、猴,鸡、狗、猪,他们起源于,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生肖和我国的十二生肖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这些生肖属相文化起源于索罗亚兹德时代。在他们那边采用的纪年法和我国的旧历纪年法大致是一样的。历史也非常的悠久,研究发现他们和我国的文化交流还是非常密切的,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将波斯文化带入我国。

这种文化理念也是伴随着人们的故事传承留存下来的,像伊朗流传的1001夜,故事当中就有相关的一些描述,这些动物都在这些故事当中担当的重要的角色。而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和伊朗民族的文化交流很早之前就非常密切了,也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继续这种关系,和平友好的交流发展。

⑤ 鲸鱼为什么会鲸爆

鲸鱼会鲸爆是因为鲸鱼死亡后腐烂会产生气体最终这些气体会冲破鲸鱼尸体,发生鲸爆。鲸爆顾名思义,就是鲸鱼尸体发生爆炸,在台南和加拿大,都发生过鲸爆事件。

科学家指出,由于鲸鱼在海洋中会吃掉大量的食物,鲸鱼死亡后,这些生物依旧会残留在鲸鱼的胃中,失去新陈代谢的鲸鱼,胃中的食物会逐渐腐烂,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由于鲸鱼的皮肤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这些气体会在鲸鱼的体内逐渐积累,而随着鲸鱼身体的腐败,最终这些气体会冲破鲸鱼尸体,发生鲸爆。

鲸落

鲸落是鲸鱼死后沉入海底的现象,但是鲸落的发生非常稀有,至今科学家还没有发现50次鲸落。鲸落需要鲸鱼具有较大的体型,至少50吨的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才能形成鲸落;除了体型的要求,鲸鱼尸体如果没有沉到海底,而是被冲到岸边,也无法形成鲸落。

⑥ 世界十大未解之迷

世界未解之谜大集合 
百慕大三角----是地球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区域之一,传闻中曾有一连串的飞机、航船在此
失踪。对它的解释有二种:一、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是否是外星人在作怪。二、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见底。  
麦田怪圈----是在麦田或其他农田上,透过某种力量把农作物压平而产生出几何图案。此
现象在1970年代后期才开始引起公众注意。目前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出现250个图案各异的怪圈,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是恶作剧还是外星人杰作,至今仍然没有解释该现象是何种设备或做法能够达到。  
尼斯湖水怪---------它是地球上最神秘的谜之一。湖位于苏格兰的大峡谷中,平均深度达
200米。该湖终年不冻,湖北端有河流与北海相通。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用相机拍下了水怪的照片,明确的显出了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像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蛇颈龙。 
死亡岛传奇----在距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约百公里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座令船员们非常
恐怖的小岛“赛布岛”。全岛一片细沙,十分荒凉可怕,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沙滩小草和矮小的灌木。几千年来在此岛的四周估计先后遇难的船舶不下500艘,丧生者总计在5000人以上。 
金字塔之谜----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
的陵墓。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大约建于4500多年前,塔高146.5米。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人。 
诺亚方舟之谜---出自圣经中的一个传说:上帝看到人类战争,确定要惩罚人类。上帝选
中诺亚一家作为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诺亚便打造了一艘船,这就是“诺亚方舟”,诺亚把每种生物都带了一对,就成了今天的生物界。上帝连续下雨40天,世界变成一片汪洋,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安然无恙。 
“诺亚方舟”虽然是个传说,但由于《圣经》中记载的很多事情都被证实是真实的,许多考古学家都希望揭开这个千古之谜。2010年4月一支探索队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海拔4千米处发现了方舟遗迹,并在方舟内发现陶器和类似种子的物体。进行碳元素鉴定证明可溯至4800年前,也正是圣经中所提诺亚方舟的年代  
巨石阵之谜----着名的巨石阵遗址位于英国伦敦西南100多公里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
是欧洲最着名、最神秘的史前遗迹。建造于4300年前,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巨石小的有5吨,大的重达50吨。 
巨石阵堪称英国最为神圣的地方之一。2008年3月31日,考古学家最终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开始发掘工作。发现很多墓葬用品散落在巨石阵及其岩石碎屑周围,代表一种避邪之物,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表明巨石阵在古代首先是一处朝圣地。还发现巨石阵曾是全欧洲病患疗伤之地的证据,表明了巨石阵曾经是史前朝圣者的康复中心。  
巨鲸集体自杀----没有谁在驱赶,也没有谁在捕捞,鲸鱼为什么会自取灭亡地离开大海
呢?而鲸鱼大规模地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现象就更令人惊奇了。 对于鲸鱼集体自杀现象,海洋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分析论证,有人认为是由地球磁场决定它们总是循着磁力低的地方走,至死不回头。 
戴安娜车祸----1997年8月30日深夜,戴安娜王妃与情人多迪在巴黎高速公路发生车
祸,急救不治去世。这起车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与戴安娜在一起的其他人又是谁?戴安娜生前曾多次表示,她最担心有人会在她的座车上“做手脚”,结果导致她“座车刹车失灵,头部受重伤而死”。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
以来,美国和前苏联相继发射了很多宇宙飞船进行考察。从飞船考察的情况来看,火星表面很像月球,上面有一万多个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在火星的大气中,含有形成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以及水蒸汽。 
火星-500是由俄罗斯组织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将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设计时间520天(2011年11月4日结束),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王跃入选。  
玛雅文明消失----玛雅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谜,玛雅文明是古代位于墨西哥东
南部、瓜地马拉等中南美洲区域的文明。它仿佛一夜之间就在身林中兴起,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后,又神秘的失踪了。玛雅人掌握了高度的农业、数学和天文的知识。如今仍有玛雅的后裔零星的居住在美洲各地。 
“木乃伊”之谜----木乃伊的制作,夹杂着一些神秘和迷信的东西,就“木乃伊”制作本身
来说,它反映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学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两亿年前的脚印----人类的出现是200~300万年前才有的事情,可一些考古学家在他
们的研究过程中,却在两亿年前的化石上发现了人类的足迹,而且脚印上还带着鞋子!这让所有人都大为吃惊。是谁留下了这些脚印呢?难道两亿年前还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吗?发现这些脚印化石的地方都在美国。 
泰坦尼克号沉没----1912年4月12日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北美洲的处女航
行中不幸沉没,致使1523人葬身鱼腹,是人类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这么多年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焦点。1996年科学家对沉船进行了实地探测,仅发现船舷6个90厘米的小洞! 
韩国客机坠落之谜----一架从汉城飞往关岛的韩国大韩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于当
地时间1997年8月6日凌晨在关岛国际机场附近坠毁,200多人遇难。韩国和美国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大韩航空公司飞机失事的原 因各执一词。韩方说,机场的导航装置当时处于

故障状态,此外天气异常导致飞机失事。 
贝加尔湖之谜----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南部伊尔库茨克州及布里亚特共和
国境内,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海豹、鲨鱼、海螺、海鱼和龙虾等。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深入, 这个谜团终将会得到答案。 
亚特兰蒂斯----在帕拉图的着作和希腊神话等出现的一个神秘地区,公元前9600年左右,
存在一个名叫阿特兰蒂斯的地方,其陆地面积比小亚细亚与北非之和还要大,曾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古王国,后来沉没于海底。对于阿特兰蒂斯的沉没,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恐龙灭绝之谜----恐龙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动物,它身上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为
重要的就是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恐龙消亡之迷,已困惑人类多年,比如地磁倒转说、酸雨说、气候大变动说、性别失调说、海洋收缩说、火山爆发说等。恐龙灭绝之谜的真正真相,将永远是一个人们无法解开的谜。 
庞贝城灭亡之谜----庞贝城是意大利半岛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维苏威火山仅有10
千米。公元前7世纪,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丶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初年,着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判断这是一座死火山。庞贝人对此深信不疑,公元79 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庞贝遭遇了毁城之劫,居民全部遇难。 
海底围墙之谜----1968年春天,两位美国作家在比密里岛北岸发现了海底中一些巨大的
石头。这些石头每块约有6 米长、3米宽、0.6 米高,经考古学家考证后说,这些石头在水中至少已经沉睡1 万年。如果它们是围墙,则说明海岛上曾有过一个文明程度甚高的城市。围墙怎么会沉入海底呢? 
南极不冻湖之谜---- 南极大陆年平均温度仅-25℃,被称为“世界寒极”。 在这片寒冷
的冰天雪地上,却存在着不冻湖。日本学者分析测量资料后发现,该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左右,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至66 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与夏季东海表面水温相差无几。 
澳洲神石之谜----在澳大利亚无比广袤的荒原上,躺着一座巨石,底座周长约9公里,
上面寸草不长。这座神石叫Uluru-Kata Tjuta,在夕阳的映照下,它从本来的绯红色,变为深红,再变为橙黄,再变为紫色,再变为灰色,最后变成黑色。亿万年土着之魂,尽在其中!来到澳洲,千万不可以错过! 
小人国之谜----小人国的居民是非洲的俾格米人,他们是生活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种族之
一,濒临灭绝,他们身材矮小,其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4米,由于自卫能力弱,经常遭受其它民族的虏掠屠杀,逐渐退隐于非洲中部的雨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神秘失踪的第八大奇观----琥珀屋。1709年,普鲁士国王兴建“琥珀屋”,面积约55
平方米,全都由当时比黄金还贵12倍的琥珀制成,总重达6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后普鲁士国王赠送给了俄彼得大帝。1941年,纳粹德军将“琥珀屋”拆卸运回了德国。二战

后,“琥珀屋”从此从世人眼中失踪。     
骷髅海岸----非洲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这条
绵延的海岸线称为“骷髅海岸”,这条5 0 0 千米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一年到头都难得下雨。海岸沿岸充满危险,有交错水流、八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经常令来往船只失事。 
震惊世界的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森林里,发生了一次
史无前例的大爆炸,数百平方公里内的城镇与森林在爆炸中被毁灭。而爆炸之后的3 天,西伯利亚一带和北欧、北美北部许多地方的夜空一片明亮,和白昼一样。爆炸震惊了全世界,但至今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依然众说纷纭。 
古罗马失踪之谜----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
伊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所率的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但不知去向。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军团落户在祁连山下永昌骊胱县。 
消失的示巴古国----人们已初步断定《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位于现今阿拉伯也门共
和国境内。它是公元前10世纪兴盛一时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东方的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影响。示巴古迹的发掘,已透射出这个文明古国的奇光异彩。但失落的示巴文化这个历史 之谜,还远未全部揭开。 
神秘干尸----这两具干尸是由秘鲁东南部库斯科一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雷纳托·达维拉·里
克尔姆在曲斯皮坎奇省南部城市安塔瓦伊利拉发现的。干尸的头骨巨大,长度和其下面的身体部分相当,均为50厘米,该头骨形状怪异。人类学家对这两具干尸进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这不属于人类的遗骸。 
澳洲圣母像流泪----澳洲的中年妇女派蒂·鲍尔从泰国买来一尊圣母像,但是放在家里八
年之后,从2003年春天开始,圣母像的眼睛就不断低下有着玫瑰香气的油水。难道是神像显灵了吗?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很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骗局,但是圣母像为什么会流泪至今还没人能给出解释。 
长白山天池水怪----神秘莫测的“长白山天池水怪”最近两次现身。继2002年7月6日
在长白山北坡,两名当地人发现“水怪”后,7月25日在长白山西坡又有更多的人目击了这一不明生物。近百年来,“水怪”一直是这个高山湖泊中的一个不解之谜,天池存在“水怪”成为难以否认的事实。 
成吉思汗墓诅咒显现----相传近800年来一直保护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发现的一个诅
咒,2002年声称找到成吉思汗墓的美国考古队,放弃挖掘行动撤出外蒙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由一条2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据说,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许任何人知道墓陵在何处。 

⑦ 为什么鲸会弃陆奔海

鲸鱼的祖先---巴基鲸,属于偶蹄目的一支,但是对比草原的亲戚,这货的种群生存位置非常不怎样。

我们都知道,6500万年天降正义,恐龙为首的陆生爬行动物全数灭绝,但实际上天降正义还没来呢,当地火山就直接喷发,直接将整个区域内烧个一干二净。(特提斯洋中的古印度大陆)

偏偏就有一支偶蹄目---当时的主要种群生活在今天大概阿拉伯到伊朗沿海,强烈的夏季风令当地此时多雨并且易于山洪(典型热带季风气候),大量林木冲毁后,顺着洋流,就飘去了那个北烧得赤地千里的岛屿。

很显然,这些林木上可能附着有不少的小动物,其中就包含巴基鲸的祖先,去到这个不毛之地的结果,那自然是大量生命直接死亡。最后活下的生物勉强在当地开始建立起了比起其他地方脆弱得多的生态系统(放心,古印度大陆撞上亚欧大陆后这个生态系统马上被破坏。当然,这个生态系统其实是相当有意思的,譬如,明明是灌木林,季雨林,其中却生活着类似鸵鸟的植食动物,而顶级猎食者长得尖嘴狗腮似的,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细狗。一点都不凶。)

在其中的巴基鲸,就很快发现了浅水【注意淡水】内有不少食物(主要是软体动物和鱼类),开始尝试着下水。从纯陆生转为两栖。

在这里必须指出,此时水中的高阶生态位也基本是空缺的,而有另一个本来可以扼杀巴基鲸的生物---新生代早期鳄鱼的大本营距离古印度大陆实在太远,这使得巴基鲸得以顺利存活---不然今天就没鲸鱼什么事了。而巴基鲸下水后,很快演化出了“陆行鲸”,他干的勾当就是平常鳄鱼做的,闭气在水中,伺机伏击路过的东西。

【与此同时,巴基鲸也有其他的演化方向,譬如继续营两栖,有点像今天水獭的雷明顿鲸。当然,因为不是鲸鱼演化支,其他演化方向我们不多介绍了。】

偏偏这个时候,全球出现了一次急剧的升温,以及疯狂的降水(古新世极热事件),海水盐度剧烈升降使得浅海海洋生态位遭到重挫,也令陆行鲸的一支,向海洋生活演化提供了可能。

这里开始,鲸鱼的祖先才走向大海。但此时鲸鱼的外形,比起说像现代的鲸,不如说更像是海豹,海牛之类的。而鲸鱼直系祖先原鲸【也就是必须长得像鲸】,还需要等1000万年,鲸鱼演化遭遇第一场挫折(鲨鱼入侵)之后。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讲完了故事,你就应该可以总结了:

  1. 原本生存的陆地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2. 与之相比,淡水,浅海生态系统生态位却存在显着空缺

这两条,是鲸鱼的祖先弃陆奔海的原因。

但必须说明: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到不少鲸鱼的演化旁支出现【有长鸭蹼的,有两栖的学鳄鱼的,有和大象一样有长鼻子的……】,但最终证明,只有长得像鲸,并开始朝向纯海水生的原鲸,会被自然环境所选择而活下来,其余的旁支悉数灭绝。

⑧ 有关虎鲸的资料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头部略圆,具有不明显的喙;背鳍高而直立,弯曲长达1米;身体黑、白两色。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在上、下颌每齿列有10-12枚圆锥形的齿。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食肉动物,善于进攻猎物,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还袭击其它鲸类,甚至是大白鲨,可称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有一些群体组成的家族是动物界中最稳定的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鲸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海洋区域,从赤道到极地水域。水温或深度没有限制其范围。分布延伸到许多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如阿拉斯加湾,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红海和波斯湾。
形态特征
虎鲸成年雄性身长最大记录是9.75 米,体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雌性最大体长达7.70米,雄性体长达9米。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不及0.7 米。头部略带圆,具有不明显的喙。椭圆形的鳍肢位于体全长的前1/4处。雄性的鳍肢长可达体全长的20%,雌性的达11%-13%。尾叶宽可超过体全长的1/5。体背面黑色,在背鳍后方有1个浅灰色的鞍斑。下颌及从下颌前端到尿殖区的体腹面白色。有1个白色的叶状斑从尿殖区向上伸到背鳍后的体侧。尾叶的腹面白色或浅灰色,可能具黑色边缘。在每侧眼的后上方各有1个白色椭圆形斑。鞍斑在年幼时不明显,性成熟后更显着。
成体头骨的髁基长可达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过两前颌骨的宽小于吻突宽。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在上、下颌每侧都有10-12枚齿,其横切面呈椭圆形,齿尖向内和向后。在一些较老的个体,齿常被磨蚀或溃烂损坏。
虎鲸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体长约为600-1000厘米,体重5000-10000千克。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雄兽的可达1.5米高,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能把一只海狮整个吞下。
栖息环境
虎鲸的生境为极地和温带海域为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岛,对于水温、深度等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限制。它们在高纬度地区有相当高的栖息密度,特别是在猎物充足的海域。它们的移动情形普遍与追踪猎物或增加捕食率有关,时间通常在鱼类产卵季与海豹的生产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数的虎鲸都栖息于浮冰边缘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须鲸、企鹅、海豹等为食。它们会迁徙至何处、会移动多远,仍未有定论。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海域,而在北极的虎鲸则很少接近浮冰。据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研究者指出,当地有定居型与过境型两种型态的虎鲸群,当地终年皆可发现此二种群体。部分个体有非常大的活动范围,由各地的照片辨识结果发现,有些虎鲸的活动范围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国南方的加州。
生活习性
游水
虎鲸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在海湾的浅水地带,它还喜欢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钩拉海藻,发出“呼呼”的声音,不久,浑身就披满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公里,可闭气17分钟左右。当周遭空气凉爽时,通常可看见它们低矮而呈树枝状的喷气。虎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须鲸一样,又细又高。它们对船只的反应多样,冷漠忽视或是充满好奇心都有可能。偶尔会集体搁浅,群体有时会被困在潮池或海湾中。在北极与南极海域,因为风吹而快速产生的浮冰对虎鲸而言是一大麻烦,有时会因此迫使它们停留于水面狭窄的小水域里相当长的时间。[5]
声音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中的“歌唱家”,白鲸是海中“金丝雀”,那么虎鲸就是鲸类中的“语言大师”了,它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捕食鱼类时,会发出断断续续的“咋嚏”声,如同用力拉扯生锈铁门窗铰链发出的声音一样,鱼类在受到这种声音的恐吓后,行动就变得失常了。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还能够通过超声波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
集群
虎鲸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们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广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
社会祖系
位于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定居型虎鲸,其基本社群单位为小型母系群体,一般由2至9头血缘关系相近的虎鲸所组成,此母系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所有成员似乎会共同分担养育工作。几个这样的群体会共同组成一个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间有社交行为联系的鲸目动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鲸与仔鲸,多半由最年长的雌鲸居于领导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鲸通常是该雌鲸的后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鲸长到9米还在小群中生活。
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交配对象的选择比较复杂,不是由雄性的力量决定一切:例如鲸群的族长有时能活到80岁,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们选择交配的对象一般是鲸群内部年长的雄性。雌鲸选择对象的标准科学家并不清楚,很少观察到交配的现场,只知有母亲,不知父亲在哪。
鲸群内没有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雄性的责任是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引导鲸群集体猎杀,分工明确,没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关系则非常稳定,是一辈子的关系,一般不会离群。出现孤鲸的原因一般是受伤或迷路。当族群过大时,会“分家”,产生一个新的族群。
捕猎
有时虎鲸会采团体的方式打猎,它们利用从隆额(海豚科用来制造回音定位的部位,会将声音集中成一束)发出的超音波互相沟通和联系,并策画战术。 它们也会合力将鱼群集中成一个大球,然后轮流钻入取食。猎捕海狗时,虎鲸会在满潮前观察直达海滩的裂缝沟渠,当满潮时沟渠会灌满水,并在沙滩上形成一片浅水域,此时虎鲸会沿着沟渠冲上海滩,并故意让自己搁浅,以趁机捕食海狗或海狮,有时一只虎鲸会露出大背鳍吸引海狗群的注意,这时另一只虎鲸就会悄悄的靠近捕杀海狗,当猎物脱逃时,另一只虎鲸就会冲上去接替捕食。类似地,虎鲸有时会将腹部朝上,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当乌贼、海鸟、海兽等接近它的时候,就突然翻过身来,张开大嘴把它们吃掉,有时也会用尾巴将猎物击昏,如海狮等,再进行捕食。
虎鲸的食物包括鱼类、其他鲸类、鳍足类、海獭类、鸟类、爬行类和头足类。在南极采集的虎鲸的362个胃中,217个含有鱼类,75个含有小须鲸的残余,35个含有鳍足类,35个含有头足类。
虎鲸的大脑非常发达同时身体拥有强大力量,凭借这些优势,这些高智商动物能够追赶和捕杀海洋中的很多顶级捕食者。一些虎鲸家族成员的菜单上至少列出了9种鲨鱼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动物闻风丧胆的大白鲨和灰鲭鲨。
虎鲸专家、对虎鲸行为进行了长达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维萨尔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鲸会利用尾巴将鲨鱼赶出水面,整个过程中甚至不用与鲨鱼发生身体接触。借助于尾巴产生的上升力,它们能够制造一个漩涡,将鲨鱼置于其移动时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猎物露出水面,虎鲸便转动身体同时将尾巴伸出水面,而后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样攻击鲨鱼。
将鲨鱼劈晕之后,虎鲸会抓住鲨鱼并将其翻转过来。这显然是一项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说明虎鲸非常了解自己的对手。在被迅速翻转倒置之后,鲨鱼进入瘫痪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肌肉紧张性停滞”,从此任由虎鲸宰割。
来自新西兰诺斯岛图图卡卡的维萨尔表示:“虎鲸并不了解鲨鱼的生理学结构,但所表现出的行为确实说明,它们知道采取一项确定的行动之后会带来怎样的效果。你不必为了开车就去掌握汽车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车子行驶起来。同样地,虎鲸似乎知道一旦将鲨鱼翻转过来,它们便会丧失反击能力。虎鲸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虎鲸身上,科学家还观察到其它一些攻击手法,其中就包括“围捕”,即鲸群围住一条落单的鲨鱼而后展开正面进动,或者从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备迅速偷袭鲨鱼下腹部。
维萨尔说:“通常情况下,虎鲸都会将鲨鱼翻转过来,此时的鲨鱼已经无力反击,一次成功的捕猎行为就此结束,最后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认为虎鲸并不会专门制定外出捕杀鲨鱼的计划。在海洋觅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机会出现,它们便毫不留情地对鲨鱼展开攻击。”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南极洲、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汶莱、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开曼群岛、智利、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国、厄瓜多爾尔尔(科隆群岛)、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格陵兰、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洪都拉斯、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爾利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阿留申群岛、夏威夷)、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繁殖方式
虎鲸全年都可以交配,雌兽每3-5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寿命约为20-5岁。在出生后的1-2年内,幼仔在饥饿或者呼唤雌兽时,只能发出粗厉的声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模仿成体的声音,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叫声,但由于虎鲸的语言复杂而多变,幼仔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时间。
虎鲸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数在5-7月间进行交配。在东北太平洋,它们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间产仔。雄性性成熟体长5.2-6.2米,雌性性成熟体长4.6-5.4米。雌性在 11-16年间生产第一个可存活的仔鲸,在北太平洋记录的最小的新生仔鲸长2.28米。产仔间隔约5年。雌性约在40龄时停止产仔,其后生殖期平均约10年,可延长到30 年以上。平均寿命估计达80-90年。雄性约在15龄达性成熟,平均寿命约29年,最大寿命约50-60年。[
亚种分化编辑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虎鲸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后发现了至少3个新的虎鲸物种,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种虎鲸。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高度平行测序技术”对139只虎鲸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测序。这批虎鲸来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研究人员最终发现,在南极海域生活的两种分别主要以鱼和海豹为食的虎鲸可能属于新物种,此外,北太平洋地区也存在新的虎鲸种群。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遗传学家菲利普·莫林表示,与其他鲸类一样,虎鲸体内的线粒体也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不查看整个基因组很难发现新进化的虎鲸物种。但利用“高度平行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虎鲸组织样本完成对虎鲸线粒体的基因组测序,从而分辨出新物种。
种群现状
历史上,虎鲸在日本、挪威、和前苏联曾是直接捕猎的对象。已没有直接捕猎虎鲸的渔业。20世纪60年代水族馆中虎鲸表演的兴起,促使活捕虎鲸的渔业迅速发展。随着虎鲸饲养下繁殖技术的发展,活捕的需求已经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对虎鲸的健康构成了一些威胁,海上交通对虎鲸猎物的干扰则是一个潜在的影响。在南极估计有70000头虎鲸,对其他海域的虎鲸只有一些零星的数量调查。
虎鲸并没有灭绝之虞,但人为猎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区族群的减少。位于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无论是定居型或过境型皆仅余数百头,同时深受污染、重型船只行驶,以及猎物减少等生存威胁。密集的赏鲸活动可能会干扰虎鲸的生活,而那些为了保护鲑鱼养殖场免受鳍脚类入只行驶,以及猎物减少等生存威胁。密集的赏鲸活动可能会侵的人们可能会将虎鲸驱逐出它们原本偏好的栖地。估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海域约有8500头虎鲸,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头,日本外海可能达2000头以上,而夏季在南极水域约有8000头虎鲸分布,分布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可能在数百至千余头之间。当前在日本、印尼、格陵兰、与西印度群岛的捕鲸者仍持续捕捉虎鲸,虽然捕杀量少,但对当地族群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
饲养驯化
虎鲸在水族馆里可以饲养驯化,既聪明又听话,还能学会许多技艺,表演各种节目,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有“迎客”:随着铃声将巨大的头部露出水面,向观众徐徐游去,以示“欢迎”,或者任凭饲养员骑在背上到处跑,甚至还让饲养员把头伸人它的巨嘴里,一动也不动;“跃水吞鱼”:破水而出,张开大口,跃到5米多高处,吞下挂在那里的一条大鱼;“速游中纵跳”:先沿着池边快速游泳,破浪疾驶,时而跃出水面;“召之即来”:听到召唤信号,立即游过来;“猫捉老鼠”:虎鲸腹部朝上,两只胸鳍露出水面,驯养员坐在它的胸部,一只手握着它的牙齿,随虎鲸在水中兜上几圈之后,便跳进水中,这时,虎鲸从背后追上,再次把他驮在背上,并且多次重复着这个动作……。其实,虎鲸变得这样温顺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它的一个弱点:一旦离开了同类而单独生活时,胆量就变得很小了。当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后,鲑鱼、金枪鱼等美味佳肴作为奖赏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虎鲸智力出众,也被人们通过驯化来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例如美国海军夏威夷水下作战中心,每年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来训练一只动物部队,虎鲸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可以进行深潜、导航、排雷等工作。人们还训练虎鲸打捞海底遗物,播放虎鲸的声音吓跑海水中的害兽,或者把它当成海中警犬,看护和管理人工养殖的鱼群等。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会有鲸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队和伊朗队什么时候比赛 浏览:252
南越和越南代工哪个口感好 浏览:521
中国人寿康悦怎么改版 浏览:867
伊朗大换币后什么保值 浏览:432
印度为什么吃高热量食物 浏览:928
意大利星巴克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店 浏览:830
中国邮政在哪里举办 浏览:535
伊朗的德黑兰英文大写怎么写 浏览:45
有多少香港人定居英国 浏览:231
印度经济世界排名2019是多少 浏览:430
印尼签证itas是什么意思 浏览:52
意大利着名服装品牌都有哪些 浏览:881
安得拉邦靠近印度哪里 浏览:573
英国人的头发怎么编 浏览:964
伊朗历史为什么那么久 浏览:375
英国免疫理论从哪里来 浏览:196
印度的娜迦生活在哪里 浏览:396
英国教育学硕士怎么读 浏览:891
印度哪个城市盖楼多 浏览:516
印尼武汉航班什么时候通知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