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和伊朗产生冲突的历史
在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是巴列维王朝控制,和以色列是中东美国最铁的盟国,美国在1976年还提供了核浓缩技术,后来伊朗在1979年进行了伊斯兰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使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新政权使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这也触犯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利益,因为当时巴列维王朝和美国有太多的利益和战略价值,后来美国试图颠覆伊朗的新政权,更激化了美国和霍梅尼的矛盾,再加上人质危机等等,美国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
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你可以看看以色列和伊朗的渊源,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波斯人,是历史矛盾,再加上内贾德掌权后对以色列实施强硬态度,更激化了两国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铁的盟国,因为在美国,犹太人有很大的权利和经济地位,这也就上演了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对于以色列总统的对话,以色列害怕伊朗掌握核武器,而伊朗人有曾经波斯帝国的大国情节,想要发展核武器,所以以色列一直想打掉伊朗核设施,但是伊朗传统的阿拉伯国家铁杆盟友过多,和伊朗自身军事实力,美国始终没下决心动武,一单动武将点燃整个中东,也会给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再加上现在伊朗核报告的出炉,使伊朗成为了国际焦点。其实现在的矛盾,主要就是核武的矛盾,以色列现在想打去转移国内矛盾,但是还得靠美国,以为以色列国土太小,如果收到反击,代价太严重,美国想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现在还不想动武,但是又收到国内竞选和犹太人的压力。 历史矛盾就是霍梅尼和巴列维王朝以及巴列维王朝两个支持者美国和以色列的矛盾。
出处你可以去网上找中央四台,在国际焦点节目中关于伊朗那集,其余的都是我搜的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② 伊朗和美国之间主要矛盾是什么
伊朗和美国的关系目前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恶劣,但是在很久之前,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伊朗和美国的关系实际上非常密切。之所以伊朗和美国开始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巴列维领导下的伊朗给与了美国非常多的帮助,甚至美国士兵在伊朗国内触犯法律的时候,伊朗法庭没有审判的权力,而是应该交由美国进行审判。其次就是在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时候,霍梅尼带领下的伊朗开始对美国产生了抵触情绪,最后导致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的发生。最后就是到目前为止,伊朗和美国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在苏莱曼尼被美国军队刺杀之后。
最后就是到目前为止,伊朗和美国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在苏莱曼尼被美国军队刺杀之后。伊朗国内开始了一轮非常强大的反美浪潮,虽然美国并不害怕,但是双方的关系彻底进入冰点。所以也就造成了双方的主要矛盾点。
③ 美国和伊朗矛盾在哪里
核问题。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3)白宫和伊朗有什么矛盾扩展阅读:
美国准备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美国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突出维护国家扩张利益,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更加得势,以“反恐”的名义搞扩张,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
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驻军中亚,增加了对中亚、西亚、南亚局势的影响力。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
④ 美国和伊朗为何格格不入
因为这几年美国和伊朗的矛盾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最开始的的干预内政,到如今特朗普出台政策联合多国制裁伊朗,可以说这两个国家从一开始就针锋相对格格不入,而且明争暗斗了这么多年吗谁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伊朗的民众不愿意了组织了多次的抗议游行,不过最终伊朗还是战胜了美国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可以说在争夺资源的对战中美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且美国光是在伊朗问题上就话费了不知道多少的财力物力,今年特朗普再一次的搞事情,不光是切断了和伊朗的所有贸易更是限制伊朗的出口,不光是自己不进口伊朗的石油还不让别的国家进口伊朗的石油,可以说是打算掐断伊朗的命脉。
所以说这两个国家的渊源还是挺深的,尤其是美国确实有点欺负人家伊朗的意思,而且美国还干涉人家伊朗的内政,属实有点过分。
⑤ 特朗普和伊总统发生什么矛盾了
7月24日,随着华盛顿将要再次对伊朗实施制裁,美伊两国紧张关系不断升级。22日,两国总统相互“放话”威胁:在鲁哈尼警告美国“勿玩弄狮子尾巴”后,特朗普回应“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否则遭受后果”。此间,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将领称,特朗普对伊朗的威胁只不过是“心理战”,他“不敢”对伊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特朗普随后在社交网站发文称:“给伊朗总统鲁哈尼: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否则你将遭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后果。”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巴斯基民兵的乌拉姆 侯赛因 盖帕帕尔将军23日表示,特朗普对伊朗的威胁只不过是“心理战”,特朗普“不敢”对伊朗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但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而国际社会将解除对伊朗实施的制裁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5月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因伊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
来自新浪网
⑥ 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是美国里根政府的一项丑闻事件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从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门”事件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委员会共进行了41天的听证,历时250个小时,查阅数十万份有关文件、官方证据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证,其中包括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诺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麦克法兰和退役空军少将西科德,以及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格和司法部长米斯等。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证词,委员会同意给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诺思以有限的豁免权。
第一天作证的是西科德。这位飞将军原来拒绝作证,这回却是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5月5日至7日,接连3天,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背景都说了出来。
西科德承认他和诺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上的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美净挣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承认这笔钱中有350万美元转交给尼加拉瓜政府军,350万美元用于向伊朗运送武器,100万美元用于其他开销,800万美元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另有200万美元去向不明。他说:“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国会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出售武器期间进行的。”他还说他有时同前中央情报局长凯西讨论他的活动,经常同诺思接触。他认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麦克法兰作证。人们知道他曾经三缄其口,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求解脱,可谓“里根铁杆”。但他这次却出乎人们意料。他证明说:“在国会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决定以后,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继续提供援助;诺思虽受我领导,但他与中央情报局已故局长凯西来往密切,关系非同寻常。”他还证明,支付200万美元作为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的赎金是里根亲自批准的。但里根对此一直坚持说他已“记不清了”。
7月15日,轮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证。他显得神情紧张、六神无主。他在回答问题时常常闪烁其词,并不时地猛吸烟斗。他说:“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可以随时面见总统,向他汇报国内外的事情。”关于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换人质一事,他说:“凯西1985年11月曾送来一份备忘录,经我提交总统签署。”一年以后,“伊朗门”事件曝光,为了保护总统,使之免受牵连,他亲手将这一文件销毁。关于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问题,他说这是诺思出的“好主意”,但经过他批准。他相信总统也会批准这个“好主意”。不过,他深知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所以没有报告总统,以便将来曝光可让总统矢口否认。他最后强调:“我批准将款项转移给尼反政府军,是在忠实地执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证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风头的算是诺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荧屏上的画面分为两半:右边是里根总统,微笑着缓步走过白宫南草坪挥手向人们致意,然后跨上直升飞机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陆战队士兵行了个礼。画面左边是陆战队员诺思中校,坐在参议院的证人席上,倾身向前,凝神聆听提问。那狡黠的眼睛时而充满哀怨,时而又闪出凛然的光芒。
随后,里根飞走,诺思的形象支配了整个荧屏。
电视观众瞪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位“爱国英雄”。
诺思说,他曾起草了5份备忘录送给波因德克斯特,要求总统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政府军。后来他又四处活动,指挥行动。5份备忘录中有4份被他销毁,剩下的一份没有留下里根总统批的字迹。
诺思接着说,早在1984年,凯西就介绍飞将军西科德来负责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后来又是凯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帐目,并将盈余款项转给了尼反政府军。凯西后来还曾交给诺思一本总账,上面记录有援助尼反政府军和其他秘密行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由于一次事故原因,凯西要诺思赶快清理文件,这本总账及一批文件被销毁了。在诺思被解职的当天,凯西又叫他销毁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凯西生前却宣称他不知道诺思在干些什么。凯西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从何处得到资助,中央情报局毫无知情。”这与诺思的证词大相径庭。
此外,诺思还承认他1986年11月中旬参与伪造了一份“伊朗门”行动的大事记,以“帮助”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调查。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凯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盖真相的原因。
诺思在听证会上口口声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准的。”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诺思的5份备忘录统统给扣押了,并以这种方式让诺思自由活动?
听证会上,诺思绘声绘色和掷地有声的证词,特别是他的“坦率”态度赢得了5000万美国电视观众的心。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了他的“真诚”,他成了“爱国者”,成了集美国人的全部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证者不一而列。
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在听证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伊朗门”事件是个“充满欺骗、口是心非和漠视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丧的事件”。
美国人对听证会的评价则是一出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电视“连续剧”。“伊朗门”事件的两位主角诺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经把主要责任承担下来,使白宫如释重负。一些配角虽然也从不同角度补充和验证了若干细节,但都没有透露出任何带有爆炸性的内幕。“连续剧”是在没有达到高潮的气氛下收场的,在观众脑海中存在的若干悬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⑦ 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为什么这么恶劣
其实就是双方的利益关系。美国和伊朗现在关系恶劣,完全是因为双方对利益的条件没有谈拢。其实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一直以来并没有很差。只是因为最近伊朗因为石油的关系与美国产生了一定的摩擦。伊朗想要动摇美国与石油的关系。所以触怒了美国侵犯了美国的利益之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才变得这么恶劣的。
伊朗学生曾扣押美国人质更令美国尴尬的是,美军曾派出秘密部队进行解救。但由于沙漠中的恶劣气候,多架美军战机坠毁,美军只能载着阵亡士兵回国。此后美国不得不和伊朗进行秘密谈判,有报道称,当时美国政府为了救人,秘密答应了伊朗一些条件。这段冲突之后,美国和伊朗几乎是水火不容。
除了美国自身和伊朗的冲突之外,以色列和伊朗也是极为敌对。事实上,阿拉伯国家曾经集体反对以色列,但后来为了实际利益,埃及、沙特等国转而和以色列和好。而伊朗仍旧坚决反对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
⑧ 伊朗门事件是怎么回事简洁一点
伊朗门事件:由以色列牵线搭桥的武器人质和麦克法兰出访德黑兰的秘闻一经之于众,举世哗然,里根在美国国内受到广泛指责,他遇到自己的“水门事件”。1985年6月,美国环球航空公司飞机上的人质从大马士革回到美国,这件事使美国意识到,实际上是伊朗在背后牵线的结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领袖,能否对黎巴嫩施加影响,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国人质恢复自由。通过中间人进行试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国王巴列维在美购买的一批战斗机的零部件,以便恢复使用这些早以搁置的飞机。因美国同伊朗中断关系6年,正当白宫苦于无从下手时,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戴维在总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议,利用一个在伊朗长期活动的军火商考柏,宁格蒂在该国的广泛联系,来为华盛顿服务。这个建议得到当时还在担任总统安全顾问的麦克法兰的同意之后,经里根总统批准,开始悄悄执行了。麦克法兰及其助手与伊朗代表进行了极为隐密的会谈,会谈中由以色列担保,本着一飞机军用物资交换一名人质的原则,分别于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释放了三名人质。
1986年5月,麦秘访伊朗,伊官员不仅同麦进行接触,而且美国提出一系列条件,美国只答应第一条即提供巴列维国王购买并以付款的飞机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为得到满足,于是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于11月4日突然公开了麦访问伊朗的秘闻。以武器换人质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国对恐怖活动和两伊战争的态度。美过去采用绝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们谈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换人质立即引起国内外巨大的震惊。
⑨ 伊朗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和美国交恶
主要原因是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起因事件:
1、伊斯兰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成为伊朗民选首相,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
英美岂能白白让自己利益受损,于是,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共同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
巴列维上台后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蓝图来进行改革,同时打压国内宗教势力,还签下了美国军事人员在伊朗的治外法权。
那时的德黑兰俨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妇女着装西化,可口可乐大广告牌随处伫立。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极度不满。
伊朗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领袖发动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示威和罢工,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巴列维被迫流亡,巴列维王朝覆亡。
2、美伊断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的消息被传回国内,愤怒的德黑兰穆斯林群众冲入了美国大使馆,扣留了使馆人员,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
电影《逃离德黑兰》讲述的就是这一伊朗人质危机事件。
(9)白宫和伊朗有什么矛盾扩展阅读:
美国制裁对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称,为遏制伊朗导弹与核计划并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协议,8月重启对伊非能源领域制裁,现在又宣布新制裁,试图用一系列“组合拳”令伊朗最终屈服。
美国财政部发布通告称,从5日起对涉及伊朗金融、航运、航空、能源等领域超过700个个人、实体、飞机和船只实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银行及其境内外分支机构、伊朗国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飞机和伊朗原子能机构。
此次制裁重点瞄准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蕴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产油国。按特朗普所说,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也门、叙利亚等国,并迫使伊朗同意就核问题重新谈判。
此外,美国国务卿蓬佩奥5日宣布,美国将暂时允许8个国家或地区在美对伊朗制裁后继续购买伊朗石油。这些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后不会延长。
另据报道,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对伊朗新制裁时,模仿美剧《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桥段,在“推特”上发布一张海报图。图中他从层层迷雾中走来,配以“制裁将至,11月5日”字样。
对此,《权力的游戏》制作方美国HBO电视网迅速声明“不希望商标被用于政治用途”。接下来,美国网友轮番斗图,以相同底图绘制“诉讼书将至”“米勒将至”(注:米勒是负责调查特朗普团队“通俄门”的特别检察官),甚至“牢狱将至”。
⑩ 伊朗处决美国间谍,美国和伊朗有什么深仇大恨
你们还记得伊朗帝国那个巴列维么?就是有名的父子君王嘛,巴列维是亲美的,在1979的伊斯兰革命中被推翻了。
伊朗成立了伊朗共和国,由旧恨屋及乌,取得了伊斯兰革命之后,该革命的领导人(名字太长记不住)称美国为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受到煽动的国民围攻了美国大伊馆并且扣押了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一部分平民。
然而,没什么用,谁也挡不住历史发展的脚步,我大中国就是这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