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种姓到底有多少个
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被印度人称为“瓦尔那(Varna)”,另一类是被印度人称为“迦提(Jati)”,这两者为早期的葡萄牙人混称为卡斯塔(Casta),以后为英国人、法国人称为“卡斯提(Caste)”,也就是中文的“种姓”。现在有不少学者将瓦尔那视同卡斯提(种姓),而将迦提视为亚种姓。“瓦尔那(Varna)”一般区分为四种(加贱民阶级则为五种):祭司与知识分子的“婆罗门(Brahmin)”、武士与王族的“刹帝利(Kshatriya)”、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吠舍(Vaishya)”、担任工匠与奴隶的“首陀罗(Shudra 或 Sudra)”以及被视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阶级。“迦提(Jati)”则为各瓦尔那中又在分化出来的亚种姓,在婆罗门阶级中,有若干个迦提,每个阶级也均有若干的不同的迦提。迦提可以是职业团体、地域团体,同时也是社会地位的表征。迦提的地位是会变化的,是可以有所上升与下降的,而且也会有所增减的。印度近代启蒙学家罗姆‧摩罕‧罗易曾创“梵社”倡导四民平等,然而,后来梵社也成为了一个迦提,从此来看,迦提是可以增加的。在印度人而言,瓦尔纳、迦提有时是可以完全混同的,因此若论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有多少种姓,可能有上千种。
‘贰’ 印度人如何区分高低种姓
印度如何划分种姓?这几种种姓提升方式真是太绝了
在印度,大部分人都被分为了三六九等。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印度13.5亿人口中,80%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按照与神的亲近程度,划分了四大种姓和达利特。
(印度的长城,闹着玩似的)
2,种姓制度,其实是掺杂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印度东北部源源不断涌入侵略者,他们在印度大地上当家做主人。来的越早,可能地位就越低。所以,种姓制度中包含了民族压迫。新的征服者,如果从事宗教工作,那就是婆罗门,如果从事政治军事工作,那就是刹帝利。所以,民族压迫的本质,实际上是阶级压迫。
在印度很多村子,自称刹帝利的一群人,和被称为达利特的一群人要分割居住。有一天,达利特们自称自己是刹帝利,而称呼对面的刹帝利为达利特。于是,大家都嫌弃对面人,老死不相往来。唯一的问题是——村里屎尿横流垃圾成山无人清理。谁要干这活,不等于承认自己是达利特吗!
2,最彻底的——整容、改姓、嫁人。
(英迪拉甘地,嫁了一个拜火教人)
如果对印度教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可以直接加入新的宗教,比如皈依佛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尼赫鲁的女婿,英迪拉甘地的丈夫,出身于拜火教家庭,被当做了婆罗门。
掏大粪的达利特,放下粪勺,操起键盘当程序猿,发家致富创立公司,甚至获得绿卡加入美国国籍。不管肤色多黑,在印度都会被当做刹帝利以上阶层看待。
搬家,绝对是改变种姓的重要方式。具有垃圾处理特殊才能的达利特(祖传的手艺,估计差不了),可以搬家到贫民窟做一名垃圾回收商,挣了钱搬家到富人区,就成了吠舍甚至更高种姓了。
‘叁’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外国人去印度算哪个种姓呢
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将人们基本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罗(Shudras)。此外,还有一个被排除在正式种姓体系之外的群体,称为“达利特”(Dalits)或“不可接触者”。
二、在印度,种姓和肤色常被用来区分社会阶层。外国人在印度的种姓归属通常由他们的肤色决定。例如,欧美人因肤色较白,可能会被归为刹帝利阶层。而东亚黄种人可能被视为吠舍或首陀罗阶层。当然,外国人的种姓分类也可能受到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影响。
三、种姓制度的核心是高种姓统治低种姓,高种姓被视为天神后代,两者之间存在严格的婚姻禁忌,特别是高种姓女性与低种姓男性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禁止的。
四、印度的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征服者的影响,其中雅利安人(Aryans)被认为是种姓制度的创始人,他们通常是白色人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印度人认为自己是白人,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白人特征被视为优越。在印度,白人通常被视为高种姓,而东亚人则被视为较低的种姓,尽管他们并不受歧视,但也未必会受到特别的优待。
五、对于东亚人来说,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公民,由于肤色和他们在文化、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地位,他们在印度可能被视为特殊的二姓或三姓,地位高于其他一些外国人群。因此,作为中国人在印度,适当的着装可能会帮助获得更多的尊重。
以上就是关于外国人在印度种姓定位的一些情况,希望对这些信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肆’ 很多人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不是有些误解
看看这篇文章
【种姓是什么?】
对印度种姓制度,一般中国人都记得历史教材中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稍微博学的人还知道贱民概念。
娑提,原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别名,神话中的娑提为向对其恋人湿婆不尊的父亲达刹表达不满而投火自尽,这段恋爱故事在印度的民间地区演变成妇女在丈夫刚过身后要立即跟随接受火葬以表达自己对先夫的忠贞
但在二十一世纪的印度,她是否会坚定遵循传统呢?现实中她的婚姻观又是怎样的?
Banerjee小姐的意见是:并不急于结婚,一辈子独身也可以接受,只是过几年会考虑领养一个孩子。
然而,她也并不反对跟外族通婚。但态度与中国人稍有不同——她对中国女生乐于找澳大利亚男友颇为困惑,在她看来,澳洲人相当缺乏文化深度,一个文明古国的中国女性,怎么会愿意嫁给他们?
什么是她看来的理想通婚对象?
至少欧洲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文化底蕴深厚,有品位。日耳曼系的英国人美国人澳洲人都显得野蛮、粗俗。
‘伍’ 印度有四种姓,那印度人的姓氏就只有四个吗
这是种姓制度,身份等级象征,不是人的姓名。比如婆罗门这个等级里可以有很多个姓。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很多个小国,这些国家的王都是“国王”或者“诸侯”,这就是个阶层,相当于“婆罗门”。但这些国王可以是不同的姓氏,比如有的姓赢,有的姓姬有的姓姜,这才是姓氏。
印度的姓和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一样的多,几百个总是有的,比如什么“甘地”之类的就是姓。
‘陆’ 印度种姓制度下,外国人去印度会被当做哪个等级的种姓
如果你想弄清楚外国人去印度会被当做哪个等级的种姓。那么我想你应该需要知道古印度的4种种姓制度。古印度人把人分成4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种种姓。首先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婆罗门主要是指那些贵族大祭司,或者是掌握祭祀的僧侣阶级。
因为如果你交的朋友是低种姓的话,他们在对待你的时候也会看清你,但如果你的朋友是高种姓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刹帝利或者是高级吠舍。如果你皮肤白一点就更好,因为印度不是被英国所征服过,所以他们可能对白人会更加尊敬一点,矫情吧。
‘柒’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可以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分层体系,通常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罗(Shudras)。在这四个种姓之外,还有一个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即“不可接触者”(Dalits)或“贱民”(Untouchables)。
要判断一个人的种姓,不能单纯从姓氏出发,因为姓氏并不能直接透露出一个人的种姓。然而,一些姓氏可能在历史上与特定的种姓相关联。例如,婆罗门姓氏可能包括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等,刹帝利姓氏可能包括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等,吠舍姓氏可能包括古普塔(Gupta)、默迪(Modi)等,首陀罗姓氏可能包括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等。
除了姓氏,还有一些其他的的社会习俗和标志可能被用来推测一个人的种姓。例如,高种姓男性通常会在脖子上佩戴“圣线”,不同的种姓佩戴的圣线材质和颜色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一些高种姓男性可能会穿皮鞋和熨烫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而低种姓的人可能穿裹布、短裙和拖鞋。
肤色也是一个潜在的指标,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方法,因为种姓和肤色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传统上,高种姓的人被认为是肤色较浅的,而低种姓的人肤色较深。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为确定一个人种姓的准确依据。现代印度社会中,种姓的界限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格,尤其是在城市和受过教育的群体中。因此,判断一个人的种姓,最好是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捌’ 印度种姓制度非常强,印度的军人属于什么种姓呢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所有国家中最特别的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将所有的印度人分成了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还有一些连种姓都没有的贱民。但是在印度军队中,其实主要构成是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但是实际上基层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首陀罗,而基层军官基本上都是吠舍,只有高级军官和将领才是刹帝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婆罗门是最高的种姓,所以这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宗教和神职人员了。不会进入军队。其次就是刹帝利本身就是军事贵族和政治贵族,一般政治上的高管和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都是由他们担任。最后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参加军队的实际上并不多。最后就是首陀罗,由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最终到军队服役的都是首陀罗。
最后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参加军队的实际上并不多。最后就是首陀罗,由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最终到军队服役的都是首陀罗。毕竟首陀罗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且经济收入非常低,这就导致了整个首陀罗群体非常希望加入军队,毕竟加入军队之后,起码可以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