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中国人造太阳的原理是什么
今年“中国制造”又迎来新的重大突破!中国“人造太阳”装置建后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电!12月4日,中国的核聚变实验迎来新的重大突破,研发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其建造时间约为10年,耗费50亿元美金巨资,最终在四川成都成功完成首次放电!它是我国一个成功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电影钢铁侠里面的人造太阳),也被叫做“人造太阳”。
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赢得新的突破,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现在的所有产业都和电离不开关系,我们的生活起居,平常使用的工具,以及出行如果没有电的供应,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很多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而电脑没有电是不可能运行的,像这样的工作太多太多,乃至于在未来几个世纪店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但点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煤炭,而煤炭是几亿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循环都需要几千万年,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这一次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发电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他和太阳能发电有所不同,人造太阳几乎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反应,100%还原,为以后更大的工程垫下基础。
造太阳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实人们对这一个概念的实际根本不是很了解。简单来说,人造太阳就是一个可以暂时替代太阳,给予世界万物能量的一个东西。但是在实际上,人造太阳的功能实现的范围是很小的,它仅仅可以照耀几个城市的食物和人类而已。所以人造太阳并不能这从根本上解决太阳衰老而导致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它仅仅是暂时的缓解一下而已。
然而我国制造人造太阳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苏联人手中用400万人民币的羽绒、瓷器、中国家具换来了一个1800万卢布的装置。当时这个装置还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因为在那时候,一个卢布相当于3.6美元,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把它全部拆掉,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把它装起来,在这上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在其他国家在这个装置上面都只能做几秒钟高温的情况下,我们最多能做到60秒钟一千万度,因此成为了全国的十大新闻。
㈡ 中国人造太阳正式诞生,不过这个“太阳”到底有什么用
ITER主要目的在于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核聚变过程,因此其核心装置“托卡马克”被称为“人造太阳”。
ITER是当前世界规模最大、耗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ITER是当前世界规模最大、耗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
根据协议,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共同资助ITER项目,其中欧盟承担约45%,其他6方各承担约9%,资助包括资金和实物两个部分。
(2)中国人造太阳什么时候上市扩展阅读
28日的安装启动仪式标志着ITER进入安装阶段,由此前接收成员国部件等前期筹备工作正式转换到组装工作。到2024年年底,ITER施工方将按照工作进度表接收和安装托克马克装置的各主要大型部件及辅助设施。
完成主要部件安装后,计划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底开始进行冷测试调试工作,并在2025年12月实现第一束等离子体,这将标志着ITER由安装阶段转入运行阶段。
㈢ 新一代人造太阳是什么时候问世的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
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㈣ 中国将启动“人造太阳”核聚变反应堆,无限能源要来临了吗
目前人类在地球上面已经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人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主导地球的生物,可以掌握着地球大部分的事物,虽然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们在发展过程当中肯定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人类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肯定离不开地球资源。
现在中国的人造太阳已经是全球最新一代,能够把核聚变转换成地球上可利用的能源的仪器,目前中国制造出来的人造太阳,肯定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一座里程碑。据了解,中国制造的人造太阳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和控制方式,把等离子的温度不断加热超过了2亿摄氏度,由于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核裂变要多,而且更容易形成少的放射核废料,这被很多人认为在未来是极有可能代替清洁能源,而我们国内的人造太阳可以更高效更稳定的控制核反应堆。
㈤ 中国人造太阳的成功时间~~
现在尚未完全成功。核聚变控制环的技术还不成熟,尽管走在最前面的中国在2007年3月1日宣布核聚变控制装置EAST(内部代号“人造太阳”)试验成功,但是还不能装填真正的核聚变反应堆,离真正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可控热核聚变还有很长的距离。
㈥ 中国人造太阳
还在安徽的实验室
〖聚焦创新〗中国“人造太阳”即将放电
--------------------------------------------------------------------------------
2006-8-24 9:05:10 中国工业报
8月中旬,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将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进行首次正式放电实验。记者了解到,这次放电实验,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实验一旦成功,意味着安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此类核聚变实验装置并能实际运行的地方。
如何解决能源危机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节能技术,力图掌握能源命脉,维护国家安全。但是人类目前可利用的能源资源非常有限,主要能源将在未来几十年至100多年的时间内枯竭。据日本权威机构专家测算,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资源的储量为10195亿桶,可供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人类开采240年;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同时传统能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的增加可引起气候变化等。而世界上已有的核电站,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的电站,主要原料铀的储量仅够维持数百年之用,况且核电站有着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核燃料埋藏处理等重要隐患。
无奈,科学家将最终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了受控核聚变的实现和推广身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钟学儒高速记者,其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核聚变能源使用的氘、氚可从海水中提取,也不产生室温气体及高放射性核废料,可以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一种无限、清洁和安全的能源。据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全完的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释放的能量。
其实,人来早已实现了氘氚核聚变--氢弹爆炸,但那种不可控制的瞬间能量释放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驯服核能使核聚变在人为控制下发电,是件异常艰难的事,国际间联合攻关势在必行。
钟学儒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准备和酝酿,今年5月,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7方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正式启动。该计划前期投资约50亿美元,计划用8~10年的时间完成,预计最终总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欧盟承担50%的费用,其余6方分别承担10%,超出预计总花费10%的费用将用于支付建设过程中由于物价等因素造成的预算超支。此外,参与各方完全平等地享有项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据悉,这是国际空间站之后,国际间最庞大的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中国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告诉记者,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核聚变研究主要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来进行。
20世纪80年代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就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为我国在国际核聚变研究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该院又建成了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达到国际上同类型、同规模装置的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核聚变界的关注和肯定。2002年,该院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万元熙透露,科学院等离子所于1994年底建成中国的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U-7U后被命名为EAST,从2003年开始,EAST开始进入总装。据介绍,该所耗资1.65亿元人民币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研究计划为,建成一个以具有非圆小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为核心的核聚变实验系统,并在其上实现近堆芯高参数,长脉冲和稳态运行。
万元熙认为,我国进行的与未来聚变堆相关的工程和物理问题的探索性实验研究,将为未来稳态、安全、高效先进聚变堆的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做出重要贡献,从而使中国在开发清洁而又无限的核聚变能的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更大贡献。他说,成功设计和建造EAST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参加ITER的重要基础,同时EAST的成功建造和运行将为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下一步计划奠定坚实的物理、工程技术和人才队伍基础。
不过,跟踪国际聚变能科技动态40余年时间的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严建成坦承:“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装置,已经在秒量级(几秒钟之内)下达到了亿度温度。中国和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还有差距。”
严建成透露,中国将在ITER装置建设期间,提供总造价10%、也就是40多亿元人民币的核部件,并承担了两大核心技术的攻关任务:中子屏蔽技术、超导技术。前者是聚变反应中避免污染环境的关键技术,后者则将提供反应所需的强磁场。“预计本世纪中叶,聚变核电站就将步入商用阶段。我国三大动力等转北制造巨头有着开发新产业的良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造太阳"下月放电 如获成功将成世界之最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
合肥消息 8月15日前后,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将在合肥科学岛上进行首次等离子体放电实验。这意味着这一装置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
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这台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在未来的核聚变电站中,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输出转换装置供人类使用。据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释放的热能。
首次放电实验,已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而放电过程是否具有危险性更为世人所牵挂。据参与这一工作的科研人员解释,核聚变实验装置只有在放电的时候才会产生中子辐射,一旦实验结束就没有了辐射,而产生的中子辐射不会影响到大厅之外。整个核聚变实验大厅是全封闭式构造,四周墙壁的厚度达到1.5米,屋顶的厚度为1米,内部全部为钢筋捆扎,表面用水泥浇筑而成,“是非常安全的”。
目前,这一核聚变实验装置真空室内的二次总装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一旦成功,将意味着合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此类核聚变实验装置并能实际运行的地方。
据《新安晚报》
参考资料:http://www.mei.net.cn/page/news/news.asp?CD=176053
㈦ 2020年什么时候,中国做出人造太阳请各位答复谢谢
啊咧,人工可控核聚变永远号称将在下一个50年实现,在座的各位,包括在实验室里的那些位,谁也不可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科技上的事谁能说的清咧,不过基本上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2020没戏,如果非要一个日子那就是2020.12.32,没错只要到了这一天,铁定成!!
㈧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放电,这个“太阳”怎么造出来的
今年“中国制造”又迎来新的重大突破!中国“人造太阳”装置建后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电!12月4日,中国的核聚变实验迎来新的重大突破,研发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其建造时间约为10年,耗费50亿元美金巨资,最终在四川成都成功完成首次放电!它是我国一个成功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电影钢铁侠里面的人造太阳),也被叫做“人造太阳”。
然而我国制造人造太阳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苏联人手中用400万人民币的羽绒、瓷器、中国家具换来了一个1800万卢布的装置。当时这个装置还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因为在那时候,一个卢布相当于3.6美元,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把它全部拆掉,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把它装起来,在这上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在其他国家在这个装置上面都只能做几秒钟高温的情况下,我们最多能做到60秒钟一千万度,因此成为了全国的十大新闻。
后来,我国又积极和国际进行科研合作,自家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成功让我国的人造太阳放电!
㈨ 中国人造太阳升级改造预计什么时候完成
东方超环(EAST),俗称“人造太阳”,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东方超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将于2021年5月完成此次升级改造。
2010年12月24日,东方超环2010年度实验结束,已获得1兆安等离子体电流、100秒1500万度偏滤器长脉冲等离子体、大于30倍能量约束时间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3兆瓦离子回旋加热等多项重要实验成果,大大推进了“东方超环”实现其总体科学目标的进程;实验中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使“东方超环”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平台。
(9)中国人造太阳什么时候上市扩展阅读
东方超环升级技术难度高:
据报道,EAST去年7月份开始改造升级,在尖端材料、关键部件、主要子系统等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提升。
新华网援引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主任吴杰峰的话说,“装置升级的技术难度高,工作量大!”
吴杰锋表示,“人造太阳”非常复杂,要让上亿摄氏度高温与零下269摄氏度低温1米内共存,上万个零部件,有一点点瑕疵,未来实验可能就会失败。
改造完成之后,EAST将挑战新的目标,意图实现1亿温度下、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新纪录,力争将世界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
㈩ 中国人造太阳哪一年发射升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