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老印度的六大正统哲学
婆罗门教哲学婆罗门教源于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8至前7世纪,因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毗瑟拿和湿婆为主神,认为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三个方面;相信轮回业报之说。婆罗门教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学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论、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Ⅱ 印度在哲学方面创立了什么学
印度哲学已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印度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期:
古代时期(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头几个世纪)、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早期,10—12世纪和中世纪晚期,17—18世纪)、近代(包括现代)。
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
Ⅲ 古代印度最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是什么
顺世论是古代印度最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顺世论,意为“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顺世论认为,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构成的。万物的形成皆是四大元素的积聚,而其死亡则是四大元素的离散。顺世论还进一步指出,四种物质元素不断运动着,其聚散是自然发生的,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主宰者。顺世论的观点具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对婆罗门教的神创世说作了彻底的批判。
Ⅳ 古代印度在哲学方面创立了什么学
古代印度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Ⅳ 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三种学说是什么
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但是从整体上看,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有三种学说。它们是: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学说、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学说、无着的大乘瑜珈行派学说。
Ⅵ 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分别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1.数论派
2.胜论派
3.瑜伽派
4.正理派
5.弥漫差派
6.吠檀多派
这六派一般认为是印度的正统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非正统派,比较有影响力的比如说佛教,耆那教等.我国的孙晶教授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具体可以参考孙教授的书目.
Ⅶ 印度的印度教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印度教哲学的核心是宇宙生命崇拜。所谓的三大主神及其配偶和化身,实质上都属于同一种宇宙生命的象征,或者说都属于宇宙一元论的不同侧面的美化表现。因此,虔诚的教徒一般愿望是获得解脱,脱离生死轮回,在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以实现与梵合而为一。
Ⅷ 印度哲学的简介
源于印度次大陆的世界主要传统哲学之一。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学称作“见”,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又称为“探究的学问”。
Ⅸ 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是什么
公元前6世纪,婆罗门教为了应对新兴的耆那教、佛教的攻击,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教义作了许多新的解释,逐渐形成了正统哲学六宗。
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后,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开始陆续产生,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而完善的体系。这六大宗派分别是数论、瑜珈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
数论派
数论哲学的基础是“因中有果论”,认为结果只是原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原因与结果是本质上的相同的,一个是事物的隐蔽状态,一个是事物的显现状态。从因中有果论出发,它提出了一种二元论学说,又称“二十五谛说”。二十五谛说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但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二元论学说是古代数论派的最大特色,但是后期数论由于受到吠檀多思想的影响,逐步改变了它最初二元论的性质而逐渐走向唯心主义一元论体系。
数论派发展了奥义书的轮回解脱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苦分为三种:外部之苦,包括鸟、兽、蚊、虫和毒蛇等所引起的苦;内部之苦,包括生理上的苦(高烧、抽风、痰盛、咳嗽等)和心理上的苦(怒、气、贪、爱、嫉妒、恐惧等);自然之苦,包括寒暑、风雨、雷电和山崩等所导致的苦。数论派对人生痛苦的解释,旨在论证个体生命摆脱轮回转生的必要性。这种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流派影响较大。
瑜珈论派
瑜珈论派的学说主要是论述宗教修行的理论。瑜珈修行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抑制心的作用,使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相结合,最终达到解脱。
在瑜珈实践上,该派提出了“八支行法”。这八种修行方法有: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和三味。瑜珈派的学说和实践不仅对婆罗门教各教派的修行方法,而且对佛教、耆那教和其他宗教的修行方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胜论派
胜论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创始人为迦那陀。主要经典是《胜论经》,此书定型较晚,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胜论的意思是“殊胜”、“区别”和“差异”等,这表明该派研究的重点是世界各种现象的差异和特殊性。胜论哲学的特色在于它的原子论和六句义说,从逻辑上对极微的存在作了较深入的推论。
胜论哲学是印度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唯物论学说,它的极微学说与其他一些非婆罗门思想流派的万物起源说有许多类似之处。
正理论派
正理论派以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主要宗旨,把人的认识分为“确切的认识”和“非确切的认识”两种。“确切的认识”又分为四种:现量(知觉)、比量(推理)、比喻量(类比)和证言。“非确切的认识”,分为疑惑、错误、假设的论证、记忆四种。
正理论对印度哲学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它对逻辑学的研究。它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一个名为“五支论法”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包括正例、反例两种)、合(应用)、结(结论)。“五支论法”是一种很科学的推理方式,它足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式”推理法相媲美。后世一些哲学家常把正理论派的逻辑理论与欧洲的逻辑学进行比较。
弥曼差论派
“弥曼差”有“思维审议”和“审查考究”之意,因此,该派哲学的重点是对吠陀祭祀的方法和意义的“审查考究”。他们把人的认识分为六种:现量(知觉)、比量(推理)、圣言量(证言)、譬喻量(类比)、义准量(推定)、无体量(非存在)。此学说虽然从宗教神学出发,但是承认祭祀时使用的语言背后存在着一种凌驾一切之上的独立原理,从而否定了作为创造主的最高神的存在。可以说,它具有某种无神论的倾向。弥曼差论由于过分强调祭祀在解脱中的作用,所以随着人们对繁琐祭祀的厌恶和反对,该振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少。
吠檀多论派
吠檀多论,以研究奥义书为主要对象,思想渊源也可追溯到奥义书。
吠檀多论继承了奥义书“梵”与“我”的学说,并且以研究最高本体“梵”、个人灵魂“我”和现象世界这三者的关系为基本宗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这三者关系的看法不同,吠檀多论内部又分裂出许多不同的学派。主要的学派有:吠檀多不一不异论、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制限不二论和吠檀多二元论。
吠檀多哲学是以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奥义书》为依据,以“梵我”学说为基础,经过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从一产生,它就受到历代婆罗门统治阶级的重视,一直在思想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8世纪以后,商羯罗对吠檀多哲学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它成为印度教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婆罗门教六派正统哲学中,吠檀多论派对印度思想的影响是最大的,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其学说是印度教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六教派论的学说表现出更明显的思辩特点,反映了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