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老外如何评价中国对联

老外如何评价中国对联

发布时间:2022-05-14 19:30:34

1. 一幅精彩对联赏析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亮
掌勺老翁 碗碗周瑜周公瑾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评说对联。在说这对联之前呢,我还是想跟大家介绍介绍这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呢,始于我国秦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呢,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对联呢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凡能看见的,想到的,那是张口就来。对联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古时候,凡是文人志士,聚在一起就会喝点酒,高谈阔论,然后心情好呢,就会吟诗作对,所以说在古代,一个人对对联功夫的深浅,往往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当然在文学创作方面,许多大文豪在自己的诗歌中也运用了对联的形式,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属于正对,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便属于反对,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典型的流水对,由此可见,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这精神文明仿佛渐渐淡忘,没有哪些人会在高兴之余与有人吟诗作对,就算有,恐怕也会被人误解成为疯子,而在国外,很多老外却是对中国的对联艺术相当有研究,记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以为来自英国的外国朋友,参加中国的一起综艺节目,在节目中展示的才艺便是对对子,满场的中国观众那是没有人能接招,就连专家评委也自叹不如。这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悲哀啊,所以我在这里要呼吁在做的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特别是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当你打开电脑时请不要沉迷网络游戏,多看看,有关方面的信息,这是一个中国青年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今天我就是抛砖引玉,希望后面的同学能更精彩。

话不多说,请大家看我今天选的这幅对联,边看边听我介绍,这副对联呢相传是清朝时期,着名的大学士纪晓岚的夫人所创,因为在纪晓岚毕生酷爱对对子,自称是“世上未有不可对之对”,于是有一天晚上,他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赏月,只见明月当空,月光皎洁,这时候呢,纪晓岚的夫人望着这良辰美景,便出了此对。纪晓岚一听便犯了难,自己是吹了牛的,现在怎么也得对上来啊,就在这焦急的时刻啊,纪晓岚的妹妹灵机一动,便对了一副下联,算是为哥哥解围,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来啊,这幅下联对的并不工整,周瑜,子,公瑾。诸葛亮,字,孔明,可下联却还把姓和字连用,确实有欠妥当。所以后来纪晓岚是日思夜想,可就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直到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夫人就后悔啊,哭着对纪晓岚说“既知此,即早不为君之所操而”就是说,早知道这样,就不出这对子让夫君你为难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纪晓岚最后是带着这个遗恨,郁郁而终……好,那同学们,我们知道啊,一副好的对联,它能够经久不衰,主要是看它结构形式的突出,和所表带某种情感的手法的独特,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下这幅纪大学士都难对出的对子到底有什么奇特呢。

首先,光看整个对子,一目了然,讲的是月光照在纱窗上,每一个孔的轮廓的变得清晰,每一个阁楼都被照亮。这一看便知道是写景的,这有什么难对的呢?再让我们细细看来

1,诸葛亮,字孔明。因此,此联的后三字必须是复姓人名,而且与孔明相对的位置为必须同一人的字或者号。因此,此联的最大难处首先必须找一个复姓并且有字或号的人名。而现代即使是复姓,也不取字。所以得从前人的名字中找。

2,首字的明与孔明的明同字,明与亮同义。

3,纱与葛同为丝,按束数的不同区别之。纱窗有孔,月照后个个“孔”明。纱与葛可通称,因此诸葛又是诸纱的意思。所以,不仅孔字要扣纱窗,而葛字也必须扣纱字。诸为数词,也就是个个的意思。而大部人都不知道诸葛两字中蕴藏的天机。

再来一个!
上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下联: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赏析:这一副对联的来源于一个故事。中国明代的时候,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廷都流行做对子。特别是对于那些文人雅士来说,正是彰显才华的好时机。那时候,一位平民百姓家里出了一个九岁神童,做对子特别厉害,就连当地的秀才也自叹不如。每逢年过节,或哪家有大事都请这位神童来做对子。

这神童的威名是越传越大,竟传到了紫禁城里去了。在朝廷有一位宰相,听说了这事就派人把神童请到了自己家里来,想亲自看看这神童究竟有多厉害。神童来了后,宰相就命令他的书童去添纸磨砚。书童磨砚的时候,宰相注意到书童的袖子上被蘸了墨汁,一团黑。这时宰相灵光一闪,就做出了上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神童一听,呀,这上联出得真好,可是该怎么对呢?神童也急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无聊的这看看,那玩玩。见炉子的火没了,就叫一个叫梅香丫环去添煤,这梅香也粗心,不知道哪个小孩往煤里扔了个炮竹,煤一倒进去,嘣的炸开了,炸得梅香一脸的煤黑。这一下全府上下的人都笑了。神童一个灵感,缓缓道出了下联:“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丞相一听,拍手称好。也赶紧臭骂了梅香一顿,为什么偏偏是她添煤。

此联人物对人物,名词对名词,动作对动作,对仗极为工整,而且也十分讲究平仄起伏,可谓绝对。对子都出自于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仔细观察,用心观察。“绝对”就在其中。

2. 外国人贴对联吗

外国人不贴对联,贴对联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贴对联,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门神,中国民间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萘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萘、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3. 外国人想了解对联 (很急!)

上联:细雨肩头滴
仄仄平平仄
下联:青云足下生
平平仄仄平

以这联为例子吧,上联:细雨肩头滴;下联:青云足下生;上下联各五个字,这就是字数相等。再看上下联的字词意思,细雨/青云;也就是细雨对青云,肩头/足下,也是如此,还有滴/生。这就是所谓的“对”,也就是字词相对,可以理解成对偶、相对、对称;再看词性,按汉语的分类,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就清楚了;(句法一直)或许是句法一致吧,说实话什么叫“句法”我也不清楚,似乎第一次见到,说实话对联属于古典文学范畴,如果刻意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来套,恐怕很难解释清楚的;至于平仄协调,我把这联的平仄已经给你标出来,你自己体会一下吧(滴;古韵为仄音),也就是平仄相对是基本规律;所谓的意义相似,其实说的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应该相反或相近,比较忌讳的是上下联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没有任何关联,没有关联就不能称之为“联”(当然,无情对除外),这一联的主题表现的就是一种向上的意境和积极的心态,这就是合成整体的对联;就对联来说,除特殊格式,基本上韵脚(上下联最后的字词)是上联仄,下联平。

4. 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雅是俗,总能激起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国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国文化气息浓厚得地方,经常能够看到外国游客的身影。在京剧剧场,很多外国人像本地人一样,围着四方桌悠闲地泡杯龙井,合着鼓点轻轻地敲着桌沿,看到精彩之处时不时地叫声好。
“我知道中国有京剧、昆曲,甚至知道粤剧、河北梆子,还有脸上的油彩可以变来变去的川剧。”,称“中国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绝的说,“还喜欢中国的五粮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还棒,我要带他回爱尔兰给我的老父亲尝尝。”
张艺谋的一部《千里走单骑》让我们看到了外国人多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感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并着书成册,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它同时也是外国人和中国沟通的桥梁。”在中国大学任教多年的美国人巴赛尔对中国文化如数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诗意;韩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国人认识世界普遍的观点。”闲暇的休息时巴赛尔也学会了众人的消遣方式:闲适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尔又走进道旁的茶馆,细细品一口盖碗茶。

早在1911年,美国威士康星大学就有一位名为King的农业学家,来到中国调查中国人的饮食文化,King着有一本《五十个世纪的农民》。他是从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中国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介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他亲切的称这种文化为“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而“五谷”之说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6�1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我们在宜宾五粮液酒厂找到了答案,五粮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也称红粮,所以有说红粮、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食又有五谷杂粮做为底蕴,而五粮液取之于五谷,注重酒文化的浓香、甘醇、色泽,讲究酒文化内在的品质,注重饮用后的绵长回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不谋而合。

5. 外国人写的对联知多少

外国人想了解对联 )
Hi,有没有人能帮我了解一些对联.我是外国人,对我来说很难.我要分析这些对联用对联的规则:字数相等,字词相对,词性相同,句法一直,平仄协调,意义相似,合成整体,
要有一定的关连而又不至重复:
1.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2.细雨肩头滴
青云足下生
谁谓犬能欺得虎
焉知鱼不化为龙
3.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桥,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你猜谁,我最爱阿乔
有米便为粮,无米仍读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了,子不敬老娘
4.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5.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6.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丈量地面,地长丈短,短量长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7.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8.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司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麻烦你们...
我最需要的是句法 (例:主语+..)和对联的意思(上句跟下句的关)

6. 怎么向外国人解释对联 请用英语表达 谢谢

在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习惯用对联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people used to paste a pair of couplets at the door panels expressing good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Couplets -- two lines of words highlighting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black characters on red paper. People used to paste a pair of couplets at the door panels expressing good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 marriage activities. The content of the couplets varies from house owners'wishes for a bright future or a good luck.

7. 中国对联在国外受欢迎吗

除了在孔子学院,又有几个外国人能听懂汉语,看懂汉字呢,更何况对联这种高难度的,你想多了

8. 外国人对中国对联的看法

对联,仅仅是中国才有,很多外国人根本就没见过,怎么会有什么看法?连许多的国人都难以理解对联的深刻文学含义,连是否“对仗”、“押韵”、“工整”等都还搞不清楚,若要问外国人?那没有任何意义的。

9.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逐渐显现。中国春联翻译成外文,非常受外国人欢迎。你觉得春联走红好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拥有许多令人陶醉的人文风俗。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之所以能留传至今,是因为它拥有许多国家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而春节时贴春联更是我国独有的民俗,它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而我国第一副春联是出现在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可以看出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我国特有的民俗——春联,真是让人陶醉啊

10. 向外国介绍中国对联的文化说明文600

有关中国对联文化的资料如下,请你参考:
一、简介: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二、历史渊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三,分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6]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着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阅读全文

与老外如何评价中国对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订单包括什么 浏览:348
怎么才能办中国绿卡 浏览:249
意大利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浏览:797
印度一共拿了多少奥运金牌 浏览:988
意大利有哪些货运港口 浏览:186
伊朗收到人民币怎么花出去呢 浏览:556
印度电子旅游签证怎么办 浏览:927
意大利西塞什么时候加盟 浏览:624
留学生返回英国怎么隔离 浏览:410
越南有什么好玩的游玩 浏览:616
伊朗捕鱼多少钱 浏览:44
中国的中字大写怎么写 浏览:241
印度的那个了文件是什么 浏览:331
越南买华为手机怎么样 浏览:774
中国哪个地名没人敢说 浏览:213
印尼路由器怎么设置 浏览:250
印度三哥怎么救火视频 浏览:632
印度产什么牌子奶粉 浏览:468
东京到英国要飞多久 浏览:712
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是什么时候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