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英国敢于对大清宣战,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形成的。
从17世纪初到鸦片战争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17世纪英国人对华评价比较高,传说中的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国人羡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国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纪上半叶贬华之风开始兴起。此后中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特别是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贬华言论日盛。正如英国评论杂志《不列颠评论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过去60年间关于中国人的大众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更。”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种变更仍在继续,而这种对中国的了解与评价的变化对英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论断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对远东有所了解的英国人都是这样看中国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就曾告诉内阁: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两三只轮船和几只小型武装商船就可以把从北京到广州的整个海岸封锁起来。
当然,这种论断里面存在着极大的引诱成分,是诸如林德赛、巴麦尊这种战争贩子用来诱使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操作。
除此之外,当时英国还流行着一种中国人“欺软怕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831年在华英国人向英国下议院呈递的一份请愿书,表达得尤为淋漓尽致。请愿书中这样写道:“与这个国家外事交往的整个历史表明,对其政府傲慢和无理主张的坚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迟或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友好与调和的意向。当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保持独立时,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尊敬的对待,并且从事着广泛的有利可图的商业;但当他们采纳奴性政策时,他们却受到了蔑视;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已逐渐陷入了悲惨与衰败状态。甚至暴力经常受到整个政府的友好对待,而顺从与遵奉其专横的法律所遇到的回报只是严惩与压制。在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史上存在着许多这类事例.......”
正是上述种种言论,引导着英国舆论,最终在两院讨论中促成了英国悍然向清廷发起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么,大致上跟他们这些言论相去不远.......
可悲,可叹,但不可怜哎!
㈡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不错,为何倾尽所有还是赢不了
道光在位期间,爆发了鸦片战争。起初道光也是抵抗的,坚决的主战。但他绝对不是倾尽所有,他的态度在整个战争期间是有转变的。当然了,鸦片战争赢不了,道光的态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根本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制度的问题,英国已经是工业国家了,与封建专制的农业国相比,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道光皇帝登基后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整体而言,他因循守旧,绝少建树。虽说他对大清并没有什么贡献,使得大清持续的衰落。但他对于鸦片是禁止的,否则也不会派林则徐禁烟。
同时政治上的差距也很明显。政治的腐朽带来的必然是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即使没有鸦片战争,大清也会在不断地衰落中走向灭亡的。
当然了,如果道光能够从一而终,采取主战的思想,不顾一切,倾尽所有且坚决的对抗英国侵略者,能不能赢不太确定,但一定不会是当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