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荷兰和英国的历史关系。
由于有着强大的造船业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
荷兰17世纪上半叶对海上的垄断权,成为后起的英国海外扩张最大的障碍和威胁,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英荷战争使荷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
英国于16世纪晚期,挫败了西班牙海上霸权,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垄断局面,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它要求独占海权、独占原料、独占市场,这使英国同荷兰的斗争不可避免,并由竞争、抢夺发展到武装冲突。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
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家和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是对付荷兰的,以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荷兰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条例,这就导致了英荷海上大战。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荷兰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这一和约,荷兰实际上承认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是由于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宣战。1666年2月,法国和丹麦同荷兰结成同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尔克海战中,廖特尔海军上将统率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军,但未能巩固既得的战果。同年8月4—5日于北福伦角再度交战,荷军败北。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泰晤士河口,歼灭部分英国舰只。由于伦敦直接受到威胁,英国被迫于1667年7月31日缔结《布雷达和约》,英国占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在南美)归还荷兰。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低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长达几十年的海上战争使荷兰失去了大量殖民地和对航路的保障,国力一落千丈。从此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将缰绳交给了英国,自己沦为欧洲二流。
(1)荷兰和英国有什么矛盾扩展阅读:
荷兰在1648年以前先后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本土设12个省,下设443个市镇。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国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
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着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与德国、比利时接壤。还是欧盟和北约创始国之一,也是申根公约、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在对待毒品、性交易和堕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为自由化的。荷兰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② 英(英国)荷(荷兰)战争简介
第一次英荷战争 背景: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国内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公然挑衅,英国议会颁布了着名的《航海条例》.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125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1652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226艘。
导火索:
1652年5月,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与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率领的42艘为商船护航的军舰不期而遇。布莱克要求荷兰海军下降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遭到拒绝。(自从13世纪以来,英国总是要求其他国家的船只在经过多佛尔海峡时必须向遇见的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示敬意,承认英国的所有权。原本这一要求无碍大局,但在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敌对气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摩擦自然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英国开炮轰击,于是双方互酬炮弹4个多小时,荷兰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被射穿了70多个弹孔。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序幕被拉开了。7月28日,双方正式宣战。
规模及过程:
第一次英荷战争由一系列规模空前的海战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尔海峡战区(包括北海在内)和地中海两大战区,其中又以多佛尔海峡战区为主——这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几乎每次海战双方都要投入2-3万名水兵6000-8000门大炮,而其作战次数之多恐怕亦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据说有人作了次统计,仅在1652年5月至年8月的15个月之内,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海军舰队司令布莱克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确保其的绝对制海权。他大胆地在海军作战中引进了陆军作战注意队形和整体效果的战法,发展了海军战术。战争的伊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成红、白、蓝三个支队以便于指挥。并颁布了“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另外,他还派出舰队到苏格兰北部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银船,到北海击沉或捕获荷兰的捕鱼船,甚至进入波罗的海,破坏荷兰和北欧、东欧方面的海上贸易。毫无疑问,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对于荷兰经济方面的打击是致命的。
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多佛尔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决定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极的战略,然而战略部署的不当却更使之陷入劣势的境地:荷兰在次要战场,即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兵力,从而使其在海峡争夺方面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1579-)尽管在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具有很高的统率艺术,荷兰水兵的战斗素质也比较高,但各舰常常缺乏协调能力,加之装备、数量方面的欠缺,以致在军事方面仍处于劣势,使得英国的海上封锁奏了效。
双方海战次数不计,但一般意义上规模较大的公认的有9次,多以发生地点命名。
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
这一战区的战斗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2年5月~年2月)(说法不一,另一说为1652年5月~年5月)
阶段特点:战略相持,英荷双方在这一阶段互有胜负。
主要海战: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波特兰海战
第二阶段(年2月~1654年4月)
阶段特点:英国取得战略优势。
主要海战:加巴德沙洲海战、斯赫维宁根战役
地中海地区: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但在这个地区荷兰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始终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
战争的结果:
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据说当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于是荷兰被迫与英国进行和谈。
1654年4月15日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27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和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都要优于荷兰所致。
③ 荷兰海关没收英国卡车司机三明治,这又牵扯出了什么恩怨
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这一次英国的卡车司机在经过海关的时候,被荷兰的检察人员没收了他的三明治,理由是因为三明治里边儿有肉类,而且在没收之后,从当时的视频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名检查人员直接表示欢迎来到脱欧时代。这个新闻被发到网上之后,立刻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荷兰在报复英国脱离欧盟,毕竟在此前他们跟荷兰的关系也是非常微妙的。在脱离欧盟之后,很明显大家都不需要再保持之前的克制。那么对于这件事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上面我讲述的是主观上脱离欧盟会导致其他国家敌视英国,但是在客观上的确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英国的贸易能力的确是非常强劲的,可能会对其他的国家造成很强的冲击。特别是在脱离欧盟之后,也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遵守此前的贸易保护规定,可以完全放手去干。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自然不喜欢英国进入到他们所在的市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