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姑娘的是褒义还是贬义
是一个含有侮辱性的词汇。
花姑娘--> 花のような娘 , 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这个词经常出现。
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后,到处烧杀抢掠,大肆奸淫中国妇女,无恶不作,罄竹难书。在一些抗日战争影片中,一些日本鬼子见到中国妇女就色迷迷地喊“花姑娘”,这是怎么个来历呢?
日本先有语言后有文字。隋唐朝时,中国相当发达,不少日本人到中国留学,汉字大量传入日本,借鉴中国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日语中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很多汉字都延续中国古汉语的意思,也有日本人独创的汉字。平假名借鉴中国草书而来,多用于日本固有语言;片假名借鉴中国楷书偏旁部首而来,多用于外来语。
日语中的姑娘、女儿,汉字写作“娘”,平假名为“むすめ”(读音musimei),新娘汉字写作“花嫁”,平假名为“はなよめ”(读音hanayomei)。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兵,大多都是年轻人,大多没有家眷随行,长期处于性饥渴状态,奸淫侮辱中国妇女,以发泄兽欲,就把年轻的女孩子叫作“花姑娘”。这是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特有词汇,并不是日语中固有的说法。
据考证,“花姑娘”倒是中国固有的词汇,时间要早于抗战时期,最初是妓女的意思。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前蔡东藩先生着《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假纪律浙民遭劫,真变化卢督下台”就写道:“不料这天居然也有一位八太爷光降下来。那位八太爷在船上找花姑娘,北人称妓女为花姑娘。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婆。”可见至少在民国初期就有“花姑娘”的称呼了。但《辞海》、《辞源》中均无“花姑娘”的条目。《汉语大词典》“花姑娘”条目是这样解释的:(1)侵华日军称供他们侮弄的女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七回:“[伪联合村公所]村长就是‘二日本’王怀当 ……每日便派村警,四村催粮要款,抓民夫,派花姑娘。”茅盾《劫后拾遗》六:“日本人多么精明,他们平时每到一个码头,妓女是自己带去的。现在是战时,要花姑娘自然征用。”(2)指妓女。沈从文《主妇集·贵生》:“我们五爷花姑娘弄不了他的钱,花骨头可迷住了他。”但是,这样的解释不令人满意。“花姑娘”是一个中国固有的词汇,但是日本鬼子所称的“花姑娘”与中国“花姑娘”的含义不同,不仅仅包括妓女,而是泛称中国的良家妇女,他们把良家妇女都视为妓女来发泄兽欲,因而带有污蔑性、侮辱性的含义。
望采纳~
2. 日本鬼子为什么要叫中国女人叫花姑娘,看完我惊呆了
在日本鬼子对中国女性的称呼中,“花姑娘”这个词特指那些长相出众、容貌美丽、性格温婉的女子。在那个时代,他们将这种美好的形象比作刚出水的荷花,形容这些女孩子如同清新的花朵般美丽动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中国女性的称呼中,也包含了“花姑娘”这一词汇。他们用“花姑娘”来指代那些善良美丽、大方单纯的女孩们,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日本军人对女性美的欣赏,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对中国女性的轻视态度。
在日本人的视角中,“花姑娘”代表着一种柔弱、温顺的形象,他们认为这些女孩子就像是娇嫩的花朵,需要被保护和呵护。这种称呼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不公正评价。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中国女性内在的坚韧与勇敢,她们在那个时代同样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展现出非凡的力量与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花姑娘”一词并非仅限于赞美之意,也常被用来贬低中国女性,以彰显日本军人的优越感。这种称呼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揭示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称呼逐渐被历史尘封,但它们所揭示的历史真相和人性的复杂性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通过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3. 日本人怎么玩中国花姑娘 - 百度
中国猛男大战日本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