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没在印度本身有大发展,而在亚洲其他其他地方大发展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发展的这么快,主要是当时印度奴隶社会的阶级思想很严重.社会极不平等.而佛教在当时宣传的教义最主要的就是平等.当时佛陀的弟子中有各个阶层的人,包括国王,臣子,贵主,普通老百姓,甚至路上拾粪的低级种族.就是因为这样,佛教才能在印度广泛传播.
② 建国已经70多年的印度,为啥发展缓慢呢
可能是印度在独立之后选择的发展方向错误,从而导致印度的发展很慢,这估计是最大的原因
③ 印度和巴西,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印度语言不够统一,各邦自治,商品流通时经过各个邦要给这些邦缴税,基础设施,文化程度,思想观念不同,故印度发展不起来。
巴西在过去一百多年一直都在青春期,一直都是新兴市场,永远长不大。
1941年,旅居巴西的奥地利着名作家茨威格写了一本热情洋溢的书,题目叫《巴西:未来之国》。茨威格像赞美自己的情人一样赞美巴西。他写到:“如若有幸看到巴西无尽的繁茂,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将获得持续一生的美丽。”
1941年,多难的欧洲再度风雨如晦、山河破碎。茨威格目睹欧洲文明的沉沦,已是肝肠寸断。巴西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茨威格谈到,在欧洲盛行的是邪恶的种族主义,但在巴西,异族通婚却是整合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巴西几乎从来没有打过仗。巴西的建国和独立,没有经过什么血与火的洗礼,轻盈得如同一片飘然降落的羽毛。
巴西长期以来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王室一开始也不怎么重视巴西,到后来才发现,巴西这颗明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葡萄牙。19世纪初,国力已经衰落的葡萄牙发现自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法国和英国正在打仗,拿破仑给葡萄牙王室发出了最后通牒:到底站到哪边?赶紧给个答案。如果选择法国,那英国马上会报复,强大的英国海军会把葡萄牙的海路封锁得死死的。如果选择英国,拿破仑的铁骑会一路杀过来,里斯本一定会陷落。最后,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选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路: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跑吧。
这一幕历史真是壮观。葡萄牙王室、所有的贵族、政府高官、教士和将军们,带着金银细软,匆匆登船启航,向着巴西方向驶去。葡萄牙?不要了。若昂六世在巴西过得“乐不思葡”。拿破仑兵败之后,若昂六世很不请愿地回到葡萄牙,但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佩德罗王子留在了巴西。佩德罗王子干脆不回葡萄牙了。1822年,他宣告巴西独立,自称巴西皇帝。
1831年,佩德罗一世把皇位禅让给五岁的孩子佩德罗二世,因为佩德罗二世是在巴西出生的,可能更容易被巴西人接纳。佩德罗二世是一位少有的明君,他天性好学,更像是一个被束缚在王位上的学者。他用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在巴西废除了奴隶制。但就在里约热内卢全城欢庆的时候,年迈的佩德罗二世却在米兰的酒店里忍受病痛的折磨。当他疗养结束,计划回国的时候,巴西民族主义者群起反对。年老的国王早已厌倦国事,他没有一丝抵抗的欲望,高贵而冷静地交出了帝国的桂冠。
巴西的经济发展像一个连续剧。欧洲的殖民者刚到巴西之后,在这里找不到任何有剥削价值的东西,他们带回来的不过是几只华丽的鹦鹉。正因为如此,巴西最初才能幸免于欧洲人的蹂躏。17世纪,巴西经济的主角是甘蔗。甘蔗是从佛得角移植过来的,这东西到了巴西,插在地里,没有人管,都能长得又粗又壮。榨汁也不需要什么工具和技巧,就用黑奴,像驴子拉磨一样,就能把最后一滴甘蔗汁榨出来。可是,从甜菜中提取糖分的方法出现之后,巴西的蔗糖业很快就衰落了。
18世纪,巴西发现了金矿。德国经济学家桑巴特甚至说,如果没有巴西的黄金对欧洲经济命脉的强烈刺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就不会迅猛发展。淘金热吸引着大批人口深入巴西内地。当时,美国领土才刚被开发出六分之一,巴西已经勘探了每一块土地。可是,淘金热来得快,去得也快,历史上一度繁荣的黄金城,很快衰败为“黑金镇”。
19世纪巴西经济的主角是咖啡和橡胶。咖啡不能用机器种植,只有在咖啡业,奴隶的价值才会高于机器。在橡胶园里劳作的工人,生存状况甚至比奴隶更为恶劣。可是,由于供给过剩,咖啡价格一落千丈。橡胶本是巴西的土着植物,一个英国青年贿赂海关官员,把七万克种子带回英国,橡胶很快被移植到马来半岛,巴西从此失去了垄断地位。
20世纪,到了工业化的时代,巴西有世界上最丰富优质的铁矿,但她却缺少煤炭。它有广袤的森林,却要进口纸张;棉花原产自巴西,但棉织品却要从英国购买。在巴西的历史上,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如雾如电,“事如春梦了无痕”,到头来不过是梦遗中的快乐。
巴西永远也长不大。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巴西。巴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我们所不能想象、不能承受之轻。
④ 印度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得到快速发展的。
⑤ 为什么说宗教是印度发展的拦路虎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⑥ 为什么说印度无法成为世界大国它都存在着哪些先天不足
印度是东南亚的一个大国,而且在东南亚也可以算的上是个强国,但是也仅仅是地区上的强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印度并不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甚至可以说略微落后。之所以印度发展不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国家的稳定性有先天性的不足。其次就是其军事能力不足,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最后就是其战略基础不足,换句话说,就是其地缘政治环境不好。
最后就是印度的地缘政治环境了,毕竟印度身处东南亚地区。喜欢军事的朋友都调侃这个地区属于东南亚怪物房。因为这个区域有非常强大的国家,也有十分弱小的国家,所以这样一来,印度想要发展就非常难了。
⑦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是不是不符印度国情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第三,佛教在中国决定性的发展阶段--禅宗阶段是佛教的最高阶段,标志着佛教的成熟实际上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以上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⑧ 印度那么多人为何发展乏力
当1498年5月17日印度海岸线上出现达·伽马舰队的那一刻起,印度洋乃至整个印度逐渐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脱离了关系。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通过强大的舰队封锁航线,打击莫卧儿帝国的商船,进行贸易垄断,将手工业品、纺织品和名贵的香料贩往欧洲。很快武力贸易演变为赤裸裸的殖民行为。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盯上了孟加拉,这一繁荣的出口贸易地区。1757年7月孟加拉陷落,英国人扶持傀儡米尔贾法上位,以此为始逐步对全印度进行殖民。到19了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直接或间接掌控了印度所有土地。1857年,在被英国殖民的第100年,印度人民终于不堪忍受,奋起发动了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运动。
“圣雄”甘地
⑨ 佛教在印度为什么没落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疏》等做为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