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两百万人聚集恒河沐浴,恒河对印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恒河对于印度人来说既是母亲河,同时也是圣河。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之一为古印度。古印度包括但不只限于现在的印度,它还包括巴基斯坦等其余国家。身为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曾创造出非常知名的恒河文明,而这一文明的出现与恒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恒河始于喜马拉雅山与德干高原,然后中途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后汇入孟加拉湾。
因为印度人坚信恒河是圣河,恒河水是能为他们消除罪业的圣水,所以在恒河中沐浴早已成为印度人十分重视且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其中印度国内有一名叫大壶节的宗教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之一便就是前往恒河沐浴。除此之外,位于印度北部的有安拉阿巴德因为地处恒河与亚穆纳河的交汇处,每年的一至三月也都会举办沐浴节。
② 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城市、经济。
其他都不说了
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
人口:10亿多了
语言:官方英语、印地语,至于地方语言文字很多,死语言文字也很多。
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这两个势力最大的了,印度教信众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多。此外有锡克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等,虽为佛教发源地,但佛教信众只有几十万,佛法也是从它国反哺回来的。
传统印度地区还包括了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
③ 印度河的流域居民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和巴尔特人)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不过巴尔特人已采纳伊斯兰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平原居住着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Jat)与拉杰普特人(Rajput)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着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Ur)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后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④ 地理练习!!!
亚洲的地理位置
北临:北冰洋 南临:印度洋和大洋洲 东临:太平洋
与欧洲的分解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
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面积居世界第一
说出亚洲的主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青藏高原
亚洲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长江、黄河
流入印度洋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而齐斯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亚洲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洲的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巽他群岛组成
东南亚沟通亚洲和大洋洲 太平洋和印度洋
东南亚的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
产物:大米、木材、石油、矿藏等
华人华侨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 祖先:中国
南亚三大地形:平原、高原、山地
北山:喜马拉雅山
中平:印度平原
南高:德干高原
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棉纺织工业中心
新兴的工业中心
南亚的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
西亚:三洲:亚洲、欧洲、非洲
五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里海
石油储存量最丰富的地区和主要产油国,输往地区及国家
世界油库:中东地区
5个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约旦
主要输往的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地区:濑户内海地区
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日本着名的活火山富士山
欧洲北临: 北冰洋 西临:大西洋 南临:地中海
欧洲的主要地形:平原 河流: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 首都:莫斯科 第二大城市:彼得堡
俄罗斯四大工业区名称: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北美洲山脉: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平原:亚马逊平原
南美洲山脉:安第斯山脉 平圆: 高原:巴西高原
美国三大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
巴西北部平原:亚马逊平原
南部高原:巴西高原
巴西最具价值的资源
非洲气候沿赤道呈对称分布
黑色人种的发源地: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特点:单一经济结构、经济普遍极不发达
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
东部: 中部:沙漠 西部:
⑤ 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分别是哪儿
恒河发源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上游流经印度,下游孟加拉国附近,注入孟加拉湾。在恒河流入的最后一个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达河(Mahananda)从北面注入。(在整个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国,恒河在当地被称为博多河)。
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部中国境内的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向西北奔流约322公里(200里),穿越海拔约4,572米(15,000尺)的查谟和喀什米尔东南边界。
(5)印度河平原什么宗教扩展阅读:
一、印度河流域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于北纬24°~37°,东经约66°-82°之间。东北临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干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处于高山区。
干流下游和河口地区处于印度河平原。高山与平原之间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组成的复杂地形。平原区总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流经高山区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冲积平原之一,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约占巴基斯坦国上面积的1/3;由喜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东西宽度平均约32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昔平原,宽约560公里,最狭窄的地方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饶的地方。
二、恒河水系
源头至安拉阿巴德为上游,恒河的两个较大源头是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汹涌。
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才被称为恒河。当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时,海拔已降至 120m。上游河段以赫尔德瓦尔为界,以上的河段穿过西瓦利克山脉,河床多为岩石,河道狭窄,多急流。
以下的河段进入平原,河面变宽为 0.76~3.3km,泥沙淤积,河道两侧多沼泽和低洼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时,流量为 200m³/秒;雨季时,流量达 5680m³/秒。
⑥ 印度历史为什么会产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一般认为,印度宗教肇始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的吠陀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滥觞。但根据考古和印度教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无视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这一时期。实际上,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中的诸多因素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而与吠陀文明却牵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时期应该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而非吠陀文明时期。
就历史分期而言,将整个印度宗教史分为五个时期比较科学。第一个时期为“初期”,开始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时间,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结束于印度列国时期,即佛教、耆那教产生的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产生和前期发展阶段:首先,印度教的两大源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达到了各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次,这两大源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开始由独立发展走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道路,从而形成婆罗门教,使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种“统一”形式。第三,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得到确立并强化,逐渐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初期”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吠陀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后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印度宗教产生并逐渐形成,其信仰主体是印度土着人,通常认为是现在居住在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当时的宗教状况,但从考古发掘物和遗迹可以断定当时的宗教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其一,当时似乎盛行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人们崇拜石头、树木和兽类等,认为它们是善良的或邪恶的精灵的依附物,具有灵性和某种能力甚至神力。这充分表现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复出现的公牛形象和怪诞多头或身首相异的动物形象几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征。”[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种类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这说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对牛的特别眷顾、视牛为神的宗教习俗也许与这时期的信仰不无联系。其二,对“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赤陶质“女神”像。这些造像臀部宽大,乳房饱满,戴有很多饰品。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并为后人甚至现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个图像是从一个女人的肚子里长出一颗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这种对“女神”崇拜的现象与后来印度教的萨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样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万物的本源。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头。其三,与“女神”崇拜有某种对应性质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宗教习俗。考古学家除在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酷似湿婆林伽的石头断片外,还发现了一个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躯干像,其身体扭曲的姿势使人联想起印度教湿婆大神的造像。该雕像的两腿连接处有一个颇大的空洞,这说明它曾有过一个竖起的巨大的阴茎。这些表明,当时林伽崇拜已经存在,而且为后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继承下来。其四,湿婆神崇拜已经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个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炼瑜伽或禅定,形象具有后来印度教神像的风采。该修行者有一个正面和两个侧面的三面看得见的脸,头上戴着硕大的牛角形头饰,给整个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湿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头形标记。修行者的宝座周围围绕着不同的动物,这与湿婆大神的“百兽之王”或“兽主”的称号也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已经比较成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吠陀文明时期的宗教习惯上被称为吠陀教,其主人是从南俄欧亚草原上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史称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化、人口增多而物质资源匮乏引起内乱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渐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后,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也让位于吠陀教,成为非主流信仰即民间土着人的信仰。吠陀教有两大特点: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倾向。从某种角度说,吠陀教的圣典《梨俱吠陀》实际上就是一部颂神诗歌集。对雅利安人而言,几乎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都是神。这些神要么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太阳神苏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么是社会现象的写照,如人间军事统帅神话化的战神兼雷神因陀罗、人间统治者神话化的神王伐楼那、人间暴君神话化的天国野猪楼陀罗、人类父母神话化的阴阳对偶神天空神提奥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维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神话化的体现。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灵信仰基本上已经成熟,绝大多数神灵有了相对稳定的说法,他们的名称、职责以及优缺点等都很清楚,信徒们(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们献什么和求什么。仅从对单个神灵的信仰上来说,这近乎一种现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风。有证据显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风由来已久,在进入印度前就有此习俗。到印度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这一习俗得到发扬光大,祭神和献祭规模盛大,被用于多种活动中,如颂神献祭、财产再分配、国王灌顶、生老病死及婚丧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动看作是部落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和标志,尤其是部落首领或国王可以通过祭祀活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进而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对婆罗门祭司而言,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呼风唤雨”、“与神灵对话”,由此获得所有人包括国王、贵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并且得到“布施”,成为富有的有产者。
婆罗门教文明时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罗门教[4]。经过吠陀文明时期的碰撞和冲突之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即当时的民间土着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罗门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达婆吠陀》则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的。不过,在“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特别是在“奥义书”中,两者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在这一时期,后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论、“业报轮回”论和“精神解脱”论等已经形成,种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说已经成熟,三大主神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种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婆罗门教的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形成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三大纲领的规定,“吠陀”经典是最神圣的,是最高神赐予人世的启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研究这些经典,也只有他们才有传授这些神启和真言的资格和权利。“祭祀”是万能的,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们通过祭祀仪式与神沟通,以实现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种姓中,婆罗门种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圣洁的种姓,“是人间的神”[5]。因此,就三大纲领的实质而论,“婆罗门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是为“婆罗门至上”服务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个时期即“古代时期”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结束于公元7世纪前后,前后经历一千多年。这一时期包括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割据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至7世纪)。
列国时代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当时有十六大国[6],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继过渡到国家阶段,城市和国家普遍兴起。这时期,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三大纲领走向腐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引发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相继出现,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景象应运而生。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似,当时印度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怀着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的宏大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寻求正确的人生之路。不过,两者又有着质的差别,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国的百家则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身处第二第三种姓,印度的刹帝利和吠舍两大种姓对这种变化是抱着接受和欢迎的态度的,这是婆罗门教失势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4世纪初期,孔雀王朝诞生[7]。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南抵佩内尔河。这对印度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陆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实现了某种统一。在这一时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传播,与当地文化融合,扎下根来。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视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发生了分裂,进入部派佛教阶段。不过,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印度教、耆那教等并没有受到排斥。由于过于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对印度教来说,这是一个反思的时期,体现其重要教义的两大史诗开始产生。在史诗中,婆罗门一改“婆罗门至上”的宣传手法,对刹帝利种姓歌功颂德,希望以此获得国王、贵族等的支持,伺机复兴婆罗门教。另外,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瓦尔纳制”逐渐演化成为“贾蒂制”,亚种姓大量出现。
孔雀王朝以后,印度次大陆步入割据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国并起,王朝更迭频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萨塔瓦哈纳王朝、羯陵伽、西萨特拉普和贵霜王朝等是先后出现的比较着名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的信奉婆罗门教,如巽加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贵霜王朝等。不过,绝大多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他们在偏重一教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总体说来,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有所抬头,夺回了不少失地。其经典两大史诗最终形成,宗教法规《摩奴法论》等产生并成书,正统六派哲学也已基本定型。婆罗门教由纯粹的婆罗门种姓的宗教逐渐变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等种姓的共同宗教,实力大大增强。佛教虽然失去了全国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区仍受到统治者推崇。在这一时期,受婆罗门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响,印度佛教开始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向“印度教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统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这一时期是婆罗门教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为中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佛教在这一时期继续自己的“印度教化”进程,为进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备;同时,佛教开始了学院式佛教和民间佛教相脱离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佛学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学者和大和尚等越来越脱离普通信众。
印度的中世纪与欧洲的中世纪不尽相同[8],始于公元7世纪,终于18世纪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消亡;锡克教产生;婆罗门教演变成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其“往世书”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兰教进入并成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据印度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一时期分成前中世纪和后中世纪两个时期,分界线是公元13世纪初(1206年),即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成立的时间。
在前中世纪时期,印度次大陆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持续侵略,结果是伊斯兰教进入了印度,伊斯兰教政权在印度建立起来。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运动[10]兴起,运动主体主要是下层首陀罗种姓群体;运动目的有二,一是反对在南印度统治上层有一定实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势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别是争取虔信印度教神灵和进入寺庙膜拜神灵的权利。由于婆罗门种姓在南印度实力较弱,他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由此,在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节节败退,南印度逐渐为婆罗门教所占领。这时期,印度教出现了几个伟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罗师徒和罗摩奴等,他们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内容后对印度教进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罗门教阶段正式过渡到印度教阶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为不幸,遭到了伊斯兰教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此外,自7世纪始,印度佛教开始密教化进程,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更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为浓厚;同时,佛学与普通信众的距离也更为扩大。这样,至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在伊斯兰教侵略者的重创下,开始在印度次大陆销声匿迹,为印度教所吸纳,融入印度教,回归母体。
到了后中世纪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为印度次大陆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德里苏丹国及其后继者莫卧儿王朝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将领土伊斯兰化是其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统治者以武力、政权和税收等作为工具强力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在伊斯兰教苏非派大师们的努力下,苏非运动在民间以和平手段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双方的融合与和平相处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功。这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也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开展起来,出现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亚、苏尔达斯、罗摩难陀、杜勒西达斯、格比尔达斯等等。与前中世纪时期不同的是,与伊斯兰教抗衡、保护印度教地盘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的第一大任务。这些印度教大师不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兰教,还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为“现代”的内容,为印度教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是在这一时期,原为印度教帕克蒂运动派别之一的那纳克派脱颖而出,形成锡克教,那纳克师尊成为其第一任祖师。自第六任祖师哈尔·哥宾德开始,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锡克教逐渐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纪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后,即18世纪中期开始,这一文明开始了大规模的枪炮攻势(以1757年的普拉希战役为起点),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临着新的威胁。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四个时期,即“近现代时期”。应该指出的是,经过数百年的斗争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基本上适应了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业已式微,在这几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南亚伊斯兰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亚伊斯兰教文明共同面对来自西方的威胁,两教信徒在与西方的抗争中多次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姿态表达印度的不满。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并肩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大起义失败以后,英国女王成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以后的近一百年里,印度诸宗教在共同争取印度独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印度教先后出现了罗姆·摩罕·罗易、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罗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奥罗宾多·高士、甘地、泰戈尔等大师,他们与时俱进,对印度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时期的宗教。伊斯兰教同样出现了不少宗教哲学大师,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之后又出现了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等人,他们为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之获得了新生。从此,印度教和南亚伊斯兰教与普通信徒的距离更为接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一时期前半期,在兰季特·辛格的领导下,政教合一的锡克教国家在旁遮普地区盛极一时。19世纪中期,英国占领旁遮普,锡克教国家灭亡。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宗教,锡克教继续发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区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印巴分治却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害。原来的印度宗教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教和锡克教主要在印度发展;伊斯兰教在三个国家并行发展,但以巴基斯坦为中心。就地域层面来看,各种宗教的印度次大陆特色或南亚色彩丝毫不减,相互间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虽时有争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联系了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原动力之一。这是印度宗教在当代时期的基本状况。
综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三、 中世纪的印度宗教(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四、近现代的印度宗教(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五、当代的印度宗教(20世纪中期以后)
⑦ 巴基斯坦的地形,河流,工业,农业,宗教
国名: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
国庆日:3月23日(1956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袄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绿色象征繁荣,还代表伊斯兰教。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国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文(巴国语)写着“虔诚、统一、戒律”。
国花:茉莉
国家政要: 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Pervez Musharraf),2001年6月就任,2002年11月再次就任,任期5年;总理米尔·扎法尔·贾迈利 (Mir Zafarullah Khan Jamali) ,2002年10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79. 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与印度接壤,东北与中国为邻,西北同阿富汗交界,西同伊朗毗邻,南临阿拉伯海。海岸线长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
轻柔飘逸的“莎丽”掩饰不住青春的风采
人口: 1. 4596亿(2002年)。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巴丹族占11%,俾路支族占4%等。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旧译伊斯兰巴德)位于巴东北部海拔600多米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背依高耸的马尔加拉山,东临清澈的拉瓦尔湖,南面是一片葱绿的山丘,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地处内陆,海拔503-6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旱季和雨季界限分明,年均降水量1143毫米。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有人口95万(2002年)。
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吉德拉尔一古堡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四个省,十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
简史:“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为“圣洁的土地”或“清真之国”。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孕育着灿烂的印度河文明。闻名遐迩的青铜时代的莫亨珠达罗古城遗址可与古尼罗河文明相媲美。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联盟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领土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
巴基斯坦海军舰艇编队2003 年10月在上海进行友好访问
政治:巴基斯坦建国后曾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后颁布过三部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实行军法管制,部分暂停实行宪法。1985年通过了宪法第8修正案,授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任免军队首脑和法官的权力。1991年7月通过的宪法第12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和上诉法庭,以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1997年4月,谢里夫政府在议会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解散省议会和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联会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归还总理行使。随后,巴议会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执政后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宣布暂停实施宪法。2002年8月,穆颁布修宪令,宣布恢复1973年宪法和哈克时代宪法第8修正案,规定总统有权解散国民议会、任命参联会主席和三军参谋长。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上院)组成。国民议会经普选产生,参议院按每省议席均等的原则,由省议会和国民议会遴选产生。国民议会议席共342席,议员任期5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6年,每3年退职半数。
以佛塔为图案的岩画
巴基斯坦吉拉斯岩画(左图) 巴基斯坦的山区小镇吉拉斯素以古老岩画而闻名。从首都伊斯兰堡出发,沿着印度河驱车北行约420公里,就可以到达“吉拉斯一期”岩画遗址。在河岸两旁一块块黝黑而光滑的岩石上,当地先民通过简朴的岩画为我们遗留下了早期人类社会广阔的生活风貌。由于被刻画在巨大的岩石上,吉拉斯岩画至今仍然静静地躺在印度河岸边等待人们的观赏。它就象一座露天的博物馆,无时无刻不在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印度河文明悠久的历史。
经济: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被誉为粮仓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大米、棉花还有出口。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果资源非常丰富,巴基斯坦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石油、煤、铁、铜、铝土等,还有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工业落后,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其它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产品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等。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着称于世。巴手工艺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它的骆驼皮和鹿皮制品、地毯、缟玛瑙制品等历经几千年匠人们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新闻出版: 英文报纸有《新闻报》、《黎明报》、《国民报》等;乌尔都文报纸有《战斗报》、
2003年11月4日,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穆沙拉夫总统在北大发表演讲
《时代之声》和《东方报》等。主要通讯社有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国有)、 巴基斯坦国际通讯社(私营)。 广播电台有巴基斯坦广播公司,有27个电台,对外用7种语言广播。电视台有巴基斯坦电视公司,主要城市均有电视台。
外交: 奉行独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1972年退出英联邦,1989年重新加入英联邦。
与中国关系: 1951年5月21日,巴基斯坦与中国建交。2003年11月,巴总统穆沙拉夫出席第二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后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并与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巴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 。
⑧ 为什么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关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时就有了,而那时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岛。即今天的南亚。在16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独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岛东北部成为印度,信仰伊斯兰教中南半岛西部地区成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这样,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赞
踩
镜头下的世界观旅游达人
06-1602:25
关注
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语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干流除上游在中国西藏境内之外,中下游流经了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目前为印度巴基斯坦所争议,分为巴控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印度河流经了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乱与误解
历史上所说的古印度文明,其实就是以印度河平原为中心的一小块古文明区域。然而这块地域,在地理上现在归属于与中国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这块被称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区,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在17世纪被英国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为统一的近代印度,于是发生了地理和历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长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及文化区域,是一系列独立王国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继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换句话说,人们所传说的印度古文明,并非来自今日的印度,而是来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个名称的地理意义和国家意义。印度本义不是国名,而仅仅是地名。直到英国殖民者进入控制南亚次大陆以前,古代的南亚次大陆并不存在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国家。
古印度次大陆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在隋唐以前,汉语中用来称呼南亚次大陆那些神秘国度的名字不统一,非常杂乱。最常见的名号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称之为印度。印度这个地理名称并非国家名称,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区域名称。
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时,足迹遍及西域及南亚。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当时中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数目多达138个。即使在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地区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异国为数众多。所以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印度”之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
二、英国殖民解体后对于英属南亚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英国政府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顿任印度总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2)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3)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统治。
分割后,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国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总流域面积为110多万平方公里,干流长约3000公里,平均年径流2070亿立方米。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的东北部,源头称为狮泉河。河流在印控拉达克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确的讲,目前印度河流域还是有一部分属于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等)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着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与拉杰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着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后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后,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现在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的大河是恒河。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
展开全部
791赞
踩
云雾山中绕清泉石上流国际问答达人
06-1608:42
关注
先介绍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亿;地缘结构上,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纵贯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低地,适宜大规模工农业开展,是无可争议的本部核心;东北部的青藏高原将印度河板块与东亚大陆隔离开来;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这两个中亚国家的地缘分界;东部,塔尔沙漠则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分隔开来。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它身处的印度河板块,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所压制。
这种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是自身地缘实力更强。印度河全长1368公里;而恒河则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积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致相当;但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恒河中下游地区却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
其次,地缘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亚次大陆边缘;而恒河却居于中部。这种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恒河平原不仅自身条件占优,还可以借助“中原”的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获得整体实体的提升――而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最终,恒河大平原却成为了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恒河,而非印度河。
当然,印度河板块和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说到底也只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由于双方同处于一个整体地缘板块,通常情况下,这种博弈与文明核心的转移,并不会影响造成文明的分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同为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最后竟演化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和人文上的决裂――不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印度河板块的人类文明也彻底发生改变,这个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后竟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这又是为什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度河板块受到中亚板块的强势冲击。
以地缘隔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河板块周边的地缘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断能力最强,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尔沙漠则最次。
这种隔断能力的差别,决定了印度河板块属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归属,但也为中亚外来势力的进入留下了巨大空间。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缓的多。尤其是兴都库什山脉西部的低矮山岭,自古便是中亚进入南亚的天然通道。上古时期,发源于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正是经此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时代,伊斯兰文明兴起,中亚被纳入其势力范围,并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为跳板,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占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无论是在规模、发达程度、以及军事能力方面,都超过过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属性,导致其无法抵御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势力范围逐渐萎缩。最终,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着政治势力,彻底取得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儿帝国。
如果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看,在取得政治胜利后,通常会对当地的原有文明进行覆盖式的替换。
不过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影响力辐射到南亚时已近强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蕴深厚,体量庞大,故在南亚次大陆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但是,借助自身的强势地位,伊斯兰文明仍在部分区域留下影响――在最靠近西亚核心区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于海上往来的孟加拉,当地的印度土着彻底伊斯兰化。
及至近代,伊斯兰文明衰落,英国取代莫卧儿王朝,成为印度的统治者。但英国式殖民统治,带有典型的资本主义色彩,其出发点是盘剥利润,而非夺取领土,故无兴趣对印度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反而,为了便于统治,英国还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以防备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退出南亚次大陆,印度独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联合组成巴基斯坦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印度理所当然的意图主导该区域的新秩序。而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体系的不同以及恒河、印度河两大板块的地缘矛盾等等因素,决定了它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不可避免。
凭借互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当然不可能敌的过占据南亚次大陆主体部分的印度。两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皆以失败收场;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彻底击败东巴基斯坦,使其摆脱伊斯兰堡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当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将巴基斯坦彻底吞并――就像他吞并锡金一样。不过巴基斯坦毕竟不是锡金那样的弹丸之国,自身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至于文明体系方面,伊斯兰文明虽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强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诱伊斯兰民众重回故主门庭;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彻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巴基斯坦难受了。毕竟在地缘属性上,印巴的地缘分隔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是一个59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而印度一统南亚次大陆的野心不可改变;印度河板块的地缘实力,决定了巴基斯坦无论如何都不是印度对手。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兰和英国都曾充当国这个外力的角色。但伊斯兰文明已经衰落,英国势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于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国。
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还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关键的是,这种地位,和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战略构成了天然冲突,因此联美制印是很自然的选择。
对美国而言,联巴制印,不仅有利于压制印度洋上的潜在威胁,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两大方向上分别与美、中冲突,故印度铁定亲俄),在冷战大背景下,这完全符合美国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国的巴基斯坦,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保障。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这又使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美苏二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首在欧洲、次在东亚;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块与美苏二国相隔甚远,属于冷战边缘地区,故不值得美国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关系最疏离的一个,美国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这有限的力量,美国还得主要用在中东这个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位置至关重要的关键地区。
如果美国在巴基斯坦投入过多,一则力有不逮,二则会引发印度的报复,进而严重影响自己到对中东的控制。基于这种考虑,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因为美国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选择了中国。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已经不能完全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这是中巴能够合作的保证;与此同时,青藏高原毕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它的地缘分隔作用依然相当程度上存在。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能力占领南亚――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国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对中国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决定了中印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而目光再放长远些,中国经营印度洋,必然引发印度不快。所以亲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国的利益。
即便抛开印度,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拓展也有巨大价值。
出于利益的考虑,决定了美国不能过分帮助巴基斯坦;而中国却会对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纵然美强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中国反而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只要印巴的地缘结构不发生变化,中巴的铁哥们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展开全部
158赞
踩
⑨ 印度河的“简介”
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系凯拉斯峰的东北部,印度河上游为狮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转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左侧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内,少部分在中国境内,右侧的一些支流源于阿富汗。
重要意义:
印度北部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着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恒河(英文:ganges,印度称:genga)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冉辑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详细看网络
http://ke..com/view/157130.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