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

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08 08:32:03

㈠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汉族姓氏起源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而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 炎黄子孙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归纳起来,姓氏的起源有十二种: 1.以氏为姓:姬、姜、姒 2.以国名为姓:程、房、杜 3.以邑名为姓氏: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裴、陆、郝 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林、刁、皇甫 6.以居住地为姓(多为复姓):东郭、西门、上官 7.以次第为氏:孟孙、叔孙、季孙 8.以官名为氏:司马、司徒、司空 9.以技艺为氏:巫、卜、屠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汉族带来的姓:慕容、宇文、呼延 11.以谥号为氏:庄、康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汉文帝名恒,恒氏改为常氏

㈡ 我国姓氏的来历有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㈢ 中国人的姓氏都是怎么来的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3)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和名一样,都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分为单姓(张、王、李、赵等)、复姓(皇甫、司马、欧阳等)和多字姓(爱新觉罗)等。 姓产生、发展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星象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愚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㈣ 中国姓氏来历是什么

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关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观念。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华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关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观念,即借助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种形式。

绘制、使用了标志各自氏族的符号和图形徽记,用以表达和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族群差异的相互关系,从而孕育了中华姓氏的原始雏形。

这些姓氏的原始雏形,既有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天体物象、山川地貌;也有无生物、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有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神话史诗;同时也有民族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文化内涵,举凡与人类生育、生存、生活、生产有关的万事、万物、万类、万象,都曾被作为姓氏的雏形。

故曰“因生赐姓”,从而使中华姓氏具备了多元并起、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也体现出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内涵丰富的姓氏文化特色。

(4)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姓氏多样化的原因: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姓氏制度的国家。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华夏民族的姓氏,因时代的久远,漫长的岁月,让我们的姓氏在时代变迁中而发生着变化。古老的姓氏,有的延续下来,也有的消失了。而根据不同的时期,新的姓氏也有出现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集团,皆是姓氏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㈤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为什么中国人有那么多的姓

中国的姓氏起源有四种:一是国姓,以国名为姓,如:唐宋元明清、齐秦韩燕赵、鲁卫陈魏吴…;二是以地名为姓,如:苏金武岳常……,三是以河流为姓,如:左右黄纂乌……,四是以山名为姓,如:泰嵩昆……。这四类为主要来源。
当然也有自创姓氏,李姓改季姓,王姓改玉姓,甲子年姓甲,丁卯年姓丁……

㈥ 人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姓氏。中国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妫、姚、好等,皆从“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6)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按照现今的观念,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的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㈦ 中国人姓氏由来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4)以职业、技艺为姓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5)以事为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经历的某个重大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孙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6)以图腾、族号为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视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7)以天干地支为姓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8)以次第、方位为姓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9)帝王赐姓、贬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了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臣赐姓,多赐以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唐朝李姓皇帝赐姓更多,不少异姓开国元勋被赐予李姓,如李勣,本姓徐名世绩;还有罗艺、杜伏威、邴元纮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宝末年因战河西有功,唐玄宗为其改名抱玉,后安禄山谋反,安抱玉"耻与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诏令"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被赐姓者的后人以赐姓为荣,遂世代以赐姓为氏。对投降归顺的外族首领也以赐姓手段相笼络。如唐太宗时,鲜卑拓拔赤辟率部归附唐朝,太宗赐姓李氏;如宋神宗时,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赐其官为荣州团练使,并赐姓赵,名思忠;等等。历代皇帝除赐 国姓外,有时还赐臣民别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明太祖赐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
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的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蜘蛛。梁武帝弟弟的儿子逃奔北魏,后又回归,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们的背叛,分别将其萧姓改为背氏、悖氏。唐武则天将中宗皇帝的王皇后废掉后,改姓为"蟒",高宗宠幸的萧良娣改姓"枭";将起兵反对其称帝的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受牵连的诸王贬为"虺"姓;还将其侄儿武维良、武怀运杀死,赐其后人姓"蝮"。虺、蝮为毒蛇之意。

(10)因避讳、避难改姓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礼学的兴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历史上,约有二十多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严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父亲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乡,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龚氏、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11)外来民族引来的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外来民族进入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拔、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来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12)其他姓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还有的是由字形或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时,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往鲁国,将鄫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汉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考证。

㈧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边,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据说,氏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氏的大量出现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了。另外,诸侯国又对国内的官员进行分封,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 中国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 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 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 职业、技艺:如陶姓 以事为姓:如松姓 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 帝王赐姓:如郑 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 姓氏的使用与演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的为4000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个。 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氏2900多个,双字姓氏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见。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在汉族中,平均每32万人共享一个姓氏。 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 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 在用字上,由粗俗纷杂向脱俗规范转变。 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 姓氏的等级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 门第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现象,形成了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后来虽然没有如此严格,但是这种看重门第的观念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直到近代这种观念才被打破。现在列举很多人的姓名时,只按照姓氏笔划或者姓氏的拼音顺序排列,体现了平等的原则。 少数民族姓氏 中国的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历史上,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后来为了使用简便,许多都改为了单字,少数使用两个字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姓氏。比如苗族的刀姓等。

㈨ 中国姓氏由来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9)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㈩ 说说中国古代姓氏有哪些来源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来源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亚洲叫什么 浏览:194
英国挂车怎么开 浏览:433
中国总资产是多少 浏览:412
印尼巴士怎么下载最新版 浏览:38
意大利学校什么时候开学 浏览:145
意大利快递格式是什么 浏览:666
印尼惨案中回归的华裔有多少 浏览:777
中国餐桌礼仪中哪个位置是主座 浏览:367
西方为什么一直看好印度 浏览:430
伊朗进口中国的原料药是什么 浏览:183
为什么伊朗那么多新冠 浏览:658
越南电商融资怎么样 浏览:201
意大利原皮包哪个好 浏览:345
伊朗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53
中国驻什么 浏览:670
中国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浏览:44
莲花清温怎么寄到英国 浏览:501
安妮意大利哪些送餐具 浏览:232
伊朗为什么不兼并阿富汗 浏览:847
伊朗旅游有什么特产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