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干隆为什么要拒绝马尔戈尼的通商建议
干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朝提出六项要求,当中包括:
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设立商行;
要求在舟山占一岛屿,以便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要求在广州城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者居住澳门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要求确定关税条例。
在这六项要求中英国明显侵犯了中国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换成那个皇帝都会当场拒绝,当时清朝并没有闭关锁国,只是为了防止葡萄牙霸占澳门的情况重演所以限制英国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但其他国家仍可以到其他港口进行贸易。
②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出现的中英文化冲突
A 礼仪之争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祝寿而来的马戛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干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前来祝寿,“具表纳贡”,实属好事。为此他连颁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
干隆五十八年六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则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干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在今人看来,礼仪问题属于形式,当时却成了中外交往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之礼尤为重要。臣民匍匐于君主脚下,向君主行跪拜礼被视为天经地义,是对君主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和服从。中国又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将别的国家都视为蛮夷之邦,把广阔的世界纳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按照封建等级、名分构成的朝贡体系之中。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有一套繁复的朝贡礼仪,朝贡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礼仪,才能表明其“向化”的诚意。
干隆时期,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国仍然视为“海夷”。他们不假思索地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要求他们遵从中国礼制。英国作为当时西方第一强国,其使臣向中国这一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谈判几近破裂。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干隆五十八年八月,83岁的干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并宴请了英国使团,接受了英使呈递的国书和礼品清单,并向英王及使团回赠了礼物。
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记载不同。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但无论当时以何种方式解决这场矛盾冲突,都改变不了礼仪之争,对中英首次通使往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③ 干隆给英国国王写了什么圣旨,竟让国王笑喷
清朝是整个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搞工业革命宣布自己进入了工业社会的时候,清朝还沉浸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不可自拔,而且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所以干隆时期有英国使臣来中国,干隆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圣旨竟然闹了个大笑话。
英国使臣把圣旨拿回去以后,国王看过大笑起来,清朝一直都以大国自居,殊不知世界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很多国家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清政府看不清自己的形势,也看不清危险正在一步一步逼来,这才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人只能用特别的方式。
④ 一个延续二百多年的谎言————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干隆皇帝真的是顽固不化、愚昧无知吗
清末革命党所编织的谎言,一个延续二百多年的历史迷雾,围绕着干隆皇帝与马戛尔尼使团的交往。干隆五十八年,英国首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使臣马戛尔尼以傲慢与倔强的态度登场。然而,英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赠送的“贡品”军舰模型,给干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他的强烈兴趣。干隆皇帝不仅详细询问了军舰模型中各个零件的问题,对英国的造船事业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表现,与“顽固不化、愚昧无知”的形象截然不同。
干隆皇帝对英国的初步了解,基于对其海洋力量的考量。他意识到英国在海洋中的强大与威胁,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干隆皇帝在面对英国时,采取了加强沿海防御的策略,这与“顽固不化、愚昧无知”的描述相悖。他并未忽视来自海洋的挑战,而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干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提出的开放市场的要求,这种决策并非出于盲目自大,而是基于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干隆皇帝的决策反映了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考量。他拒绝英国的传教要求,基于“华夷之辩甚严”的原则,这显示出他对国家文化与主权的重视。
1793年英国使团的来访,实质上标志着殖民主义全球化形态与传统国家形态之间的冲突。这不仅仅是一场“礼仪冲突”,而是新殖民主义与旧君主专制之间的深层较量。干隆皇帝的决策,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对国家利益的明智选择,而非盲目拒绝或无知。
历史事实表明,干隆皇帝的决策并非简单的自大或无知,而是基于对国家主权、文化尊严以及未来国家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干隆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与新殖民主义全球化形态的初次接触,这种接触引发了对国家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干隆皇帝的决策,反映了对国家利益的审慎考量,而非盲目排斥或无知。
综上所述,干隆皇帝并非如清末革命党所描述的那般“顽固不化、愚昧无知”。他的决策基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入考量,体现了对国家主权、文化尊严以及未来国家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干隆时期,中国与新殖民主义全球化形态的初次接触,引发了对国家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与抉择。干隆皇帝的决策,展现了他对国家利益的审慎考量,而非盲目排斥或无知。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展现了历史人物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决策智慧与深思熟虑。