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高粮食产量,印度的措施有哪些(地理)
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现在印度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印度的绿色革命首先从引进墨西哥的矮株小麦和东南亚的水稻开始,农业科学家们将引进的小麦和水稻杂交,培育成新品种,由于新品种生长期短,产量高,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配合新品种的使用,印度还用化肥代替了传统的粪肥,引进了灌溉技术,推广了机械化生产,绿色革命取得了显着成绩,现在,印度的粮食产量比独立初期翻了几番
㈡ 怎样解决印度粮食产量不足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过去三个市场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1/4强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场。印度也是小麦净出口国。2012/13年度小麦出口甚至超过有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
一般人的印象,一个国家不缺粮才会出口粮食。
但是,饥饿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反而有大把的粮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并不能强制低价收购农民的粮食。那么,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中,印度人为什么也自愿“勒紧裤带”出口粮食呢?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不需要考虑看似比较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我们就看看一国内部的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农民总是卖粮食,市民总是买粮食。那么,有余粮卖的农民是否比需要买粮食的市民吃的更饱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实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营养水平整体上比农民更高。“饥饿”的农民为什么不先喂饱自己呢?
其实,也可以同样问:为什么没有房子的建筑工人反而在给别人盖房子?为什么没有iphone的工人在给别人生产iphone?为什么没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厂为别人生产LV手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人早就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养蚕的人穿不起丝绸,种田的人吃不饱,这其实并非社会不公,而是因为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对于种粮的农民来说,种粮只是谋生的手段。他当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粮食,但是由此拿来卖钱的粮食就变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仅仅是农民众多需求中的一个,还有穿衣、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产效率低下的社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粮食并不足以满足农民全部的需求。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权衡。他可能会为了小孩的上学会减少一些口粮的消费,他也可能会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压缩自己的口粮。然而,在一个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农民可以耕种几百乃至上千亩土地,农民的多样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出售粮食获得满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营养水平为代价。
国际贸易是同样的道理。饥饿的印度成为粮食出口大国这一事实只能说明印度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很低下的阶段。他们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粮食消费为代价来进口他们更为紧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只占GDP的18%。这意味着印度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农业国。
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从粮食的进出口是难以判断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粮食安全水平应该从收入水平去判断。高收入水平才是粮食安全的终极保证。任何形式的粮食危机总是要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总能够通过出价更高来获得食物的优先分配权。
有人可能说,有钱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没错,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但是没有钱就一定买不到粮食。
那么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收入水平?
历史早已证明城市化、工业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个国家农业产值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谓的农业国,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为农业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是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达国家富裕的农民其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非农部门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完全依赖农业收入,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在内部也是处于底层的。
㈢ 印度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行了什么
实行了改进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的绿色革命和饲养奶牛推广棉花种植的白色革命,印度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粮食和农产品的基本自己。
㈣ 印度粮食能自给自足吗
印度粮食自给自足现局势不稳定。
印度有非常广阔肥沃的土地,降水充沛,气候条件非常优越,印度每年最低的降雨量都比中国高,可以一年种三季水稻,是完全可以养活印度所有人。
印度调整了农业生产方式,采取了“绿色农业”这一战略模式。辛格政府及时吸纳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使得印度得以短时期内改变了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
1990年,印度的粮食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可好景不长,随着印度城镇化深入,农民对耕种热情下降,以及印度农业的落后,印度的粮食产量又开始下滑,印度又再次面临粮食危机。
直到现在印度农业技术依旧不发达。印度不像其他农业大国一样,拥有先进的农耕设备。印度的农业发展,全靠“人海战术”。印度落后的农耕方式,即便如今在我国的农村,都很少见到了。
㈤ 97.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举措,被称为“_____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举措,被称为“绿色革命”。
资料:
印度的“绿色革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着成果。粮食总产量从1950年的5 500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95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3倍,小麦增加了近7倍。
在开展“绿色革命”之前,印度粮食根本无法自给,必须从国外进口。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措施包括扩大耕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提供肥料和农药。196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8 936万吨,但仍然不能自给。而这个数字已是印度靠传统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技术所能获取的最高产量。继续沿袭传统耕作方式和种植已退化的传统品种,已无法再提高粮食产量,于是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应运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尤其是对小麦生产进行“绿色革命”的变革,结果粮食总产量一下增加到9 500万吨,1999年已增至1.9亿吨以上。
“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农民现在种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良品种。“绿色革命”还使农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们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单位土地的粮食收获量。
但是,尽管“绿色革命”成果巨大,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到1981年降到0.21公顷,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顷。印度科学家呼吁,要在加速应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长率。
㈥ 印度要解决粮食问题合理的措施
两次绿色革命,第一次引进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第二次,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
㈦ 针对印度粮食生产的现状请你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答案 知道的请说一下,谢谢!
(1)①新德里?⑤恒河?⑥德干高原 ⑦巴基斯坦?(2)②孟买?③加尔各答?④班加罗尔?(3)A小麦? B水稻 试题分析:(1)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首都①新德里,河流⑤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地形区⑥德干高原,邻国⑦巴基斯坦,(2)主要工业中心名称:传统的工业中心②孟买,印度的棉纺织中心;③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软件外包产业发源地④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开发中心,(3)图中A、B所在区域代表着印度粮食的分布地,请写出A、B所代表的的粮食作物的名称:A小麦,主要位于西北中,B水稻,主要位于东北部。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首都新德里。位置:①印度位于东半球、北半球,②位于热带、亚热带,③印度位于亚欧大陆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海,南临印度洋。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气候: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降雨受季风影响,6~9月雨季西南风,风强来早去晚出现水灾;风弱来晚去早出现旱灾。10月至次年5月旱季吹东北风。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绿色革命”;印度的黄麻产量世界第一,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城市。棉花产量世界第二,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还是印度最大的海港。班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硅谷”。泰姬陵世界着名。
㈧ 用2%土地养活17%人口,印度是怎么做到的
无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几个原因,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积大,地型对种植比较有利。我们中国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滩,根本不适合耕种。但是印度就不同了,虽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数地方是平原,可用于种植的耕地面积多。
三是因为印度的传统饮食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电视电影你会发现,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们习惯吃鱼肉。这跟他们印度有吃素的传统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关系。印度因为靠海近,捕鱼业发达,这个花费比养牛花费的代价要少多了,所以他们更少吃牛肉了。因为养牛,就要消耗很多粮食以及粮食有关的食材,而他们少吃牛,那不就变相的节省了粮食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