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协商
协商是解决问题的上策。在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协商是最直接、最经济、往往也是最有效率的解决途径。一般来说,协商解决是处理纠纷的第一步,只有在协商解决不了的情况才会选择其他方法解决。经验证明,如果争议双方能够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心平气和地进行谈判和协商,往往能够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结果。所以投资者应把它作为争议解决的首选方式。
当投资者与证券商发生纠纷时,也应该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双方要本着相互谅解、实事求是的原则,寻求都能接受的自我解决办法。
协商解决问题一定要及时,一般来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往往比较容易,因为,一般情况下,事件发生初期,往往损失比较小,解决也相对容易,而一旦拖下去,经常会使损失扩大,所以,协商应争取在第一时间进行。
协商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讲究方法和态度。要注意互相尊重,在提出要求时,要有理、有力、有节、注意谈判的技巧。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帮助,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
Ⅱ 中印边界为什么谈判
如果不进行谈判,双方会越加的不理解,仇恨也会越来越深,很可能很导致局部战争,进行双边的谈判可以增加互信,为该地区和平有很大的意义,现在的中国不能打仗,中国还有很多内在问题需要解决,东面的主权问题更为严重,而且就算打仗,中国会很吃亏,在青藏高原,中国不能长期部署先进的作战飞机(这样会极大的缩短飞机的寿命,所以中国一直采取成都和兰州军区的先进战机支援),后继补给也只有青藏铁路和少许公路,很容易遭到破坏,而且西藏本来就不怎么安分,很容易在战时出现内乱。而印度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可以大量部署先进装备。还有等等一些问题,不一一列举。
所以中国采取拖的战术,能托多久就脱多久。
Ⅲ 1920年,印度的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计划指的是什么
1920年秋,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的不合作计划,规定所有印度人拒绝英国政府颁发的官爵封号;拒绝在法院和政府工作;不进英国人办的学校,抵制英国商品;普遍拒绝纳税。
Ⅳ 印度总理莫迪释放新信号,宣扬对邻国的“三不”政策是什么
印度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在失控的边缘徘徊,而且再加上蝗灾、失业、经济停滞以及党派斗争等的多重危机下,印度依然拿中印边境问题说事。在疫情还未得到平息,同时印度多种问题已经暴露,而在这个时候,印度总理莫迪没有集中国家力量去抗击疫情,而且去中印冲突一线视察军队的部署情况,还发表了一些鼓舞印度士兵的讲话,有一种厉兵秣马的架势。不过在外界看来莫迪亲临“前线”,实际上是要对外发出三种信号。
Ⅳ 潘查希拉的提出
其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周恩来总理1953年12月31日接见来北京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提出的。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始,印度政府对放弃英国过去在我国西藏地方的一些特权是有保留的。1952年2月11日,印度政府向中国交来一份《关于印度在西藏利益现状》的备忘录,共开列了七项涉及中国主权的权益,周总理于同年6月14日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指出:“中印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的现存情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基于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已不复存在了。因此,新中国与新的印度政府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要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9月2日,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政府尽早就此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于10月15日致电印度总理,欢迎印方建议,提出双方的谈判可于12月在北京开始举行。1953年12月31日晚,周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他说:“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确定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经过4个月的友好协商,4月29日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换文。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协定签订和公布后,两国总理互致贺电。周总理在贺电中指出,只要各国共同遵守上述各项原则,采取协商方式,国家间存在的任何问题均可获得合理解决。
当时举行的有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没有邀请印度参加,尼赫鲁便派他的密友克里希纳·梅农作为特使在会外进行活动,周总理多次会见他,并通过他向印度转达了友好的情谊。尼赫鲁总理为表示感谢,在6月底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休会空隙特邀周总理访印,当周总理在1954年6月底访问印度期间,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尼赫鲁总理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不仅热烈支持周总理的倡议,而且同意在两国总理联合公报中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指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一时间中印友好掀起热潮,周总理所到之处响起“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和“潘查希拉金德巴”(五项原则万岁)的欢呼声。后来印度首都新德里一条景致优美的大街还被命名为“五项原则街”。随后,周总理对缅甸的访问再次确认了这个原则。
Ⅵ 民主协商是什么意思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三个概念紧密联系,又有不同,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特别是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得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因而有比较规范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
而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层面的建设任务提出来还是一种新的创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制,
包括新制度的设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较大空间。如果将协商民主等同于政治协商加以理解,就容易导致忽视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Ⅶ 印度人的谈判特点 急
印度人对你的时间观念会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对时间处理上的怪癖会令你觉得他们时间观念极差(比如吃饭会迟到2小时,不多不少,刚刚好)
印度人等级观念超级强,如果你是业务,对方可能爱答不理的,你是经理,他们会很认真的和你讨论,如果你是总经理~~对你会很尊敬~~~
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喜欢请示领导,所以他们的反应速度一般比较慢。
印度人很绅士(其实是想模仿英国人,单总有点不伦不类)他们不喜欢和对手争论
爱搞小聪明,会被蝇头小利蒙昏头脑
距离观念淡薄
Ⅷ 关于解决中印边境领土问题,中国在1988年提出了个协议,被印度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协议内容是什么
到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按照当今的说法,算是“破冰之旅”了。过去印度总把边界问题和两国关系捆绑在一起,边界问题没有解决,两国关系也发展不了。拉吉夫.甘地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他说,中国不是说要互利互让嘛,那我们也要互相调整,应把边界问题和两国关系分开,两条腿走路,并行不悖。这个思路就和中方吻合了。于是,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也是副外长级别的,继续边界问题谈判,一共进行了15轮谈判。
在边界问题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双方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1993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两个协定后来执行得很好。即便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中印关系陷入低谷,边境也没有发生大事。
Ⅸ 与印度人进行商务谈判应注意哪些细节以及印度的民俗风情
与印度人进行商务谈判注意的细节:
如果对方是一个谈判队,临时提出新的讨论条款,然后他们互相争论。
印度人对你的时间观念会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对时间处理上的怪癖会令觉得他们时间观念极差
印度人等级观念超级强,如果是业务袁,对方可能爱答不理,是经理,他们会很认真地讨论,如果是总经理,会很尊敬。
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喜欢请示领导,所以他们的反应速度一般比较慢。
印度人很绅士(其实是想模仿英国人,单总有点不伦不类)他们不喜欢和对手争论 爱搞小聪明,会被蝇头小利蒙昏头脑 距离观念淡薄
印度谈判者 印度人通常遵循甘地的谈判方式,即“坚信善良”,将对真理的爱与力量组合使用。
1. 寻找并说出真理
2. 无所畏惧
3. 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4. 寻求能使各参与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5. 尊重对方
6. 既不使用暴力也不进行侮辱
7. 当出现被视作不连贯或不可预见者的危险时做好改变自己初衷的准备
8.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9. 谦逊并信任对手
10. 做事留有余地,善于沉默和学习
11. 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和力量
12. 诉诸对手的精神特性(交流中西方人是活跃善谈的,东方人则善于静坐、沉思、 忍耐) 13. 顽强、耐心和持之以恒
14. 向对手学习并尽量避免使用秘诀 15. 超越逻辑推理,信任本能和信念
印度的民俗风情: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印度商人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较重。印度的企业家们,一般都不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教给别人。他们责任感不强,常常喜欢找借口逃避责任,在商务谈判中不愿意作出责任性的决定。在工作出现失误受到指责时,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解释。印度商人疑心很重,在没有利害关系时,是很好相处的,可一旦有了利害冲突,就判若两人,层层设防,处处猜疑。因此,如果要在商务上同印度商人成为肝胆相照的关系,需要很长的时间。
印度税收很高,逃税情形很普遍,所以,对印度公司进行资信调查很困难。有时即使调查到一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也很难分辨。所以,同印度人进行商务交往,最好委托本国驻印机构帮助调查,或亲自进行调查,否则,很难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由于印度的社会监督和法制不严,使整个社会包括工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行贿受贿现象。
印度人很慢,而且对距离的感觉不强,时间观念就更别提。印度人很自信,总觉得印度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