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面积只有中国三分之一,拿什么养活13亿多人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不仅有着辽阔的疆土以及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祖先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这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若是说到人口大国,那么我国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说在2019年我国的人口统计,已经达到了14亿人口了,目前我国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虽然我国疆土辽阔,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毕竟14亿人口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结语
但是他们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好。之后他们的压力应该会变得更大。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印度这个国家能够制定一个良好的方案。让自己的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实印度有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是不浪费粮食这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平时都能够节约粮食,不要出现铺张浪费的行为。
参考文献:
《白居易名人录》
⑵ 古印度摩亨佐·达罗遗址,大多数房屋里都有一口井的原因是什么
水井有公共用的也有家庭用的。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大多数房屋里都有一口井,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水污染和用水的纯净。为了避免水井被污染,古印度人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他们将井口修得比地面高一些,以保持水井卫生。
摩亨佐·达罗的下水道
⑶ 印度农业的现状,以印度的农业,最多可以养活多少人
古印度主要栽培作物有小麦、大麦、香蕉、胡麻、棉花等,个别地区还种植有水稻。至于发展较快的应该是棉花,根据目前的史记资料料,在旧大陆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并用棉花纺线织布。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棉布残片,虽然做工还很粗糙,但从棉布上的各种颜色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织染技术已经有所发展。古印度的棉纺织技术到孔雀王朝时已非常发达,大量的手工纺织者和纺织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后来,古印度人从中国学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他们已经可以织出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了,并配有各种色彩和图案。
⑷ 人口数量激增,印度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压力
最近几年来印度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多,一路追赶甚至马上要超过中国的人口数量。这引发了很多国际上的热议,印度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事实上印度能够承载人口的数量一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的多。
首先,印度的国土面积不大,但耕地面积却高居世界第二,亚洲耕地面积第一位,约占总国土面积的51.61%,达到153.5万平方公里,折合23亿多亩,比中国耕地面积大的多,可承载人口极限肯定要超过我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在印度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万的人死于饥饿。由于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实在太快,这个数字通常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是每年的死亡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为印度的人口问题减轻了一点压力。
印度如果人口持续出现翻番,印度政府要维持国内民众的生计,势必会减少粮食的出口,转为满足国内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只要减少粮食出品的数量,印度这个国家又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至于民众生活质量过得如何,政府也不会太过于关心
⑸ 印度的文化水平如何为什么很多事情感觉不能理解
印度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奇葩事太多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难以去理解的社会现象。造成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关!
印度的一些民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印度教形成的,而且延续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影响,比如印度苦行僧,他们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享受人间至苦,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多次轮回之后,他们就会进入天堂……
比如印度恒河,这条世界上最脏的河流,被他们当成“圣河”与“母亲河”,每个印度人都渴望到恒河沐浴一次,能够洗尽人间的罪孽,喝上一口“福水”,就能够延年益寿。如果能够在恒河“圣地”寿终正寝,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
这就是宗教的魅力,用中国的文化思想,很难去理解印度人的这些行为。但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非常“神圣”的。
⑹ 印度人为什么那么穷还生四五个孩子
其实,早年印度政府也进行过计划生育,但是效果甚微。后来印度的政府就放弃了出台像计划生育一样的政策,反而是去鼓励人们生更多的孩子。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男的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家庭,没有男孩,而且在印度当女方出嫁的时候,他们通常需要支付很昂贵的陪嫁。所以在印度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要有一个男孩的存在。哪怕家里面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女孩,但是如果男孩没有出生的话,他们就必须一直生,直到男孩出生为止。
还有,印度这几年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增长的,廉价的劳动力是他们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每个家庭都会生很多孩子,这样才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因为他们很多人认为,只有人丁兴旺才能越来越有依靠。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印度人都会选择生很多的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印度粮食的产量非常高,粮食自给率也不低。大部分家庭都能够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粮食吃不被饿死。负担几个孩子仅仅是养活他们的成本,对于他们来说也不高,同时好几个孩子还能为家庭带来劳动力,帮助家庭劳动。
同时,宗教信仰也对印度的生育计划起着一定的影响。印度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信仰印度教的,而印度教恰好有鼓励生育,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注定好的,反对节育杀生。种种原因都注定了在短期内印度人口始终会保持持续增长
⑺ 为非洲人民一口水井要多少钱
两万加币
⑻ 用2%土地养活17%人口,印度是怎么做到的
无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几个原因,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积大,地型对种植比较有利。我们中国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滩,根本不适合耕种。但是印度就不同了,虽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数地方是平原,可用于种植的耕地面积多。
三是因为印度的传统饮食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电视电影你会发现,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们习惯吃鱼肉。这跟他们印度有吃素的传统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关系。印度因为靠海近,捕鱼业发达,这个花费比养牛花费的代价要少多了,所以他们更少吃牛肉了。因为养牛,就要消耗很多粮食以及粮食有关的食材,而他们少吃牛,那不就变相的节省了粮食了嘛。
⑼ 金字塔底层的财富是什么呢
最近抽空看了这本书《金字塔底层的财富》,颠覆了我的认知。一是没有想到底层市场也有如此大的消费力和力量,二是以前一直觉得做慈善公益,主要是政府和NGO主导,没有想到私营企业的结合,其实效果会更好。
让我明白只要去挖掘和探索,是可以既行善又赚钱的。穷人有了选择权,享受到了更好的产品,享受到了全球化的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私营企业也扩大了市场,获得了更多利润,这种方式需要更多的提倡和探索,是可持续发展的。
慈善和捐助为什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体的生活呢? 因为如果没有市场化,没有刺激个体的积极参与,给予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很难从下往上孕育出改变的力量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研究,得出了一个让人咋舌的结论:慈善也有副作用,会产生负面影响。原因之一是援助会让当地更穷,哈佛大学历时几年的研究发现,粮食援助增加10%,受援助地区的暴力事件增加1.4%。此援助是纯粹的将富人的钱直接给穷人,并不是市场行为,而这过程需要一个渠道传输,当地的的政府、组织机构不完善、各种贪污腐败,粮食最终到穷人手上几乎没有。而被贪污的粮食拿去市场贱卖,则原本可以通过卖自己辛苦种的粮食为生的人更穷,因为粮食卖不出去。除了政府贪污,还有暴力组织的抢夺如索马里海盗。
原因之二是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扰乱原来的生活秩序,非洲沙哈拉以南一个地区被法国人占领,在那里挖了很多口井帮助当地人民,结果当地更加贫穷、土地沙化,因为以前为了寻水,游牧民族会不断迁移,并将牛羊皮毛与当地人交换,有了井之后,就不再有游牧,而是定居下来使用那一口井,直至干涸,牛羊都在那一片,导致沙化,以前的生态被破坏。慈善是浩大的工程,不能只追求数量,而要追求质量,保证是真正能帮助需要的人,了解当地的生态、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这本书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单纯的援助反而让当地人产生了依赖,产生了惰性,成为被动接受的人,失去了生活奋斗的动力。而建设性的帮助,整合了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地制宜。私营企业、NGO、政府等共同合作搭建市场化的平台,把穷人也纳入市场中,让他们成为生产者、成为消费者,给他们提供机会、资金、信息、技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更有动力去改变,并带动身边人改变。书中写出的成功案例无不是把底层农村的人纳入了商业模式中,很多人成了直销商、培训师、企业家,改变了人生。
如同我们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公司出现问题,找商业咨询师,有的企业老板说,我花了钱,你能不能直接帮我把问题搞定。个人工作上遇到了问题和瓶颈,找职业咨询师,一来就问,老师,我工作很不开心,觉得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我最适合的是什么,做了能赚钱还有成就感,未来有发展空间的。
他们把外部力量当成了救世主或者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大手一挥,就能掌握命脉,指点干坤,但哪有那么神呢。仔细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其实是害怕自己做选择,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包括心理上的自责和后悔,如果这个决定是别人帮他做出的,就可以归咎于他人,减少负罪感。但殊不知,如果当事人不积极参与的话,咨询师给出的方案,最后往往会沦为布满尘灰的几张纸而已。当事人会觉得这个方案不实用,很难实施,或者不重视,因为自己并没有投入多少,不如维持现状来的轻松。最了解情况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更积极主动,和咨询师一起去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制定计划,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动力,看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所谓不食嗟来之食。
做底层市场的生意,需要的不仅仅是价格调整,而是固定思维、商业模式和整个系统的转变。
相比较于中高阶层市场,底层市场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当地基础设施、文化、语言、政治环境、收支情况、生活方式等等。要让他们买得起,用的好,重要的是性价比,而性价比是要从技术、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等改变而来,需要很多创新思维,这也是我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启发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利华公司碘盐的案例,目标是解决印度7000万人受碘缺乏症折磨的问题。他们对市场做了大量的调研,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碘盐,因为再穷的人也会吃盐,可行性高。于是跟踪分析了食用盐中碘流失的各个环节,发现除了法律(没有强制规定食用盐中要加碘)、运输、存储的问题,还有印度人的烹饪习惯,在食物完全加热、蒸煮或油炸前加盐,导致碘进一步流失,此外,印度各种PH值不同的香辛料与盐相互作用,也会进一步导致碘流失。他们在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时,并没有想去教育当地人,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短期内很不现实,挑战太大。他们换了一个角度,先从产品入手看看可以做什么,最后开发了K15专利产品,这种产品的碘可以保持稳定状态,直到处于类似人类胃部的酸性环境下才会释放,由此保证了尽可能多的碘元素进入人体,而不会在烹饪过程中流失。好棒的一个创意和发明。
另外,底层消费者没有购买大包盐的能力,该公司就生产低单价小包装产品。还有一个创新就是渠道铺设,如何能够在糟糕的基础设施条件下,让产品触及到更多的农村人。他们发展了农村妇女这个群体,一个是“沙克提阿妈企业家”,为农村弱势女性创造了谋生机会,成为直销商。一个是 “沙克提之声”,通过培训这些阿妈,她们再和他人交流,提高人们的健康与卫生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是获得金字塔财富,实现双赢所必须的要做的,颠覆性的、系统性的改变。
这让我想到了那部印度电影PAD MAN(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和这本书里写的案例类似,男主角发明出了护垫简易制作系统,如果按照传统商业模式,一个好产品开发出来,首先想到的是规模化、流程化、信息化,追求完美,高大上,结果成本很高,售价自然就高,只有中高阶层才消费得起。但如果目标顾客群是底层人士,这种方法就无法奏效,也偏离了当初的初心,无法帮助他们去改变生活。
电影中,男主角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保证了功效和卫生,但其他方面将就的路。做护垫,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流水线、工厂、干净消毒的严密的工作车间,有的是租的一个破旧的仓库,一套他自己做出来的机器设备,原始落后,要靠手工操作,看起来很low,产品外观也不好看,但做出来的产品实用,满足了穷人的基本需求,还很便宜,她们消费得起,很快就成了畅销品。
护垫的销售渠道也类似碘盐的案例,开发不同村庄的合伙人,复制制作流程。一开始,找敢于尝试的农村妇女来学习如何做护垫,然后她们每天,每家每户去讲卫生知识,用护垫的重要性,一点点开拓市场。赚了钱就几个人合伙买下整套设备,自产自销,发展更多的下线帮她们销售,通过这个方式,一层层下沉到各个乡村。男主角慢慢的将重心放在了流程和设备的改造上,怎么样可以用更快的时间做出护垫,怎么样可以降低成本,怎么样让质量更好等,他就是将这个模式一点点复制下去,让当地妇女成为了企业家,赚了钱,得到了家里人的尊重,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做这么多,有了自信。
究其根本,无论是何种产品,针对的是哪个群体,最重要的还是要换位思考,消费群体到底是谁,过着怎样的生活,喜怒哀乐有哪些,有哪些需求,遇到了什么困境和困难,为什么会有这些困难……深入了解,才能懂得,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他们的,而不是我们认为好的产品或服务。
书中提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拥有大量的金字塔底层人群,大部分人居住在农村、人均收入低、贫穷落后、信息闭塞、识字率低。让我想到了缅甸,一个同样落后的国家,在这里,又有哪些改变他们的项目呢?
这本书中并没有写到缅甸,在我所见范围内,感受最深的就是智能手机给当地人带来的改变。2009年在军政府的控制下,缅甸的手机SIM卡需要2000美元才可以购得。那个时候缅甸人口中只有1%拥有手机——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这个比例在全球手机普及率排名中,只有北朝鲜比它低。即便到了2013年,购买SIM卡仍旧要花250美元,远超过大部分本地人能够承受的水平,那时,拥有一个手机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
到了2015年,两家外国公司开始在缅甸以1.5美元的低价出售带数据传输功能的SIM卡。之后,中国生产的低端安卓智能机在该国随处可见,华为手机在缅甸市场占有率已达61%,其次是VIVO,OPPO,小米。在一些偏远的小镇上,也能看到这些品牌的旗舰店,下沉市场做的非常深入,每每看到这些logo,就觉得挺自豪的。
有一个华为在缅的活广告很有意思,2011年,一位缅甸富豪U Tay Za坐直升机到缅北雪山避暑途中发生意外,坠落在渺无人烟的地点上。如果靠搜寻起码需要一星期以上,生还的 U Tay Za用几个手机都无法打通电话,唯独用华为手机拨通了电话。事后,U Tay Za这样说,“我们生还了,这是一个奇迹! 如果没有华为手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的触网,让老百姓第一次感觉到和外面的世界有了链接,不再与世隔绝;可以更方便联系家人和朋友;可以获得免费的知识…..
智能手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同样也有助于农业、医疗和灾难救护,尤其缅甸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地区。
有了移动电话的通讯功能,营救者可以更容易地定位洪水被困人员。
缅甸农民中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也在帮助该国的农业向前发展。一些社会企业家组织就在试验一种手机app,能够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和农业专家取得联系,获得参考资料。该组织还开发了感应探测app,能够获得土壤湿度数据,并且显示作物面积的实际大小。
另一些NGO也各自开发了一些app,以最快和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到散落在各地的农村贫困人士,用来宣导健康卫生知识、教育、文化、人权等。
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这种,多方参与、创新的生态圈建立起来。要改变金字塔的结构,则需从改变一个个独立个体、家庭开始。
⑽ 为什么叫印度是“开挂的民族”
这是一种戏称,说明印度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具有很多我们理解不了的东西。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其实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多的,所以在审美上,在着装上,很多人都觉得西方的就是标准的、时尚的。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逐步崛起,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又被人们所接受,加上从国家到社会都在唤起文化自信,所以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也成为了一股很强大的力量。
随着这几年印度的逐渐强大,尤其是宝莱坞的电影工业,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影响逐渐为国人所熟知,印度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也逐渐被我们了解了,相信随着越来越了解,我们就会慢慢改变对印度人的看法,毕竟几百年前,当我们的先人刚看到欧洲人的时候也觉得他们很神奇,适应和接受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