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锡克帝国的简介
锡克帝国首任君主为兰奇达(Ranjit Singh),他于1801年4月12日加冕。 首都 Gujranwala (1799-1802)
Lahore & Amritsar (1802-1849) 常用语言 官方用语波斯语,口语为旁遮普语 & 印度斯坦语 政制 君主制 Jathedar, Maharaja - 1733-1735 Nawab Kapur Singh - 1762-1783 Sultan ul Quam Baba Jassa Singh Ahluwalia - 1801-1839 Ranjit Singh Ji - 1839.6-1839.10 Kharak Singh - 1839.10-1840.11 Nau Nihal Singh - 1841.1-1843.9 Sher Singh 历史 - Death of General Baba Banda Singh Bahar 1799年 - Second Anglo-Sikh War 1849年 货币 Rupee
㈡ 锡克帝国的介绍
锡克帝国,为南亚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
㈢ 曾经独立建国的锡克人,为何最终没有脱离印度
引子
印度,被称为“神奇”的国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46.3%。
一个多民族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统一,虽说内部矛盾不断,但是却没有出现分裂的现象。甚至就连曾经建国的锡克人,也没有脱离印度,这其中的确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从夫妻制度来看,锡克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度,虽然接受离婚,但并不鼓励!这点和中国类似,具有极高的民主性。而印度部分地区,依旧是一夫多妻,这点的确不为所取。
从服装配饰来看,锡克人的头巾、外表服装也影响着印度礼仪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方式上能看到,印度仪仗队的短剑、帽子等,都与锡克人传统服饰十分相似。而锡克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排在印度各邦前列。
㈣ 克什米尔的前世今生,为何500年来争斗不断
克什米尔在我们印象中就是一个战争不息,特别是近七十多年来来流血不断,当地人提心吊胆生活的地方。但同时克什米尔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不然怎么会有2000多年来,无数君王都对他梦寐以求呢?
1846年3月9日,英国与锡克教国家签订了《拉合尔条约》,其中有一条款,允许古拉布·辛格另外单独与英国签订条约。于是古拉布.辛格与不列颠政府另于1846年3.月16日签订《阿姆利则条约》,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正式归古拉布·辛格所有,而他则付给不列颠政府七百五十万卢比。
从1846年直到印巴分治,克什米尔一直处于多格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这个土邦起初一直拒绝在其朝廷中派驻不列颠公使,但1885年以后终于接受了不列颠驻节公使。英国加强了对这个土邦的控制。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整个南亚次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克什米尔也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多格拉家族与被统治的以穆斯林为主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后来就有了英国殖民者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不仅没有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反而让冲突和仇恨不断地延续。
㈤ 印度北部卡斯米尔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面积17.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86万人,传统首府是斯利那加。该地区南部属于印度管辖,北部属于巴基斯坦管辖,两国均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交界,西面是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与阿富汗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历史悠久,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和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1834年锡克帝国入侵清朝属国拉达克,拉达克向驻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年被击败,之后并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地区。1845年英国击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印巴分治之后,1947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发生克什米尔战争,1949年确立停火线,至此克什米尔南北分裂,分别纳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范围。
历史上“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克什米尔”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俾路支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文化习俗接近于藏族。
㈥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100多名妇女头发被剪掉引发恐慌了吗
近日,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受害妇女抗议“偷发贼”。印控克什米尔地区100多名妇女声称自己的头发被剪掉,引发恐慌。
1834年锡克帝国入侵,拉达克向驻藏大臣求援未果,次年被击败,并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地区。1845年英国击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的邦。印巴分治之后,1947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发生克什米尔战争,1949年确立停火线,至此克什米尔南北分裂,分别纳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范围。
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
㈦ 锡克帝国的政治
1839年,兰吉特辛格驾崩。他死后,锡克帝国马上陷入混乱的局面中。兰吉特辛格的继承人,他的儿子卡拉克辛格不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就被剥夺了权利,后来在监狱中神秘的死亡了。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被毒死的。卡拉克辛格的儿子瑙尼哈尔坎瓦尔辛格在父亲被毒杀后,登上了王位。但是几个月后,他也神秘的死亡了;相传,他是在父亲的葬礼返回途经拉合尔时被高处落下的拱门砸死的。
这时的旁遮普有2大势力在进行权力的角逐。最后印度教派胜出,1841年1月,他们拥立了兰吉特辛格的最年长的私生子舍尔辛格。而失败的锡克教派不得不逃亡英控领地避难,但他们在旁遮普的军队中仍留有一定的影响力。
兰吉特辛格死后,旁遮普的军队数量急剧扩张,从1839年的29000人(192门火炮)到1845年的80000人。其宣布自己为卡尔萨,即锡克民族的化身。 它的潘查亚特制度(委员会)形成了王国内的后备力量,宣布Guru Gobind Singh的理想:锡克国已经复兴,将Sarbatt Khalsa即锡克王作为国家内最高的军事、政治、民事权力。英国观察者将其诽谤为“危险的军事民主”。 旁遮普的英国代理人和访问者将这种控制表述为保持“教徒”对内的权威,但同时永远处在和杜尔巴(宫廷)对立的状态。在一次臭名昭着的叛乱中,锡克士兵发动暴乱,寻找任何一个看起来可能会讲波斯语的人(控制卡尔萨经济的会计使用这种语言),并杀死他们。
舍尔辛格无力支付卡尔萨的支出,尽管他据传在一个奢侈的庭院上挥霍无度。 1843年9月,他被他的表兄弟,Ajit Singh Sindhanwalia,一个卡尔萨官员,谋杀。多格拉人开始向相关人员复仇,同时Jind Kaur,兰吉特辛格最年轻的遗孀,成为了她幼儿,日后的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摄政王。维齐尔Hira Singn在尝试将从皇室金库(Toshkana)的东西偷出首都的时候,被Sham Singh Attariwala的军队杀死,而后Jind Kaur'的兄弟Jawahir Singh 在 1844年12月成为了新的维齐尔。很显然的,他让他的工作陷入了一种很恐怖的状态,他试着对卡尔萨许诺不可能兑现的贿赂。 在1845年9月的一次阅兵,他在Jind Kaur和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面前被杀。
卡尔萨在这个时期依然没有接管整个王国。 尽管Jind Kaur公开宣誓要向杀死她兄弟的兇手复仇,她依然担任摄政王。Lal Singh,据说是她的情人,成文了新的维齐尔;而Tej Singh 成为了军队的指挥官。 锡克历史学家已经强调过这两个人在多格拉内非常有名。原本来自旁遮普以外高等种姓的印度,他们都在1818年转变为锡克教徒(和那时旁遮普大多数锡克人一样)。
㈧ 印度和巴基斯坦相邻的邦
印度和巴基斯坦相邻的邦是克什米尔邦,
克什米尔邦,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面积17.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86万人,传统首府是斯利那加。该地区南部属于印度管辖,北部属于巴基斯坦管辖,两国均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
克什米尔历史悠久,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和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1834年锡克帝国入侵清朝属国拉达克,拉达克向驻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年被击败,之后并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地区。1845年英国击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印巴分治之后,1947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发生克什米尔战争,1949年确立停火线,至此克什米尔南北分裂,分别纳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范围。
㈨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属于今天的印度,主要位于巴基斯坦
一直以来,四大文明古国被认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以为古印度文明是在现在的印度版图地域上。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印度文明”不属于现在的印度,而属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
呾叉始罗古城是原始佛教的圣地,释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为此国首领。据说在前6世纪时,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国之一的犍陀罗国的都城。
在佛经中,呾叉始罗和原始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早年曾经求学于呾叉始罗。大乘佛教形成于这里。护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罗城的总督。从此,在这片与佛结缘的土地上,数不清的僧尼筑起数不清的寺院弘道传法,数不清的信众刻下数不清的佛像顶礼膜拜。
在呾叉始罗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双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经说,阿育王皈依后,大兴佛法,广筑堵波(佛塔)八万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万四千枚,其中一座着名的宝塔就在呾叉始罗。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称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罗众多佛教遗址当中,法王塔是相对保存最完好的。周围残留的数处屋脚,和虬劲的古木几株,映衬着塔身,在旁遮普宝石蓝般的天空下显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此地。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有关呾叉始罗词源的传说谓:“竺刹尸罗,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故以为名。”
唐初玄奘到此时,古城已荒废。百年前的英国殖民地时代,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根据《大唐西域记》,在呾叉始罗进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发现了众多古代艺术品和寺庙遗迹,震惊世界。于是这座古城遗址于19世纪乃被重新发现。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马歇尔和M.惠勒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6.佛教健陀罗艺术起源于巴基斯坦地区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呾叉始罗是北印度地区的古佛国(大正51·884b):“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
《大唐西域记》云大城西北七十余里存有医罗钵呾罗龙王池,池之东南三十余里有无忧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处有月光王舍头之胜地及经部拘摩罗逻多撰诸论之僧伽蓝。城外南山也有无忧王子拘那罗抉目之故地等历史名胜。
我曾经考证指出,所谓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编造的伪历史神话。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希腊化的运动。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发现的独特造型艺术风格——即所谓健陀罗艺术风格,绝非来自蛮荒希腊和欧陆,是原创于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古文明艺术,后来逐渐西传向君士坦丁堡,文艺复兴时代这种造型风格传布到达欧洲。另一个传播方向则是中国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说,所谓希腊风格的健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实际原创起源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古佛国。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艺术珍品多数已经被英国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罗博物馆,陈列出土的一些珍贵文物,使我们仍然得以管窥这个古代伟大的佛教国度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