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驻华大使贺岩去世,他在中国工作了多少年
如今,随着各国科技,文化,经济,贸易等多方面的交流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更深越层次,在这些友好的交流当中,给各国都带来许多好处,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各国都会在每个建交的国家设立大使馆,派大使和相关工作人员到每个国家去进行交流和协商,更好的方便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自新中国成立已经和许多个国家建交,中国有许多国家的驻华大使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交流。近日德国驻华大使贺岩去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⑵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校徽北京电影学院以其优良的教学传统,以及师资力量雄厚,系科专业齐全,教学设备完善,教学秩序。
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以其骄人的业绩校园风光(16张),现而今影视圈的大哥大例如:王志文,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等,都毕业于北影。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盛誉,吸引了一大批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的海内外学子。 北京电影学院还有一支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以培养高水平的现代影视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电影教育格局。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校)。
1956年经国务院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至今已有61年的历史。
学院自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时,继续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在职专业干部。1956年—1965年,学院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1300余名,这些在建院初期和60年代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专业骨干,7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岗位。
1966年----1977年,学院的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3年江青等人把文化部所属在京的艺术院校合并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被改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文革”结束“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
1978年,学院恢复了本科生招生,该届学生在1982年成为北京电影学院首批被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这以后的22年所培养的各个专业的众多学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着名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院自1984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编辑本段
学术水平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以其电影学学科(研究方向)专业设置全面,课程体系充实而着称。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教学硬件设备齐备,教学师资经验丰富,科学研究力量雄厚,课程、教学质量优良、学术理论研究水平一流的、规模最大的一所培养电影艺术创作、理论、技术、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国内着名电影高等艺术院校。
在全世界100多所电影技术、艺术高等院校中,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建设、办学规模、学科方向、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备、艺术创作、人才质量、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均属前列。是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院校,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着名的电影艺术高等学府。
编辑本段
专业特色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教学的特点是: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制作专业为主体;兼顾历史、理论、批评的研究、艺术创作与科研。不断地加强电影学学科建设、全面地充实和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只学术水平精湛的师资队伍、建构和形成有效、独特的电影艺术教学方式和办学特色,是学院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编辑本段
学科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2003年我院终于成功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了电影学博士点,并且新增了“美术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硕士点
北京电影学院现有教学单位8个系,6个分院及研究生部和基础部,共计16个教学实施部门。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编制,共有11个专业:
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
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
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
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
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录音)
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
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
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
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
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
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
继续教育学院:表演专业:(影视表演、节目主持人、影视模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剧作);导演专业:(影视导演、影视节目制作、编导、);摄影专业:(电视摄像、图片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化妆、);广告学专业:(广告制作);动画专业:(影视动画)
国际交流学院:导演、表演、摄影等电影、电视制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高职学院:招收各个专业的高职(大专)学生。
研究生部:招收、管理电影学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基础部:负责全院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课教学。
学院目前有北京市4个重点的本科专业方向:导演、摄影、表演、动画;1个硕士点重点学科:电影学。2个硕士点的重点建设的学科: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学院电影研究所:承担国家、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培养电影历史、理论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数字传媒技术研究所:承担国家、省、部级的技术科研项目、应用技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培养电影新媒体技术、数字电影、电影应用技术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相关系建有相应的研究所,完成国家、省、部级的学术科研项目。
编辑本段
实验室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关键是基础学科和实验室的建设。学院这些年,重点加强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室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电影专业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灯光室、暗室、画室、拉片室、特技棚、摄影棚、录音棚、动效棚、剪接室、非线性编辑室、放映室等专业实验室,都已经具备了规模,形成独特的特色。
尤其是学院目前建有三个电影学专业重要的实验室,在电影学专业的技术、艺术方面具有领先作用:
1) 动画传感、图形图像实验室。可以实时进行人物实物动作图像捕捉,制作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动画作品,其中教师、学生制作的动画片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内、国际获奖。
2) 录音技术实验室。有多个对白录音棚、动效录音棚和混录棚,可以进行电影
和电视的声音制作。该录音棚曾经承担了着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影片《英雄》的后期声音制作。曾经承担了着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后期声音制作。
3) 数字电影(高清电视)实验室。拥有目前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前期摄制和后
期编辑设备,开始进行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电影制作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该实验室已经开始承担制作数字电影短片拍摄,并拍摄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数字高清电视纪录片。
编辑本段
办学规模
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学生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近几年,在保持现有教职工人数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在保持教学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逐步扩大了办学招生的规模。
近10年,学院的办学层次有了极大的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中有进修生、高职生(大专),本科生、专科续本科、研究生、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成人教育中形式有夜大学、函授生、半脱产制、全日制走读,办学层次有大专生、专科续本科、本科生。截止目前,在校生总数达3300多人,同时,学院目前有25个国家、地区留学生及港、澳、台的学生120人。
编辑本段
研究生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学院目前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0人,11名博士生导师,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其中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28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国际电影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学院的许多教授被国内外大学的电影专业聘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有的教授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电影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现有一个电影学专业硕士点,其中专业研究方向有:1)电影艺术理论;2)电影美学;3)东方电影艺术研究;4)电影批评及评论;5)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与电影艺术;6)中日电影比较研究;7)影视叙事与文化研究;8)影视传播理论;9)中国电影史;10)外国电影史;11)港台电影研究;12)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13)现代电影技术14)电影表演艺术创作及理论15)电影摄影艺术创作及理论;16)电影技术及理论;17)电影摄影艺术创作及理论;18)电影剧作创作及理论;19)电影美术设计创作及理论;20)电影录音创作理论研究;21)电影制片管理;22)摄影造型创作及理论;23)电影市场营销管理;24)电影录音技术;25)影视广告制作;26)影视特技美术;27)世界动画电影史;28)动画创作及理论;29)动画创作及多媒体应用研究等。学院已经共计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学生质量优良,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本院的特色。
编辑本段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籍之伟
院长:张会军
副院长:刘波 孙立军
党委副书记:王黎光
副院长:谢晓晶 贺岩 王鸿海
编辑本段
师资队伍
北京电影学院学院的着名,是由于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电影教育界有较高知名度,在电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及电影教育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造诣的教授、学者、艺术家。而且,有多位国际电影教育着名教授、艺术家以及国内着名教授和在国内电影艺术教育、电影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目前,学院在职的教职员工总数是531人。其中各类专任教师230名,教授42名,副教授69名。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及各系教学的需要,另聘有校外兼职教授15人,客座教授21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学院经过调整充实,教师的专业背景更为广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设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年龄结构配备合理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学院目前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3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国际电影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像汪流、谢飞、郑洞天、倪震、周传基等教授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此外,学院还聘请校外的电影艺术专家如吴贻弓、张艺谋、陈凯歌、张丰毅、田壮壮、黄建新、顾长卫等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学院为表彰在培养电影艺术专业人才中有杰出贡献的教师设立了学院的最高教育、教学奖——“金烛奖”。
编辑本段
本科的主要相关专业课程
教学特点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教学的特点是: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制作专业为主体;兼顾历史、理论、批评的研究、艺术创作与科研。
学院在教学中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坚持教学质量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电影学理论研究方面,密切关注研究当前电影创作、技术、艺术、管理、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教学和科研带动、促进影视创作。
学院有计划的组织、领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创作,科研工作,理论研究工作,积极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研创造条件,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结合。
1)请具有丰富艺术创作经验的教师上课。学院任课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进行备课、进修、着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2)学生课程的3大主要类型:
共同课: 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例如;法律、语文、计算机、外语、体育和学院各系共同规定的课程:电影技术概论、电影艺术概论、视听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
专业基础课: 各个系所学专业必须完成的课程。
专业课: 专业课程。
3)教学影片的观摩:
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胶片)160---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如果加上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
观摩、交流着名导演的电影作品。学院每年要请一些着名电影导演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例如:学院先后邀请了着名导演谢飞、郑洞天、韦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唐季礼、冯小刚、张国立、冯小宁、陈国星、张元、梁天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的交流,使学生收获很大。
观摩学院毕业学生的拍摄的电影作品,每年在学期末,各个系的学生集中放映这个学期拍摄完成的各种各样(DV、VHS、16MM、35MM)的作业。
4)完整的课程作业和毕业联合作业的拍摄:仅以导演系、摄影系为例
一年级:拍照片作业和VSH录象作业。
二年级:拍DV作业和BETACANM录象作业。
三年级:拍16MM胶片作业。
四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联合拍摄35MM胶片作业。作业长度:30分钟;学院提供摄影机、35MM胶片;照明灯具,录音设备和部分制作经费。
学院电影课程是按两个系统划分:制作系统: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制片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历史、批评(评论)。
总体上讲,课程的内容更重视电影的制作技巧的学习,课堂的教学更偏重于电影制作理论的讲述,重视学生的创作技术、技巧、经验的锻炼与培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影理论讲述。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讲授、作品分析、专题讨论、命题作业、创意写作、拉片研究、作业讲评、现场拍摄。
学院鼓励学生任何形式的作业参加国内电影、电视节及学生电影、电视作品展。
编辑本段
人才培养
52年来,学院共培养了万余名中国电影技术、艺术、管理、理论等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培养的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作和拍摄了无数优秀的影片,风格独特,成绩卓着,引起了国内、国际电影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学院优秀毕业生拍摄的电影在国际重大电影界获奖,使得国际电影界更加注重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作用,为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极大荣誉。
在艺术创作方面,学院毕业生(含教师)在1990-年至2003年共荣获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铜牛奖”580人次,获奖影片上千部次,其他片种120多人次;荣获柏林、嘎纳、威尼斯、莫斯科、东京等电影节各种奖项240人次,获奖影片上百部次,其他片种60人次。此外,根据初步统计,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拍摄的影片58部(170人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各种奖项112个。
编辑本段
专着出版
近5年,学院极为重视电影学的研究、重视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理论的研究,重视理论学术专着的出版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的建设,重视国外电影艺术、技术领域的专着的翻译出版工作。
具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2002年的12年期间,共计出版电影文学、电影表演、电影导演、电影摄影、电影录音、电影美术、电影管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港台电影、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电影动画、图片摄影、电影数字技术等专业15大类,142本,近2000多万字;其中,译着25本。有21名次教授、副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此间,学院教师发表重要论文143篇,其中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刊登103篇,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刊登11篇。2002年学院出版了《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系列专着丛书12本(近430余万字),这套系列专着今年将再出版9本(预计230万字),其中历史、理论6本,美术1本,数字技术1本,动画1本。2004年6月,完成《电影分析读解手册》专着(22万字)。2004-----2005年继续完成《银幕访谈系列》后续的专着6本(美术设计、数字电影技术、录音创作、表演、制片、动画创作)预计150万字。2006年完成《中国电影学史系列专着》14本,预计300万字.
编辑本段
科研立项
学院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堂教学;面对学生的课堂讲授。2)艺术创作;电影、电视的创作与实践。3)理论研究;专着、教材的出版;论文的发表;承担科研项目。
在理论研究和科研立项方面,“九五”期间学院有34名教授、副教授及教师275人次参加项目课题组研究工作,共承担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部委科研项目58个;申请到科研经费254万元。其中,有18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999年参加国家和部委级科研立项38项。学院在广泛进行电影历史、理论、批评、制作、艺术、管理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课题的同时,十分重视电影技术专业课题的研究,2000---2002年学院电影技术、电影数字技术方面的科研立项近10项.
编辑本段
附属机构
学院附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担负着学院教师艺术创作和学院教学、学生实习拍摄影片的双重任务,是国家重点故事片生产厂家之一。学院图书馆收藏约3000余部国内外影片资料;藏书近20万册,其中珍藏本及中外画册、影集近1万余册。订阅中外期刊535种。更为珍贵的是,图书馆藏有供专业研究用的中外影片分镜头完成台本1万余册。学院的影视实验中心是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重要机构,建有数个计算机室、语音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影剪接室、小剧场、大放映中心、影片资料库、演播棚、录音棚、混录棚、平面摄影教师,教学影片拉片室、录象编辑室。中心拥有品种齐全设备优良的电影、电视制作器材,学生和教师利用其相关设备完成教学实习和课程的作业。学院下设有音像出版社、电视剧制作中心等直属机构,在近年来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策划、制作的电视剧、专题片、音像制品在国内电视奖项中多次获奖,从而为电影、电视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
编辑本段
学生思想教育与素质培养
学院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重视加强学生的“两课”建设。在学生中积极进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二为”方向教育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教育。
学院的具体做法:在本科一年级中对新生进行学军和国防教育;在本科二年级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在本科三年级中结合专业课程深入生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所有这些活动,增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在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近几年完成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业,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
编辑本段
国际交流
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电影院校、着名电影制作公司、国际间着名电影、电视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联系,开展多种双边合作和交流。八十年代,学院被接纳为“国际电影电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的正式会员。九十年代初,成功的举办了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电视院校年会和培训研讨会,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于2000年10月成功的举办了“北京21世纪电影教育国际研讨会。”2002年,学院成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电视院校年会的主席,学院与国际上着名的院校如美国的纽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院、南加州大学电影系、爱默森学院、美国电影学院、法国巴黎八大、日本大学、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意大利罗马电影电视培训中心、韩国中央大学、汉阳大学电影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经常邀请国际着名、知名电影院校的学者和世界着名电影公司的专家来学院进行交流和讲学,同时,学院也派出教授和青年教师出国进行访问、交流。
最近,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建设中国电影数据平台(库),并开展与美国多家着名大学进行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中国电影文化和中国电影交流。
学院正式成立了国际交流学院,使学院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健全,加强了学院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各个层次学生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1993年以来,学院共接纳了外国留学生约1000人次,接纳港澳台学生约100人次。目前有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20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约80名学生在国际交流学院就读,其中有香港学生、台湾学生10名。特别提出的是,日本、韩国研究生毕业后多被本国委以重任,并拍摄出较高水平的影片,港台研究生拍摄的影片也屡在国际和港台获奖,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
编辑本段
学院发展
2000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北京市市长刘淇同志先后视察该院,指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艺术教育,要建立一流的动画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基地,要创作出中国自己的动画形象,要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电影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院成立了动画学院,在培养传统动画人才的基础上,对动画艺术创作、理论、科研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并在数字技术人才、数字技术制作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字传媒人才培养上进行研究。在中央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学院影视动画技术楼的一期工程,将于2003年下半年正式动工。
学院积极拓展办学的思路和空间,开展对外办学,计划建设中的高职学院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市教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对外合作办学的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学院也在洽商中。学院正在积极争取扩大学院的办学模式,力争在几年内在北京市内建立新的校区。
学院在教学中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坚持教学质量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电影学理论研究方面,密切关注研究当前电影创作、技术、艺术、管理、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教学和科研带动、促进影视创作。学院有计划的组织、领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创作,科研工作,理论研究工作,积极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研创造条件,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结合。
学院名人
学院名人(导演及演员)
导 演:
刘克涛 黄蜀芹 郭宝昌 谢飞 郑洞天 丁荫楠 吴天明 陈凯歌 田壮壮 李少红 吴子牛
胡玫 张军钊 李前宽 黄建新 韩三平 张艺谋 顾长卫 吕乐 侯咏 张会军 贾樟柯
王小帅 娄烨 胡雪杨 路学长 王一持 王强 张元 宁浩 霍建起 冯小宁 何群 陆川
王全安 刘伽茵 钱雁秋 伍仕贤 尤小刚 徐静蕾 丁晟
演 员:
知名校友(18张)78级 周里京、张丰毅、谢园、张铁林、方舒、陈国星、袁牧女、沈丹萍、陈浥
82级 藏金生、林芳兵
84级 胡亚捷、王志文、孙松、常戎
85级 唐国强、寇振海、姜黎黎、宋春丽、肖雄、张建栋
87级 张嘉译、胡晓光、王全安、张子健
88级 蒋雯丽、许晴
89级 柳云龙、俞飞鸿、邵兵、朱宏嘉、王茜、王朔
90级 王劲松、黄磊、姜武、李琳、贾妮、谢兰
92级 袁立、王新军 、刘威葳
93级 徐静蕾、刘孜 、刘琳
94级 陈紫函、金巧巧、富大龙、向能、蒋勤勤
95级 邢佳栋、左小青、余男、孙莉
96级 赵薇、陈坤、黄晓明、颜丹晨、郭晓冬、何琳、孔维、刘牧、张恒、许还幻、郭昊伦、赵雅莉、李佳 、祖峰、郑佳欣、吴祯、张佳蓓
97级 海清、黄海波、温峥嵘、乐珈彤
98级 苗圃、潘雨辰 阿斯茹
99级 杜淳、姚晨、凌潇肃、黄小蕾、刘冠翔、隋兰、于波、 杨志刚、杨雪(高职)、韩雨芹(高职)、韩晓(高职)、叶静
00级 董璇、关悦、车晓(高职)、周一围(高职)、林家川(高职)
01级 王珞丹、黄圣依、贾乃亮、马苏、郑罗茜、曹炳琨、 爱新觉罗启星、赵柯、戚迹、姚星彤、季晨、万思维、姚笛(高职)、代乐乐(高职)
02级 刘亦菲、江一燕、罗晋、邓紫飞、齐奎、朱亚文 、熊乃瑾、赵文琪
03级 周牧茵,屈玥,罗忆楠, 张嘉倪(高职)、黄雨雨
04级 刘恩佑、叶项明
05级 杨幂、焦俊艳、张然、周子涵
06级 张檬(高职)、马晓灿、马天宇(高职)
07级 郑爽、景甜、 阚清子 、钱柳吟、柴碧云、徐行、卢杉、龙雨、张倩如、沈陶然
08级 窦骁、潘之琳、乔紫荷(乔乔)
09级 李梦、谢昀杉
10级 张一山、杨紫
11级 周冬雨
编辑本段
。
⑶ 傣族有些什么姓氏
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就男的两个姓:岩(ai)和刀。一般来说刀都是以前的贵族后代,而岩就是一般百姓。而女的不管什么父亲姓什么都叫 玉或者 依居多,应该说不算姓。傣族占版纳州人口的35%傣族又分旱(汉)傣、水傣和花傣三个分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区并飘乡、尚勇区曼庄乡、磨龙乡、龙门乡、大户乡。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为两层,下层为柱(通常用来拴耕牛和养家禽)上层为居室,早期为竹木结构,现为砖混结构,样式仍保持吊角楼的式样。
(3)贺岩对中国有什么贡献扩展阅读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⑷ 求问傣族的姓氏有哪些
历史上的傣族是无姓的。姓氏是其部族(部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区别和分辨部族内部这一群与那一群的特征、身份地位,理清世系血源关系及世族发展脉络而产生的。每个民族姓氏的由来都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傣那都有姓,傣那姓氏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得来:
一、身份地位的象征或尊称演变为姓氏,主要有罕、金、刀、俸、陶、思等等。罕是傣族土司家族的姓氏,罕在傣语中是黄金、珍贵、金贵、稀罕之意,开始只是对男性土司的尊称,后来才成为土司家族的姓氏。与罕相对应,过去对土司家小姐、太太都尊称“相”,为“宝石”之意。只是“相”没有演变为姓氏。
刀在傣语中是圣贤、知识、修养、先生、导师之意,也是尊称。后成为版纳、德宏土司、官家姓氏。
金姓是傣族用汉语金银、金贵的金字为姓,表示其家族富有、富足、宝贵。
俸在傣语中是总理、总管、总务的意思,最早姓俸的人都是当过土司衙门总管职务之人,也是土司赐给其最信任、能办事、会办事之人的姓氏。
陶在傣语里是土司直管官之意,也是对长辈的尊称。后来当过直管官的后代便都沿姓陶。
在德宏有姓思的,在傣语中思是虎,意为有虎威,能降虎者。
二、因居住地而得姓。相传汉官开始到傣族地方,人生地不熟,便指着土司的文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文官听不懂,以为是问他家住哪里,便指着路上说:宋。意思是住在高处,路上方。于是汉官就把文官的姓写成宋,后来文官家族就成了宋姓。宋在傣语中的意思是高处。汉官又指着土司的武官问:你贵姓?武官也以为是问他家住在哪里,便回答:南,意思是住在水沟边。因为南在傣语中是水的意思,于是土司的武官及家人便都姓南了。
三、以出家当和尚冠姓,这在孟定较为普遍,傣族的男子中,凡当过和尚的便可以在名前加“贺”,如贺依(依为老二,排行老二),也有地方男子中凡当过和尚的便在名前加“尚”。如尚岩(岩是男子的排行老大)。如果寨子中叫贺岩、贺依的多,便在后面再加字,贺和尚作为姓氏,但许多姓贺或姓尚的子孙往往并不沿用。这说明一部分傣族对姓氏并不十分看重。
四、与汉族通婚后用汉姓。
五、随老师姓,或随自己敬重的人姓,傣族孩子入学后,叫艾依、艾尚、贺岩的相当多,老师为了便于区分,就用汉姓给他们起了汉名,以后便成了其家姓。有的因崇拜而跟着姓等。
六、以信仰为姓,傣族多信仰佛教,汉族官员在计名单时,问其你姓什么?叫什么?其便答:信佛,于是就有姓佛的了,也有由姓佛演变为姓胡的。
等等
⑸ 中方对德国驻华大使辞世表示哀悼和惋惜
是的,据报道,德国外交部9月6日宣布德国新任驻华大使贺岩离世。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对贺岩大使突然离世深感震惊。
汪文斌表示:“贺岩大使到任后,积极推动双边关系。我们对他的辞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向他的亲属表示深切同情和慰问。我们愿为其家人和德国驻华使馆处理后续事宜,尽可能提供便利。”
贺岩是德国第14任驻华大使
据此前报道,媒体8月24日从德国驻华大使馆获悉,曾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外事顾问的海克尔(Jan Hecker,中文名贺岩)已接替今年较早前离任的葛策,正式履新德国驻华大使。德国驻华使馆表示,贺岩是德国第14任驻华大使。
德国驻华大使馆官网首页当天更新贺岩的照片等信息,并附上他履新后的一段致辞:“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为德中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符合两国民众的利益,也是我们为应对全球性任务负有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话和伙伴合作。”
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外交部:中方对德国驻华大使辞世表示哀悼和惋惜
⑹ 德国驻华大使贺岩去世了,他究竟是因何去世的
在一些公告中没有看到他是因何去世的,不过可以猜想,他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一些自身疾病去世的,如果要是因为其他原因去世的话,那么公告里肯定会有特殊的说明的,而且德国的总理默克尔还有我国的外交不发言人汪文斌都对这个去世的德国驻华大使表达了慰问。在慰问中都表达了对这位大师家人的关心。因为他的家人肯定是处于深切的悲痛之中。
不过既然他都已经去世了,还是希望他能够安息,希望他的家人可以早日的走出这巨大的悲痛,因为对于他的家人而言,这位大师不仅是一位大师,也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丈夫。所以我们也对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
⑺ 钼矿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来到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你会看到街面上奔跑着、停放着很多奥迪、红旗甚至奔驰等国内外名车;钢屯镇政府大楼的走廊里悬挂着“辽西首富”、“亿元乡镇”的众多荣誉牌匾。
钢屯镇的富裕和其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钼矿山开采基地有着一定关系,这里的钼矿开采让众多人富了起来。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却让这种繁华景像蒙上了些许阴影:这里附近的几个乡镇至少有几百名矽肺患者。
让人关注的是,这些矽肺患者与钢屯镇的富裕方式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49岁的黄忠会坐在家里的炕头上一声声不断地咳嗽着,盘算自己还能活多久。
黄忠会得的是矽肺,他家附近的村落,像他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
黄忠会的家在山神庙子乡山西村,距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约5公里,那里有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钼矿山开采基地。
一个农民的患病经历
黄忠会面色黝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瘦,身高1.7米还多的他看起来体重不会超过50公斤。记者到他家里时,他刚把家里的一群羊从山坡上赶回来,一进屋就不断喘息并伴随着一阵阵咳嗽。“我媳妇儿要到亲戚家,让我将羊赶回来,所以中午羊吃半个饱就把它们赶回来了。唉,我连羊都放不了了。”黄忠会喘着粗气说。
十几年前的黄忠会可不是这个样子,180斤的麻袋往身上一背就走,即使那样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口喘气。那时,钢屯镇的钼矿开采不久,黄忠会到一个镇办钼矿上班。
黄忠会干的活是“挠毛”。“挠毛”就是矿井里放完炮后,将崩碎的矿石和渣石用铁耙子搂到一起,然后装到口袋里,其他矿工再背到地面上。
每天炸矿石的炮一响,黄忠会就进入滚滚烟尘中开始“挠毛”。“挠毛”时会挠起大量粉尘,“在井下看3米远的200度灯泡就像看装在葱叶里的萤火虫。”黄忠会这样比喻矿井里的灰尘浓度。
因为干的是重体力,黄忠会不得不大口呼吸。这样,很多粉尘就被黄忠会吸到肺子里,粘到肺泡上,时间一长,就得了矽肺。
现在黄忠会每天就是“喘气”,再就是吃药。每天要吃4次药,每次4片“咳喘感冒片”、两片“喘安片”。黄忠会告诉记者,“这些药,一次要8角钱呢,一天就是两块四啊!”
黄忠会的心疼是有道理的:自从他被医院确诊为矽肺后,他已经不能干什么活了。没有办法,他只好让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辍学,到一个钼选场打工,“也被累得面黄肌瘦”。
孩子挣的钱差不多全都吃药了,幸亏还有亲友借给他钱买了一群羊,多少可以缓解一些。
钢屯镇周围乡镇究竟有多少矽肺患者,没有任何部门能给出准确的统计。黄忠会所在的村是记者乘坐公共汽车“随机”选择的调查地点。当听说是了解矽肺的情况,50多岁的村治保主任顺口就说出了一串名字:黄忠会、陆贺岩、陈××、左××……一共9个人,其中一人已经在去年去世。
这是他知道的他所在的自然屯的情况。“整个山西村一共1200多口人,得矽肺的大概有40多人。”这名治保主任说。
不止一村的“常见病”
在山神庙子乡凉水井子村,兼任村支书的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告诉记者,他们村去年申请困难补助的矽肺患者有12人,去年和前年有3人因为矽肺死去。村里一户村民,大儿子和女婿都被诊断出矽肺,不太严重,都还坚持在钼矿上班。
实际的数字到底是多少?钢屯镇一个专门管矽肺的干部的回答是,那些没有在原来钢屯镇办的钼矿里工作的人得矽肺的情况他根本就不掌握,他管的是已经被定上职业病的矽肺患者,这些人一共有200多人,去年一年又有70多人被定为矽肺职业病。这些矽肺患者,钢屯镇政府每年要为他们支付400多万元的医疗费等费用。
对此,葫芦岛市职业病防治部门一名女科长能提供的也只是:整个钢屯地区以及附近因为在钼矿工作被定为矽肺职业病的一共300多人。
那么不能定职业病的人有多少呢?许多人分析:会更多。据知情人透露,现在钢屯地区钼矿井口星罗棋布,在这些井口里干活的人远远多于以前在钢屯镇办钼矿工作过的人,工人不仅包括附近距离几十公里的乡镇以及朝阳县部分乡镇的人,还有不少从内蒙古、河北等地来的打工者。
在当地更为人乐道的是这样的数字:钢屯镇2003年各企业共上交税金7000万元(钢屯镇
一名镇干部提供的数字);2004年第一季度葫芦岛市钼产品出口创汇4000余万美元(当地媒体报道)。
黄忠会的邻居陆贺岩矽肺比黄忠会还重:52岁的陆贺岩走起路来就像八九十岁的老汉,走几步就要扶墙休息一会儿。记者看到,陆贺岩家的房子至少也有50年的历史了,房顶塌了一片。然而,陆贺岩没有钱修理,因为他每天也要不断地吃药,已成家的女儿给的钱也都吃药了。
在钢屯镇周围,大多数的矽肺患者都像黄忠会和陆贺岩一样,自己支付医药费。
难以企及的职业病鉴定
钢屯镇主管职业病的工作人员说,钼是非常贵重和紧俏的商品,为防止一些人下到矿井里偷矿石,矿井承包人都雇用一些人守卫矿井,他们到钼矿进行粉尘检测,守卫人员常借口领导不在不让他们下井。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发生了矽肺,劳动合同可证明职业病史,如被评定为职业病,那么患者就可按照工伤享受工资和医疗费待遇。
“签合同?在那里,签订劳动合同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谁提出签劳动合同,就会遭来一顿臭骂:‘不愿干,滚王八犊子!’”这是矿工的话。
据了解,鉴定职业病程序很严谨,必须到指定的部门进行拍片诊断,然后要住院观察,最后由职业病诊治专家小组确定。但是在当地,从矽肺患者到矽肺职业病有着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职业病史。
钢屯镇主管职业病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份被确定为职业病的矽肺患者的档案,指着一份工资表复印件说:“矽肺患者定为职业病必须有职业史,就是从事井下粉尘作业的经历,这些经历必须有工资单来证明。”
葫芦岛市职业病防治部门的女科长也说,职业病史的可靠证据就是单位给开的证明或者工资表,光找几个人来证明说他在哪个钼矿干过,是不可靠的。
然而,让一些矽肺患者拿出单位的证明和工资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钢屯镇很多钼矿都有很多井口,矿主一般都把井口承包给个人,承包井口的人自己不直接雇用工人,而是找一些工头,工头再找工人。每天工头将他管辖的工人背上来的矿石称量后,同井口承包人结算,井口承包人将钱发给工头,工头再发给工人。因为工人不信任工头和承包人,工资一般一天一结算或者几天一结算,根本没有什么工资表。另外,让矿主给开证明,无异从矿主的口袋里掏钱,有谁会做这样的“傻事”?
于是,众多的矽肺患者根本无法认定职业病,而钢屯镇政府又只管原来镇办钼矿转制前的工人矽肺,并且还必须是户籍为钢屯镇的人,于是,大多矽肺患者彻底放弃了鉴定职业病的想法。
钼矿井下工人患矽肺,除了“挠毛”之外,更多是因为从事凿岩工作。钼矿打炮眼用的是风钻,风钻就是用气体驱动钢钎,同时气体从钢钎头上的小孔里吹出来,将钢钎转下来的粉末吹出炮眼。
记者曾经到一个钼矿里去过,风钻吹出来的粉末灰尘弥漫整个掌面,扶着风钻的人竟然连一米多长的钎头都看不见,能见度还不到一米。这样的粉尘环境中,工人只戴了一个防尘口罩作业。
现在各钼矿都用上了用水向外吹粉末的设备,矽肺患者大幅减少,然而“挠毛”工作还是原来的方法,仍然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有关人士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是消除粉尘工作环境,其次是工人患有矽肺后能够找到责任者。
不被人知的法规
200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似乎给了这些矽肺患者一线曙光。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根据这些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对工人进行体检,那么如果发现了矽肺,用人单位就应该负责,很多矽肺患者都可以根据这个规定申请鉴定职业病,而且可以要求最后用人单位承担责任,这样将迫使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健康档案。 然而,没有合同没有工资表谁来证明它是“我的用人单位”———横在矽肺患者头上的职业病史仍然是劳动者维权的一大障碍。“改变对职业病史证据的要求,像法院那样,只要有其他证据证明患者有职业病史,就可以认定职业病,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葫芦岛市一名律师说。
然而,众多的矽肺患者还根本不知道有这部法律,而且像所有的法律一样,只有切实执行才是有意义的。“这些矽肺患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应该对得起他们的角度也应该严格执行法律,宣传这部法律。”
但愿钢屯镇一名干部的话能给这里的矽肺患者们带来一点希望。
⑻ 中国有几个人叫朱贺岩
1)全国共有 3 个朱贺岩
2)该数据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而做,数据真实,可以用来做起名参考。
该数据不仅仅有同名统计,还有各地区分布,有年龄分布,有性别分布,还有同年同月同日生分布等信息。
3)地图数据暂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