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印度的国家名称是什么大食、月氏又现在的什么国家
古代印度有很多国家.一个国家就一个名字.
大食:是我国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后分裂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为:
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位于亚洲西部,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地区、黎巴嫩、阿富汗等
绿衣大食:埃及、利比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
白衣大食:西班牙和葡萄牙
月氏:本在中国的甘肃青海一带,后来匈奴所灭,灭国的月氏大部分迁到现在河中地区,击败大夏。在东汉时期,其中的贵霜部统一月氏各部,建立了贵霜帝国。强盛时期的贵霜帝国包括现在伊朗东部、整个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⑵ 印度国名是怎么来的
印度原为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称为“印度斯”,后来罗马沿袭了这个词。
⑶ 印度的国名是印度斯坦还是印度共和国
印度的国名叫做印度共和国。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3)印度取了多少国名扩展阅读:
在社会平等问题上,印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种姓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未能在人的思想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真正废弃这种严重违反人权的制度。
在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种姓制度依然我行我素。印度独立都60多年了,但你去印度农村的小学教室一看:高种姓的孩子有小木凳坐,有课本念,有小石板写字。
低种姓的孩子坐在地上,没有课本,没有石板。法律上是废除了歧视,但是这里的校长、教员和学生都是印度教教徒,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自然,并不别扭。
低种姓的孩子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在印度教里,贱民信徒去上香,都只能都留在印度教庙宇外面,不能进入庙宇。
印度也有不少致力于废除种姓制度的非政府组织,他们自己办学,平等对待不同种姓的孩子,精神可嘉,但这些工作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种姓制度实际上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而印度教本身未经历过宗教改革运动,印度的民主体制也无力推动社会革命,结果种姓制度就一直困扰着印度社会。
⑷ 古印度都包括今天的哪些国家
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⑸ 印度国名全称是什么”印度“是什么意思
全称是印度共和国。“印度”取自梵文“婆罗多”,“婆罗多”一词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是美好事物的通称。
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
(5)印度取了多少国名扩展阅读:
印度最早的称呼
1、身毒
这个名字最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这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印度大陆上的居民和国家的一个称呼。这个名字,是从当时直接音译过来的,按照发音组成的名字,这个名字当时使用范围很广,流传时间也很久。
直到隋唐的时候,依然在使用,并且被保存在唐朝官方语言的发音。今天最接近唐音的闽南语,在用方言说”印度“时,依然接近于”身毒“这个发音。
2、天竺
这个称呼曾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里。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西天就是天竺。
⑹ 印度给中国取了什么霸气的名字,中国是如何回应的
我国是历史上着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古代,我国长时间站在世界的前列,多周边的小国成为我们的藩属国,不仅学习中国的文化、军事,而且就连国家的名字都是中国取的,如安南、越南、朝鲜、日本、倭奴国等等。
其实,中国之所以给印度取这么多名字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有历史原因的,印度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历史上并不强势,相反经常会遭到外族入侵,政权变化很快,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称呼和名字也随之变化。
⑺ 印度国名的由来是怎样的
由来: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⑻ 印度的旧称有哪些﹖
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来称为天竺、贤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后在其着作中始称印度,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⑼ 印度在历史上有哪些称呼
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帕勒德”即其中之一,它是梵文的发音。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帕勒德”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着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帕勒德”,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帕勒德命名。在《往世书》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帕勒德·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个古称也叫“帕勒迪”(帕勒德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人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着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巴和莫亨殊达罗早有发现。有过有些人有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帕勒德人是指波勒德国王的子孙后代。凡此种种,可见一斑。
“印度”还有另外的叫法。几千年前,雅利安人乘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由中亚出发,分东西两支迁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欧洲,成为今天大部欧洲人的祖先;向东去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则在波斯定居,成了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则继续向东南移动,越过兴都库什山,来到印度的西北部,成为今天的一部分印度人。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时住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古代梵文发音“信突”(sindhu)河,可是古代伊朗人把字母“斯”(s)的发音读成了“合”(h)音,即读成“很毒”(hin)河。这样,就把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叫成“很毒”,而把这一地区称这为“很毒斯坦”。“斯坦”,是地区的意思,“很毒斯坦 ”,意即很毒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印度又一名称“很毒斯坦”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称它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指出:“仔细探讨天竺的名称,很多不同的说法,弄得一团混乱。旧时叫做身毒,或者叫贤豆。现在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做印度。印度人民,随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国,远方外国,异俗之人,从远处看,采用了一个总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话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称,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好像一个没有光明的长夜,没有一个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点上蜡烛,虽然有星光来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于这种情况,才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圣贤相继出世,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像月亮照临一般。由于这样原因,才把本国家称为印度。”这是一种解释和说法。从此中国才确定译为“印度”。
另外,古代希腊人把印度河叫成“伊德斯”,把这一地区称为“伊迪亚”,这是西方人对印度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