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留学经验:你知道英国的穷人生活吗
分类: 一直以来,总有网友让我写写英国的穷人生活。虽然我也到过英国不少城市,但所见到的地方都是同我居住的小区差不多的环境。这里的穷人同我们印象中的穷人是完全不同的,这里再穷的人温饱都是不成问题的。以下文章是一位对英国穷人比我更了解的朋友写的,特转贴在此以飨那些想看英国穷人生活的读者们的好奇心。
从穿着打扮看不出穷富。
满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是穷人——他们衣着简朴,不少人的衣着到了寒酸的地步。满校园看上去都有是穷学生,根本看不到中国校园里那些华贵衣着的阔少阔小姐。他们的靴子裤子外套全旧得一塌糊涂,估计中国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都不会有那种打扮。但他们不像我们那时那样营养不良,一脸菜色,他们一个个都红光满面的。
英国的穷人区不多,岩毁一般都在大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以西方的词汇叫做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那里看上去很像我们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装纸和狗粪。在街上的破旧红砖楼大多是19世纪工业化时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人的住宅,就觉得惨淡了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因为那是洋房样式,所以破旧归破旧,但看着有点意思。否则只凭那爆了皮的木头窗框,墙皮掉得一片斑驳的样子,只配扎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里头。在商业大街上,这种房子早该拆了,但他们不拆,仍在这百年老屋里住得有滋有味儿,还用雪白的窗纱挡得严严实实,让人觉得很有点人穷志不短。
老百姓的家里,廉价的化纤地毯从一楼辅到顶楼。门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厨房和卫生间则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墙上贴着半截子瓷砖,其余的地方或刷着油漆,或粘着廉价的墙纸,被潮气熏得开裂或掉漆。厨房的柜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后贴切着内壁流淌,你要时不时地擦,否则冰箱里污水横流。
在街上不时会有人向你要小钱,你不给,他就野蛮地骂一句,然后走开。有时会碰上个文明的,红着脸说:“能帮我一扫把吗?匀一磅给我,没有也没关系。”好像是我欠他的。
旧货店一磅成交
中国人在这里穿得再不讲究,也比英国人讲究,不用怕自已寒酸。倒是我们的教授访问学者这一身行头去英国的饭馆里打黑工洗碗扫厕所,显得不伦不类。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穷学生打扮的。
我来英国带了一件普通的半长皮大衣,因为回国前要先去趟美国,行李不能超过5公斤,就想顺便在英国卖掉以减轻行李重量。150磅的新大衣,到他们的二手货商店去卖,我想挥泪大出血,卖60磅算了。总比飞机上超重罚款好。可他们居然告诉我最多给我5磅,等于65元人民币!店主告诉我:你看我们这里有超过5磅的衣服吗?果然没有,全是廉价的旧呢子外衣和夹克,一磅能买一套。再一想,这种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来卖,还想卖几十磅,他整个店的旧衣服加一起不过才200磅。我一个中国同事就从诺丁汉的旧货市场花4镑了一台9英寸小电视,看了一年,走时还没坏,又斗卜卖了2镑。
但英国的富人同样富得流油,年薪几十万镑不在话下----英国铁路危机时下台的那个铁路总管年薪30多万镑,等于400万人民币。人们把空枣穗他轰下台,这也是原因之一;你工资那么高,铁路整天出轨,你不配。所以电视、报纸上一提到他,就顺便提到他的年薪,这种暗示特别起作用。
悠闲的穷日子
但英国穷人的日子似乎并不难过,而且还挺滋润的。旧货商店能提供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你如果是穷人,可以一辈子不买新衣服但照样能穿上7成新的衣服皮靴什么的。
在吃的方面,便宜店到处都是,说具体点:一盒10个鸡蛋,0.59镑;一个水蜜桃罐头0.09镑,相当于1元人民币;800克一袋的面包0.15镑;一桶牛奶0.84镑…… 一个人一个月80磅可以吃得很好,而对一个月助学金500磅的人来说,这80磅伙食费并不贵。有的中国人来后只吃面包、面条和鸡蛋胡萝卜,能创下每月生活费十几磅的吉尼斯纪录,身体照样强壮。架不住一顿半公斤面条下肚,而面条0.2镑能买一公斤。每月消耗30公斤面条不过6镑。这在外国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的教授就行,号称这生活比老家农民还强。
英国有这么多穷人,但日子照样悠闲:邮局晚开早关,中午还午休二小时。银行下午4点就关了。周末没几个开门的店,全歇。英国人失业的不少,全靠救济。靠养老金过日子的,一周能拿到92磅,“我们是富裕的国家。”英国人顺嘴就能这么说,大量接收外国难民,管吃管住,每周再发10磅零花钱。不适合的工作,宁肯不做,决不能受苦。于是你到餐馆里洗碗的扫厕所的,不是英国人,因为工资太低,他们不干,老板雇不起英国人洗碗、洗车,这些苦活英国人要干就要正式签合同,拿高工资,一小时没7—12磅不干。英国人都干什么去了?呆着。
怎么理解富裕
英国的穷人就这么大爷,日子就这么悠闲而滋润。他们靠的是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无后顾之忧。还有他们的社会保险做得好,只要你买了保险,你就进了保险箱了,最终连丧葬费都有人给你出。
所以我们不能看他们衣着简朴、生活住房不怎么上档次。还得看到他们活得悠闲的一面。连我的日本同事都感叹:英国普通人生活质量比日本高,日本人活得太累了,透支的生命太多,什么都追求豪华奢侈,其实很浪费,没必要。可生在日本,就没办法了,只能攀比着豪华享受,比着劲地加速精神崩溃。这话听着很有哲理。
同样我想到了我们国内,超过英国普通人水准的的确不少。但我们的穷人比英国的穷人还是有天壤之别。再有,我们的环境是在恶化过程中的,你再有钱,你的空气不好,水质差,食品不是绿色食品。这些软性的潜在的差别其实是本质的差别,是皮衣和夹克的差别所不能涵盖的。穿着皮衣一年感冒无数次,而来这里一年了居然没感冒,偶有头疼脑热洗个热水澡喝点果汁就好了。这样的生命质量是皮衣和汽车换不来的。
钱,环境,学识,地位,悠闲无忧的心态,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是富有的指标。我们对富有的理解还停留在穿皮衣上,实在有待深化。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比英国差得还很远,很远。
② 跳蚤市场是什么
“跳蚤市场”并非旧货市场这么简单。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摆地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一般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划定一定的地段、范围,经营者在指定范围内摆摊经营。像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也有很多集中摆地摊的路段,但管理相对来讲比较乱,当然这也可以算是“跳蚤市场”。“跳蚤市场”买卖的东西包罗万象,一般都是比较小件的日用百货,也有古董、收藏品什么的,并不只是买卖旧货。
就是二手市场
我们通常将二手货市场称为跳蚤市场,那么跳蚤市场这个名词的源何而来呢?
Second-hand market,
众所周知就是二手货市场。那么老外将second-hand market称为什么呢?告诉大家吧,就是跳蚤市场的直译英语:flea market。flea跳蚤。Market市场。连起来就是跳蚤市场。
为什么要把二手货市场成为跳蚤市场呢?原来,早期的英国人经常将自己的旧衣服、旧东西在街上卖,而那些旧的东西里时常会有跳蚤、虱子等小虫子。听上去是不是很吓人啊?逐渐地,人们就将这样卖旧货的地方叫做flea market。而我们中国人呢,也就将直译成了跳蚤市场。
感觉是不是非常的形象呢?当然现在的跳蚤市场是不会有小虫子出现的,请大家千万不要担心,放心去flea market购物吧!
③ 英国有什么好东西
英国餐点很难吃,没有味道。但是甜食特别好吃,英国这边和牛奶有关的东西都很发达,你可以到大超市里面去买各种各样的面包式甜点,也可以到路边专门卖甜点的小店,蛋糕上面的奶油特别香,还有好多甜点都叫不上名字。英国有一个特色就是超市里边有很多半熟食,各种各样的烤肉,料都配好的,上面写了怎么做,照着做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想买礼物的话,这边的首饰非常好看,专门的首饰小店有很多,一般卖衣服的店里也会有卖首饰的架子,男士女士的,古典时尚的都有,价格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英国这里没有所谓的百货商店,基本上所有的店都是有专营的范围,大超市也有经营的侧重。有一种小店叫“local shop“,当地人开的小店,专门卖二手货的,去逛逛的话有时候也会有很大的惊喜,他们有些东西外面都已经找不到了。还有专门的paper shop和game shop,看名字就知道了,专门卖贺卡和各种游戏的店,不过贺卡如果不必须的话不建议你买,英国这边纸制品都特贵。游戏倒是不错,但也要挑好了,因为都是全英文版的,买回去不一定看的懂
我现在在英国留学,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追问
④ 世界各国的航母退役之后都是怎么处理的
航母退役,主要有四种,退役后的处置方式
1、废旧航母退役后,作价变卖给拆船公司,作为费船,解体、拆除、变卖!
世界上大多数的航母,都是用这样的方式退役处理的!
2、废旧航母退役后,重新翻修,作为二手航母,出售给其他国家!
比如:印度所有的,曾经服役的四艘航母都是二手货,三艘是英国二手航母,一艘是俄国二手航母!
再比如:巴西的二手航母,圣保罗号,就是之前法国的福熙号航空母舰,这种情况,二战结束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比较盛行,而且以英国出售的二手航母居多,但是近些年,尤其是近二十年,随着航母运行费用的高昂费用,造航母的国家锐减,所以,买二手航母的国家,就更不会特别多!
3、废旧航母退役后,重新翻修作为主体公园和博物馆供人参观!
例如:中国的:明斯克航母主体公园,
在例如:美国拥有最多由退役航母改成的,航母博物馆“无畏”号、“约克顿”号、“列克星顿”号、“大黄蜂”号和“中途岛”号多达五个。
美国无畏号航母博物馆
4、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核动力航空母舰退役,比常规动力航母要麻烦的多。
核动力航母退役,必须先进行核动力堆芯的无害化处理,之后,舰体要进行洗消与辐射去除工程,再进行封存,达到封存退役时段,要再次启封,通过无害化核查之后,才能够完全退役,这时候才和普通航母的退役程序一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目前,只有美国有这项技术,因为目前只有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进行过实际的退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