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马是胎生还是卵生
卵生。
雄海马的腹部、正前方或侧面长有育子囊。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到育子囊里,雄性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雄海马会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它们发育成形,才把它们释放到海水里。
海马并不是雌雄同体,海马只是雄性孵化。每年的5月-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虽然爸爸不是真的生小孩,但是孵化还是需要爸爸来完成。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
(1)印度尼西亚的海马怎么样扩展阅读
生存状况和贸易
截至到2013年,市面上的海马基本还是是野生的,人工饲养难度高,海马对阳光,温度,饲料的要求非常高。
截至到2013年,还未出现能大规模人工饲养成功的案例。中国各产地相关单位正极力推动海马养殖。 由于是野生资源,人工饲养难度高,再加上海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市场对海马的价值认可逐渐升高。所以,海马的市场价格逐步上扬。以具有销售资格的相关药店2013年价格为参照,每克价格根据品种、单只重量的不同价格在30-50元/每克不等。
海马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只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才能合法收购与销售。如须对海马进行加工处理,须获得国家药准字批文才能生产。
全球大约有105个国家的海域中有海马,其中有69个国家进行海马贸易。海马贸易在亚洲尤甚,仅在2000年,亚洲进行的海马贸易就达70吨,而此前五年的贸易总量才40吨。世界最大的活海马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西。美国和西欧是最大的活海马进口者,以满足当地水族观赏业的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马
Ⅱ 海马的种类有哪些
1.克氏海马HippocampuskelloggiJordan&Snyder--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鱼纲Pisces,幅鳍亚纲Actinopterygii,海龙目Syngnath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
海栖鱼类。海马中以此种体形最大,体长30~33厘米。侧扁,腹部颇凸出。背鳍18~19;臀鳍4;胸鳍18。体环11+39~40。躯干部骨环呈七棱形,尾部骨环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除头部及腹侧棱棘较发达外,体上各棱棘均短钝,呈瘤状。头冠低小,尖端具5个短小棘,略向后方弯曲。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眶后头部长度,约等于眼后缘颈背第一棘长。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微隆起。鼻孔很小,每侧两个,相距甚近,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于吻端;张开时,略呈半圆形。无牙。鳃盖凸出,无放射状嵴纹。鳃孔小,位于头侧之背后方。紧靠于颈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具颊下棘;胸鳍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钝粗强的棘。肛门位于躯干第十一骨环的腹侧下方。体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上各环棱棘均不发达,呈短钝瘤状;唯腹侧棱棘突出,腹下嵴不甚突出。背鳍长,较发达,有18~19鳍条,位于躯干最后2骨环及尾部最前2骨环背方。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略呈扇形,侧位。无腹鳍及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枝。体淡黄褐色,体侧具不甚规则或呈囊纹状的白色斑点及线纹。
2.刺海马HippocampushistrixKaup--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较大,体长20~24厘米。背鳍18;臀鳍4;胸鳍18。体环11+35~36。头冠不高,尖端具4~5细而尖锐的小棘。吻细长,呈管状;吻长大于或等于眶后之头长。体上各骨环接结处及头部的小棘特别发达,仅后部尾环的小棘不甚明显。这是刺海马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征。体为淡黄褐色,背鳍近尖端具一纵列斑点,臀、胸鳍淡色,体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布于我国广东沿海及福建;日本、朝鲜、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非和红海。
3.大海马HippocampuskudaBleeker--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亦较大,体长20~24厘米。背鳍17;臀鳍4;胸鳍16。体环11+35~36。头冠较低,顶端具5个短钝粗棘。吻呈管状,吻长恰等于眶后头长。头部及体环与尾环上的小棘均不甚明显。体呈黑褐色,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黑色斑点且猕散有细小的银白色斑点,背鳍有黑色纵列斑纹,臀、胸鳍淡色。
4.三斑海马HippocampustrimaculatusLeach--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较大,体长10~18厘米;背鲁鳍20~21;臀鳍4;胸鳍17~18。体环11+40~41。头冠短小,顶端具5个短小突棘。吻管较短,不及头长的1/2。体节1、4、7、11骨环,尾节1、5、9、13、17骨环,背方接结呈隆起状嵴,背侧方棘亦较其他种类为大。体黄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状褐色斑纹,体侧背方第1、4、7节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三斑海马与其他种类的明显特征。
分布于我国东海与南海、福建与广东沿海(包括海南岛)均有出产;此外还分布于东非、新加坡及东印度群岛的沿海。
5.小海马HippocampusjaponicumKaup.
体形很小,略侧扁。头部小刺及体环上棱棘发达。体冠较小,有不突出的钝棘。吻短口小。鳃盖突出而光滑,鳃孔小,位于鳃盖后方。体暗褐色,有时可随环境而变化。
Ⅲ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的,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海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母海马透过产卵管将卵产在雄海马腹中之育儿囊(孵卵囊),经2到3周的怀卵期,再由雄海马孵出小海马 。在此期间海马群会向较浅的海域移动,寻找较合适的生产环境,其生存水深约 10-30米之间。普通交配及生产温度约于 26至 29 ℃(亦有些例外)。刚出生的小海马数量可达千只以上,体长约0.6-1厘米左右,其体长与种雄海马体长有密切的关系。幼儿是卵胎生的。
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m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桡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桡足类和端足类。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其在海水中迅速死亡而污染水质。
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至132天。
Ⅳ 怎样的海马好
海马的种类:
1.克氏海马--脊椎动物门,鱼纲,幅鳍亚纲,海龙目,海龙科。海栖鱼类。体形最大
2.刺海马--海龙科,体形较大,体长20~24厘米。分布于我国广东沿海及福建、日本、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非和红海。
3.大海马--海龙科,体形亦较大,体长20~24厘米。
4.三斑海马 --海龙科,体形较大,体长10~18厘米;分布于我海南岛出产;此外还分布于东非、新加坡及东印度群岛的沿海。
5.小海马--体形很小,略侧扁。
Ⅳ 海马和海龙的药用价值有什么不同
海马因为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服用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将海马烘干研成粉末,用纯正的米酒浸泡一个月,每晚临睡前饮一小杯。2.配以当归、北芪、党参、淮山、红枣、杞子等中药和鸡肉炖汤,当作家常滋补品食用。3.每次用一个猪肾,从中间将其剖开,夹住1-2只海马,盛在一个瓷盅中隔水清炖,晚上临睡前食用,因此海马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据介绍,仅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每年销售的海马就达1600万只左右。
海马含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酸、甾体和无机元素。三斑海马含硬脂酸、胆固醇、胆固二醇等。线纹海马和刺海马尚含乙酰胆碱脂酶、胆碱脂酶、蛋白酶。
海龙:别名:杨枝鱼、钱串子
海龙分布于我国沿海,印度尼西亚,非洲东部各海中。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列于介部。今市售品的原动物有刁海龙、拟海龙、及尖海龙等三种。
主产于广东阳江、惠阳、宝安、海丰,辽宁旅大、庄河等地,销全国各地,以浙江、江苏销量最大。此外山东、福建、台湾、澎湖群岛等沿海地带亦有产。
含多种胱氨酸、蛋白质、脂肪酸、甾体及多种无机元素。尖海龙还含有胆甾醇、胆甾烯-4-酮-3(Cholest-4-en-3-one)。
性味功用与海马相同,惟力量较强
Ⅵ 关于侏儒海马有哪些介绍
侏儒海马是国家地理2009年十大新物种之一,是科学家在红海和印度尼西亚的珊瑚礁中发现的,共5种新海马物种。所有这些被打上侏儒标签的海马身长均不足0.025米,是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小脊椎动物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科学家在红海和印度尼西亚的珊瑚礁中发现了5种新海马物种,所有这些被打上侏儒标签的海马身长均不足0.00025米,是已知体型最小脊椎动物之一;其中一只被命名为“瓦里岛侏儒海马”。这些生活隐秘的海马之所以能够被发现,还要感谢水下摄影师和潜水员敏锐的眼睛。
据悉,这些侏儒海马是5年来发现的第一批新海马物种,其中的“瓦里岛海马”以印尼苏拉威西中部一座岛屿的名字命名。除了这座岛屿,人们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瓦里岛海马的踪影。
Ⅶ 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那里海马比较多地中海印度洋具体说说那些国家
海马对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而形成珊瑚礁的生物-珊瑚虫主要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以太平洋中部海区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相对较少。于是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国附近的浅侯赛因瑚礁区生活的海马数量应该比较多,比如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马来群岛等地。
Ⅷ 海马是什么动物
海马属是属于海龙科的一类辐鳍鱼。它是一种小型海洋生物,身长5-15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在希腊神话中,海马被视作为海神的坐骑。
海马种类并不多,大约有三十二种,中国海域有八种。分别产于北纬30度与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水海域。地理范围虽广,但他们只是疏落而狭长地分布于沿岸水域,大多数品种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西太平洋地区出没。
(8)印度尼西亚的海马怎么样扩展阅读:
海马栖息环境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Ⅸ 海马的种类有哪些
海马的种类有哪些?
海马的种类有54种,今天挑出了其中最受欢迎的10种,希望你喜欢他们!
NO.1管海马
分布:日本、印度洋、新加坡、菲律宾、夏威夷群岛、澳洲及非洲东部、台湾、香港以及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
大小:最大长18cm
栖息地:沿海海湾,海港,潟湖,养鱼的围栏和浅水区的海草床
生活习性:身体纤细,侧扁,被骨环包裹,体色多变,从黄色,褐色,黑色,甚至橘红色都有,但通常都是深背景色上带有浅色的斑点和杂乱的图案。常成对或松散的聚成一群在栖息地附近活动,尾部缠绕海草、珊瑚或石块上。
NO.2刺海马
分布:括日本、新加坡、红海、台湾岛以及中国东海
大小:最长达15cm
栖息地:安静水域和浅水区的海湾,潟湖海草床
生活习性:长长的吻,身体上有尖刺状的棘,典型特征是吻上有白色的带状图案,体色多变化,通常为黄色和淡绿色
NO.3条纹海马
分布:中西太平洋的澳洲东北部海域
大小:最长达8cm
栖息地:栖息在20-69米的海草床
生活习性:外表像斑马一样黑白分明,条纹海马的背鳍鳍条共17条,尾环38-39个,骨冠呈锥形。
NO.4膨腹海马
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区的澳洲及新西兰海域
大小:最长达35cm
栖息地:栖息在礁石区,港口和避风的沿海海湾
生活习性:特征是肚子圆鼓,环12至13个,背鳍鳍条27-28枚;胸鳍鳍条15-17枚;无尾鳍,具有突出的圆形眼棘。体灰白色,在头部与躯干上有深色的斑点与污点;尾部有交互的深色与淡色的条纹;雄鱼有的黑色斑块比雌性多。
NO.5虎尾海马
分布:分布于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活动记录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印度(安达曼群岛)海域
大小:体长可达18.7cm
栖息地:栖息在珊瑚礁上
生活习性:最常见的样子是尾巴黄色和黑色交替。这些海马通常成对出现在珊瑚礁,海绵花园,海带或浮动的马尾藻上。
NO.6克式海马
分布:我国分布于北起浙江省披山,南至海南省三亚的东海、南海海域,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海域。
大小:最大长32.5cm
栖息:近海海藻丛或珊瑚礁丛非常繁茂的地带
生活习性:全体均呈淡黄色,体侧具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线状斑点。吻部细长,呈管状。头部及腹侧的棱棘较为发达,躯体上的各棱棘较为短而锐利,呈瘤状突起。
NO.7矛盾海马
分布:东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海域
大小:6.5cm
栖息:栖息在大陆棚
生活习性:全身是黄色奶油色,它覆盖着小棕色斑点,一系列类似小鳍的叶片构成了这条鱼的大部分身体。叶片开始于海马躯干的中线附近,并继续到海马尾巴的末端。
NO.8豆丁海马
分布:从日本南部到印度尼西亚的太平洋西部海域。
大小:最长达2cm。
栖息地:仅见于15米深及更深水域中的海扇群落,常在洋流多的水域活动。
生活习性:目前已发现的豆丁海马体色有红,灰,黄,白,且会随着居住的海扇软角珊瑚颜色变化而变化。它的身上有肉瘤状凸起物,一般都攀附在特殊的扇形珊瑚上。
NO.9彭式豆丁海马
分布:从一度尼西亚北部到西八布亚省的太平洋西部海域
大小:最长达1cm
栖息地:据说仅在水螅上发现过
生活习性:身体小而纤细,有一条可卷曲的尾巴。头部相对较大,约占身体大小的25%, 眼睛很突出。它有一个中等长度的鼻子,身体头部和背部呈黄色至粉红色,细红线也可以从皮肤细丝的起点从其背面延伸,尾巴也有一些红色的条纹。
NO.10丹尼斯豆丁海马
分布:西太平洋区的新喀里多尼亚海域
大小:最长可达1.2cm
栖息地:生活在海底的柳珊瑚中
生活习性:它们有多种形状和颜色,它们凸起的结节形状取决于居住的柳珊瑚的伸缩息肉的样子,光滑的豆丁海马生活在光滑的柳珊瑚上,有结节的豆丁海马生活在凹凸不平的柳珊瑚上。颜色有红色,橙色,褐色,总是和珊瑚的颜色一致。
Ⅹ 海马是动物还是植物
海马属于鱼类,是一种奇异的小型海洋动物,身长五厘米至三十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海马的种类并不多,大约有三十二种,中国有八种。分别产于北纬三十度与南纬三十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水海域。地理范围虽广,但他们只是疏落而狭长地分布于沿岸水域,大多数品种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印支太平洋地区出没。
海马属具有不同于一般鱼类的外形,尾鳍完全退化,脊椎则演化到如猴子尾巴一样,可卷曲来钩住任合突出物体,以固定身体位置。小而几乎透明鱼鳍,可使海马任意上下左右移动,但速度缓慢。通常海马凭借身上体色的伪装及硬化成皮状的皮肤以逃避掠食者。
海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母鱼将卵产在雄鱼腹中之育儿囊,经二到三周的怀卵期,再由公鱼孵出小海马。海马目前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海马被捕捞以制成传统中药使用为主,或供水族馆饲养。加上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大量破坏海草区、红树林及珊瑚礁等海马的天然栖息地,影响尤其深远。
全球大约有一百零五个国家的海域中有海马,其中有六十九个国家进行海马贸易。海马贸易在亚洲尤甚,仅在2000年,亚洲进行的海马贸易就达七十吨,而此前五年的贸易总量才四十吨。世界最大的活海马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西。美国和西欧是最大的活海马进口者,以满足当地水族观赏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