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国王想跟清朝通商,干隆是怎么回复他的
当年干隆皇帝拒绝英国通商请求,不能不说是与英国强大有关,英国先进的枪炮和军舰对他的内心肯定有所触动,干隆之所以一口回绝英国通商要求。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当年清廷开放了中国市场,也许中国会成为英国倾销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之地,暂时对清朝经济不利,不过最终是可以促进清朝的近代化,而这种和平进入近代化对清朝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干隆时期清朝的GDP占世界份额超过30%,比美国占的分量还要多,干隆时期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人口的1/3,相当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市场,这样富强的国家在亚洲是无敌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于前列。
所谓的干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国三句话总结完毕:①清政府的相关政策,无外乎就是自负所导致的。②他们想凌驾于世界各国的头上,却没有这个本事,还鼠目寸光。③他们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国民一直保持愚蠢。
马戛尔尼回国后评价清朝说,清朝的军事力量比英国落后三四个世纪,而且他把清朝评价成为一个破旧的大船,可以说马戛尔尼的出使让英国人彻底看清了清朝的没落,所以英国在40年后敢于发动鸦片战争。
干隆皇帝拒绝与英国通商,拒绝开放本国市场,相当于拒绝了全球化,这是大清国运的转折点,闭关锁国的结果是他的孙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鸦片战争,重孙咸丰皇帝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最悲催的是重孙媳妇慈禧再遭八国联军入北京之耻,自此后大清帝国走向了末路。
② 为什么说干隆与嘉庆的傲慢与偏见错失了中国两次现代化机遇
1793年,8月里一个闷热的午后,英国政府特使马嘎尔尼(Kacartney)率庞大的访问船队抵达澳门,船上载满了代表西方最先进工业文明的礼物,这是英国政府送给清朝皇帝的见面礼,诚意很足。
如果这些话只有一些老百姓相信也就罢了,可是连清朝的官员们都信以为真的话,那只能说清朝气数尽矣。而英国人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后,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剩下的只有靠战争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