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如何对垒打仗

中国古代如何对垒打仗

发布时间:2025-05-21 17:03:35

㈠ 古代中国和西方打仗方式有区别吗

有很大区别,西方打仗一般采用正面交锋,而中国则大都采用谋略的方法。

纵观世界的战争史,中国的战争和西方的战争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最直观的就是虽然都是两军对垒,但是古代中国人打仗讲究战略部署和怎么行军打仗,需要用那些谋略才能攻克下敌人。

这在打仗的时候都会根据不同的战事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和部署。而那个时候的西方人打仗就是简单粗暴的正面硬刚,谁的拳头硬就是谁赢。

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差异。先看看中国,受儒家、道家这些思想的熏陶,古代中国人就普遍有以和为贵这一想法,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就连有名的军事家孙子也把战争提到国家大事这一高度,认为战争适合老百姓的生死挂钩的事情。

其实春秋战国初期的时候,中国打仗也和西方一样就直接正面硬刚,不耍任何花招,就是简单粗暴地直接用血肉之躯正面对抗。

甚至有些很极端的例子,比方说说A国的战车在逃跑过程中车轮子坏了,后面追赶的B国士兵就停下来,原地等A国人把车轮子修好了再继续追赶。这一幕在中国人眼里会觉得又好笑又好气,因为有句话叫趁你病要你命,中国人打仗追求的不是仁义道德而是胜利这个结果。

像之前那个例子,明显人口少就打不过人多的那个国家。于是,春秋后期开始大家打仗的时候也不正面刚了,而是开始使用谋略了。

在中国古代那个大环境下,大家都用谋略,只靠自己的勇猛之力是打不赢战争的。而且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军事理论和思想,古代那些有名的将领都也熟读孙子兵法,脑袋不灵光、作战不灵活也当不上将军。

西方人其实从古时候就讲究个人英雄主义,所以那个时候才会出现所谓的骑士精神。而且那个时候的西方也没有成型的军事理论来支撑或者从中学习怎么打仗,所以西方人打仗都只是正面直接打,反正大家都不怎么会用计谋或耍阴招,那当然就是谁更厉害谁就能赢了。

另外西方人的英雄主义思想和崇拜荣誉这一点本来就和谋略是像违背的,你要当英雄就不可能去用这些所谓的损招。更何况欧洲一直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地方都比较分散也互不干涉;而中国古代几乎都是分封制的。国家政治形态不一样也导致了战争模式的差异性。

(1)中国古代如何对垒打仗扩展阅读:

古代中西方军队的差别:

从古至今,东西方都诞生了许多素质极为优秀的军队,很多人不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将两支不同时空的军队进行比较,试图评判出一支史上最强军队。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想法自然是没多大意思,不过东西方的军队之间的确有许多非常有趣的不同,不知道狭路相逢,孰优孰劣。虽然近代晚清的军队和西方列强有不同程度的交手,但是由于此消彼长,不能算是公平比试。

首先就是士兵的区别,中国自汉代之后的皇权时代,一般都是采用征兵制,偶尔也会有募兵制。只要是个青壮年,基本上都可以参军,甚至很多时候国家军队里面,会掺杂大量的土匪、地痞、流氓之类的闲散人等。

所以中国古代的军队单兵素质是极差的,除非有岳飞这样治军严谨的统帅约束,否则士兵就会成为拿着执照的土匪。所以在中国的战争方略当中,将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士兵,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很多名将带领老弱残兵打胜仗的例子,却鲜有庸将带领精兵大胜仗的例子。

而西方的军队从古希腊开始,对士兵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首先必须得是由公民权的正式公民,而且战场的表现和权利是完全挂钩的。到了封建时代更是如此,能够披挂上阵的士兵必须得是贵族或者上等平民,别的不说,单就骑士随身携带的名贵马匹、重型装甲、弓弩长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置办的起得。

战场上的优势,完全取决于士兵的勇气和力量,将领的才能反而不是特别重要。纵观整个西方军队历史上的名将,汉尼拔也好,凯撒也罢,说到底没啥特别的计谋才能。

基于这种原则,所以东西方军队有着各种不同。比如西方军队重视装备,骑士的装甲到后来的枪炮,他们把提升战斗力的重点都放在了提升装备上面了。而中国的军队重视计谋,各种兵书战策,大战之前没有人想着研究个什么更快的弓箭,更锋利的刀剑,而是抓紧翻阅兵法,在地图上寻找破敌良策。

所以西方的战争,都是大家兵对兵、将对将,一声令下相对冲锋,谁胜谁败就看谁的刀更快了。而中国的战争,谁跟你摆明车马炮啊,自从宋襄公死后就没这么傻的人了。大家都是各种迂回包抄、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玩的是出神入化。你让西方军队花几十年,也想不出草船借箭这样的阴招。

战争原本就是极不确定的事情,东西方军队的战略大方针也有本质的区别,简而言之就是西方的军队把重点放到自己身上,增加自己的确定性,而中国的军队则把重点放到敌人身上,增加敌人的确定性。

西方的军队要想打赢战争,想的都是扩充自己的军队数量,优化自己的武器装备,把各种后勤补给、运兵路线筹划的极为细致。而中国的军队呢,每一次都是想着如何把敌人分割,就像孙子兵法所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㈡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会先派武将出来单挑吗

不管是在古装小说当中,还是在电视剧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两军交战之时,都会先派出自己阵营当中的将士先去和对方的将士单挑,然后双方队伍会擂鼓、摇旗、呐喊,但是在中国古代真的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双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历史不熟悉的人可能会说这种情况就是编剧胡编乱造的,但是其实不是的,双方将士单挑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致师”,接下来先来看看一段记载吧。

项羽的这种行为还是少数,以至于到了东汉末年之时,郑玄又重新把“致师”这个词进行注解,不过他研究出来的结果和之前的解释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电视剧当中两军交战,先派出将士单挑的场景并不是编剧胡编的,而是根据历史真实改编的,致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震慑对方,消减对方的士气,不过派出的将士也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勇猛无比,这样才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呢?

㈢ 古代军队是如何打仗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01213fb80e7bec7fc57f28242eb9389a506bdf

攻城战

古代战争真像影视作品里那样将军与将军在阵前单挑吗?你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古代战争是如何打的呢?

在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像一场竞技比赛,交战双方都遵守文明的战争规则。

诸侯国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矛盾,谈判无法解决,就要用战争来解决,主战方先向敌对方下战书,约定时间及军队的数量,选在两国边界较为平坦开阔的地点交战。使者递交战书给敌对国时,敌对国必须举行宴会招待,很像现在的体育邀请赛。

打仗必须师出有名,不能无缘无故发动侵略战争。“不加丧,不因凶”。如果国王刚刚去世,或者国家遭受较大的天灾人祸,别国是不能对这样的国家发动战争的,否则叫趁人之危,是会受到鄙视的。

交战的人员一般是具有贵族身份的士,叫士兵。奴隶和一般身份低下的人没有交战权力,只能从事伙夫、喂马、修车等后勤工作。

两军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布好阵后,开始交战。如果一方没有摆好军阵,另一方不得发动攻击,两方完全做好准备之后,才开始对阵。那时以车战为主,两军都派出数量相等的战车上场厮杀。你派一辆,我派一派,你派五辆,我也派五辆,兵力必须对等。在车兵交战时,后面的军队只能观战,不能偷袭。

两军的战车挥着武器来回攻击,如果把敌方士兵杀死了,就算取胜。如果只杀伤对方,而对方又放弃了抵抗,则要立刻停止战斗,不能杀死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伤兵,得让他回营疗伤。

如果统帅对单打独斗不感兴趣,就命令两军全体出动厮杀。如果一方战败逃跑,另一方只能追击五十步,五十步之后,不能再追了,便鸣金收兵。在五十步之内俘获的敌兵,便要抓回去做奴隶,如果俘虏的士兵年纪很大了,则要放回。

当然,这种竞技式的战争只保留很短的一段时间,更多的时候,战争是残酷无情的,特别是战国时期,屠城、杀降都是家常便饭。

秦国的军队在商鞅变法后,战斗力大大加强,并吸收了魏“武卒”、齐“技击”的优点,训练成为了虎狼之师。兵种有步兵、弓弩兵、车兵、骑兵,辅助兵种有修建工事的工兵,疗伤的医务兵,传递信息的传令兵,运送粮草的运输兵,还有做饭的伙夫。当时各国对作战兵种的素质要求很高。

士兵体能

弩兵标准: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熟练使用臂张弩、蹶张弩,能拉开八石强弩,能连继开弓20次,能射中五十步之内的靶心,可以熟练地在地上、战车上、马背上射击敌人。

步兵标准:穿上甲衣、甲袖、甲裙三重铠甲,拿着十二石的强弩,背五十支箭,扛着戈,戴着头盔,佩带宝剑,带上三天的粮食,半天能行军百里。

车兵标准: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飞奔上马,能飞奔跳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位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八石强弩,能左右、前后射击敌人。

骑兵标准: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反应迅速;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应战自如,进退娴熟;能策马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临危不乱,以一敌十。

武器装备

军队配备的武器装备有:强弩、戈、矛、戟、剑、连弩车、战车、运输车、攻坚用的冲车,爬墙用的铁爪,设置障碍和防护军营的铁蒺藜,架桥用的铁环和天潢,剪草用的镰刀,砍树用的大斧、扎营用的铁环、绳索和防雨的漆布。

一万人的军队,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长矛和盾牌两千套,箭三十万支,备用弩弦八千条,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工匠三百人。

信息传递

军队作战时,将军站在后方的楼车或者战车上指挥前方的士兵战斗,将军旁边竖起高高的牙旗,意为指挥中心,有短兵护卫安全。大军作战,战场的展开面积往往有几平方公里之大,以金鼓、旗帜、号角、传令兵来传达将军的指令。

击鼓代表进攻,缓慢击鼓,表示缓进攻,急促击鼓,表示快速进攻;鸣金代表后退,缓慢鸣金代表慢慢后退,急促鸣金,表示快速后退。

指挥中心旁边除了牙旗外,还竖立五色方位旗,青、赤、白、黑、黄,用于传达军令和辨别方向,每个分队的士兵都有旗手,用旗语和将军交流,将军旁边的旗官挥赤旗,前方进军的旗手也要挥赤旗,叫应旗。向前攻击时,青旗表示往东方,赤旗表示往南方,白旗表示往西方,黑旗表示往北方,黄旗表示原地不动。布阵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圆阵,当然,五色旗还可以传递更多的意思,在练军时,士兵就已经熟记于心。除了五色旗外还有军旗,军旗用于辨别敌我,也可以用来遮挡敌军的视线,增强军队的气势,旌旗遮天蔽日,给敌人造成心理冲击力。如果旗手倒下,军旗或令旗被砍倒,前方与后面的指挥中心失去联系,就会导致阵脚大乱,所以旗手是很重要的岗位。

除了鼓、金、角、旗之类的器材互相配合,还有传令兵和侦察兵骑着快马随时反馈和传达将军指令,保证上下信息畅通。

如果战线拉得太长,作战面积过大,超出了将军的视线范围,则由将军下面的副将或都尉领导分部作战,同样以鼓、金、角、旗传达命令,将军与都尉之间则由传令兵联络信息。

行军打仗除了畅通的指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阵形了,阵形不乱才能保证信息的畅通,信息的畅通才能保证各兵种的协调作战,协调作战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一旦阵脚乱了,听到不到将军指令,左右乱蹿,互相踩踏而死,只要倒地就别想再起来。

打仗除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信息要保持畅通之外,皇帝和将军的联络也非常重要,因为皇帝才是战场的总指挥,粮草和武器的补给,兵力的补充,将领的更换等等,都要由皇帝来协调。

皇帝与前方将军的军情联络采用的是阴符和阴书,阴符是一种特殊的兵符,每种代表不同的意思,只有皇帝和前方的将军知道;阴书是内容较多的文件,这件军情文件写在丝帛上,然后剪成三部分,分三个不同的人送信,送达目的地后,只有将三份合起来才知道具体的内容。阴书的保密性非常高,送信的人既使看到其中一部分文件或被敌方截获,也不知道内容。

阵型布置

两军作战,布阵是第一要素,阵形中最为常见的有方阵、锥阵、圆阵,雁阵、长蛇阵等,方阵和锥形阵多用于进攻或突围,圆阵用于被敌军包围之下的防守,雁阵和长蛇阵用于包围敌军或反包围,阵形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情势变化而灵活排列,并非一成不变。进攻的军阵,通常以远射的弩兵作前锋,重甲车兵和步兵紧跟其后,骑兵布在军阵的两翼,用于快速机动。所谓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两军对垒时,弩兵远程攻击,压制敌军的前锋,挫败敌人的锐气,随后是车兵和重甲步兵快速跟上,当锐不可挡的车骑兵手持戟、矛冲入敌方中军的时候,快速把敌军分割成两半,两翼的车骑兵左右包抄,把敌军合围,使敌人首尾难顾,左右受敌,从而歼灭之。

弩,作为远射攻击武器,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力道的不同,射程也各不相同。一个弩兵身上会背15支箭左右,箭太多了行动不方便,也没有时间发射更多的箭出去,所谓临阵三矢,射出三四支箭,敌人的骑兵就冲到眼前了。

如果敌方骑兵发起进攻,假设两军相距150米远,马的奔跑速度每秒15米,那么对方骑兵只需10秒就达到己方阵地,己方的弩兵只有10秒的射击时间,弩机每5秒射出一支箭,也最多只能射出2支,弓箭手可以在10秒内射出三至四支箭,所以两军对阵的时候,一个弩兵带15至20支箭就足够了。

由于上箭需要时间,所以弩兵的排列最少三排以上,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瞄准待发,等三排拉弦装箭,这样轮番射击,箭雨源源不断地射向敌军,使敌军没有躲闪的间隙。有时是前排跪射,后排立射,高低交错射击。弩兵方阵可以很长,但不能太厚。某电影中弩兵方阵长数百米,厚数百米,如果这样排列,后面的弩兵射出的箭会落到自己的军阵上,把自己人射死,所以弩兵方阵的厚度不超过二十米,十排左右为宜。

箭雨落在敌军阵营,如果士兵有铠甲和盾牌遮挡,战马是缺少保护的,战马一旦受伤,战车就失去控制,导致军阵混乱。

如果己方发起进攻,弩兵射击完身上的箭之后,让出通道,车骑兵从后面快速杀出。弩兵和步兵一道跟在车骑兵后面。车上通常会携带成捆的箭支,这时,弩兵又可以从车上取下箭支射击敌人了。弩兵抬高射击角度,仰射,掩护车骑兵进攻。当密集的箭雨落在敌军阵营的时候,压制敌军弩兵无法反击,车骑兵也已冲到了敌人军中,把盾牌阵冲乱。

在开阔平坦的地方作战,车兵是冲击武器,一辆战车由三人组成,一人是御手,坐中间,负责驾车,御手左右两边各站立一名士兵,士兵手里拿着矛和戈之类的长柄兵器,在接近敌军的时候,由于在车上,可以居高临下,以戈矛杀伤敌人。

秦军的攻击战和近代的阵地战有些类似,古代的弓弩相当于近代的火炮,古代的车骑车相当于近代的坦克,古代的步兵相当于近代的步兵,古代的轻骑兵相当于近代的快速机动部队。通常是先以炮兵火力远程攻击,压制敌军火力,摧毁敌军的防御,挫败敌人的锐气,打乱敌人的阵脚,随后是装甲部队快速追上,掩护后面的步兵,向纵深推进,突破对方前锋,实施机动,分割、合围、歼灭敌军,达成进攻目的。

车兵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如果是山坡、坑洼不平的田土里,车兵没有用武之地,很多时候,车兵只能用于搞后勤,运送粮草。相对而言,骑兵的实战性更强。所以弩兵、骑兵、步兵是最常用的兵种。

当然,在开阔的旷野两军摆好阵式对垒,这种情况很少,战场瞬息万变,山林、沼泽、峡谷、随时都可能遭遇敌军,战法也各不相同。攻城战、围困战、救援战、突袭战、歼灭战、进攻战、撤退战、突围战等等,不同的战场,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也不相同。

秦代虽然还没有马镫,但有了马鞍,马鞍可以稳定骑手不会在奔跑的时候摔下马,骑手可以把脚伸入固定马鞍的皮绳里保持身体平衡,腾出手来射箭。尽管如此,骑兵仍无法作为攻坚战的主力。

兵书云:“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骑兵的作用仍以骚扰、侦察、包抄、偷袭和追击为主。

当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的骑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以骑马射击为主,不会用骑兵冲阵。重骑兵冲阵是古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团的作战方法,西方马高大,体力好,而且冶铁业发达,可以打造重装铁甲,马匹也有护甲。为了克制重骑兵,通常以盾牌和长矛为主。把一种长达6米的长矛架在大盾上,重骑兵也会畏惧。长柄武器的特点是可以不近身而杀死敌人。当骑兵冲到阵前的时候,步兵立着盾牌,向前架起长矛,在数米之外就把骑兵从马上挑下来。骑兵虽然穿着盔甲,但眼睛和脖子暴露在外,仍然是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正面攻击。长矛阵只能防骑兵,近身肉搏完全处于劣势,只有被宰的份。

所以战国时没有重骑兵冲阵的打法,一般是车兵冲阵。(兵马俑坑中的战车旁挖掘出近7米长的木杆,有人认为是长矛,但最终确认是旗杆)。

当时秦军仍以铜质兵器为主,锋利度、硬度和韧性都不如铁质兵器,但由于当时冶铁业还不发达,工艺不成熟,铁质兵器的性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秦国在铸造铜质兵器时,把铜、锡按合理的比例搭配,制造出硬度很强的兵器。打胜仗,武器装备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战略战术和国家实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秦军诱敌深入,把赵军围困在狭小的河谷区域,秦军在所有的关隘处挖起又宽又深的壕沟,沟中竖着尖锐的木桩,使战马和士兵都无法跨越,离壕沟二十步之外再布上铁蒺藜,铁蒺藜旁边修筑高高的塔台,塔台上安放连弩和檑木滚石,被围困的军队无法突围,救援的军队无法靠近,使数十万赵军被惨败。很多时候有利的地形胜过百万雄兵。

兵者,诡道也。打仗讲的是谋略,很少像电视里面一样,把全部兵力集中到一个广场上厮杀。即使一个合格的士兵,拿着矛戟拼杀十分钟,体力就大大降低,拼杀半个小时手已发软,一个小时会达到体力极限,如果阵脚被敌军打乱,一般半小时就鸣金收兵,取胜的一方也不会追击太远,因为体力吃不消,除非安排一支队伍不参战,专门用来追击。

冷兵器作战非常残酷,拼杀的时候惨叫声一片,鲜血四溅,断肢横飞,开膛破肚,内脏倾泄,用血雨腥风来形容毫不为过。如果没有刺中心脏和颈部大动脉等致命的地方,受伤的士兵会在地上挣扎惨叫很久才能死去,虽然有医疗兵,但不会在战场上救人,只会在后方治病。

战斗类型

攻城战非常多,中国的城墙在宋代以前都是用土夯筑,不像西方的城墙多以石材筑成。攻城时,弓弩兵向城墙上的守军射箭,掩护步兵攻城,架云梯爬城墙,或以攻城锤撞击城门,也有用爪钩爬墙的。如果准备充分,建造大型的攻城塔是一种快速攻城的方法。堆土法攻城需要很长时间,采用大量的士兵担土填平护城河,堆在城墙下,堆出一个大土坡,从土坡上爬到城里。堆土法攻城最少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做到。如果城市上方有水库大河的话,可以挖开堤坝,用水淹的方式攻城。守城的一方由于与外界失去联系,非常考验城池的物资储备,军民团结精神和将军的意志力。有些城池不攻自破,有些城池可以坚守一年之久。守城战的集大成者是墨子,《墨子》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十多种守城战法。

任何先进的军阵都可以模仿和破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集团与集团的竞争,将领个人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军事决策并非由一个人做出。最终取胜的关键还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涉及到人才、制度、经济,武器装备等方面。当时秦国唯才是举,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出身低微还是出生高贵,只要有才,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很多六国的优秀人才都来为秦国效命;在制度上,秦国以法治国,法制相当完善,无论是农业生产,武器制造,兵役的征集,功过的奖罚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正严明;在经济上,秦国有八百里秦川和肥沃的巴蜀之地,粮草充足,为举兵远征提供了保障。

激励机制

秦军的军功制度非常激励人心,只要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朝廷便会奖励一处田宅,两名奴仆,加封爵位一级。秦国把军功分为二十等级,最高的是二十级,最低的是一级。

据《通典》记载: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二十彻侯,十九关内侯,十八大庶长,十七驷车庶长,十六大上造,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长,十左庶长,九五大夫,八公乘,七公大夫,六官大夫,五大夫,四不更,三簪枭,二上造,一公士。

秦军杀死敌人后,会立刻把敌人的脑袋割下来挂在腰间,有的勇士腰间挂了三四个敌人的脑袋,仍像疯狗一样扑杀敌人。六国面对这样的军队,真是闻风丧胆。由于脑袋太大,不方便携带,后改为割耳朵,杀死敌人后,把左耳割下,放入口袋,战斗结束后,按耳朵的数量领取奖励。

一个普通的人要想改变卑微的命运,只有到战场上多杀敌人,立了战功之后,加官进爵封良田,命运就彻底改变了。很多秦国庶民、刑徒通常不穿任何铠甲防护,只穿着普通的布衣,拿着武器向敌人疯狂进攻,嗜血性让人恐怖。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记载,两个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因抢夺敌人的人头而发生争执。

其他六国的军功也是按杀敌数量领功的,人头就是战利品。但其他国家的军功制度有很大弊端,军功奖给士兵本人,杀敌越多,奖励越多,爵位高,田产丰厚。很多勇士杀了很多敌人后,就变成了富豪。士兵本人有了大量的田产,有了爵位之后,他就想享受生活而变得贪生怕死,一个富豪谁还在战场上卖命啊,所以这群富豪士兵战斗力就渐渐丧失了。

就好比一家创业公司,创业阶段大家都很卖命,当公司上市之后,很多员工成了富豪,都想好好享受生活,不想再加班加点拼命苦干了。

秦国发现了这种激励方式的致命弱点后,决定改变弊端,实行综合奖励制度,即:每杀一名敌人,朝廷分给其家人十亩良田,一处房产几名仆人。如果父母是囚犯,只要儿子在战场上杀了两个敌人,就可以出狱取得自由,如果家里其他人是奴隶身份,也可以转为平民的身份。对士兵本人,继续留在军队服役,只享受爵位的荣誉,杀敌一人,进爵一级,等到年纪大了,服役期满后,如果还没战死的话,就可以分配到地方上当官。要是士兵本人战死沙场了,他的爵位就让他家族的人来继承。如此一来,士兵立功越多,自己爵位越高,家族分的田产也越多。士兵爵位高了后,可以在军队当军官,当军官后,危险性比普通兵卒要小一些,待遇也要高一些。这样,兵卒杀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农夫征集入伍,经过训练后,一到战场上,他们铠甲也不穿,就像一群饿狼一样扑向敌人。

由此可知,秦国的军功制度更加合理,更能激发士兵的作战勇气,是彻彻底底地为战争为服务的。

当年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围,秦王发动全国动员令,所有百姓封爵位一级,河内郡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上前线支援战斗,粮草和武器装备没有后顾之忧,总共投入的作战军队和后勤民众达百万之巨。而赵军被围后,赵国举国上下恐慌失措,大臣间互相猜忌,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错失战机。

一城一池的得失,取决于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和将领的军事才能,但长久的胜利,取决于国家制度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蔡梵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如何对垒打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和乌克兰哪个厉害 浏览:691
如何申请英国离岸公司 浏览:683
印尼冬天去哪里 浏览:163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发展不起 浏览:698
在中国怎么玩战地4 浏览:764
伊朗航空工厂有多少架飞机 浏览:659
为什么越南产的烟那么便宜 浏览:705
2000印尼盾合多少人民币 浏览:456
印尼语不用怎么说 浏览:168
印尼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鱼 浏览:312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援助越南 浏览:399
美国赴中国签证可以呆多久 浏览:873
中国哪里种辣木树最好 浏览:982
意大利现在能去哪里 浏览:328
印度尼西亚四水有多少人感染肺炎 浏览:525
越南人怎么做鸡蛋 浏览:193
出国意大利需要带哪些证件 浏览:450
中国军事短板怎么补 浏览:51
中国哪个城市是最后成立的 浏览:451
意大利大部分叫什么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