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盘点史上4大外交家,其中三位有灭国之功,但有一位死后尸骨无存吗
汉朝:班超
其实不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只要李鸿章来谈判,其他的人来一概不谈。后世关于李鸿章谈判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有很多,就不过多评价了,反正在李鸿章死了数十年后,他的坟被刨,穿着黄马褂的遗体原本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至尸骨无存。
B. 公理战胜牌坊的铭文附录
克林德牌坊原来的铭文在“保卫和平”坊上已看不见了,当时的铭文究竟是什么内容呢?各种材料的记载均有不同。
在德国档案中保存的一种文本为:“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德国钦使男爵克林德,在此被害殒命,故此碑系中国皇帝所敕建者,以永彰钦使之名,以表皇帝恶恶之意,不特追其既往,且期昭戒来兹。钦此。”
碑的另一面文字为:“恭识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曰被兇手陷害殒命之大德国钦差大臣内大臣克林德敕建神道碑。”(注:《德国外交档案》,编号V174,第23页。)此外,德国档案中还保留了修建克林德碑的设计图案等各种史料。
中国教科书上的版本为:“克林德碑”碑文:“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此版本与西总布胡同展览时刊出的碑文拓片的照片一致,比较可信。
C. 有谁知道在德国的知名华人或者在中国的德国人
关愚谦先生,北京人,1931年生于广州,长于上海,现居于德国汉堡和上海两地。关先生为名将关天培之后。父亲和周恩来同为留法同学。年轻时做过俄文翻译,在外事部门工作,多次有机会见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曾被发配到青海劳动改造五年。文革时利用职便逃亡埃及开罗,最后辗转至德国。1972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当年开始在汉堡大学任教至退休。关先生还同时兼任中国浙江大学教授、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以及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专栏作家,迄今出版着作十多部。曾多次接受媒体专访,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
关夫人Petra Häring-Kuan, 生于 1950, 于1970 在汉堡认识了关先生。之后她放弃了学医的打算转而学习汉学,对中国文学和中医都有深入的研究。今天她和关先生一起在上海和汉堡两地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
他们主要作品:
关愚谦自传《 浪:一个“叛国者”的人生传奇》,德文版Mein Leben unter zwei Himmeln. Eine Lebensgeschichte zwischen Shanghai und Hamburg(Scherz Verlag 2001)
Petra Häring-Kuan,Meine chinesische Familie. Dreißig Jahre Wandel in China (Scherz Verlag 2004),小说Chinesisch für Anfänger (Fischer Verlag 2007)
合着:Eine Gebrauchsanweisung für das Reich der Mitte (Fischer Verlag 2006)
D. 外国使臣有哪些国家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的一次阅兵,吓跪了无数外国使臣
阅兵是向外界展示国家军事实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阅兵震慑外国的势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平。这是一种之分有效的方式,这样的阅兵能够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肌肉,又不至于两国陷入战争的局面。不战而屈人之兵,阅兵会让许多的敌对势力害怕而停止敌对的行为。不只是现代的国家阅兵,阅兵这个传统从古代就有,毕竟一个军队的好坏在和平的时候只能通过阅兵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实战化的阅兵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演练中找到军队的不足之处。
说起我国古代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当指明朝,明成祖朱棣靠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夺得了皇位。但是一个国家的皇帝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得皇位之后,很难得到别人的承认,比如明成祖就曾经灭了方孝孺一家十族。但是朱棣要向天下人展示的是自己的明君形象,朱棣先后灭安南,也就是越南。派遣郑和下西洋,展示国威。又派人编撰《永乐大典》,就是为了塑造自己的明君形象。朱棣在永乐年间造就了一个盛世,永乐盛世。但是朱棣和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一样都是战争狂人,朱元璋主要是因为自己需要兵马打天下。
朱棣主要就是一直守在北平。反正两个人都是不喜欢吃亏的主。但是朱棣同时和中国的传统一样奉行和平共处的决策。这就非常可怕了,一个巨人还不喜欢打架,这就会导致大家十分的喜欢他。永乐十九年,在明朝的京师聚集了27个国家之多的外国使臣。明成祖决定吓唬一下其中有些蠢蠢欲动的国家,于是调集十万的重兵在北京附近开展了一场大阅兵,并且进行了实战演练。
E. 二战中国军官去德国学习的有哪些
何泽慧(钱三强夫人),她提到在德国留学(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当研究生),学核物理蒋纬国在德国留学,并参加了德军(1934年入东吴大学理学院及文学院,1936年赴德学习军事。翌年服役于德国九十八山岳兵团,曾随德军参加德奥合并及出兵捷克苏台德区两次战役。1938年入慕尼黑军校步兵科深造。蒋将自己的长子派往苏联,又把次子派往德国,做足了两手准备)。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07299.shtml 参考
F.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简短,150字左右
1,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2,李商隐少时很爱国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3,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5,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见沙俄军队吞占满洲,败北没有能力的清*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公约的动静后,他悲忿欲绝,当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筹办回国入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本身手指头,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酸楚,鼓动同胞起来战斗,他连着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G. 历史上在中国当过官的外国人有哪些
1. 自1579年(明万历七年)起,西方传教士不断来到中国。到了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全国信教者已达三万八千多人,至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年),信徒几近廿万。
这些传教士学识精博,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取信于中国官民,把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与传教给合起来,既有利于他们的传教事业,也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很多,着名的有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等,其中对东西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者,首推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到中国后,先居澳门。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到广东肇庆,并留居了十五年。这期间,他学习华语,翻译西方数学、地理等书籍,并遵守中国习俗,甚至留发蓄须,一如中国儒者。
3. 其后于公元1601年至北京,向万历进贡方物,并上“陈情表”,表述自己对中华文化之仰慕,以及对天文地理素有研究的情况。自此他定居北京,开始介绍西学、传教及将中国【四书】等经典翻译成西文。公元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病殁于北京,终年58岁,钦赐葬于北京城外。朝廷为其立之墓碑称赞他是“彬彬大雅君子”。
4. 清朝初年,由于欧洲教皇严禁中国教徒尊孔祭祖,而清廷又怀疑外国传教士参与反清之活动,遂决定禁教。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规定除在北京供官职外,其余传教士均逐出中国,并严禁百姓信教。清廷禁教,传教士在华活动因而中断,东西文化交流也随之停止。
中国科技之发展:
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欧洲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各教派为了竞争势力,积极扩张海外教区,中国成为传教士的重要目标。西元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成为近世传教士东来的里程碑。利玛窦以儒生姿态与中国士人交往,大获好感。西方的学术、科技借由这些传教士的引介,渐为中国士大夫所知晓。其中明末徐光启与李之藻因利玛窦而改信天主教,并与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着作。徐光启和利玛窦所译的《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约西元前4世纪)编着的。今天我们所用的数学术语许多是源自此书。李之藻则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
受西方数学的影响,徐光启特别强调“理论”的重要,清楚的看出了传统中国数学的缺失,即传统的数学着作强调难题的解法,而不发展理论,徐光启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强调要以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
晚明科学的复兴
明代的前期与中期,科技研究呈现停滞。但到了晚明,中国学者又有了一番新的作为,最为人所称道的科学着作如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
这本撰于西元1637年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网络全书,附有二百多幅工艺流程插图,生动的反映了在晚明时期极有活力的工匠传统。【天工开物插画】这本书不只是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宋应星更企图以“气”的哲学说明这些工艺技术。
李时珍是一位名医,他有感于当时药学书籍的错误,造成吃错药的现象,而且从宋代以来新药频出,因此李时珍决定编修一本新的药学书。结果这部《本草纲目》共收药物1892种,医方11096则,插图1160幅,成为此后的医学经典。除了医学上的成就外,《本草纲目》也包含生物学的知识,尤其探讨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遗传与相关变异的现象。在约三百年以后当达尔文(C. Darwin)在建立他的演化论时,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找到了生物变异的历史依据。
清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挫
明末以来,中国学者对于西学的态度大体而言是开放的。康熙时期进行历法改革,一些中国官员大肆抨击西洋历法,康熙皇帝深感朝廷的中国官员中竟然无人理解天文数学,故自行发愤图强,研习西方科学,如代数、几何、生物、物理等。并命官员编修《数理精蕴》一书,尝试融合会通中西学术。
此外如王锡阐(1628~1682A.D.)与梅文鼎(1633~1721A.D.)都是融合中西方科学的杰出学者。王锡阐在西方天文学的知识基础上,提出行星绕日的一套理论解释。梅文鼎则会通中西数学,建立此后中国自主发展数学的根基。
雍正皇帝上台后(1723A.D.),禁止基督教的传教活动,教士被下令出境,西学的传入也因此中断。一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才在战船火炮的护送下再次进入中国,这也引发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科技的复杂感情。
西学第二次传入中国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起,中国开始大量翻译西方数学,在这个时期,着名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执笔翻译了一批着作。由于洋务运动的关系,国家也开始制度化的推动西方数学教育,洋式学堂成为数学教育的基地,1862年北京同文馆的设立是一里程碑,1866年增置算学馆,召收学生。1903年清朝颁布“奏定章程”,自初等小学堂(7岁入学,5年毕业)起即有数学课程,大学堂(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分为六门(门相当于现在的系),其中数学为一门。1905年废止科举考试,欲进公职者的捷径是进入西式学堂。民国初年以后,开始实施新学制,数学已成为全体学生必读的科目。自1920年代起,中国的数学家在吸收消化西方数学之后,已能够自主的在此领域上求取表现。
其他如西方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也在十九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如李善兰将牛顿(I. Newton)力学三大定律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徐寿有系统介绍西方化学。李善兰与人合译的《谈天》一书有系统的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天文学,于是一套建立在牛顿力学体系上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在中国扎根。西方医学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教会在开设医院的同时,也都在医院附设学校。1854年美国人嘉约翰(J. G. Karr)夫妇在广州设立博医局,一般认为这是西方医学中国的开端。1865年中国人自己在同文馆中设立医学科。然而,与数学、物理、化学不同,西方医学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医学。民国初年以来,一些激烈的改革者因信仰西方科学,曾主张取缔中医,如民国三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这场中西医的优劣论争,至今余火未熄。
西学东传对中国之影响:
1. 宗教传播:
传教士来华,宣扬基督教义,天主教在中国日渐流行,信�日多。
2. 翻译:
在西学刺激下,中国学者多译西籍,介绍西方科技文化,蔚然成风。
3. 考据学:
西方逻辑学传入,学者以客观态度研究学术,整理古籍,分许真伪,有助清代考据学之兴起。
4. 科学研究:
西方科学传入,以其具富国强兵及改善民生之价值,开关自然科学研究之领域。
图为-由南怀仁制造赤道经纬仪
西方传教士东来的背景:
新航路之发现:
公元1486年,葡萄牙人狄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其后,葡人伽马绕好望角,横渡印度洋而达印度,因而激发欧人东来之兴趣。
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欧洲发生基督教宗教革命,分裂为新旧两派。旧派失去原有西北欧之全部教区,其教士为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纷纷向海外发展,以广传其教,其中以“耶稣会”之传布最力。
思考题:
为甚么明末清初期间天主教未能在中国本土发展? 试加以说明。
明末清初传教士之东来
元代时基督教一度很兴盛,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造成了一次西学东传的高潮,西洋的科学技术,一新国人耳目,为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深远之影响。
赫德
赫德 (Robert Mart,1835—1911) 英国人,生于北爱尔兰。字鹭宾。1853年,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毕业后入英国外交部。1854年奉派来华。初在香港,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署翻译学生,后调任宁波领事馆副翻译。1858年转任广州领事馆副翻译,并充当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三人委员会”的秘书。1859年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曾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1863年9月任上海税务司。同年11月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上任后,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从而控制中国的财政收入,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扩展列强特别是英国的侵略势力。1867年支持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使臣,出使欧美各国。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配合英国公使威妥玛的讹诈活动。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侵略者,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1年支持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8年请假回国,至死始卸任。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是英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着有《“这些从秦国来”:中国论集》。1975年费正清等还编辑出版了《总税务司在北京: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致金登干书简(1868—1907)》。
南怀仁曾在明清两朝先后出任钦天监等官职,主管历法的修订。
H. 中国现在有几个德国的领事馆,分别位于哪里
德国领事馆有3个,位于国内的广州,上海,成都
大使馆在在北京
I. 古代中国出使德国的外交官手持的符是什么
出使德国?这个好像只是近代的事不是古代也没听说除了护照凭证之外要拿什么。。。
好吧,古代中国使节出使他国,要手持“节”“符节”又叫“节杖”,节是一种权力和身份象征,代表国家尊严和使节自己的尊严,也是使命的象征,皇帝交给你一项使命就会给你一道诏书一根节杖,当你完成使命的时候就必须交还节杖。皇帝节杖相当于当时的“尚方宝剑”,节的形状多变,一般是一根棍子顶着一个镶着裘皮毛边的倒碗型造型,也有弯首牧杖造型的杖首挂着一串这种镶毛边的小倒碗。。。西汉苏武出使被匈奴扣留之后就手持节杖放羊,期间手不离杖,等他回来交还节杖的时候上面的浮雕磨平了、毛皮镶边也掉光了,守护了他作为一个使臣的尊严和使命也守护了汉庭、汗皇的至高尊严
J.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西欧德国,见到了什么,让他仰天长叹
李鸿章到了德国,参观了德国的兵工厂,他发现德国的工业非常强大。德国制造武器的水平也让李鸿章很惊讶。德国皇帝还带李鸿章检阅了自己的部队,李鸿章发现德国的军队军纪严明,装备精良。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的太多了,也许这就是工业革命给德国带来的机遇,中国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机。
德国皇帝带着李鸿章检阅德国军队的时候,李鸿章曾经感慨如果中国的军队像德国一样强悍,那么甲午战争中中国也就不会失败,李鸿章非常羡慕德国军队。一场德国之行也让李鸿章深刻地认识到了清朝内政的腐败,他知道他在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中国现状,只能仰天长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