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印度一箭可发几十颗卫星,是不是说明印度火箭技术比中国强
严格来说,在印度发射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发射过如此多的卫星。印度在2016年6月成功发射了一箭20星,自此开启了它惊艳世界的征程,中国用长征六号火箭也创造过一箭20星的纪录,俄罗斯最高纪录为一箭37星。
更多人认为,印度能把104颗卫星同时发射到太空,那么它的火箭技术也应该十分先进。此次承担发射的是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属于四节火箭,有固态及液态燃料系统交互使用,第一节为固态推进火箭有138顿重的燃料,直径为2.8米,其首级火箭推进器是世界最大的推进器之一,它还拥有6枚助推火箭,其中4支在地面就点燃,其他2支则在空中点燃,每支固态辅助推进火箭都有9顿重。
其实,对于航天发射来讲,发射卫星的数量多少并代表核心问题。印度这次发射都是将卫星投放到同一个轨道上,航天业内的专业人士都懂得其难度不大。因此航天技术的高低不是只表现在某一个点上,它代表的是一整套复杂的科学体系。
B. 印度的“一箭十星”有多厉害讨论一下哦。
据新华社新德里1月10日电 印度10日成功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实现载人航天计划迈出重要一步。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红白相间的火箭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升空,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片欢呼。[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声明中说,这枚火箭长44米,上面携带一个550公斤的返回式太空舱、一颗印度自行研制的680公斤的遥感卫星、一颗印度尼西亚的地球观测卫星和一颗阿根廷的小卫星。 这次发射返回式太空舱是为了测试印度所掌握的探测器回收技术,为将来的无人乃至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按照预定计划,太空舱将环绕地球飞行13天到30天,然后重返大气层,最后落在孟加拉湾一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是印度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预计印度明年也将使用类似的火箭发射该国首枚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 从上面这则新闻,我们可以知道几点信息: 1、 印度的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日渐成熟; 2、 印度正在按中国的路子调整自己的航天发展方向,正在尝试掌握卫星(太空舱)回收技术; 3、 印度人仍然没有改掉浮夸的老毛病。[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前面两点很值得我们警醒,不要以为印度人在睡觉,他们无时不刻不想着赶超中国,虽然挫折不断,但是一直在努力。而第三点正是小河水手想要重点说说的。小河水手对印度此次发射返回式“太空舱”还没有评价,因为对于返回式卫星(其实所谓“太空舱”名称好听罢了,就是颗小卫星罢了)而言,成功上天还不能说是成功了,一定要等到卫星再“下来”,落到指定地点并成功回收才能算圆满。如果非要给发射部分定个比例,那么发射只占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整个过程的1/3。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人的欢呼太早了。从官方媒介的报道看,印度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发射成功当成完全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去年底,印度曾经连续两次发射失败,虽然后来炮制了一出“大地”拦截“大地”的情景喜剧,却被大多数国家当作笑料。所以,印度异常迫切地需要一次重大的成功来重振士气,改善名声。那么此次印度适当“夸张”的宣传手法就可以理解了。 小河水手对印度能不能成功回收“太空舱”不做预测。只想谈谈卫星回收技术的几个关键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分析印度有没有这个实力保证回收成功。 大家知道,卫星回收的初始状态是卫星处于近地轨道平稳运行(远地轨道的回收技术更为复杂)。那么想要卫星回归地面,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通过遥控,向卫星注入指令,让卫星返回舱与卫星分离,返回舱在恰当的时候(再入切点)进行姿态调整,也就是常说的卫星调姿。这个动作有两个难点,一是精确计算返回舱再入切点,当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是要掌握小动量火箭技术。太空近地轨道是近似真空,基本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只要给卫星一个很小的推力,卫星姿态就能做出改变。看上去问题简单了不少,其实不然,正因为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只要作用力大一点点,卫星姿态就可能失控。其实,卫星在精确定轨时就会用到小动量火箭技术。但是卫星返回时的要求更苛刻一些,如果想让卫星精确回收,那么就必须使用小动量火箭多次点火,不断调姿,同时在大气层外和进入大气层后都要能精确控制。小动量火箭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国家只有三个,美、俄、中,欧空局的水平还不行,卫星定轨还可以,回收技术还不成熟(欧洲的阿里亚娜火箭世界一流,但不知是出于技术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原因,一直未大力发展卫星回收技术)。印度则是首次尝试卫星回收,能否精确调姿还有待事实证明。 [小贴士:小动量火箭技术的军事用途就是洲际导弹的变轨突防技术,主要技术难点一是火箭多次点火技术,二是精确姿态控制。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就曾经多次变轨,并成功地摆脱美国监测达10分钟以上。印度前次远程导弹发射失败,原因在于主发动机点火失败,并不是真空状态下小动量火箭多次点火失败。] 在精确调姿以后,返回舱就进入再入(大气层)轨道,一切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在返回舱达到地面(海面)之前,主要的风险在于返回舱的隔热性能如何。进入大气层以后,返回舱仍然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在运行,外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同时返回舱也利用空气的阻力自然减速。如果返回舱外表没有一个隔热保护层,那么就会像流星一样烧毁。即使隔热层没有完全失效,只要返回舱内温度过高,就会烧会设备和资料,更不要说坐个宇航员了。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惨痛教训就是因为隔热绝缘泡沫脱落。隔热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隔热材料,自身不烧毁,美国航天飞机用的就是这种;二是通过自身烧毁而达到吸热的目的,我国的神舟飞船用的就是这种。从神五返回舱外表烧的糊糊的,到神六返回舱外表基本完好,可见我国的隔热材料又有进步!印度由于是首次尝试卫星回收,隔热材料未曾经历过实战考验,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在自然减速以后,返回舱接近地面,就要考验制动技术了。仅靠空气阻力自然减速是不能把速度降到合适降落的程度的,那么就需要采取额外的减速制动措施,一般也有两种,一是减速伞,二是制动火箭(或者叫反冲火箭)。如果不是载人的返回舱,那么要求可以放宽些,只用减速伞就可以了,毕竟机器设备比人要耐摔些。呵呵~~印度在发射“太空舱”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模拟溅落回收实验,用的就是减速伞。这个环节倒是小河水手对印度最放心的地方了。但是只用减速伞是有不足之处的,一是方向控制不好,伞容易受风力影响,二是溅落姿态难以控制,返回舱落地后由于惯性会产生翻滚。而采取制动火箭,就可以对溅落姿态进行精确控制。神五落地时,由于减速伞切割装置失灵,风吹动伞把返回舱带翻了,小杨同志在返回舱里不得不锻炼了一下身体。而神六则是不折不扣的“坐着”着陆的,两位宇航员遗憾地失去了一次练滚翻的机会。[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的“太空舱”在太空运行3-4周后,将整体返回(省了一道分离的手续,呵呵~~),经过调姿、减速、溅落等阶段后,直到完整地回收了太空舱,舱内仪器设备完好,才能算是完全成功了!小河水手到时候会泡上一杯茶,等着印度洋传来“大消息”。 http://cache..com/c?word=%D3%A1%B6%C8%2C%B7%B5%BB%D8%3B%B2%D5&url=http%3A//hi%2E%2Ecom/luojian1013/blog/item/feb7d6ea15e4a8d3d539c949%2Ehtml&p=9839c54ad1871dfc57eece2f51&user=
C. 一箭多星可降低科研成本,为何印度的一箭百星却遭到吐槽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自从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了我们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以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国际空间站进行宇宙探索,而近些年有许多国家还把他们的目标伸向火星,其中就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以及法国,包括今天中国。其中我们还开创了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这个技术降低了许多的科研成本以及发射成本。但这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国家,他们就是印度。他们也在使用这样的技术,他们这样的一箭多星技术被吐槽,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最后一点就是有关印度的一个发射技术的操作台等等,基本上是使用其他国家已经被淘汰的发射技术,也正是这样,这才会被国际上的许多盟友嘲讽。
D. 一箭多星 目前的世界纪录是多少
一箭多星 目前的世界纪录是印度保持的一箭104星。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在2017年2月15日发射了一枚携带104枚卫星的火箭,刷新了目前的一箭多星世界纪录。上一轮纪录是俄罗斯在2014年完成一箭37颗卫星,再此前中国和印度曾在一箭20星上的纪录持平。
不过实际上,印度这次的多星记录,除了获取一定的工程经验积累以外,在技术水平本身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其火箭载体依旧是PLSV,而发射的卫星总重量不到1400公斤——其中主卫星730公斤,两颗小卫星19公斤,还有101颗卫星都是5公斤左右一样大的微纳卫星。
E. 印度一箭104星是破世界航天纪录了吗
是的,它打破了俄罗斯在2014年一枚火箭将37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记录。
F. 印度航天技术有多牛
在科学界中,全球范围内能够实现载人飞船的技术可以说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期待和要求加入这强大的工程之中,但是限于自己的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缺乏性,所以想要加入一个航天大国的梦一直是大问题。而印度就是一直想加入该行列的人,印度的航天技术有多牛?
有个问题就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一直在压缩预算,与全球的同行相比较,印度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对于未来的火星任务来说,预算仅只有7800万美元,低于典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和营销成本,可想而知印度在这方面的资本复出可能是不足的,还是令人担忧成功性,如果ISRO的预算预测成立,它的第一次人类太空飞行将消耗大约相当于NASA在单一太空天文台上花费的七分之一,即96亿美元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本,我们是不敢想的,低到吓人,我们也期待印度如何去实现
G. 印度一箭发射104颗卫星,究竟技术多难水平多高
没有难度,一箭104星和一箭4星难度是一样的,真正有难度的是把你每一颗卫星送上不同轨道,甚至一箭两星两轨道难度都超过10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