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有哪些地方剧种
地方戏顾名思义,是以当地的地方语言说、唱演绎的戏叫地方戏,地方戏的特点是各地方的人易懂。
中国地方戏有:
1、天津、北京的评剧、北昆、评弹;
2、山西蒲剧、晋剧、上党梆子;
3、山东吕剧、快书;
4、上海沪剧;
5、苏杭一带越剧、南昆;
5、东北二人转;
6、黑龙江龙江剧;
7、内蒙蒙剧;
8、西藏藏戏;
9、江西婺剧、赣剧;
10、福建闽剧、高甲剧;
11、甘肃陇剧;
12、湖北汉剧;
13、湖南花鼓;
14、广东粤剧;
15、广西湘剧;
16、贵州黔剧;
17、云南滇剧;
18、四川川剧、清音、快板、成都扬琴;
19、陕西秦腔;
20.安徽徽剧、黄梅戏、淮剧;
21、浙江绍兴剧;
22、河南坠子、豫剧、越调剧。
2. 中国传统戏剧种类有哪些
戏剧种类
北京:京剧 北京曲剧 西路评剧 北昆
河北:河北梆子 评剧丝弦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上四调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山西:朔县秧歌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凤台小戏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弦子腔 晋北道情戏 壶关秧歌 临县道情戏 襄武秧歌
内蒙古:漫瀚剧 二人台
辽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彩扮莲花落 蒙古剧
吉林: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 户戏 弦板腔
甘肃:陇剧 甘南藏戏 影子腔 高山剧
青海: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新疆曲子戏
山东: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五音戏 柳琴戏两夹弦 枣梆 吕剧茂腔柳腔 四平调
江苏:昆曲 通剧 淮海戏锡剧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剧扬剧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黄梅戏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戏 庐剧端公戏 沙河 调 徽剧安徽目连戏 泗洲戏 坠子戏含弓戏 芜湖梨 簧戏 文南词 凤阳花鼓戏 淮剧淮北花鼓戏 嗨子 戏 皖南花鼓戏
上海:沪剧 奉贤山歌剧 滑稽戏
江西:赣剧 河戏 宜黄戏 万载花灯戏 宁都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 戈阳腔 宁河戏 赣南采茶戏抚 州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盱 河戏 瑞河戏 萍乡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 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 茶戏 庶民戏 平讲戏 词明戏 大腔戏南词戏 芗剧 闽西山歌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歌仔戏
广东:粤剧 正字戏 白字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雷剧梅县山歌剧 潮剧广东汉剧 西秦戏 粤西白戏 东昌花鼓 戏 临剧
广西: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 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湘剧 祁剧 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 湘昆 师道戏 湘 西花灯戏 常德汉剧 巴陵戏 常德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湘西苗剧 湘西阳戏 衡阳湘剧 辰河戏 岳阳花鼓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汉剧 荆河戏 湖北越调 东路花鼓戏 南剧 山二黄 湖 北高腔 荆州花鼓戏梁山调 远安花鼓戏 黄梅采茶
戏 楚剧随县花鼓戏 鄂西柳子戏 郧阳花鼓戏 堂 戏 襄阳花鼓戏 阳新采茶戏 文曲戏
河南:豫剧 南阳梆子 河南越调河南道情 大平调怀梆 豫南花鼓戏 罗戏 卷戏 大弦调 河南曲剧乐腔 怀 调 五调腔
四川: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白剧云南 壮剧 彝剧
贵州: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 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藏剧
3. 中国十大藏戏非遗名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有哪些
拉萨觉木隆,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中国十大非遗藏戏之一,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觉木隆藏戏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各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群众中也是威望最高,影响最大,流行传播最广。觉木隆藏戏分布、影响的地区很广。像江嘎尔剧团演出《朗萨雯蚌》和《文成公主》时,许多唱腔都是直接学用觉木隆的,其他一些独具风格的剧团也有这样的情况。拉萨、山南地区的藏戏团体,多数是属于觉木隆派的。就是边远的亚东县的四五个藏戏队,也属于觉木隆派。
日喀则仁布江嘎尔,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江嘎尔藏戏发源地在仁布县江嘎山沟。江嘎尔藏戏演出的剧目有《曲杰诺桑》《阿佳朗萨》《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有时也演《热琼娃》。演得最有影响的是《曲杰诺桑》,据说是戏师那加根据定钦云巴·才仁旺堆写的《诺桑传记》和八世班禅、多仁班智达二人写的一些书之精华,编演成当时的藏戏《曲杰诺桑》,因此也出了名。江嘎尔藏戏的影响仅次于觉木隆,是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剧团,唱得好是它的特点,类似汉族戏曲中的文戏,很受广大群众的称道。
日喀则迥巴,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我国藏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迥巴藏戏,上承白面具藏戏十分古老的传统,下启蓝面具藏戏,流传于西藏的昂仁、定日、拉孜和四川的甘孜等县。迥巴藏戏的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由于它的风格特点鲜明,表演精彩绝伦,既开创了新颖华丽的蓝面具藏戏风格,又保持了藏族最为古老的发声法,以及宗教祭祀与古老杂技糅合为一体的表演。因此,它曾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授予金耳环和面具上日月金子徽饰。
日喀则南木林湘巴,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据了解,湘巴藏戏是蓝色面具派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起源于14世纪唐东杰布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湘巴藏戏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发展和改进,融众家声腔特长,吸收了湘河两岸民间歌舞艺术和湘巴噶举派祭祀仪式的部分风格,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表现手法细腻。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雅隆扎西雪巴是西藏白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名称是以本地五个极具吉祥意义的名称而定,即:扎西雪巴(村名)、扎西妥门(村名)、扎西桑巴(桥名)、扎西孜(宗名)、扎西曲登(寺名)。在五世达赖时期雅隆扎西雪巴每年必须前往拉萨参加“哲蚌雪顿”的藏戏演出,支藏戏差。这期间还需到拉萨的各寺院和部分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府邸进行表演。每年藏历一月四日(藏历年期间)到架桑寺献演。
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西藏自治区传统戏剧,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据了解,白面具派藏戏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琼结卡卓扎西宾顿主要演出剧目为《曲杰诺桑》。该团以独特的唱腔闻名于全藏,并且在藏戏演出过程中要表演一段名为《吉祥九重》的歌舞,这在其他藏戏演出中是没有的。另外,该团的演员均为男性,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这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黄南藏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传统戏剧,2006年黄南藏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80。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黄南藏戏的手势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黄南藏戏独有的艺术风格。
德格格萨尔藏戏,四川省德格县传统戏剧,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80。保护单位:德格县文化馆。格萨尔藏戏发源于四川德格县竹庆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教派),1870年开始编演,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格萨尔藏戏的创始人为竹庆寺第五世寺主土登·曲英多吉活佛,他主持了格萨尔藏戏的编演,从剧本到曲调、面具、服装、动作,皆亲自过问。编排出的藏戏在竹庆寺破九节上正式跳演,剧中角色包括格萨尔的30员大将、11名烈女和其他将士。平常演出时,需由数十名演员同跳,表演人数多时可达一百八十余人。
巴塘藏戏,四川省巴塘县传统戏剧,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巴塘县文化馆。巴塘藏戏是康巴藏戏的一个流派,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康巴藏戏藏语称作“江嘎冉”,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清代顺治十年(),其后又在巴塘不断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藏戏演出样式。巴塘藏戏的演出分为舞台演出和坝子演出两种,以坝子演出为主。演出时有简单的化妆,通常要戴面具,尤其注重勾画神话传说中邪恶形象的脸谱,观众通过不同色彩的化妆、不同形象的面具和表演动作来区别剧中人物的美丑善恶。
色达藏戏,四川省色达县传统戏剧,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80。保护单位:色达县文化馆。色达格萨尔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又称“面具舞”。它以传统的八大藏戏为内容,在重大佛事活动中表演,演出时以唢呐、莽号、鼓、钹等乐器伴奏。色达藏戏是北派藏戏的代表,历史悠久且富于创新性。四川省色达县丰厚的格萨尔文化底蕴与深厚的藏戏艺术传统为格萨尔藏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色达格萨尔藏戏既有北派藏戏的特点,又超出北派樊篱而自成一体。
注:中国十大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小编主要依据国内传统戏剧类(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国内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得出,名单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4. 青海藏戏的代表作品
《纳桑贡玛的悲歌》
藏戏《纳桑贡玛的悲歌》在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评选中荣获提名奖。
据悉,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是黄南州唯一一个专业性的表演团体,在对外宣传黄南、推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上演了《音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纳桑贡玛的悲歌》等6部大型亩掘藏戏,其中《藏王的使者》曾在1994年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
故事发生在解放前黄河岸边的藏族部落措蓉和嘎蓉之间。白云如絮、牧草如茵,纳桑贡玛草原上到处是宁静的景象。突然,一阵惊心动魄的号角声,无情地打破了和平与宁静。
措蓉部落的青年才让东珠为了夺回被抢掠走的牛羊马匹,单身闯入嘎蓉部落。才让东珠的妻子才吉卓玛为了营救丈夫,潜回了自己七年未回过的娘家嘎蓉部落。结果,夫妻双双被多加头人抓住,在与多加辩理时,遭受了皮鞭的毒打,并被扣压起来。
为了调解措蓉、嘎蓉两个部落的纠纷,黄河两岸各部落有厨房的头人和长者纷纷前来劝说。无奈南杰老人的决心已定,燃起了一场兄弟部落间的拼杀之火。
南杰老人迫不及待地跑到集市买枪,商人乘机敲诈。为了打冤家,他竟然不惜倾家荡产,用自家全部牛羊换来了仇杀的枪支。在险要的匝龙口,两个部伍念落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血战中双方都有悲惨的伤亡,在新人们的沉痛哭喊中呼哨的山风和黄河水滔滔的悲鸣。这场自毁家园的仇杀使争强好斗的南杰老汉亲人死了、家产没了、他又病又老,只能带着小孙子与乌鸦腔耐困争食,到别人帐房中去乞讨。这决不是南杰一家人的悲惨命运,这正是草山纠纷后果的悲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