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怎么算的谁知道
我国人均收入=全国国民收入总量/人口总数。
我国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各个基层单位(例如村、工厂、矿山、商店等基层)都要定期向国家提供报表。报表有月报表,季报表,半年报表,全年报表。报表中有多项指标,其中有收入这项指标。各个基层单位向乡提供报表,乡把各村的报表数字汇总后,向县提供报表,县把各乡的数字汇总后,向市提供报表,一级一级向上提供报表,一直上报到国家统计局,形成全国汇总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汇总计算后,向全国发布统计公报。
㈡ 怎么算年均收入和月收入
内容如下:
1、所谓的月收入一般是指职工领取的总工资数除以月数。其他情况,如果是2天的话,算成月份,则为2/30=(1/15)月(按每月为30天计算),所以你要计算这个职工的月收入,将这两天的工资加进工资总额中,这一个月不能算成整月,只能算成十五分之一月,在实际工作中这是可以省略不计的。
2、年均收入一般是指职工在1年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其表明1年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计算年均收入=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社会平均工资通常指某一地区一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这一时期内职工人数后所得的平均工资。通过该时期该范围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与职工平均人数之比而得到。
现在统计局已经不再有职工平均工资统计项目,而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取代。也称为社会平均工资。
统计局一般是通过企业报表中有关的职工工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的,因为中国的统计网络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很多企业没有纳入统计范围,有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虚报工资数据),加上统计数据公布前又会根据政治、经济原因加以修改(美名其为调整),所以社会平均工资的数值与实际情况有时出入很大。
㈢ 中国平均月收入2020
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十分繁重。
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和中间偏下收入群体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未有穷期。

(3)中国是如何统计月收入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论坛上表示,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是4400美元,到2020年翻一番,那么就应该是8800美元。如果中国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七点多的增长,人民币也应该会不断增值。那么就代表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达到12700美元。
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过去这33年的时间里面,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8%,可以讲这是人类经济史上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979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就185美元,比非洲国家平均1/3的水平还低。但是到了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6100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㈣ 中国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按照生产法增加值的计算思路,将各部门增加值加总,获得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加值
=∑[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中间消耗]
=∑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将增加值的各要素收入构成项目总和,求得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部门生产税净额
+∑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部门营业盈余
中国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各地区(省)统计,然后报统计局,进行汇总得出来的.
各地区统计方法是有差别的,特别是水份比较多,所以统计出来的GDP不能准确反映实际. 追问: 那国内生产总值中哪些部分不属于国民收入的范围呢? 回答: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内)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国民收入总值(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收入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收入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收入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李振华 的感言: 谢谢你,你讲得真的很明白清晰,我完全看懂了。
㈤ 中国平均月收入2020官方数据是多少
2020年中国平均月收入如下:
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

介绍: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为1984年以来最低点,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回落至2009年有统计以来的第二低点。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解读该数据表示,在疫情冲击下,平均工资仍然保持增长,反映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此外,影响平均工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理性看待。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针对法人单位统计的,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反映的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因此,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㈥ 中国平均月收入2020官方数据是多少
2020年中国平均月收入如下:
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为1984年以来最低点,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回落至2009年有统计以来的第二低点。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解读该数据表示,在疫情冲击下,平均工资仍然保持增长,反映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此外,影响平均工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理性看待。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针对法人单位统计的,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反映的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因此,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国外一些国家的工资水平也保持不慢的增速。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6.4%,巴西平均工资增长8.1%。
㈦ 人均月工资收入怎么计算
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何区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以前的人均生活费收入有何区别?
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
(以前的)生活费收入:指调查户实际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
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个人所得税
生活费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赡养支出-赠送支出-亲友搭伙费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目前,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农民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入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区别在于:
从指标的含义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而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这个指标是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而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
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产费基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从两者所反映的实际收入的角度看,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因此,在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全面正确地加以分析。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有什么区别?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是统计工作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口径不同:
(1)调查的范围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
(2)反映的内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包括超额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如洗理费等)、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
城市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成几组?贫困户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规定,城市居民家庭按生活费收入的高低共划分为八大组,各组家庭占调查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
最高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高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中等偏上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中等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中等偏下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最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其中:更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5%
居民贫困户是指在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居民户。贫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绝对和相对之分。在这里,贫困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相对贫困,也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上的匮乏,指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物质生活极端困苦。
测算居民贫困户的核心是确定最低生活标准(也称贫困线)。当前,国内外最低生活标准的测算方法很多。国家统计局在结合了我国国情,并对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多种方法的筛选和完善,总结出以下四种主要的测算方法:
(1) 基本需求法:这种方法是针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完全依据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确定消费的商品项目和需求量,并分别按同期的混合平均单价折成货币,加总计算最低生活标准。
(2)比例法:依据相对贫困的概念和居民收入的调查资料,把调查样本中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家庭视为相对贫困层,考察他们的平均消费状况,将消费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予以调整,得出这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额,作为最低生活标准。或直接把他们的收入水平定为贫困线。
(3)恩格尔系数法:以居民维持最低需要的食品支出为依据,除以同期最低收入水平组的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标准。
(4) 数学模型法:利用现有的调查数据,由收入指标与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支出建立一个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推导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此确定贫困标准。
以上四种方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各有所长,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市政府为解决低收入户的困难,制定了社会保障线标准,从1999年7月1日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7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86元/月;失业保险金291-374元/月;从1999年9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400元/月。
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为什么要扣除价格因素?用什么方法扣除?
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职工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分析两者增长状况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报告期与基期进行对比,只能是反映货币收入数量的增长,不能体现收入水平增长的真实情况。这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生活费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国家统计部门所编制的各种价格指数当中,最能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影响程度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都是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报告期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城乡居民收支情况是怎样调查出来的?
目前,在我国对城乡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在进行城乡居民收支状况调查之前,首先要进行经常性记帐户的抽选工作。在调查样本的抽选上,城市和农村均是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城市在一次性调查样本抽选前先将样本的街道、居委会的居民家庭底册即总体单位按无关标识排队,用等距抽样的方式抽选出调查户,然后对抽中户进行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为内容的一次性调查,然后将抽中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标识排队,再用等距抽样方式抽选出经常性记帐户。而农村是采用按收入标识排队,对称等距抽样的方式分阶段抽选出记帐户。
在完成了经常性记帐户的抽选工作后,要取得完整的居民收支调查资料,城市和农村均需经过以下几个相同的步骤:
第一步:布置任务(或称开户)。向记帐户布置记帐任务,一般是以政府的名义召开记帐户和有关领导参加的动员会。阐明意义,要求记帐户记好收、支帐,向政府提供决策所必需的真实可靠的家庭生活状况变化的资料
第二步:试记帐。记帐户在正式记帐之前要进行试记帐。目的是通过辅导和纠正差错,把记帐错误消灭在正式记帐之前。
第三步:访户调查。就是调查员深入调查户实地调查,访户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调查初期尤为重要。它可以了解和帮助记帐户解决记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逐步加深与记帐户的联系,取得进一步的支持配合。
第四步:辅导记帐。调查员具体指导被调查户记帐,这是提高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的环节。针对有些记帐户,特别是农村记帐户中负责记帐的人员,文化程度可能较差等情况,帮助其提高记帐能力,以保证基础资料的可靠性。
第五步:集中记帐。由专职或兼职调查员直接入户收取记帐资料。每月分两次收帐,月中和月底各一次。
第六步:审查帐本。调查员收回记帐资料后要进行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访户查证落实或电话查询。审查记帐资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基本要领主要有:
(1) 就业人口和收入的对应关系。
(2) 记帐分类是否准确无误。
(3) 支出项目中单位、数量、金额及购买来源是否分清。
(4) 进行逻辑关系检查。
(5) 平衡关系检查。
第七步:编写代码。由于各地城乡住户调查报表基本上实现了微机汇总,在上机录入汇总前,应将记帐户记帐的每个项目按规定要求进行编码,以便汇总。
在实施了以上步骤以后,就基本上取得了城市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资料。但是,在进行农村居民收支状况调查时,在经常性调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年末的一次性调查作为补充。因为经常性调查项目较少,不能反映农村居民收支状况的全貌。例如,根据农村的生活特点,经常性性调查资料只能反映农民纯收入中的现金部分,而不能反映农民的实物(指自留粮油等)情况。因此,必须通过年末的一次性调查来补充经常性调查资料,以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支状况。
㈧ 中国人均月收入水平怎样算总收入!
本报讯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月,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998.53元,其中,北京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总收入达到1822.26元,为全国各地区最高,可支配收入为1612.56元,居全国第二。同时,上海人均月总收入比北京少12.42元,屈居全国第二,但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则比北京高出12.96元,位
居全国第一。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国家统计局方面解释,是因为与总收入中存在包括公共基金、社会福利、基础建设资金、再生产积累资金等不可支配收入有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甘肃以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742.66元、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682.88元位列第2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