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和哪些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截至2019年年底,印度与文莱、冈比亚、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② 印度为什么不加入RECP
印度不加入RCEP是因为害怕开放市场,自己本国的生产被外国倾销而彻底打败。印度很多产业是掌握在贵族手上,不是掌握在政府手上,莫迪是趋于国内压力而最终没加入,说明印度还是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
RCEP它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自贸协定,体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领域方面,它都要体现一个平衡。特别是,这个协定里还规定了一些比如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规定,对于老挝、缅甸、等最不发达国家,给予了它们一些过渡期的安排,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
(2)印度为什么不签自贸协定扩展阅读:
RCEP协定意义:
2019年11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互利互惠的自贸协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人口超过35亿,占全球47.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2%,外贸总额占全球29.1%,是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谈判。一旦达成,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产业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2018年数据,整体上已经结束谈判的RCEP15个成员国人口达到了22亿,GDP达到29万亿美元,出口额达到5.6万亿美元,基本都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RCEP15建成之后,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如果印度在解决有关问题加入后,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③ 正式签署RCEP,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印度为何要退出
关于近些年来自主,中国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自身的一个国家实力,而且中国近些年取得的成就也是卓越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就莫过于中国在研发以及中国经济上面的一个腾飞速度超越周边的许多国家,而且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也位居世界第二,这离不开中国的很多人所为之付出的努力。关于最近中国正式签署RCEP,中国加入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那么关于其中有一个国家印度却为何要推出这样的一个协议?其中的一个原因大概猜测有以下几点。三、国家政府一个需要给人民的承诺。
最后就是国家政府的一个需要也,关于印度和中国这两个边境地区较为靠近的国家,而且近些时候所爆发的边境冲,也让印度人民对于中国这一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所以印度只能退出,这样来进行抵制中国。
④ 印度为什么不与中国签FTA
印度市场还是比较保守的,不仅不与中国签,也不与别的国家签。
⑤ RCEP的顺利签署具有何意义
RCEP顺利签署,对增强各国疫后经济恢复、促进长期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为区域经贸繁荣带来更大促进。协定的优惠成果直接惠及消费者和行业企业,将为丰富消费市场选择、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据商务部官网援引韩联社消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若包括印度在内,RCEP将覆盖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实际上,自RCEP正式开启谈判以来,印度一直参与其中,但却在去年表露出退却意向。尽管日本试图将其拉回谈判桌,但印度由于其国内一些因素,最终也没有重回谈判。
根据规则,在RCEP生效后,成员方以外的国家在一定时间段内没有资格申请加入协议,但在这一点上,印度获得了豁免权。据报道,在日本的支持下,15位成员方正计划起草一份单独的文件,以允许印度能够在任何时间点选择加入。
(5)印度为什么不签自贸协定扩展阅读:
RCEP签署对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1、RCEP将有力提振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背景下,RCEP自贸区的建成发出了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强烈信号,必将有力提振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据国际知名智库测算,到2025年,RCEP可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对外投资存量、GDP分别比基线多增长10.4%、2.6%、1.8%。
2、RCEP将显着提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RCEP自贸区的建成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将显着优化域内整体营商环境,大幅降低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制度性成本,进一步提升自贸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
RCEP还将通过加大对发展中和最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和技术援助,逐步弥合成员间发展水平差异,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推动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RCEP将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RCEP成员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齐全。
RCEP使成员国间货物、服务、投资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逐步统一,将促进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
⑥ 当下中印关系如何
当下中印关系突显出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持续紧张。长期存在的边界争议,加之对能源的争夺,以及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疑虑:印度对华出口的多是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偏重于未加工的自然资源。而中国对印度出口最多的则是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那么,其国内企业能否与中国同行匹敌?这些都使得两国经济关系处于不安定状态。所以尽管印度已同意,在2010年之前将中印双边贸易额提高至300亿美元,但是印度政府对于是否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仍犹豫不决。而对中国来说,印度的反对令人莫名其妙,因为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大多数来自私营企业,它们并未享受补贴,并且自贸协定将使双方受益。但分析认为,中印关系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印度对其经济实施保护主义,而在于印度把美国遏制中国当作其发展的“绝好”战略机会:在美国构建的对华包围圈上,印度是重要的一环,只要印度体现出这种价值,那么美国自然会对其“爱护有加”。所以,印度毫不犹豫的以安全理由拒绝和记黄埔港口在印度的三个港口建立集装箱码头——这与美国国会议员反对该公司在美国扩张的理由十分类似。因此,胡主席这次访问印度对双边关系能有所推动,但两国关系还很难有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