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尼,为何说它难以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印尼是一个岛国,是由各个岛屿连起来的国家,致使交通出现了困难,并且印尼的经济不发达。虽然人口较多,但是由于印尼本身的地理环境原因,致使印尼无法成为超级大国。
其次,印尼的科技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印尼的电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工业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了印尼的工作岗位减少,那么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同时,印尼的旅游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一个依靠服务业的国家想要发展起来,这是不可能的,而印尼又是一个人口巨多的国家,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就更难了。
Ⅱ 印尼坐拥3亿人口、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为何它还是个三流国家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拥有超过三亿人口,同时控制着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尽管如此,印尼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不如其人口和海洋资源所暗示的那样强大。以下是一些导致印尼被视为“三流国家”的原因。
首先,印尼的重工业发展不足。与邻国中国不同,印尼历史上更多地关注轻工业,而对重工业的投资不足。这导致了印尼在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方面的落后,使得其在国际事务中不够影响力。尽管近年来印尼开始努力发展重工业,但弥补过去的不足仍然是一个挑战。
其次,印尼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印尼旅行时,可能会看到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许多家庭依赖多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有的孩子甚至无法完成基础教育就要开始工作。这种环境下,人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个人未来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印尼的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医院设施不完善,病人缺乏必要的保障。
最后,印尼在制度上存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现象。例如,性别不平等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在许多地区,男性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这种观念在城市中相对较轻,但在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导致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进一步阻碍了印尼的发展。
由于上述问题,印尼的劳动力市场面临压力,就业机会稀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印尼在国际社会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的现状。
Ⅲ 印尼作为全球第四人口大国,为什么就始终发展不起来
但在现实世界,我们都知道印尼的国际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数据:首先在经济上,虽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总量就已超过万亿规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经济强国。
印尼的国家形式的确极为复杂,虽然拥有庞大的体量,但松散的内部地缘结构,使得印尼庞大身躯的含金量严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区域性大国,的却是任重而道远。
Ⅳ 印尼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吧,怎么没发展起来
1. 印度尼西亚由17508个岛屿组成,被誉为“千岛之国”,其陆地面积约为190.4万平方千米,海洋领土面积达到316.6万平方千米,这些地理特征为印尼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2. 印尼拥有马六甲海峡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着连接亚洲与欧洲、非洲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这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3. 尽管印尼人口数量庞大,接近3亿,且国土面积广阔,但其经济表现并不与这些数字相匹配。2014年,印尼的GDP总量刚过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6位。目前,印尼自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但实际表现与这一定位仍有差距。
4. 印尼的政治影响力同样未能与其地理和人口规模相称。在国际舞台上,印尼的发声不如中美俄等大国响亮,甚至在东盟内部,印尼的影响力也受限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5. 印尼的地理结构对其经济一体化构成了挑战。作为群岛国家,各岛屿间的隔离影响了交通联系,导致经济整合困难。与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国不同,印尼的岛屿间距离较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6. 印尼的气候条件对其工业发展造成限制。热带雨林气候带来的高温多雨,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都有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7. 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有效的交通网络、造船能力、桥梁道路建设、办公楼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导致投资环境不佳,影响了企业的进入和经济发展。
8. 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交通不畅、投资环境恶化,进而阻碍了企业的到来和经济增长,减少了收入,最终缺乏资金再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总结而言,尽管印尼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资源,但其支离破碎的地理结构、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都是导致其未能如预期般发展的关键因素。
Ⅳ 地理位置绝佳人口众多的印度尼西亚,为何说它们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
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地理位置也不错,但这些特点同时也是印度尼西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发展。
如此的恶性循环,让印度尼西亚无法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实力,也就没法成为超级大国。
Ⅵ 作为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为什么严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国家和地区中,印度尼西亚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领土在赤道两侧,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于南、北半球,横跨亚洲和大洋洲。同时,它是由1.7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毫无疑问,其海岸线长度非常惊人,高达5.47万KM,仅次于加拿大,海洋面积也高达316.6万平方千米。而其陆地面积也有190.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过2.5亿,排名世界第四。再则,印尼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也给其填上了浓墨重彩之笔。这些数据表明,印尼犹如一个小巨人般存在。
虽然,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不过,2016年印尼的GDP总量才8619亿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体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后。也就是说,印尼并没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经济实力。而在国际政治上,也显得暗淡无数。
从现实来看,印尼也只不过是一个二流国家。那么为什么印尼空有大的体量,却不能最大限度的将其转换为现实国力?云石君将从其内部地缘结构进行分析。
作为“千岛之国”,在海洋文明时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港口利于发展外贸经济。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群岛太多,无疑会破坏地缘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对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离作用依旧不小。印尼岛屿众多,水运运输相对发达。不过,公路、铁路及空运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岛屿上。印尼的公路全长34万千米,但质量都不高,高速公路总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总体上,印尼的基础措施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数目太过庞大的岛屿,因交通联系的不便,自然会制约各个岛屿间的经济整合,反而各板块会形成自成一体的局面。
岛屿众多带来的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整合。而众多岛屿太过分散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间直线距离长达5000余公里,跨越了三个时区。在众多岛屿中,以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五大岛屿为主,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主岛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相距不远,可以通过跨海大桥,用公路、铁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而其它太过分散的岛屿因海上距离遥远就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在地缘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双重制约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体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地缘经济实力,经济上也很难挤入到一流国家,甚至是二流国家。
岛屿虽众多,但却使得地缘结构上支离破碎,反应在经济上是彼此相对独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离主义的抬头。
就算工业文明能拉近群岛的距离,不过也是有一个度的。当下,工业文明将印尼群岛整合为一个国家,但太过分散的地域环境也难以消除各岛间的地缘隔离。
这就会导致印尼内部会存在各方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断,从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内耗。而带状的国土及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在受到外部威胁时难以形成国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国家经济崩溃,或有外部大国势力进入,将会有矛盾升级到国家分裂的地步。
Ⅶ 印尼作为东南亚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何却成为了三流国家
因为印尼虽然面积广大,但是地区太过于分散,而且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好。并且印尼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好,所以虽然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却成为三流国家。
而虽然印度尼西亚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让人们进行工作,所以也就产生了很多矛盾。因为印度尼西亚人口太多,但是又没有很好的条件让人们可以进行工作,所以印度尼西亚的工业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对此也已经习惯了,因此并没有发展印度尼西亚的决心。而这些原因也造成虽然印度尼西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却依然是三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