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四大宗教是哪些
世界的四大宗教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1、佛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Ⅱ 佛教四大佛圣地是…
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不过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为: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迦 蓝毗尼是着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道后,首先来到鹿野苑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 库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 中国也有佛教四大圣地(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 。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五台山 ——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着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峨嵋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着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
Ⅲ 印度四大佛教圣地是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
Ⅳ 请问四种佛教分别是哪几种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属北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主要有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主要有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Ⅳ 世界四大宗教都是什么
世界承认的宗教只有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 、伊斯兰教 、 佛教。
基督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Ⅵ 哪四大佛教
世界四大宗教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中国四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分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等众多宗派。
佛教源于印度,传到中国的时候,分为喇嘛教(藏传佛教)和中国特色的佛教。再由国内佛教宗派之一的天台宗传到日本,分出日莲宗。东南亚的佛教具体不知道是哪个派系。
本人学浅,就上面这些吧,仅供参考。
Ⅶ 四大佛教,是什么创始人是谁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Ⅷ 四大佛教是哪四大佛教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1、山西的五台山:汉唐以来,五台山设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与中国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2、浙江的普陀山: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3、四川的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着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4、安徽的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
(8)印度的四大佛教都是哪些扩展阅读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
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鹫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
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
Ⅸ 佛教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什么
佛教的四大菩萨分别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代表的是智悲行愿。
观音菩萨表慈悲。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普贤菩萨代表行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Ⅹ 佛教四大宗派是哪些
华严宗——贤首国师
禅宗——达摩大师
密教——善无畏大师
唯识宗——玄奘大师
三论宗——吉藏大师
天台宗——智者大师
南山律宗——道宣律师
净土宗——慧远大师
为别简介:
庐山慧远(334~416)
自幼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听道安讲《般若经》,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礼道安出家。二十四岁代师宣讲《涅槃经》,由于义理深奥,遂引用老庄思想,使听讲者晓然于心,自此道安特准他不废俗书。栖止庐山三十馀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文人高士群起皈依,王侯士宦肃然敬仰。桓玄下令沙门应礼敬王者,师着《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论佛法之前沙门与帝王平等。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达摩祖师(?~535)
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南朝时,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虔诚礼请师至金陵。师与武帝对答,语不相契,知弘法机缘尚未成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为壁观婆罗门。九年之后,达摩终于等到相契之人慧可,因此付予衣法和四卷《楞伽经》。传法时,师说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后禅门法脉代代相传,师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天台智者(538~597)
七岁能背诵〈普门品〉,十八岁出家,法号智顗。二十三岁参谒慧思,一日,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豁然开悟。后师至金陵,于瓦官寺弘传禅法。三十八岁,入天台山。后应陈后主之请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隋开皇十一年,师五十四岁,应晋王杨广之请,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师提出五时八教教判,着述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规范,力倡止观相成、教相与观心并行,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之偏颇,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
嘉祥吉藏(549~623)
三、四岁时,随其父谒见真谛大师,真谛为师取名吉藏。七岁时随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即能当众复述各种经论义理。曾为陈朝桂阳王讲述三论奥义,令王佩服至极。三十三岁,住会稽嘉祥寺,专心讲说着书,问道者常千馀人,故后世称师为“嘉祥大师”。曾与当时自称三国论师的僧粲辩论,双方徵问往还四十馀次,师从容引经据典,应对滔滔,最后取胜,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感佩万分,以师礼待之。师终其一生以兴隆三论为宗,世称他为三论宗再兴之祖。
南山道宣(596~667)
十六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第一次听受戒律后,急欲修习禅定,受智首呵责,福德资粮未具,岂可弃律?师虚心受教,用功专精,感得舍利现于宝函之中。后住终南山,研究弘讲四分律。师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七十二岁于净业寺创立戒坛,为后世启建戒坛之法式。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师严持净戒,精通大小乘经律,毕其一生精力,从事律学着作与僧传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并以僧传坚固道念。
玄奘三藏(602~664)
隋大业八年,洛阳度僧,主考官郑善果见师年方十二岁,即发愿远绍如来家业,近光佛教大法,志愿宏伟,特准出家。因慨叹各处教法异说纷纭,尤其诸汉译佛典的义理解释不一,决心亲至西方取经,追源考证梵文原典以解众惑。二十六岁孤身只影,越过雪山,穿过沙漠,沿途瞻礼圣迹、参谒名师,遍习大小乘经论。历经十七年,取经归国,致力译经事业,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并创立唯识宗。因精于经、律、论三藏,人称三藏大师。师集中国最伟大之佛学家、译经家、外交家、地理学家于一身。
善无畏三藏(637~735)
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王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他于平乱之后,让位于兄,决意出家。先到南印度海滨参学,并游历诸国,之后又到中印度那烂陀寺,礼达摩鞠多为师,得受密法灌顶。唐开元四年,师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华严贤首(643~712)
华严宗第三祖。原名法藏,祖先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后,依薄尘剃度,帝敕令京城十大德为师授具足戒,自此参加翻译,从事讲说,着述不断。曾为武后讲华严十玄门之深义,因善举譬喻,武后豁然领解。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馀遍,并仿天台宗教判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师继承杜顺、智俨思想,创立华严宗,虽贵为五帝门师,又受到王公大臣恭敬礼拜,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