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唐僧分明是去印度为什么叫西游

唐僧分明是去印度为什么叫西游

发布时间:2022-07-19 22:20:51

⑴ 为什么唐僧要去西天取经

唐僧即玄奘。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 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 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 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 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 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 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 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 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 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⑵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原因: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2)唐僧分明是去印度为什么叫西游扩展阅读:

《玄奘西游记》之一《玄奘身世》

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号称玄奘法师。他徒步十多万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身世又是如何的呢?

在《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西游记》第十一回写到玄奘时,有一段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可见玄奘的父亲是状元,外公是当朝丞相。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杀人,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历经磨难。

《西游记》中对玄奘的描写可有依据?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往返17年,远去西天取经?

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玄奘的确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祖上出了很多高官,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陈家从高级干部降到了县令。玄奘的母亲姓宋,是洛州长史之女,跟当朝宰要相差得很远了,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关于玄奘出生的时间,因为我们知道《西游记》讲的是贞观十三年海州陈状元娶了殷小姐,就算当年怀孕当年生子,那么照这么说,玄奘法师应该生在贞观十三年,这个是错的。

玄奘的出生年月,在历史上是需要一番考证能考出来的,除了《旧唐书》的本传以外,基本都说他是唐高宗的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的664年,玄奘去世。一般认为玄奘是生活了65个春秋,那么一推,玄奘就是生在公元600年。

《西游记》中写到,玄奘的父亲是新科状元郎,母亲是当朝宰相之女,玄奘的父母新婚之后,都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怎么会使自己的孩子历经磨难呢?按照《附录》里的说法,唐太宗授予陈状元江州州主的官,叫他即刻上任。谁知道,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祸事来。贼人刘洪把陈状元推入江中,拿了陈光蕊的官凭,也就是当官的凭证,带着殷小姐居然就到江州去上任了。

⑶ 印度在中国的西南方,那么为什么说唐僧是去西天取经

玄奘去印度被说成“西天取经”的原因:①古代中国人地理知识有缺陷,不能准确估算印度相对于中国的方位;②古代中国人所说的“西域”包括南亚地区

拓展:

1、印度地理位置在中国的正西南方(南偏西45°),按说既可以将其称为“西天”也可以叫做“南天”,但当时中国人之所以不把印度称为“南天”而是叫“西天”是因为中国人当时在地理知识方面是有缺陷的,无法准确定位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中国和古印度的交通主要有三条线路:北线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西安出发,经今甘肃省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阿富汗瓦罕走廊到达阿富汗喀布尔,再折向东南渡过印度河然后进入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中线是南方丝绸之路,从今西安出发,经今陕西省汉中市、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市、云南省昭通市到达昆明市,再折往西经今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缅甸八莫、腊戌、曼德勒、仁安羌再翻越那加山脉到达今印度英帕尔和孟加拉国达卡;南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广州出发,经东南亚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安达曼海,然后在印度半岛东南部登陆。不过唐代以前,中印交通主要线路是北线即陆上丝绸之路,这条线路从中国西北地区出发经中亚到达南亚,在当时地理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就会给人一种南亚是在中国正西方向的错觉。虽然古代中国人也能够意识到古印度在我们西南方向,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相对而言印度的地理位置更偏西一些,所以把印度叫“西天”而不叫“南天”。

2、中国古代将中亚、南亚、西南亚、欧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统称为“西域”。西域的概念广义上包括今中国境内的新疆和青藏高原,而去印度一般都要经过今新疆一带,自然古印度(南亚)也就算在西域范围内的。“西天”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表示“西域的天竺国”而不仅仅是“西方的天竺国”。

⑷ 唐僧是去印度取经的吗

是,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⑸ 西游记里唐僧并没往西方国家走去印度不应叫西游顶多去新疆

自己看吧.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着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着《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着。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着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着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区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⑹ 唐僧西天取经,为什么去的却是印度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因为印度古称 天竺,在中国西南方向,故略称 西天;所谓“西天取经”即指去印度取经。

⑺ 西游记为什么要叫西游记从全面来解答

《西游记》之所以叫西游记,是因为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在西天见到了如来佛祖,取回了真经。

⑻ 唐僧西天取经,为什么去的却是印度,印度在中国的南部,而非西方。

“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佛教净土宗称西天为极乐世界,升西天初指和尚死亡,后亦泛指一般人的死亡,所以杀人时常说送你上西天。 如来佛祖在西天雷音寺,所以唐僧取经也叫西天取经。每年都会有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到瓦拉纳西沐浴净身,对他们来说瓦拉纳西就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堂的入口。

阅读全文

与唐僧分明是去印度为什么叫西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个地方人均收入最低调 浏览:918
1百万印尼买什么意思 浏览:551
英国市场应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浏览:44
印度为什么会有ceo 浏览:278
在英国11月和12月指什么月 浏览:478
一条印尼盾是人民币多少 浏览:268
中国人到哪里找学区房 浏览:359
伊朗在哪里哪个国家 浏览:587
去伊朗女生穿什么一副 浏览:658
印尼为什么动作片厉害 浏览:399
32斤越南鱼多少钱 浏览:89
英国冬天早上吃什么 浏览:672
印尼巴厘岛的房子多少一平方 浏览:1004
和平精英国服矩阵工厂开关在哪里 浏览:242
以色列的伊朗人是什么人种 浏览:904
中国吊车出口哪些国家 浏览:961
英国中学怎么提高成绩 浏览:883
为什么我的记忆纽约是英国的 浏览:565
中国的汉城是哪里 浏览:930
迪拜人喜欢中国的什么 浏览: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