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的蟒蛇有多少种类
蛇类动物是动物界中的一个大家族,也是爬行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类。目前已发现世界上约有蛇类近3000种。
我国蛇类资源比较丰富,也是产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区,长江以北蛇较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约有蛇219种,其中毒蛇类约有50多种,包括16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产剧毒蛇10多种,其余为无毒蛇。从总体来看,还是以无毒蛇种类居多。
‘贰’ 蛇都分什么种类
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中最迟出现的类群。蛇的外形细长,身体具体由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组成,无四肢;周身被鳞;头部形状各异,鼻孔位于吻侧,但终生海栖的海蛇科种类则居于吻背;尾部会明显地短于头体长。蛇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药用价值。
在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都会有蛇的分布,喜暖的蛇绝大部份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而温带和寒带地区,蛇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The Reptile Database》中记载着全世界有蛇3425种,中国有241种。据赵尔宓《中国蛇类》记载,中国有205种蛇类,而且蛇类新种和新记录不断增多。在中国,蛇类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优势的特点,是全球最为丰富的蛇类资源国家之一。新中国以来,一直都很重视蛇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管理。
蛇可归纳为3亚目,即盲蛇亚目、原蛇亚目、新蛇亚目,下属有18科,380余属。
盲蛇亚目是最原始的蛇类,多具后肢带,全身均匀覆盖覆瓦状圆鳞,无腹鳞分化,眼隐于眼鳞之下。这种蛇分布于世界上各个温暖地区,身体粗细一致,头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营穴居生活,食物多为蚯蚓、白蚁等各种地下无脊椎动物。原蛇亚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有后肢带残余,下面有九科。新蛇亚目是一种进步的蛇类,肢带已经完全消失,其中一些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是高效率的捕食者。包含了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均能见到。下面有6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穴蝰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蛇科。
‘叁’ 蟒蛇的品种有哪些
球蟒 血蟒 缅甸蟒 黄金蟒 网纹蟒 杜氏蚺 红尾蚺 玫瑰蟒 绿树蟒 绿水蟒 紫晶蟒 白吻蟒 彩虹蟒 橡皮蟒 环纹蟒 地毯蟒 棕沙蟒 斑点沙蟒 粗鳞沙蟒 非洲沙蟒
翡翠树蚺 非洲石蟒 太平洋树蟒 所罗门树蟒 亚马逊树蟒 澳洲钻石蟒 澳洲迷彩蟒
哥伦比亚彩虹蟒 翠青蛇 玉米蛇 花浪蛇 青鞭蛇 过山刀 领纹蛇 赤链这些都属于蟒蛇类,图片上传不了,抱歉!
‘肆’ 蛇在中国有多少种
蛇在中国有216种。
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最长达5米多。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
而南美洲的水蟒则更大,体重200公斤左右。有记录最大的蟒蛇是印度尼西亚捕获的网纹蟒,长14.85米,重447公斤,取名为“桂花”。世界上陆生蛇中最毒的蛇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
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误以为海岸太攀蛇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较细鳞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现已更名莽山原矛头蝮,仅存几百条,堪称一代“国宝”。
其实在我国还有很多比莽山烙铁头还珍稀的蛇。不过现在价值并没有新闻那么夸张,野生的一万都可以买几条了,但价值和稀有不挂钩。
(4)中国蟒蛇品种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最大的十种蛇
1、尖吻蝮
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着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尖吻蝮也是我国第三大的毒蛇。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2、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中文俗名黄花松、乌虫。游蛇科,锦蛇属。全长1.5m -1.9m,体重0.5-1.5千克。随产地不同颜色差异较大。湖南浙江的颜色较浅;北京的颜色鲜艳,花纹明显;
东北的颜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动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内。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棕黑锦蛇主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新宾和清原)、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浙江、西伯利亚、朝鲜、北京、日本。
3、赤峰锦蛇
赤峰锦蛇是游蛇科,全长2m左右。背面黄褐色或棕色,腹面灰白色,没有黑斑或有不明显的黑斑。主要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林边、田园、水域附近,亦可进入人住宅。属无毒蛇。
赤峰锦蛇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赤峰锦蛇在我国分布远较棕黑锦蛇广;为辽宁广布种,但数量上不多.
4、鼠标蛇
鼠标蛇(学名:Ptyas mucosus),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
鼠标蛇是中国所产无毒蛇中的较大者,成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达2000mm左右。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其它分布于: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
5、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黑眉锦蛇是我国最常见的蛇之一,黑眉锦蛇中国分布:各个省(区)。其它国家分布:朝鲜、越南、马来半岛北半部,老挝、缅甸、印度(大吉岭,阿萨姆)、日本。
6、乌梢蛇
乌梢蛇 ,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蛇。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乌梢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乌梢蛇别名乌蛇、青蛇、一溜黑、黑花蛇、乌风蛇、乌风梢、乌风鞭、风梢等。成蛇体长一般在1.6米左右,较大者可达2米以上。
乌梢蛇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区)、广东、广西(上林县、灵山县地区居多),国外未见报道。
7、王锦蛇
王锦蛇是我国最常见的大型无毒蛇,在我国除了蟒蛇以外最大的无毒蛇,其他中文俗名:臭王蛇、黄喉蛇、黄颌蛇、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
棱鳞锦蛇(福建)、菜蛇、王字头(贵州)、菜花蛇(湖南、湖北)、松花蛇(贵州、四川)、臭青公母(台湾)、菜花蛇(江苏,浙江,江西,四川)、臭黄颔。
王锦蛇是一种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且无毒,遇到同类会相互残杀。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南部(以前分布较多,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因素等,现在较为少见),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8、莽山洛铁头
莽山烙铁头的重量是烙铁头蛇的十倍以上,由于体形巨大毒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大,一旦被咬,它的蛇毒会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迅速发作,如不及时处理,死神一定会如约而至。
成年蛇体长至少2米以上,重在3千克以上,已捕获的最重者达17.75千克,超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最重毒蛇的15.44千克。
莽山烙铁头也称为莽山原矛头蝮,全长可达2m,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9、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806(3,276+53)mm、中国之外5,580mm,比无毒蛇网锦蛇要大的多。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
10、缅甸蟒
缅甸蟒也有人称为缅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双带蚺,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亚洲岩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它是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品种,多居于热带雨林里。
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较容易接触到它们,有时也会出没于树木上。缅甸蟒以体型巨大着称,在亚洲缅甸蟒是第二大蛇,仅次于网纹蟒,缅甸蟒身长可达6米,体重可达90公斤。
缅甸蟒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北部;我国见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贵州、湖南,等地。是中国最大的蛇,没有之一。
‘伍’ 在中国常见的蛇有那些
一、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多分布于东北长白山一带。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是一种小型毒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二、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三、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多于阴雨天活动,晴天的傍晚亦可见到,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蜥蜴、鸟和小哺乳类等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
四、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台湾等岛屿。黑眉锦蛇的主要特征是头体背面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具一条黑色眉状纹。
五、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
‘陆’ 中国蟒蛇的种类和分部
只有分布于新疆等沙漠地区的东方沙蟒(Eryx tataricus)、红沙蟒(Eryx miliaris)和云南、广西等地的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
东方沙蟒,为蟒科沙蟒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土棍子。雌性成体较大,可达1米2。雄性则要小得多,长度不超过75厘米。分布于蒙古、伊朗、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生活习性为穴居。其常生活于于沙土或黄土、粘土地带。一般认为4岁性成熟。
红沙蟒体长一般不超过1 m,头、颈区分不明显,尾短、末端钝圆当地人称其为“土棍子”或“两头齐”。红沙蟒眼小,瞳孔直立,有的眼已退化。背部灰色、沙褐色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点斑。通体被覆较小鳞片,背鳞更小,平滑或起棱,环体一周60枚以下;吻鳞及唇鳞上没有唇窝,尾下鳞单行。有些分类学家认为和东方沙蟒是一个种。
缅甸蟒,也称为缅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双带蚺,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亚洲岩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
‘柒’ 我国蟒蛇有几种
水蟒属蟒科。蟒科下面共分大约8个属,39种蟒蛇。水蟒属于水蟒属。人们普遍认为,像所有的蟒蛇一样,水蟒捕捉猎物的时候,不是把它们一下子就猎杀,而是用身体把它们紧紧缠绕,让它们窒息而死,再把它们的尸体整个吞下。蟒蛇的嘴可以张得很大,吞下比它们的头还大的猎物也不在话下。一个大的猎物,足够蟒蛇花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消化。
世界上许多体型特别大的蛇都属于蟒科。但并非所有的蟒蛇体型都很大,有些种类的成年蟒蛇身长不过50厘米。
不同种的蟒蛇色彩和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特点在于退化了的髋骨和后腿,看上去像是一对活动的骨距。水蟒和其他大蟒蛇有几个显着的区别,首先是它们的骨骼结构不同。其次是小水蟒直接从母腹中产下来,其他大蟒蛇则是产卵。大蟒蛇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水蟒分布的区域较广,世界各地区都有。
参考资料:http://www.nre.cn/htm/03/dw/2004-12-22-14567.htm
‘捌’ 蛇的种类
1、盲蛇科(Typhlopidae)
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
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
5、游蛇科(Colubridae)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
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钝头蛇亚科、游蛇亚科和水游蛇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